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看到方言对于传承乡土文化的积极作用,又不回避方言对于文化交流与沟通带来的阻碍。2、既要看到方言的消极影响,也更要看到方言的积极作用。3、不能简单地放弃方言的传承,加以保护与传承4、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方言,推动语言文字发展。

怎样的态度对待方言

撇开方言的相对独立性不说,单从当代人对方言的主观态度上看,不同的态度直接影响方言的取舍存留及其未来趋向.总之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交往空间的扩大,不同区域间文化的碰撞、融合,特别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应用,方言必然会渐渐淡出人们的口头表达.但由于一代又一代土生土长的人对它的不自觉应用,一些方言因其独特的生命力,还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其生存的故土仍会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为此,在进行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中,对待方言,我们应当抱之以如下态度.

首先,不论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必须尊重和正视历史业已形成的方言及其词汇.就是说,在普通话还没有完全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我们不能因为方言的继续使用而甚感羞愧,他人也不应当就此而予以指责,要给那些还在继续使用方言的人们表示一定的理解.但对于讲方言者来说,必须认识到方言在对外交往中的局限性.

其次,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渊源、形象生动、使用频率很高的方言词汇,让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任其自然流淌,其命运任由时间自由裁决.因为这些在当下词汇能够为更大范围内的人们所理解和认同.例如:咥饭、舀水、解手、撼上等词汇.对它们既不扩大宣传,也不人为消灭.

再次、要有意识的加速对多数怪癖方言和词汇的淡出.虽然方言及其词汇体现着一定区域的文化传承,但它毕竟给大范围的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汉语教育、强化对普通老百姓的普通话推广,以提高他们对方言有限性的认识.

第四,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损于社会进步和语言文明的词汇,有损于地方文化形象的粗野词汇,通过“讲文明、树新风”等先进文化建设活动,达到挤压其生存空间之目的,以求尽可能早的将其赶出口头语言的舞台.

对待方言的态度?

方言也叫白话,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汉语在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这是百度上对方言的解释,其实,我个人认为,方言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的地方最古老的语言,而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最能介绍出那个地方的特色。

我个人认为,学习方言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方言是家乡最古老的沟通方式,所以即使是来到外省读书,我依旧会通过方言和家人联系,从而不让自己忘记方言。而且据教育部公布信息,目前全中国仍有4亿多人口不会说普通话,这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人都是通过方言和外界沟通的,比如一些从来没有离开家乡的老人,我们和他们沟通的方式也只有方言。其实我身边也有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讲方言的亲人,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学会方言,能无障碍的和他们沟通。所以学习方言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发现,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已经不会说方言了,比如一些小学生,初中生,他们会说方言的占很少一部分,其他的要么会听不会说,要么就是连听都听不懂,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很严重的问题,要是有一天,所有人都不会说方言了,那就说明方言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对方言的认识只能从书上按拼音一个一个的读出来,但那是一种毫无感情的方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所以学习方言很重要。

你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方言文化的?

‍‍应该,方言是一种文化,需要传承。如果一个人从小说方言,长大了很容易学普通话;但是如果从小就说普通话,长大了再反过来学方言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现在许多家长从小孩一出生就教普通话,这样就错失了学一种方言的机会。会一门方言是很大的优势,在外面碰到老乡说起方言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自然就熟了。甚至是相近的方言也可以算半个老乡。而且掌握一些难懂的方言几乎是掌握了一门外语!抗日战争时就用一些难懂的方言做过密码,或是找两个会这种方言的人作为联系人。现在有的工作对方言也有要求,比如广东话。方言中的很多词汇是文言文里的,也体现了方言的博大精深,说方言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古代没有影像资料流传下来,而方言是说了几千年的,最真实的保留了下来。如果都说普通话,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文化的否认,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变得单调乏味。最好是方言和普通话都会,极少发现有人学不会普通话,就算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标准,可以满足最基本的交流就可以了,本来普通话就是为了方便大家交流的,不从事相关工作没必要把普通话说的很标准,除了播音员很少有人能把普通话说的每一个字都和字典上的注音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会说方言了,如果方言失传是非常可惜的,白白浪费了一种文化遗产。所以我认为应该学习方言,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对待方言的态度

中国语言,为何粤语总被批,究其核心原因,粤吹太多,广府沙文主义严重。在两广强势的广州话在遇到推普时的反抗是必然,保护方言本身也没什么错。但是问题就在于一些所谓"粤方言保护者"保护粤语的方式。见过很多其他各类方言的保护者,他们一般是呼吁保护家乡文化,传承母语,当然也有些人会宣扬其家乡方言的古老。倒是基本只有粤吹会造一些谣,通过拔高自己、贬低他人来保护粤语,什么联合国语言啦,什么差一票啦,什么先秦雅言啦,北方胡语满蒙杂交啦,见得多了。有趣的是这些谣言偏偏还要加上一个"最"字,哦,你粤是语言,其他方言就是土语了?看不起其他方言,贬低其他方言,认为其他方言土、是乡下话的人大有人在。粤语好听,其他方言难听?那也先定义下什么叫好听吧。乘着香港先进的文化产业,搭着经济高度发达的顺风车,文化轰炸整个中国几十年。要换成是我们村里话有这条件,现在让国人听来照样也是天籁之音。网上随便找一篇呼吁保护粤语的文章,大都充斥着谣言和维粤独尊的优越感。许多粤吹批判推普灭方者看不起各种方言,而自己却也同样看不起其他非粤方言。方言保护的口号之下,大粤沙文主义却在涌动。黑黑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也就罢了,关键是还玩双标。"难道粤语在除了广东,广西的地方,就没有什么容身之地了吗?"粤语还想扩张到哪里去?广东省内还不够粤语扩张的吗?坐拥省台方言地位,挤掉广东省三大方言之二的客家话和闽语,独享"广东话"名号,"你作为广东人居然不会讲广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