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方法如下:

1、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内容,设计难易程度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

2、 在学生有疑问和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

3、在问题答案多元的时候 ,教师从多个角度讲解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题;

4、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讨论问题时互相之间的配合,对学生合理分组,带领学生讨论问题。

如何组织好学生课堂上的分组讨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我想对于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都应该予以重视,尤其是不能把课堂分组讨论等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活动当作凑热闹,赶时髦。别的老师在课堂上搞分组讨论,你上课也来分组讨论,那是不行的。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必须是上课者认为是必要的,然后思想上给予重视,并付诸于教学组织活动。那么,我们如何操作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呢?我想,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叙述。

1. 课前

课前需要做好讨论的分组工作和备课工作

(1)分组,即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以5—6个同学为较好。分组应该明确小组组长以及声音控制人。小组组长主要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声音控制者主要负责在课堂参与讨论时,顺便留意本组成员参与讨论的声音的音量。声音过大,会影响到邻班同学上课。对于自觉性不是很高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声音控制人是必不可少的。否则,讨论时,他们就像出了笼的小鸟,大声讨论甚至讨论到高兴时还会大笑,影响别人上课。至于小组发言人,我认为不宜确定,由小组组长和全组成员共同决定每一次的发言人;让每一个同学都得到发言的锻炼;另外,也防止发言人确定后出现的一人包办发言的现象。

(2)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备课的重要,不用我多说。如果你要确定在某节课来个分组讨论,那就得在认真备好课的同时,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在备课准备讨论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就我教的两个班而言,七年级(1)班的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较好,但他们不大喜欢讨论,不喜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而七年级(2)班的学生,好动,思维较活跃,也喜欢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但他们的语文基础相对较薄弱。鉴于这种情况,在准备讨论问题时,我会为(1)班准备一些相对轻松的但课文内容又较难理解的问题;为(2)班准备一些较为严肃又不难理解的问题。

每节课准备的问题,我想3个较好,一般不超过4个。准备问题时,还应考虑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完成讨论问题后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自己解答或不解答。

2. 上课

在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我认为教师应参与讨论,到各小组看看,一方面可以了解是否所有同学都参与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些小组讨论问题难以打开局面或难以深入时,给以适当的引导,以便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深入。教师最好不要在学生讨论时,静静地站在讲台上。分组讨论时,我们不应过于强调课堂纪律,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讨论结束时再坐回原位。讨论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分钟。

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如果合理的,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如果不合理的,也要给学生解释清楚,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总之,课堂分组讨论学习,是必要的,它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课堂活动;它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课堂分组讨论学习必须组织好,让每一次讨论都能取得积极、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一、选择讨论内容

课堂讨论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几分钟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选择。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价值呢?首先,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肤浅。例如:“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往往在“任何不是0”这几个字上容易模糊。假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通过假设除数是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开展讨论,学生对“任何不是0”这几个字必定会有深刻的认识。其次,有些内容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及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应该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例如:“一根绳子剪去一半,再剪去剩下的一半,还剩8米,这根绳子原有多少米?”讨论此题时学生发言热烈,想出各种各样的解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讨论议题

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问、巧问,精心设计讨论议题,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易适中。讨论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

1、从学生的认知方面考虑

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那些学生认识有些模糊的问题,非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都是容易使学生展开讨论的议题。例如:“为什么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而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呢?”“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一定相等吗?”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争得面红而赤,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主动去探索,去发现,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从学生情感因素考虑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即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情趣,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讨论在充满情趣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笔者曾听过一节课,执教者教学圆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只小羊羔被一条5米长的绳子栓在大草坪中的一根木桩上,这只小羊羔能吃到草的范围有多大呢?”由于把圆的面积计算转化为一个富有故事情节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跃跃欲试,七嘴八舌讨论开来,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从议题难易程度方面考虑

应该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难度太高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难度太低,学生对答如流,无须作深层的思考,这样的讨论就没有价值了。

三、及时抓住讨论时机

教学中除了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常常还要根据上课的进展需要组织讨论,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在来”,关键是抓住机遇。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主体精神的充分体现。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抓住时机,适时开展讨论。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有位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角时,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课本的四个角比教室的四个角小得多,为什么它们的四个角一样是90度的角呢?”

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的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又如,有位老师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进行化简时,一位学生说:“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篮球赛时不把57:38化简成3:2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有很大意义了。

四、灵活把握讨论动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讨论中既要放手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又要及时引导,总结归纳,形成共识;课堂讨论不能泛泛而谈,大家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应该有个结果。对讨论中有争执或学生尚未觉察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及时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把各种意见综合整理,得出结论,使大家形成共识,有放有收,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五、积极创设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应让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交流,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创设一种民主的讨论氛围。发扬民主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关键。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做到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对于正在讨论之中暂时还不明白的问题,不宜太早挑明,特别对差生要多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让课堂人人都动口、动脑,全员参与,这样的讨论才富有生机。

综上所述,要使课堂讨论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我们教师既要有效选择讨论内容,精心计议题,又要及时抓住讨论时机,灵活把握讨论动向,还要积极创设讨论氛围。只有在教师启、引、导的牵引下,让学生

如何组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讨论

随着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的步步深入,课堂讨论逐渐被广大教师采用。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务实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能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质疑、深思、感悟、论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发展交往能力。这种通过学生自我体验习得知识、掌握能力的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成为时下课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热门话题之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造宽松愉悦的讨论环境,是有效课堂讨论的基础

有效的课堂讨论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民主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讨论空间。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跟学生平等对话的位置上,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讨论及时加以点拨、引导。还可以以问题讨论参与者的身份诚恳地谈自己的体会、感受和观点,进行潜在导向,并贯穿讨论的始终,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讨论中自我判定,深化理解。在讨论中,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发言多给予肯定、表扬,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这种民主和谐的讨论平台上,学生才可能真正完全打开思想的闸门,进行思维的碰撞,展开激烈讨论,在讨论中互问,与教师对问,做到畅所欲言,开诚布公,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当然,我们强调民主平等的对话,并不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身份让位于学生,使自己陷于插不上嘴的局面,失去引导、点拨的机会,使自己成为旁观者。

二、科学组建课堂讨论小组,是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往往采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组织课堂讨论,而不少教师在讨论前,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和有效分工,没有对讨论提出明确要求,只是很笼统地讲一句“这个问题,你们讨论一下”,至于怎样讨论,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学生不得要领。讨论往往流于形式,很容易造成组内成员讨论的不知所措和课堂上的混乱局面,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那么,如何避免课堂讨论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呢?

首先要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各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即要把优生和学困生合理组合,这样可以避免课堂讨论成为优生的“一言堂”,也可以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其次确定角色,明确分工。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组长负责主持组内的交流,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负责记录发言内容。组长角色可定期轮换。另外,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

三、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有效课堂讨论的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课堂讨论的有效载体。讨论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讨论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成败。因此,有效课堂讨论必然呼唤课堂有效提问。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它应该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是探究性的,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是开放性的,能激发学生自由想象和思考的;是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能推动学生对知识和意义的建构,而不应是远离学生个体经验的。

如何提问呢?讨论的问题必须是精心预设的,需要进行认真负责、有目的的提问。教师既要提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难度适中和数量适当,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措辞的运用,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设问。专家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几点建议作为基础: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问题的措词必须清晰、明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水平区分度;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回答问题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当然,课堂本身是开放的和复杂的,充满太多不确定性。是放是收,并不存在固定模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变化或重新设计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作出中肯评价,而不能笼统地说讨论得不错。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讨论成效,就必须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研究,提高提问有效性,成为善于提问的高手。当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成为启发学生自由地积极思考和探究的有效力量时,课堂讨论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益局面,教学目标就能圆满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