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培养料发酵技术简介如下:

将配好的培养料,建成下底宽1、5到2米,上底宽1米,高0.8到1、2米,长度不限的梯形堆,用木棒或者锨把在侧面每隔50厘米向料中心斜插孔洞。当料内温度上升到60℃时,维持24小时,翻堆一次,即将中心料向外层翻,外层料翻向中心。待料内温度再次上升至60℃,维持24小时,再翻堆,如此连翻三次即可。培养料经过发酵,可有效杀灭培养料中的霉菌、细菌及虫卵,有利于食用菌菌丝的生长。

怎样堆制用于栽培平菇的发酵料?

堆制发酵料包括建堆、翻堆与质量鉴定等项技术。

(1)拌料建堆

用于栽培平菇、草菇的发酵料多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添加2%的石灰,加水拌料,堆制而成。若在干料中添加豆饼3%~5%,或麦麸5%~10%,或尿素0.5%~1%,或适量干牛粪粉,然后加水堆制,则可获得更好的栽培效果。建堆场所最好是紧靠菇房的水泥地面,排水良好,避风向阳,且水源干净、便利。建堆时,将干抖混匀后,加足水分至培养料含水65%~70%(将堆料发酵过程中的水分损失计入其中)。混拌均匀后将料堆成宽1.0~1.3米,高1.0~1.5米,长度不限的料堆。料堆四周尽可能堆陡一些。建堆时,将料抖松抛落。堆成之后,用木棒(直径5厘米左右)在料堆上插通气孔,每隔0.2米插一孔,以利于通气发酵。建堆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或用草帘、稻草覆盖。

(2)适时翻堆

平菇发酵料多在春、秋堆制,建堆后48~72小时应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时仍须将料抖松,以增加料中含氧量。同时,将上下、里外的培养料互换位置,以便培养料均匀发酵。全部发酵过程历时6~8天,翻堆3~ 4次即可。时间过长,会大量消耗养分,时间太短,可能发酵不充分,达不到堆料发酵杀灭害虫、害菌的目的。

(3)发酵料质量检查

在预定时间内(建堆48小时左右)若能正常升温至60℃以上,开堆时可见适量白色菌丝 (嗜热放线菌),表示堆料含水适中,发酵正常。如果建堆后迟迟达不到60℃,说明有问题。可能培养料加水过多,或堆料过紧、过实,或因未插孔通气等原因造成堆料通气不良,不利于放线菌等嗜热微生物生长繁殖,堆料不能发酵升温。遇此情况应及时翻堆,将料摊开晾晒,或添加干料至含水量适量,再将料抖松重新建堆发酵。如果堆料升温正常,但开堆时培养料呈“白化现象”,表示培养料含水太少。可在第1次翻堆时适当添加水分。必须强调一点,应在建堆时一次加足水分,中途加水是下策。万一中途补水,最好加80℃以上热水。加水拌匀后,重新建堆发酵。

发酵料进菇房时,添加棉籽壳干重0.1%的敌敌畏,药料混拌均匀后,即可装袋或铺料播种。

平菇怎样发酵

平菇

料堆一般建成低宽1.5—1.8米、高1—1.2米、长度不限的长堆,每个料堆的容量不低于500公斤干料,建堆时,料堆四周要轻轻拍实,堆边略有倾斜,以不蹋料为准,堆顶拱起呈龟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径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顶部每隔50CM垂直向下打一个透气孔,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5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再用草帘、麻袋等能透气的覆盖物将料堆覆盖好。

料堆覆盖后,根据气温高低,约2—3天,在表层25cm左右深处,料温升到60℃时开始计时,维持1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推。翻推要领是,把料堆外层(干燥冷却层)培养料与内层(好气层发酵层)和底层(厌气发酵层)的培养料互换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气孔和覆盖的要求与初建堆时基本相同。当料堆温度再次升到60℃时,仍保持1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养料堆积发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气温不同约7天左右。当培养料色泽均匀转深,质地变得柔软,料内出现较多白色防线菌、闻不到氨、臭、酸味时,便可拆堆终止发酵。拆堆后,等料温降到30℃左右时,就可装袋播种。

请问平菇培养料应该怎样发酵,谢谢!

将主料摊开加水、边加水边翻拌,最好人在料上踩踏,以使料尽快吸收水分;加足水后再过2小时左右,用手握料,指缝有水滴滴下为适宜,石灰粉撒在料面拌匀;春季、早秋温度高、气候干燥加水多些;晚秋、冬季加水少些。克霉灵、石膏粉、麦麸、磷肥拌匀后加适量水;然后均匀撒在主料上,翻拌2-3次,尽量拌匀。

然后将料堆成宽、高各1.2-1.5米,长不限的长形料堆。注意:堆料时要轻放

严禁拍砸料面、以免影响料堆通气。可用直径10-15厘米木棒在料堆插洞增加透气。堆好后料面先盖草苫子,然后再盖塑料薄膜,注意薄膜不能压严。一般在堆料后30-40小时,料堆温度即可升到60度左右,让其继续发酵,24小时后第一次翻堆。翻堆宜在中午进行,动作要快、轻,原堆上翻下、外翻内,尽量使料受热均匀;按第一次堆形复堆,依次盖好草苫、塑膜。约8-10小时,料温又会升到60度,次日中午第二次翻堆;每天一次,共翻3-4次。

发酵好的培养料应呈棕褐色、有清香味、不能有酸、臭等异味;有时料表面有白点、但绝不能有长毛或黄绿色霉点。发酵好的培养料摊开晾凉至30度以下装袋。

三、装袋播种

菌菇培养料的发酵方法是怎样的?发酵过程要注意什么呢?

水分、pH值应该在发酵结束前两天,即最后一次翻堆时调整到最佳状态,并加入抑菌剂和杀虫剂,注意:一定要选择无公害,无残留的抑菌剂和杀虫剂。发酵,先让其自热发酵。3—5天后,堆温可达60℃,堆温与外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酵过程越快,所以最好避开冬季。然后将堆翻动1次,再过4—7天堆温可达70℃以上。而有机肥的发酵,需要有水分、空气、介质、菌种4个因素,在有机肥里面插上温度计的温度,高于50度时就要进行翻动,便于空气进入,加速发酵,通常1~2个月就可以发酵成熟。

启动温度。启动温度应在15℃以上较好(四季可作业,不受南北方季节气候气温的影响,冬天尽量在室内或大棚内启动发酵,东北等高寒地区应按技术员指导方法启动发酵)。发酵的一个产物,他需要一个特定的温度,但不是恒定的温度。三是通过养殖虫子得来。一般来说,只要经过蛆虫的消化,所用的原料剩下的部分,都是可以达标的标准有机肥,需要说明不限的条形堆,用塑料布盖好即可。经过24小时堆内温度可达50℃左右,48小时温度可上升至70℃左右,经过几天的持续高温,堆温逐步下降,大约二周左右时间,发酵后的原料全部腐辅料要求:辅料一般可用干燥、无霉变、颗粒大小适宜的秸秆粉、米糠、锯末、蘑菇渣等,能粉碎的尽量粉碎,不便粉碎的应切成1-5㎝的小段,越细小越好,使菌种容易深入物料内。

发酵完成。一般一周内可发酵完成,物料呈黑褐色,温度开始降至常温,表明发酵完成。如锯末、木屑、稻壳类辅料过多时,应延长发酵时间,待充分腐熟。高达70℃以上,这样的温度春、夏、秋季节一般5-7天即可使堆中原料全部腐熟,恶臭消失,原料中的病源菌、虫卵、草籽等全部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