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

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又说沈唐、李甲、孔夷等6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无不受惠于柳永。

柳词

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作为宋词的代表人物、宋代最有影响的流行歌曲作家,提起柳永,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风流浪子,“薄于操行”,这其实是对柳永的误解。实际上,柳永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家庭教育环境很好。家庭道德水准高。祖父以德行义气著称,治家严,威望高。少年柳永读书用功,严格要求自己,走传统读书做官的道路。

柳永20岁左右到开封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出入秦楼楚馆。究其原因,一是音乐家的气质使然。柳永是一个音乐家,而歌舞场所往往是流行音乐的产生地和传播地。二是城市音乐环境使然。宋代流行音乐繁荣,都城开封是流行音乐最为繁盛的城市。三是时代风气使然。唐宋时期青年举子可出入歌舞场所,正式官员则不能。

柳永被误解还与他接触的歌妓身份有关。唐宋时期歌妓分家妓、官妓与私妓。宋五品以上士大夫可自蓄家妓,官妓是为官府服务的,私妓则是歌舞场所里的歌妓。柳永接触的多是私妓,成分复杂,且他喜欢填词,影响大,“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做了30年左右的举子,长期接触私妓,因此背上风流浪子的名声。进士考试落榜后,柳永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表达不满,很快“传遍都下”,皇帝知晓后,下一次考试特意让他落选,“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此后柳永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上流社会的长期排挤,迫使柳永走上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乐工有了新曲子就请他填词,曲子才能流行于世。他尽量收集和使用大众口语,以便适应歌妓演唱需要。柳永因此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业作家。歌妓得到柳永品评“声价十倍”,反过来又用金钱物资资助他。据传柳永死后,歌女们筹钱把他安葬。清明节祭奠柳永的活动“吊柳会”成为一项民俗活动。

柳永最初出入秦楼楚馆,主要受时代风气和城市音乐文化环境影响,后来是被统治者逼迫、排斥的结果。成为专业词人,走与歌妓、乐工合作的创作道路,这是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一条自食其力的道路,一条与下层民众相融合的道路。这条道路既成全了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也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和繁荣。因此这条道路是值得肯定的。

柳永被误解,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他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风流浪子,他尊重同情歌妓,甚至主张歌妓解放,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词人,一个具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词人。柳永是公认的慢词鼻祖。柳永之前,唐宋词多是小令,篇幅短,承载内容有限。柳永大量创作慢词,篇幅较长,承载内容更丰富。同时还创制慢曲,为此建立许多法则,被称为慢词鼻祖。后来的词人写慢词,无一不受他的影响。

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柳永大量书写城市繁华、都市风情,从他的词中可了解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长期在外漂泊,其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他带着同情的眼光看待歌妓,尊重她们,赞美她们,他的歌妓词很有人文精神。此外还有咏史词、怀古词、咏物词等,总之,在苏轼之前的北宋词人中,柳永词的题材是最丰富的。柳永同时还丰富了词的语言。他写羁旅行役词,多用古代诗赋语言,写歌妓词,多用大众口语,便于歌妓传唱。在交通、通讯便捷的今天,人们的离别之情已不像过去那样浓厚沉重,缺乏令人回味的东西。过去的生活之所以值得回味,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感情更真挚醇厚,回忆过去,是为了满足情感需要。今天我们重温柳永《雨霖铃》这样的作品,可以重温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真挚而醇厚的感情,让我们的感情品质得到提升。

大家如何评价柳永的历史地位

柳永此人是中国古代北宋时期词派的代表人物,千古风流人物有多少,能使后人铭记传唱的又有多少。柳永能在后世还声名显赫,让今日的人都能识其一两首词,已经是很大的成功了。然而就柳永个人来说,他想要的成功并不在词作一列,而是在于仕途之中。人生就是那般的有趣,想要的得不到,未曾想过的却自来到。柳永的人生,可以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说。

柳永此人才情上达天阙,下至黎民。柳永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豪放词共分词作王国半壁江山。他所作曲词风传天下,号称“杨柳岸边,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古代的时候没有今日那般发达的通讯技术,信息的传播是延迟而封闭的。但是就是在这样落后之时,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唱柳永的词句,由此可见柳永在当时有多红。与柳永相比,说实话今日的著名的影视歌明星都要落后一截。

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柳永的词作广泛,涉及男女私情,涉及离别愁绪,涉及情爱相思,涉及世俗繁华之景。柳永的词作不仅仅是一曲美丽的唱词,同时也是一幅幅画卷。通过柳永的词作,北宋底层人民,世俗民情,都市风光都跃然其上。在今日欣赏柳永词作的同时,也可以看见当时的社会风光,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而其词作多涉及世俗生活,也正是他的词作能受到广泛传唱,得以获得如此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柳永在词作方面的成功也许是他不曾想过,也不曾在意的。柳永其实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取士,希望能通过科举之路,完成自己的抱负与志向。

柳永出生在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祖父父亲,叔伯兄弟都是进士出生。可以说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中,还是在其个人的家庭小环境之中,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进而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功名用世之志都是柳永的第一目标,也可以说是人生目标。

不过可悲的是,柳永年轻之时,四次科举考试,历经十五年,次次落第。等到华发已生之时,才因圣上隆恩得以取得进士的功名。就算这样,在进入仕途之后,也算是诸路不顺。无论是升迁还是转任都受到一定的阻碍。柳永最后只能在员外郎上致士,功名利禄仅止于此。

柳永一生渴望科举实现自己的报负,终未能全部如愿。原本只是借由抒发自己心情的词作,却流传后世,青史留名。可以说这一切是柳永的不幸,却是时人与后世人的大幸。

求柳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柳永词相较于前人的词有一个明显的叙述角度的改变,这也是柳永对词发展的开拓和改进。叶先生评柳词的这种变迁为从“春妇善怀”变而为“秋士易感”。因为柳以前的词人状写男女情意的词曲时,多从思妇的口吻写,情境不出闺阁园亭之中。而柳词则多从游子的角度入手。因为写的多是羁旅行役的游子,所以柳词所呈现的意境,便结合了高远的景物和个人追求功业的志意,因此柳词的兴象是比较高远壮阔的,这也是柳词的一个显著的特色,非香园小径,非亭台西楼,而是关河冷落,残阳西照,是断鸿声远长天暮。例:

“《凤归云》:

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林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叶先生评这首《凤归云》体现了柳词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摹景状物写的非常真切,用语不因袭,不套用,以亲身目之所见,身之所感入词,因而柳词的气息是很清新滴。“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稍。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写的非常生动,读之如身临其境。上片写景,下片写的则是柳永自己的心意。柳永心怀高志,但命途奄蹇,每求而不成,一辈子在社会底层辗转挣扎,在仕途上非常落魄,果然是驱驱行役苦,苒苒年华老,追蝇头小利,逐蜗角功名,浪得虚名很大,实惠一点也没捞着,失败。

柳永在宋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柳永词在宋词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许多词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无人处思量,几度垂泪.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待到头、终久问伊看,如何是. 词以女主人公自叙的口吻,诉说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另一首《慢卷䌷》(闲窗烛暗)写女主人公与情人分离后的追悔和对欢乐往事的追忆,也同样传神生动.这类表现普通女性心声的词作,配合着哀婉动人的新声曲调演唱,自然容易引起大众情感的共鸣,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徐度《却扫编》). 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长期流连坊曲,与歌妓交往频繁.他虽然有时也不免狎戏玩弄歌妓,但更多的是平等的身份和相知的态度对等她们,认为她们“心性温柔,品流详雅,不称在风尘”(《少年游》);欣赏她们“丰肌清骨,容态尽天真”(《少年游》)的天然风韵;赞美她们“自小能歌舞”、“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的高超技艺;关心同情她们的不幸和痛苦;“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少年游》)也常常替她们表白独立自尊的人格和脱离娼籍的愿望:“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迷仙引》)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也一格观念的变化.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不过其中也有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描写,这也是他常常受到宋代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迎新春》)的(《瑞鹧鸪》)的苏州,也使他赞叹不已.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词作以外,大多是表现离愁别恨、男欢女爱等类型化情感,柳永词则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他早年进士考试落榜后写的《鹤冲天》,就预示了这一创作方向: 此词尽情地抒发了他名落孙山后的愤懑不平,也展现了他的叛逆反抗精神和狂放不羁的个性. 柳永在几度进士考试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南宋陈振孙所说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由于“未名未禄”,必须去 “奔名竞利”,于是“游宦成羁旅”,“谙尽宦游滋味”(《安公子》).而长期在外宦游,又“因此伤行役.思念多媚多娇,咫尺千山隔.都为深情密爱,不忍轻离拆”(《六么令》).但“利名牵役”,又不得不与佳人离别:“走舟车向此,人人奔名竞利.念荡子、终日驱驱,争觉乡关转迢递.”(《定风波》)《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稍后的苏轼即是沿着这种抒情自我化的方向而进一步开拓深化. 3 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不像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那样只是从书面的语汇中提练高雅绮丽的语言,而是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诸如副词“恁”、“怎”、“争”等,代词“我”、“你”、 “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 “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当时“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与柳词语言的通俗化不无关系.严有翼《艺苑雌黄》即说柳词“所以传名者,直以言 多近俗,俗子易悦故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词);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试比较两篇名作: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沙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两首词都是写别情.欧阳修词用的是意象烘托传情法;则柳永词则是用铺叙衍情法,整个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欧词是借景言情,情由景生;柳词则是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情和隐约的情节性.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同特点.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如《驻马听》(凤枕鸾帷)、《浪淘沙漫》(梦觉)和《慢卷䌷》(闲窗烛暗)等.后来周邦彦和吴文英都借鉴了这种结构方式而加以发展变化.在空间结构方式上,柳永也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八声甘州》);“算得伊家,也应随分,烦恼心儿里”(《慢卷䌷》). 与铺叙相配合,柳永还大量使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不用假借替代;言情叙事,不需烘托渲染,而直抒胸臆.如《忆帝京》不加任何藻饰,却生动地刻画出主人公曲折的心理过程.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