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儒家六艺有礼、乐、射、御、书、数。

1、礼指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2、乐指音乐。六乐包含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3、射指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4、御指驾驶马车的技术;

5、书指书法,即书写,识字,作文。六书包含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数指理数、气数,运用方法时的规律,即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运动规律。<

儒家六艺指的是什么

“儒家六艺”。指的是《礼》、《乐》、《书》、《诗》、《易》、《春秋》等“六经”。

司马迁在《史记 滑稽列传》中写道: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其中的六艺,指的就是“六经”,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通晓微言大义、衡量是非曲直的。”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解读“儒家六艺”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依照这种说法,“《乐》是用以调节精神的;《诗》是用以端正语言的;《礼》是用以明确规矩的;《书》是用以推广道德的;《春秋》是用以判断事情的;而《易》与天地共始终,是上述五艺的本源。”此说法与司马迁的解释大同小异。

儒家的六艺指的是什么

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扩展资料:

1、礼:礼节,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乐:是指音乐、诗歌、舞蹈等。 六乐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乐。

3、射:射箭技术 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4、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数:算法(计数)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 九数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学校的数学教材。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 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 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 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 于《诗经》。《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 所触发的真情实感,

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 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 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 常用的创作手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艺

儒家的六艺指的是什么?

说六艺要先搞明白是哪六艺。儒家六艺和周礼六艺是不同的。大部分我们所说的六艺都是指周礼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但是儒家六艺和周礼六艺是不同的!切记,儒家六艺不是周礼六艺!儒家六艺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于儒家六艺的探讨有很多。最为经典的就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的解读: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