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酸都有电离常数,强电解质没有固定的电离常数。

电离常数是电解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它描述了弱电解质溶液中弱电解质电离达到平衡时,已电离的离子与未电离的分子浓度的关系,电离常数越大,表示该弱电解质越强。 因为弱电解质通常为弱酸或弱碱,所以在化学上,可以用Ka、Kb分别表示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称为酸度常数Ka或碱度常数Kb。 强电解质没有固定的电离常数。

一元弱酸电离程度是多少太概

一般一元弱酸(如醋酸)的电离程度不足1%.
各种弱酸的电离程度都不同的,我说的只是给你个参考,这个数据用来做高中的题已经足够了。
到了大学,你自然会学到与这有关的计算。每种酸都有自己的电离常数(Ka),它的表达式就像你们现在学的平衡常数一样。每种酸的电离常数在书后专门有个表,里边有各种酸的Ka数值,都是实验测得的。
Ka(HA)=([H+]*[A-])/[HA] 中括号指浓度。醋酸的Ka约为1.74*10^-5。具体电离程度就可以计算了。
例如:25℃1mol/L的醋酸电离出的H+=(1.74*10^-5)-1/2=4.17*10^-3mol/L,约为0.4%。

怎样根据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判断是强酸还是弱酸?

电离常数Ka值越大说明酸越容易电离,对应酸的酸性越强,电离常数小,酸性弱,这就是强酸制弱酸原理.反之,Ka值越小,酸根阴离子对应的碱性就越强。

化学反应:某一物质将电离出的离子反应掉而使电离平衡向正方向(电离方向)移动。

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酸性越强;反之,酸性越弱。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每一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常数,且各级电离常数逐级减小,一般相差较大,所以其水溶液中的 H+主要是由第一步电离产生的。

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温度: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2.浓度:弱电解质分子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3.同离子效应: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与该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朝着生成弱电解质分子的方向移动,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的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醋酸的电离常数是多少?

醋酸的电离常数是:1.8*10⁻⁵

与温度有关,醋酸的电离常数随温度上升有下降的趋势,二十五摄氏度下醋酸的电离常数是1.8*10⁻⁵。

乙酸是醋的主要成分,而醋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乙酸发酵细菌(醋酸杆菌)能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现,醋是这些酒精饮料暴露于空气后的自然产物。如中国就有杜康的儿子黑塔因酿酒时间过长得到醋的说法。

扩展资料:

乙酸能发生普通羧酸的典型化学反应,同时可以还原生成乙醇,通过亲核取代机理生成乙酰氯,也可以双分子脱水生成酸酐。

乙酸的典型化学反应:

乙酸与碳酸钠:2CH₃COOH+Na₂CO₃==2CH₃COONa+CO₂↑+H₂O

乙酸与碳酸钙:2CH₃COOH+CaCO₃==(CH₃COO)₂Ca+CO₂↑+H₂O

乙酸与碳酸氢钠:NaHCO₃+CH₃COOH==CH₃COONa+H₂O+CO₂↑

乙酸与碱反应:CH₃COOH+OH-==CH₃COO-+H₂O

乙酸也可以成酯或氨基化合物。如乙酸可以与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本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类型属于取代反应中的酯化反应)。

CH₃COOH + CH₃CH₂OH<==> CH₃COOCH₂CH₃ + H₂O

由于弱酸的性质,对于许多金属,乙酸是有腐蚀性的,例如铁、镁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和金属乙酸盐。虽然铝在空气中表面会形成氧化铝保护层,但是在醋酸的作用下,氧化膜会被破坏,内部的铝就可以直接和酸作用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离平衡常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乙酸

电离常数是什么

电离常数和电离度有什么关系?
(1)弱电解质的电离是一种可逆过程。以醋酸的电离为例,醋酸溶于水后,它的分子即电离为H+离子和CH3COO-离子,这是正过程,同时逆过程是H+离子和CH3COO-离子重新结合成醋酸分子。
CH3COOHH++CH3COO-
在这个过程中,CH3COOH分子电离的速率(正反应的速率)随着CH3COOH分子数的逐渐减少而降低;反之,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逆反应的速率)却随着离子数的逐渐增多而增加。这样,电离到一定程度后,未电离的分子和生成的离子之间达到了平衡,叫做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这时未电离的分子的浓度和阴、阳离子的浓度不变,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KHAc为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简称电离常数。弱酸的电离常数常用Ka表示,弱碱的电离常数常用Kb表示。K值越大,说明达到平衡时离子浓度越大,也就是这电解质电离程度越大,是越强的电解质。因此,电离常数是电解质的特征常数。它象其它平衡常数一样,不因浓度而改变,但随温度而略有变化。
在电离平衡的体系中,已电离部分的浓度与溶解的电解质总浓度的比值叫做电离度,用α表示。如0.1mol/L醋酸,每1000个CH3COOH分子中有13个分子电离为H+和CH3COO-离子,则醋酸的电离度α=1.3%。
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与电离度都是衡量电解质电离程度的数据,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以AB表示弱电解质,其原始浓度为C,电离度为α,电离平衡为ABA++B-,则到达平衡时,[A+]=[B-]=Cα,[AB]=C(1-α),代入上式得:
得:
这个式子是表示电离常数K与电离度α的关系式。从它可以看到:
(i)从电离常数可以算出不同浓度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例如在室温时,0.1mol/LCH3COOH溶液的电离常数为1.8×10-5,它的电离度可计算如下:
=1.3×10-2=1.3%
(ii)K随温度而变化,α随K而变化,因此α也随温度而变化。
(iii)K不因浓度改变而变化,但α却随浓度而变化。当浓度C增大时,
与0.1mol/L醋酸溶液相比,电离度只及0.1mol/L溶液的40%。
(iv)K不因溶液中其它电解质的存在而变化,但α却因溶液中其它电解质离子的存在而变化。例如,在上述醋酸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即加入CH3COO-,则因同离子效应而使平衡向左移动,α将减小。
以上(iii)和(iv)是电离常数与电离度区别的地方,可看出K是常数而α不是常数。
(2)离子键或强极性共价键化合物,一般称为强电解质。它们溶于水以后受水分子吸引,都以离子存在,没有分子,因此不存在电离平衡。它们的电离度应是100%。但溶液稍浓时,离子数量很多,电荷相反的离子在碰撞时能形成一定数量暂时结合的“离子对”,因而限制了离子的活动性,这样溶液的导电率就相应减小,实验测得的电离度都小于100%,好象只是部分电离一样。这种实验测得的电离度称为“表观电离度”。化学手册上所载强电解质的电离度,都是指表观电离度。

给我酸的电离常数 越多越好,当然是正确的

弱酸 甲酸 Ka=1.8×10^-3; 醋酸 Ka=1.76×10^-5; Kb=5.68×10^-10 碳酸 Ka1=4.30×10^-7 Ka2=5.61×10^-11 磷酸 Ka1=7.52×10^-3 Ka2=6.23×10^-8 Ka3=2.2×10^-13 Kb1=1.33×10^-12 Kb2=1.6 ×10^-7 Kb3=4.54×10^-2 草酸 Ka1=3.5×10^-2 Ka2=4×10^-6 弱碱 一水合氨 Kb=1.8×10^-5 水(水可以认为既是弱酸,又是弱碱)K=1.8*10^-16
一些物质的pKa常数
注:pKa=-lgKa - 25.00:氟锑酸 - 15.00:魔酸 - 10.00:氟硫酸 - 10.00:氢碘酸 - 9.00:氢溴酸 - 8.00:高氯酸 - 8.00:盐酸 - 3.00、1.99:硫酸 - 2.00:硝酸 - 1.76:水合氢离子 3.15:氢氟酸 3.60:碳酸 3.75:甲酸 4.04:抗坏血酸(维生素C) 4.19:琥珀酸 4.20:苯甲酸 4.63:苯胺* 4.74:醋酸 4.76:柠檬酸二氢根离子 5.21:吡啶* 6.40:柠檬酸一氢根离子 6.99:乙二胺* 7.00:硫化氢、咪唑*(作为酸) 7.50:次氯酸 9.25:氨* 9.33:苯甲胺* 9.81:三甲胺* 9.99:酚 10.08:乙二胺* 10.66:甲胺* 10.73:二甲胺* 10.81:乙胺* 11.01:三乙胺* 11.09:二乙胺* 11.65:过氧化氢 12.50:胍* 12.67:磷酸一氢根离子(磷酸盐) 14.58:咪唑(作为碱) - 19.00(pKb):氨基化钠 37.00:二异丙基胺基锂(LDA) 45.00:丙烷 50.00:乙烷 *氨和胺基的数值是相应的氨离子的pKa值.

刚才有个人回答我说:任何酸都不是完全电离的,

所为电离,实际上是分子在溶液中,分开成为离子的过程。无论是多么强的酸都存在着电离平衡,只不过强酸的电离平衡倾向于电离的方向,所以没电离的分子很少。而弱酸的电离平衡倾向于电离的逆反应,所以大多数分子都没有电离
不过由于电离反应由于存在着电离平衡,所以无论多么强的酸都不会完全电离,总会分子没有处于电离状态。但是对于强酸来讲,没电离的分子实在是少的难以计算,所以初级化学课本都会说强电解质能够完全电离

高氯酸、硫酸、硝酸和盐酸都是强酸,其酸性在水溶液中差别不大.以下是某温度下这四种酸在冰醋酸中的电离

A.四种酸在醋酸中电离常数不同,在水中都可以完全电离,所以冰醋酸可以鉴别四种酸酸性强弱,所以A正确
B.在冰醋酸中,高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最大,则高氯酸的酸性最强,故B错误;
C.在冰醋酸中,硫酸不完全电离,所以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中应该用可逆号,且分步电离,故C错误;
D.四种酸在冰醋酸中都有电离常数,没有电离完全,故D正确
故选AD.

醋酸的电离常数是多少,准确

醋酸的电离常数是1.75X10^-5Ka。

醋酸是一种有机一元酸,为食醋主要成分。纯的无水乙酸(冰醋酸)是无色的吸湿性固体,凝固点为16.6℃(62℉),凝固后为无色晶体,其水溶液中呈弱酸性且蚀性强,蒸汽对眼和鼻有刺激性作用。

乙酸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例如在水果或者植物油中,但是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的组织内、排泄物和血液中以游离酸的形式存在。许多微生物都可以通过发酵将不同的有机物转化为乙酸。

扩展资料:


醋酸的作用:

乙酸可用作酸度调节剂、酸化剂、腌渍剂、增味剂、香料等。它也是很好的抗微生物剂,这主要归因于其可使pH降低至低于微生物最适生长所需的pH。乙酸是我国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酸味剂,主要用于复合调味料、配制蜡、罐头、干酪、果冻等。

用于调味料时,可将乙酸加水稀释至4%~5%溶液后,添加到各种调味料中应用。以食醋作为酸味剂,辅以纯天然营养保健品制成的饮料称为国际型第三代饮料。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醋酸

百度百科—电离常数

请教~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

题中没有指明温度,三个电离常数默认为同温度下。同温度下,电离常数越大,对应酸的酸性就越强。
7.2×10^(-4)>4.6×10^(-4)>4.9×10^(-10)
三个化学方程式都是复分解反应,而且生成物没有沉淀,所以只能是强酸生弱酸,据NaCN + HNO2 = HCN + NaNO2得出酸性HNO2 > HCN ;据 NaCN + HF = HCN + NaF得出酸性 HF > HCN ;据 NaNO2 + HF = HNO2 + NaF得出酸性 HF > HNO2 。连接起来得:HF > HNO2 > HCN 。与上面三个电离常数相对应,可知:HF的电离常数是7.2×10^(-4);HNO2的电离常数是 4.6×10^(-4);HCN的电离常数是4.9×10^(-10)。
与选项对照:A.K(HF)=7.2×10^(-4) 对
B.K(HNO2)=4.9×10^(-10) 错
C.根据其中两个反应即可得出结论 不可以
D.K(HCN)<K(HNO2)<K(HF) 对

高氯酸、硫酸、硝酸和盐酸都是强酸,其酸性在水溶液中差别不大.如表是某温度下这四种酸在冰醋酸中的电离

A.硫酸在冰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其电离方程式为H2SO4?H++HSO4-,故A错误;
B.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该酸的酸性越强,这几种酸中,电离平衡常数最大的是高氯酸,所以高氯酸的酸性最强,故B正确;
C.酸有电离平衡常数,说明酸中存在电离平衡,这几种酸在冰醋酸中都存在电离平衡,所以都没有完全电离,故C正确;
D.这几种酸在水中都完全电离,在冰醋酸中都部分电离,所以电解质的强弱与所处的溶剂相关,故D正确;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