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则佛土净”的理解:一个人的心灵若是清净无染,即使身处困厄的境界,也不会有众多的烦忧;一个人的心灵若是不安、烦乱,即使身在山林天天静修,心也如同在闹市,不得安宁。

“维摩诘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

如何理解“心静则佛土净”?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 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心净则佛土净是什么意思

心净则国土净,此圆顿教法门尔,即当下即佛,当下即菩提。坛经云:“前念迷即凡夫,后念觉即佛陀。”就是这个道理。何者为迷?何者为觉?觉即离贪嗔痴慢疑。迷者即贪嗔痴慢疑。当你远离此三毒即为净也。心净者一切皆为净也。何哉?华严云:“一切唯心造。”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皆为识所变现,非有其实体耶。法华经所导者,众生皆可成佛,众生也必然成佛。何以故楞伽所导者,如来藏心。所言何者?如来藏于众生心中,非来也,本在心中尔。法非源于外,亦是由此如来藏心所出,云娑婆若海(此云一切智海)也。然既有佛性,我等何不为佛耶?楞伽云:“佛凡一体,染迷净悟”。即此意也。

此何以修也?观 万法皆空,缘起乃生。生而幻化,非为实耶。净土亦非为实乃是众生清净心所变。观自性净土。自性净土即本性所生尔,非在内,非在外,亦非在内外,亦非在非内非外,一切皆流自自性。所谓念佛观者亦是念自性弥陀尔,弥陀亦在自性之中,不内求,不外求,不内外求,亦不非内非外求。观净土亦尔。此观成已,自性弥陀乃生,即弥陀是我,我是弥陀尔,云唯佛一人居于净土。汝已与弥陀同体,则汝子居于净土尔。

根据部分唯识,中观,天台,如来藏等类经典自编。

维摩诘经说心净则佛土净是什么意思

《华严经》讲“尽虚空遍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虚空法界怎么来的?华严经这句经文就告诉我们,是我们自己的心现识变的!怎么现?怎么变?清净心变现佛的清净土,染污心变现凡夫的秽土。

我们要想生到佛的清净土,就要修清净心。心清净变现的国土就清净,即心净则佛土净。

佛法修行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六祖慧能大师解释: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觉,皈依法就是皈依自性正,皈依僧就是皈依自性净。

皈是回头的意思,依是依靠。从迷惑回头,依靠觉悟;从邪知邪见回头依靠正知正见;从染污回头依靠清净心。大家都受过三皈,一定要明白,三皈就是修觉正净,不修觉正净没有皈也没有依,不是学佛人。

觉正净不是我先修觉,再修正,最后修净,不是这样的。一个得到其他两个一定得到,所谓一悟一切悟,一证一切证。

这样一来,佛法的修行就有三个门了——觉门、正门、净门。三门就是一门,从一门进入,三个门就都进入了。禅宗从觉门入,觉而不迷。教下从正门入,正而不邪。净土宗从净门入,净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