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孢菇黄斑病感染初期的话会在菌盖上面呈现黄色的小斑点,随着双孢菇子实体的生长,范围会慢慢的加大,并且还有可能传染到其他健康的子实体,黄色也会逐渐加深到整个菌盖都出现小斑点。

2、双孢菇黄斑病后期的话会导致双孢菇出现黄褐色的水珠,这样冰柱就会不再生长而出现死亡、萎缩的现象。

3、黄斑病主要是因为一种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是属于细菌性病原菌,这种病菌喜欢温度和湿度都比较高的环境,所以在温度超过二十摄氏度、湿度大于百分之九十、二氧化碳的浓度非常高的因素下,黄斑病是比较容易出现的。

食用菌(双孢菇)细菌性褐斑病的成因及预防措施是什么?

双孢菇细菌性褐斑病(下称“褐斑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是双孢菇栽培中最常见也是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轻者减产、降低商品价值,重者绝收。

(1)为害症状

褐斑病的病原是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属裂殖菌门,假单孢菌科,革兰氏反应为阴性。菌体形状呈杆状或球形,形态变异较大。其典型的症状是菌盖表面形成褐色小区或病斑,病斑起初颜色较浅,后变褐。发病严重的蘑菇变为畸形。该病在菌柄上也有发生,多形成纵向病斑;菌褶很少发病。病斑一般发生在浅层,表皮3毫米下的菌肉极少染病。这种病原菌侵染子实体后,在被侵染的组织中产生一种外毒素,该毒素能溶解蘑菇细胞壁膜,从而使菌丝体溶解,子实体表面被破坏,引起组织腐烂。覆土材料、培养料及管理用水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来源。该病菌可通过水、土壤、堆肥、蝇类、线虫和操作工具等传播。通风不足、高湿环境、温差过大或菌盖表面凝水时极有利于该病的发生。

(2)预防和防治

按照病害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首先要研究、使用抗病性强的品种;采用拮抗菌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澳大利亚、法国和我国台湾省等已分离出与病原体亲缘关系很近的拮抗菌——荧光假单孢杆菌,并投入使用;目前,国外已有一种叫做“Victus”的微生物制剂对双孢蘑菇褐斑病有一定预防作用。以快速、有效为特点的化学防治,在该病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杀菌剂不仅对病原菌没有较高的杀伤能力反而对蘑菇菌丝体有一定毒害;通常介绍的次氯酸钠对该病有一定控制作用。在目前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运用栽培措施来预防褐斑病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覆土材料处理 在覆土前10天,最好取30厘米以下的深层菜园土或稻田土作覆土,晒干后喷入甲醛,用量为每100米2覆土面积2.5千克,塑料膜覆盖,闷48小时以上后覆之。

②菇房床架处理 菇房及床架用0.3%~0.5%漂白粉溶液喷刷。停菇期间喷0.3%的福尔马林溶液或克霉王、立信菌王等新型杀菌药,进行环境消毒。

③湿度的调节与控制 湿度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子,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避免床面和菇体表面积水;二是控制出菇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在85%,避免低温高湿;三是灵活进行通风换气,避免湿差和温差过大,造成水气凝结。

④管理用水的处理 据资料介绍,含150毫克/升有效氯的水可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⑤切断传播途径 及时摘除发病子实体,清除传染源;消灭蚊虫等传播媒介;避免人为传播。

平菇锈斑病是平菇的常见病害,平菇锈斑病症状是什么?

平菇在生长过程中出现黄斑或整丛菇黄化现象,病菇呈水渍状,但不发黏、不腐烂。黑色平菇出现黄斑后色差明显,严重时多潮菇均发病,产出菇体因失去商品性而报废,这就是平菇黄斑病的症状。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停止浇水,喷施5%的石灰水或500倍液的农用链霉素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蔓延程度。平菇发生黄斑病一般采用“黄斑消”“万消灵”等药物来防治。但是做好出菇环境的管理是关键。避免高温,高湿,加强通风换气才可以彻底杜绝此类病害发生。


合理喷水与通风:所用水源要清洁,要喷雾状水,同时与通风协调配合,既要避免菌盖积水及棚室闷湿,又要保持菇棚湿度适宜。


平菇黄褐斑病是由假单孢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症状表现为菇体发病时表面局部出现淡黄色斑点,湿度大时发病部位有黏湿感,并向组织内部渗透,致菇体腐烂,伴有黏稠分泌物,散发出恶臭气味,影响平菇外观,致使丧失食用价值。

平菇干枯的表现症状很多种,但主要是幼菇干枯,既有有原色干枯,也有有变黄干枯,还有先是倒伏,慢慢萎缩干枯等等。依提问判断,题主的蘑菇应该是受到了病害,但造成蘑菇干枯的病害种类不止一种,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外来侵入性的,必须先找出原因,再根据病因来进行有效的治疗。

菌丝体老化,发菌时间过长,菌丝体在菌袋内存在时间太久,出现活力差等衰老现象,勉强形成菇蕾,分化成幼菇,但无力吸收营养,供应幼菇生长,致使幼菇因营养缺乏而干枯死亡。如果不通风不方便蘑菇的生长。用一张湿巾盖在蘑菇的平方上,每天攒一些清水大概一个星期就可以长出蘑菇了,长出蘑菇之后可以把湿巾拿掉,等到蘑菇长大以后就可以摘蘑菇吃了。

平菇上有黄斑能吃吗?

1 平菇发黄还能吃吗
可以吃。
蘑菇发黄是发生色泽上的改变,由自然的白灰转变成黄色,说明已不新鲜了,这时的蘑菇营养成分不如新鲜的了,但不会影响食用,口感可能没有新鲜的好,
有时候蘑菇被晒干或者烤干颜色也会改变,不影响食用的。
平菇发黄还能吃吗
2 平菇怎么保存不会变质
密封保存
平菇在常规的环境里面鲜菇可贮存3-5天,温度增高,湿度也要增加,菇量不多时,可将平菇放于装有少量冷水的缸内,并将缸口封严,气温即便达到15℃-16℃,也可保鲜一周左右。
置于冷水
还可将菇完全浸于冷水中,但水必须干净卫生,水的含铁量应低于2毫克/升,这样平菇才不会变黑。
冷藏
将新鲜的平菇子实体在沸水中或蒸汽中处理4-8分钟,放到1%柠檬酸溶液中迅速冷却,沥干水分后用塑料袋分装好,放入冷库中贮藏,可保鲜3-5天。
晾干
将平菇洗净、撕成条状,晾干。锅中加入适量的花生油(其它植物油也可),加几个红辣椒和盐,将晾干的平菇条倒入油锅中,炸至平菇变成焦黄后关火。晾凉后放入广口的容器内,可以用来拌面、夹在馒头或面包中吃。保质期可以达到几个月。

双孢菇黑心病怎么治?外表看上去比正常蘑菇微黄。菇心黑色。整菇较硬,又称铁心病。

你好,根据你描述的症状,可能是双孢菇疣孢霉病或细菌性斑点病。现给出这两种病的症状和防治措施:
湿泡病或疣孢霉病:这是一种世界性的蘑菇病害。此病不侵染菌丝体,但能侵染菌索、原基和子实体生长的各个时期。如蘑菇在出菇初期被疣孢霉侵染,将失去第一潮菇的产量或更多。尤其在早秋抢早播种、温度偏高、湿度偏大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此病。同时在春菇缺乏精心管理的菇床上,常可见到被侵染的畸型菇体。
1、症状:湿泡病最典型的症状是产生一团团畸型的蘑菇组织。发病初期,菇体呈白色绒毛状,但随着菇体增长而逐步腐烂而变褐。这些畸型组织称为“硬皮马勃状团块”,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在湿度大、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发病组织会产生琥珀色至深褐色小液滴。然后细菌侵入,团块腐烂、发臭而污染整个菇房。在菇体成长的后期被侵染,只在菇柄基部发病,基部变成褐色,并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菌盖发病出现褐色病斑。
2、发病规律:病原菌来源于土壤,是一种土壤菌,病原菌能产生两种孢子:一种是单细胞,壁薄,寿命较短的分生孢子;另一种是双细胞侧生厚垣孢子。这种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三年以上。若覆土材料未处理干净,覆土后,经浇水,孢子迅速萌发,随水流而传播发病。疣孢霉孢子萌发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0°C之间,在20°C时孢子产生量最大,10°C时生长极为缓慢,35°C时不能生长,45°C下处理45秒,不能恢复生长。疣孢霉喜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达12时不能生长。已发过病的菇房中的床架、地面、墙缝中存在大量的厚垣孢子。当新一季蘑菇发菌出菇时,这些孢子萌发,成为菇房内的初侵染的病原菌。疣孢霉病害是初秋的主要病害之一。
3、防治方法:
(1)、菇房消毒:所有的蘑菇菌株都易感染疣孢霉病菌,老菇房的层架、地面、墙面的空隙等地都能隐藏大量的病菌孢子,当新料进房,温湿度适宜时,孢子萌发,形成新的污染源。因此,及时清除废料、冲刷菇房,密闭薰蒸、干燥通风都是很有必要的消毒程序。薰蒸药剂可用于甲醛和高锰酸钾薰蒸,也可选用过氧乙酸薰蒸。长久性菇房架子宜用铁架和塑料网布等无机性材料,消除杂菌的营养来源,也易于冲洗、晾晒。
(2)、土壤处理:疣孢霉来自于土壤,因此清除土壤中的病原菌是防治疣孢霉的最有效措施。对于老病区,在取土时要注意土壤的无污染性。土壤处理的具体程序为:选择表土层30公分以下的土,土壤摊开,表面撒上石灰并及时翻晒干。在离覆土前10-15天,将覆土材料用10%福尔马林浇上再闷2天,然后掀开通气,让甲醛味散尽。在覆土时再用多菇丰1000倍,或者50%多菌灵800倍喷雾,将土喷至半干半潮时即可使用。
(3)、出菇期防治:在出菇前期和菇蕾发生期,注意检查菇床面上的菌丝。若有发现小堆白色绒状物,或有褐色水珠渗出,说明疣孢霉菌开始为害,即要用药防治。可在用药前一天停止浇水,并在为害处撒上食盐,再用多菇丰1000倍,每米²1-2kg药液喷雾,喷后停止浇水一天,相隔4-5天后再喷一次,或是采过菇施用,共用药3次左右,每次可选用不同的药剂。如多菌灵或施保功,或是代森锰锌。经过处理,可有效地控制住病害发生程度。
(4)、保持菇房通风,适当降低温度和湿度,减少温差,都能有效减少疣孢霉的为害程度。

细菌性斑点病或褐斑病
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是蘑菇生产上的常见病害,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迅速发病和流行,严重影响了品质和产量。
1、病原菌与症状
斑点病是由一种广泛分布于空气、土壤、水源和培养料中的托拉斯假单孢杆菌引起发病。此病最典型的症状是菌盖表面发生暗褐色小区或病斑。发病初期颜色较浅淡,逐渐发展为暗褐色病斑。严重的导致菇体畸形,菌盖上发生斑点症状的地方会裂开。有时菌柄可发病。菌盖症状分布的部分通常都是菌盖上水份保持较长久的部分。在长期潮湿的状况下,其组织抗性降低而导致细菌侵入发病。
在出菇阶段的温度范围内,引发斑点病的重要因素是湿度。当菇房内湿度超过90%,加上通气不够,凝聚在菇盖上的水份得不到及时蒸发,就极易引起细菌侵入而发病。病原菌一旦在蘑菇上蔓延,使得覆土里细菌数量超过临界水平时,大量的蘑菇就会得病。
1、防治方法:
(1)、适当降低菇场内湿度,加大通风量,是减少细菌性病害的有效方法。
(2)、药剂防治:当出现病状要及时用药,控制病害程度。选用对细菌防效较好的药剂,如:菌毒清1000倍、菇菌清300-500倍,施药前后菇床停水一天,用药量每米²用药液量100-150kg。间隔3-4天再用药,连续用3天以上,能有效地控制住病害的蔓延和发展。
(3)、及时清除病菇和废料,保持菇场清洁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