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在数量和市场份额上都超过了国有企业,一些人开始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产生怀疑和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义本质所规定并由宪法固化了的法律原

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要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要继续大力发展。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为何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我国宪法第六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在历史上曾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具有的根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决定了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比较公平的分配制度,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和对抗性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自主发展。

怎样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首先,应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分类改革,特别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打破行政性垄断;

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监管透明度。

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行为,防止片面的“国退民进”、“只讲‘退’不讲‘进’”的倾向。

其次,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

再次,还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如何认识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从而与我国生产力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解放了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社会或集体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关系,从而铲除了经济剥削的根源,消灭了剥削制度;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建立起在根本利益一致上的互助互利关系;公有制改变了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使按劳分配原则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保证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

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按照社会整体利益配置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保证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在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2)公有制是主体地位的表现。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只有公有制经济整体素质提高,数量优势才有实际的经济意义,才能保持自身的优势。

核心导学: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命题提示:本知识点可出选择题或分析题。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决定的;多种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积累建设基金,扩大劳动就业,促进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生产迅速发展,提供大量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促进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权益。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小私有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个体经济的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其他经济成分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充分利用闲散劳动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增加社会生产,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它以自身特点优势,弥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不足,为人民生活提供方便。它还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收,扩大各种就业机会,减轻国家就业压力。同时,个体经济也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2)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私营企业主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和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并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权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取得非劳动收入。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怎样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应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按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监管透明度。要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行为,防止片面的

“国退民进”、“只讲‘退不讲进”的倾向。

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还应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