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榨。甘蔗过磅入厂后经破碎成丝条状,进入榨机把糖汁榨出,糖分的抽出率可达百分之九十六以上,蔗渣送去锅炉烧,产生的蒸汽用于发电和蒸浓、煮糖等工艺用。糖汁泵去下个工序;

2、澄清蒸发。糖汁经加热并加入澄清剂,经沉淀过滤得出清汁;

3、煮糖。糖浆经过煮制后变成糖膏;

4、分蜜装包。糖膏经分蜜机筛分,分离出成晶体的糖,这些糖经干燥冷却后装包。送样品化验,合格后入库销售。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糖。

糖是怎么做成的?

糖是由甘蔗或者甜菜作为最基本的原料制作而成的,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糖是由多羟基的醛类或者酮类的化合物,基本的元素为碳、氢以及氧,所以通常被人们称为碳水化合物。

在很早的时期,人们便有了制糖的经验,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早期,人们便会用甘蔗制作糖了,当然,刚开始是从蜂蜜、鲜果中提取糖分,后来又发展为从谷物中提取糖,再后来,就学会了从甘蔗、甜菜中制糖了。

扩展资料:

糖作为人体三大主要营养素之一,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糖供给人体的热能约占人体所需总热能的60~70%,除纤维素以外,一切糖类物质都是热能的来源。

糖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化合物。糖类主要以各种不同的淀粉、糖、纤维素的形式存在于粮、谷、薯类、豆类以及米面制品和蔬菜水果中。在植物中约占其干物质的80%,在动物性食品中糖很少,约占其干物质的2%。

糖是怎么做的

1、糖大多数都是甘蔗做出来的,甘蔗清洁干净之后就会被送进压榨甘蔗的机器里进行压榨,这些压榨出来的汁是非常甜的,这就是糖的“原身”。

2、甜美的甘蔗原汁榨出来之后,这个时候要把这些原汁送去过滤,过滤好的糖汁会被送进锅里煮一段时间,这叫熬糖,经过高温熬煮之后,澄清的原汁变成了膏状,然后送进分筛机,自然就变成了我们所吃的糖了。

扩展资料:

1、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2、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3、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4、糖包括蔗糖(红糖、白糖、砂糖、黄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淀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其余的糖都要在体内转化为基本的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糖

糖的制作过程是什么?

甘蔗制糖工序包括:

1、提汁。蔗茎在压榨车间的运带上被迅速回转的刀群斩切,再经撕裂机破碎,然后连续经4~7台三辊压榨机顺次榨出蔗汁。由撕裂机和第一台压榨机流出的蔗汁称混合汁。

2、清净。混合汁中含有各种非糖分,须经清净处理后才能进一步加工。应用较广的方法有石灰法和亚硫酸清净法。石灰法多用于制造甘蔗原糖。

3、蒸发。经过清净后的清汁经预热后放入内装加热汽鼓的立筒式蒸发罐,通入热蒸汽,使糖汁受热而蒸发浓缩,成为可以煮糖结晶的糖浆。

4、煮糖、助晶、分蜜。将糖浆抽入煮糖罐在真空下进一步加热蒸发。待蒸发浓缩到一定的过饱和度后,即可投入糖粉起晶。随后继续不断地加入糖浆或糖蜜,使晶粒逐渐长大,直到全罐内形成含晶率和母液浓度都符合规定的糖膏,即可放罐。

放出的糖膏经助晶槽流入分蜜机,利用离心力分去母液,留在机中的结晶糖经打水洗涤,卸出干燥后即为砂糖成品。分出的母液,即糖蜜还可第2次、第3次煮糖、分蜜。

5、原糖精炼。先在原糖汁中加入糖蜜进行洗涤后,由离心机再次分离,并将晶粒洗净,再加少量石灰乳并用硅藻土过滤;然后通过脱色得精糖液。

甜菜制糖过程为:甜菜洗净经切丝机切成角铁形菜丝,连续进入渗出器后随热水逆向对流,使菜丝中的糖分和部分非糖扩散水中,得渗出汁。除渣、计重后,用双碳酸法清净处理,得到清汁后的工序与甘蔗制糖基本相同。

扩展资料:

健康的成年人,要对“隐形糖”加以防范。学会看加工食品的标签,看看每百克含糖量有多少。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糊精等含量较高,最好不要买。

特别爱吃甜食的人,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主动减糖,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或者选择替代品,比如用水果代替甜点、用蜂蜜代替白糖,同时做菜时少放或不放糖,享受菜的原味。

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除了科学吃主食、减少糖摄入外,还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随意用瓜子等零食充饥,过分迷信无糖食品等。不少宣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可能含有淀粉、糊精、油脂等配料,吃完后同样会升高血糖。

儿童,家长要限制他们吃糖的次数和数量,包括巧克力和烘焙食品让孩子少喝果汁、可乐等甜饮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制糖

做糖的方法

红薯制作饴糖

(1)工艺流程:原料选择-洗薯-制淀粉-糊化-糖化-加热浓缩-成品。

(2)工艺操作要点:

①原料选择:应选择新鲜、无霉烂、无病虫害的红薯为原料。用于生产饴糖的红薯,所含淀粉转化糖的量对熬糖的产量来说是不受影响的。但如果红薯贮藏的时间过长,会使制成的饴糖颜色较深,使饴糖的成品质量下降。鲜薯最适宜加工饴糖。

②洗薯:取红薯装入洗薯机中,装入量约为机容积的1/3,将该机的门扣扣好,即用力摇转洗薯机。)同时上面不断淋下清水。因红薯在机内互相冲击,薯皮上附着的泥沙被清水洗去。洗得愈净愈佳,如不洗净,则将来成品中有泥沙混入,影响质量。必须一直摇洗到红薯表皮大部分除去,即可停止摇洗,打开机门,将红薯取出。

③制淀粉:将已洗 好的红薯放于石碾槽沟内或石磨上,加适量水可开始碾磨。碾子、磨子与红薯接触的部件,不得含有铁质,否则影响产品的色泽、气味和外观。把红薯碾磨成浆状:愈细愈好,如碾磨不细,将有一部分淀粉损失。取细竹或木棒捆一十字架,另取0.8米见方的稀白布,四端拴于十字架上,下接一盛水桶。将碾磨后的浆状物用瓢移人此布袋中,用人力摇动布袋,淀粉即随水穿过稀布面流入桶中,直至摇干为止。把浆全部摇完,再在残渣中加以适量桶中澄清的薯水,碾磨十次,务必使其完全成为浆状。这样才能把淀粉完全提出,以免造成损失。再如上法摇动过滤,所得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残渣即可作为猪的饲料,或作酱油、甜酱等。将滤出的薯浆静置1小时左右,待上面液已澄清,即可倾出上清液,沉在桶底的白色浆即是淀粉,用布袋滤干水分,即为粗淀粉。一般每100千克红薯,可制得淀粉16-17千克。

④糊化:取已滤干的红薯淀粉放人夹层锅中,按100千克生红薯制得的淀粉加入清水1.50千克左右,配成约10%的淀粉浆液。煮约半小时,同时不断搅拌夕至成糊状,淀粉已被煮熟,糊化即算终了。

⑤大麦芽的制取:用大麦芽作为制作饴糖的糖化剂,需对大麦进行处理。先将大麦授于冷水中,水温约为23摄氏度,浸渍约1-2小时。如冬季水温较低,浸渍时间必须延长。用作原料的大麦必须清理杂物,并经浸渍后分离掉污水。麦粒浸渍不能太过,否则发芽力消失。麦粒浸渍含水以40%-45%为宜。经浸渍后,大麦送去发芽。发芽开始时由于呼吸,作用而使温度升高,可翻动散热。另外每天还要撒水2-3次。在室温25-30摄氏度时,4天可完成发芽,当芽长2厘米时即可使用。

⑥糖化:将已糊化的淀粉冷却至 60-63摄氏度可加入麦芽汁,搅拌均匀:臼麦芽汁可用挤压机压扁麦芽而锅得。麦芽用量为鲜红薯原料的8%,压挤时必须使麦芽汁完全流出。糖化温度应保持在55-60摄氏度。淀粉在麦芽汁的作用下,逐渐糖化,变成麦芽糖和糊精,此时淀粉糊也逐渐变稀薄广糖化8小时,即取样用碘试液检查有无淀粉反应。加碘试液摇动后显蓝色、黑色或紫红色时,证明尚有淀粉未被糖化,故应保持温度继续糖化。如此每隔1小时取样检查一次,直到检查液呈现淡红色或近似碘试液的颜色时,即糖化完全,淀粉已变成麦芽糖或糊精。同时取半个试管的糖化液,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1二-2分钟,注意观察,如试管内的混悬物逐渐聚成较大的絮状物,并能与液体分离,静置1-2分钟后试管上部的液体能够澄清,则证明糖化已达终点。达到这个程度的糖化时间一般需要重2-14小时。糖化达终点后,即可升温煮沸糖化液,既可将糖化酶制剂杀死,又可将混悬物凝聚;便于过滤操作。

⑦加热浓缩:糖化过程结束后,用板框压滤机或布袋制得澄清的稀糖液,然后进行浓缩。浓缩一般采用加热蒸发水分酌方法浓缩,加热的初始温度可以高些,在加热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充分搅拌。糖液逐渐蒸浓时,温度高了,易发生焦化而使颜色加深,影响质量。故糖液愈浓,加热温度愈应降低。在加热浓缩过程中,在液面上有一层沫;要不断将这些浮沫除去。这些浮沫为蛋白质等物,而且浮在糖液表面也会妨碍水分蒸发,易出现溢锅现象。全部浓缩过程所需时间取决于糖液的含水量、加热温度小当糖液浓度为40波美度时,即为饴糖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