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2、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
3、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
4、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
教研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教师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互动氛围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师要实现同师幼的积极互动首先必须建立在宽松、自由、和谐的基础之上。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与幼儿积极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并和幼儿保持愉快心情,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试想如果幼儿处于一种强迫、紧张的气氛中,不仅不乐意参与课堂,更会对课堂学活动产生恐惧心理,更谈不上课堂的积极互动。
二、与幼儿实现情感交流,这是促进师幼互动的重要提前
与幼儿积极互动必须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是实现与幼儿心灵交汇,建立相互信任,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出来,实现师生的积极相互交流。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和谒可亲,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他们情感变化的因素。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心理需求教师不仅从具体活动中满足他们,更需要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实现情感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现与教师的互动,让他们感受到我一定能行,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活动蕴含的乐趣。情感的互动可以让幼儿在爱的滋润下养成自尊、自强、自爱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坚强意志,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三、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
课堂中的师幼互动,教师要突出幼儿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作用,教师应善于调整自己的角色身份,以便适时、适宜地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是实现师幼互动关系的基础。这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教师是幼儿心声的倾听对象。幼儿在课堂上遇到不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以微笑的表情,耐心细致的态度积极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并给予恰当的回答。当然,教师要细心观察并领悟幼儿的言行动机,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以及不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作出合理的判断;教师还需要积极创设健康、丰富的物质环境,营造愉快、宽松的精神氛围,给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鼓励幼儿与教师、同伴平等、自由的交往,乐意参与讨论,积极说出自己的看法。
如何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1、创设幼儿喜爱的、自主探究和表现的活动环境,支持幼儿的自主学习。
2、借助于适合幼儿活动的材料,充分让幼儿与活动材料有效互动。
3、利用幼儿同伴间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与同伴的有效互动。
4、善于把握教育契机,灵活机智地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幼儿。
如何有效的开展师幼互动
如何有效的开展师幼互动,方法如下:
一、创造和谐、愉悦、自由、宽松的互动环境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幼儿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还要重视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关心爱护每一个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与幼儿实行积极、平等的交流互动。
同时,在师幼互动中,教师还应学会用准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的各种行为,多给以赞扬和鼓励等肯定性的评价,对存有的行为问题也应该以正面引导为主,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耐心、细致的协助,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使幼儿在被尊重和被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尊感和被支持感,从而产生强烈的互动动机。
二、分组教学,减少人数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在以往的集体活动中因为幼儿人数多教师既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又要顾及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往往是应接不暇,顾此失彼。在实行分组教学后,减少了活动中幼儿的人数这就大大提升了幼儿个体与教师的交流频率,为师幼互动提供了机会。
分组教学后,幼儿人数少了,无关刺激相对减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并能充分注重到每一个幼儿,捕捉到每组幼儿的情况教师能够根据上一组活动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来指导下一组幼儿,在反思和实践中提升活动质量,促动列师幼共同发展。
三、注重幼儿即时捕捉,创造师幼互动的条件
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注重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注重是师生互动能否得以实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能否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活动中的注重指向不能仅仅停留在师幼互动上,还应利用这个时机隐性指导幼儿,同时促动幼儿师幼互动、境动互动等多向互动。
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如下:
一、重视幼儿,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要具备活的教育思想﹑活的教学手段﹑寻找活的教材,培养活幼儿。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不管是预成还是生成课,教师大多是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思路去引导幼儿,不许幼儿“乱说乱动”,表面上是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条件和机会,实际上是不许超出教师限定的范围去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重视的大多是常规﹑形式,结果“互动”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师幼互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行为以纪律约束偏多,幼儿自由活动的余地小,教师过分重视模仿、范例的作用而忽视幼儿独特的自我表现。
然而,幼儿的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如:我们为什么要多吃蔬菜?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知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荒诞离奇的,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以灌输的方式传授“真理”给儿童,不再急于给予孩子、代替孩子,而是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着孩子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一种教育理念:以瑞吉欧的“教师与幼儿抛接球的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必须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形式推挡回给他们,并且使他们想同我们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游戏。通过对幼儿探索中的环境、材料以及精心组织设计的提问等途径给予幼儿隐性指导。
二、及时捕捉,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积极开展以幼儿为主体的师幼互动,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注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互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为幼儿树立自信心。以幼儿为主体,主要是从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互动学习。兴趣,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引导线,特别是幼儿的活动,更应该以兴趣为主。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科学活动中,我引导幼儿探索浮沉奥妙,活动快结束时,我让幼儿思考:如果有一个花瓶沉在大家都够不着的水底,连教师都没办法拿到,该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凭自己的经验想了好多办法。这时,最喜欢提问的恺恺高高举起了小手,“老师,我有问题。”“如果花瓶的嘴巴没有在上面,该怎么办呢?”积极的萱萱马上跳起来:“用大吊车吊上来。”“不行不行,”恺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大吊车会泡水泡坏的。”锦林说:“我游泳下去拿起来。”恺恺一副大人的样子:“你游泳下去很危险的。”锦林不服气:“我游泳可厉害了。”恺恺摇摇手说:“不行不行。”其他小朋友也来了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完全超出了教学范围,可是小朋友们比平时讨论得更热烈,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之中,一晃几十分钟过去了,我们都没有感觉到时间长。
三、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教师要以幼儿的“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感兴趣的项目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的发现和探索行为时,这种以平等关系提供的支持最易与幼儿沟通,也最易被幼儿接纳。在这其中,教师对待事物科学认真的态度,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形成探索和创新的品质。当孩子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并不急于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并有目的地使“问题”更加复杂,以引发、促进幼儿更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发生。
这种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幼儿的兴趣积聚于一个主题之上,使幼儿愿意继续下去。要做到这一点,如何“把球推挡回给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不能借助于明确的控制和规范,而是通过教师对幼儿的关心、支持、建议和帮助来实现活动的继续和延展。教师不是去压制、协调或统一,而是设法展开它,引发幼儿的讨论,或者把它变成一些可以被检验的假设、可实际进行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讨论、检验、比较来发现“真理”,共同建构知识。这种良好的师幼互动,应该包含着智慧的激发与碰撞、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身上所负载的社会文化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师幼互动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在幼教课程改革的热潮下,创设一套符合本园特色课程体系,有利于孩子的和谐发展。在教师预设的课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特点,不断追随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综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开放的有弹性的设计。我们鼓励幼儿在探索实践中、在和老师的互动合作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自我建构,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习惯和知识、能力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孩子的个别差异和个性需要,根据幼儿的反馈,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活动计划,以更适合幼儿的发展和接受能力。在确保预设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实施生成课程时,要根据幼儿当时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地把幼儿关注的事情和活动转化为课程内容。教师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时间、空间、材料和氛围,以支持和满足全体或部分幼儿活动的需要。在这种课程中,幼儿的认知兴趣和个性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师幼互动中双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师幼之间平等的探讨、交流、互动合作得以很好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