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出菇菌袋排放完毕后,日常喷水工作为对墙壁顶棚的空气每天喷雾一次,加强环境湿度,同时刚系上套环的两天内不需要喷水,并且以后每天除了在日常喷雾工作外,都要将地面喷湿并且还要对套环内的菌丝以雾状水喷雾保湿。

当套环内形成大量原基后,仍需以保湿为主,切勿对原基直接喷水,会造成大量原基死亡,当平菇到达出菇的伸长期后就可以直接对菇体喷水了。

香菇出菇期间什么时间喷水最合适

催蕾期间喷水合适。

催蕾期间要防止空间湿度过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加大喷水量,盖塑料膜保湿。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于2010年开始进行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香菇品种选育及生产工艺研究。香菇工厂化生产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为需要转色和温差刺激处理,出菇潮次多而不集中。

经过3年多的探索,该院终于选育出适合工厂化生产的香菇品种,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验证成功新型的“基于二次培养的香菇工厂化生产工艺”。这种模式以应用专用香菇品种为前提,采用“瓶中发菌、压块、出菇”的工艺,充分利用国内十分成熟的木腐菌工厂化生产基础进行栽培。

这种新模式相较于日韩现有香菇工厂化生产模式需要专用设备和材料,更适宜我国现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极大降低了使用透气袋栽培引发的污染机率,以及对人工经验的依赖程度,更易于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及大规模生产。

扩展资料

我国的香菇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人工栽培几乎遍及全国。

世界上的香菇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侧的一个弧形地带。北至日本的北海道,南至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到尼泊尔的道拉吉里山麓。此外,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也有香菇变种,新西兰分布着类似的香菇,南美的塔哥尼亚也有栽培。

我国栽培香菇约有800年历史,是世界上栽培香菇最早的国家。我国最早文字记载的则是公元1313年王桢的《农书》:“今山中种蕈亦如此法。但取向阳地,择其所宜木(枫、椿、栲等树)伐倒,用斧碎,以土覆之,经年树朽,以蕈吹锉,匀播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

时用泔浇灌,越数时以锤击树,谓之惊蕈。雨露之余,天气逐暖,则蕈生矣。末讫遗种在内,未岁仍复发。”这就是最早香菇砍树栽培的简述。所谓“用泔浇灌”、“以锤击树”,即是以前菇农的“浸水打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香菇

平菇在出菇的期间,应该怎样浇水?只是把水浇在地面还是浇在菌袋上?求一种过食用菌的朋友来回答下

当拨开细土,可见到米粒大小的白色菌蕾后,可以开始进入出菇期间的水分管理。现分三种菇房出菇期间的水分管理方法,第一种是打"重水"的管理方法:即蘑菇菌如米粒或绿豆大小时,开始打"出菇水",在2-3天内,每天打2-3两/尺,即每平方尺床面喷水0.8-1水左右。

这次喷水,不但喷湿细土,还要让一部分水分流入粗土中,以补足粗土中的含水量,使粗土能捏得扁,边缘有裂口,而细土含水量更多些,标准是细土能捏得扁、搓得圆,然后停水2天左右,当菇床土层内有黄豆大小的幼蕾时,再打一次重水天内打5-6两,在1天内分5次喷完水分,这样把第一潮菇出菇时所需要的水分已喷足。

扩展资料

因而第一潮菇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已足够,在第一潮菇出菇高峰期也不喷水了。等到第一潮菇采完,第二、三潮菇如黄豆大小时,再打一次出菇重水,每平方尺约6-7两水,在一天内分数次调入土中。除天气特别干燥时,床面适当地补足一些水分,或打些"空气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

采用这种调水方法,多出头潮菇,每批蘑菇的起潮与落潮(开始与结束)比较明显。第三潮菇以后出菇不多也不成批,可改用轻喷法,每日喷水量为0.5-1两/平方尺,在出菇期连续喷几天。

平菇还是菌棒的时候要不要洒水?

一看气候 气候干燥要多喷水,提高湿度,气候湿润要少喷水。

二看水温 菇房温度在25℃以上时,应在夜间或早、晚待气温下降后再喷水。

三看菇房保湿性能 保湿性能差的菇房喷水要多,否则要少。

四看菌袋两头料干湿 料干,喷水量要足,次数相应减少。

五看菌丝强弱 菌料中的菌丝强壮,用水量要多,喷出菇和转潮水要重,反之则轻。

六看菇的多少 料面菇多、菇大,需水量多,水分消耗快,每次出菇水、转潮水,维持水等要相应增加,反之则轻。

平菇菌袋浑身现蕾的原因

平菇菌袋发满菌进入出菇期后,袋口出菇慢,浑身大量现蕾,是很多平菇种植户非常头疼的事情,特别是进入低温季节后,这种现象尤其严重。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菇园彩风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发菌温度不恒定,后期发菌温度过低,并且发菌环境湿度过低。

平菇的生长阶段大体可以分为菌丝体生长阶段、菇蕾分化阶段、子实体生长阶段三个过程,这三个阶段的温度以菌丝生长阶段最高,菇蕾分化阶段最低,子实体生长阶段的温度应掌控在菌丝生长阶段和分化阶段之间为最好,也就是说平菇子实体生长需要的适宜温度要比菌丝生长需要的温度低一点,比菇蕾分化需要的温度高一些比较好。从以上各阶段需要温度的不同,我们可以了解,降温是平菇原基(小菇蕾)形成的主要原因。

自然季节的平菇生产,除去高温季节的发菌管理,随着自然温度的降低,基本都存在发菌温度前高后低的情况,如果后期的温度很低,就会造成菌棒发菌时间过长。正常温度发菌,一个菌棒就是30天左右即可发满,而低温季节很多朋友的菌棒发菌时间往往达到了接近2个月。一个发菌时间过长的菌棒,又经历了温度前高后低的刺激,菌棒浑身上下各部分都具备出菇的条件,再加上发菌环境的湿度普遍很低,袋口定位孔、出菇孔、套环孔等部分因为水分蒸发导致干燥,出菇适宜湿度不如菌棒中间部分,所以浑身出菇多、袋口出菇慢。

建议常规广温偏低型平菇菌丝发菌的适宜温度掌握在22-26℃,尽量恒温发菌,最好不要低于15℃,发菌棚的适宜湿度应该控制在65%左右,并遵循前干后湿的原则,不能长期处于50%以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出菇期温度太低,昼夜温差过大。

进入冬季以来,大多数平菇大棚内的温度是比较低的,平菇出菇因为牵扯到通风、光照、温控、増湿等多方面的因素,要想单纯保证某一个生长条件的正常数值是困难的,所以常常会造成出菇棚内的昼夜温差过大,白天菇棚十几度,晚间温度极低,很多菇棚的夜间气温甚至接近0℃。平菇虽然是变温结实性食用菌,但是在菇蕾分化期,保持适当的恒定温度,对快速现蕾出菇有利,温差巨大、超过10度温差,反而不利于出菇。这种温差巨大的不利影响往往表现在菌头部位出菇很慢,再加上菌头部位湿度不适宜,所有出菇速度更是受到影响。平菇出菇模式一般是菌棒横摆出菇,菌棒中间部位料温相对恒定,在空间气温温差巨大的情况下,菇蕾肯定会先从菌袋中间适宜部位出菇。一般广温偏低型菌株,在冬季大棚出菇,菇园彩风认为,10-15℃是最好的菇蕾分化温度,昼夜温差以不超过5度为好。

还有一个情况,我们选用的部分广温偏高型菌株,在冬季出菇,如果出菇平均温度偏低,不适合该菌种的适宜菇蕾分化温度,也会出现浑身乱冒,就是不从出菇口出菇的情况,这一点要求我们在选用菌种的时候,要根据出菇的自然季节,计算好出菇时间,有的放矢,准确地选择菌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装袋时装料不紧,导致发菌期因料袋挤压形成空隙。

如果我们在装料时比较松,在接种后摆袋发菌时,容易造成菌袋培养料与袋皮中间形成比较大的空隙,在发菌完成进行催蕾出菇时,这个空隙小环境的湿度、温度、浓度稍高的二氧化碳等条件比菌袋两头更适和菇蕾分化,所以在这个位置快速现蕾也就很好理解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四、菌袋四周有孔洞导致出菇。

在平菇菌棒的制作过程中,特别是生料、发酵料的菌棒制作过程中,我们有时为了给中间部位的菌种供应比较充足的氧气,会在菌棒中间打微孔透气,在熟料菌棒的制作过程中,后期发菌很慢,供氧不足,有时也会在菌棒有菌丝部位刺孔增氧。这个孔洞对提供氧气、促进菌丝生长无疑会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发菌温度很低,出菇温差很大的情况下,因为中间部分出菇的条件要比菌棒两头更适宜,此时我们打的微孔就变成了出菇定位孔,所以孔洞出菇的情况就发生了。注意,我们的菌棒如果要打微孔,微孔一定不能太大,绝对不能用电钻预先将微孔打好(这种微孔太粗,更容易造成出菇),打了微孔的菌棒在出菇时,要保持温度适宜恒定,遵循平菇整个生长过程中温度前高后低的原则,同时保证适宜的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一般可以避免这个问题。温度较高季节出菇,中间打孔的菌棒中间一般不会乱现蕾,就说明这个问题。

五、菇蕾分化期光照太强。

平菇在黑暗条件下,菇蕾分化很不理想,但是菇棚中的光照太强,特别是直射太阳光对菇蕾的分化更不利;还有就是太阳光直射到的地方,水分蒸发作用强,导致培养料表面湿度很低,容易造成菌头部位干燥,菌丝扭结的能力差,出菇更慢。菌棒中间部位,因为菌袋横摆、互相遮阴,光线适宜,再加上上面介绍的几点,所以中间部位菇蕾分化更快也就很好理解,在种植白灵菇、金针菇等品种的过程中,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适宜的光线应是散射光,这个相信很多朋友早就熟知了。

六、催蕾出菇太迟。

平菇菌袋在适宜温度下,一般菌丝长满菌袋,再经后熟6-8天,即可进入催蕾出菇阶段,假设我们有事耽搁了,开口太迟,出菇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菌丝成熟过度,也会出现浑身出菇的现象,这个情况一般不常见。

造成平菇菌袋浑身乱现蕾,主要还是我们对平菇整个生长过程对环境条件的具体要求,没有做到充分理解,只要我们完全了解平菇菌丝生长阶段、菇蕾分化阶段、子实体生长阶段对各个环境条件的标准要求,我们就可以将平菇做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