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2、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简答题: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属性?
文学的价值取向的内在规定是审美。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从审美关系上把握社会生活。文学以其对美的追求、建构、揭示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揭示的,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内涵的意义和价值。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显现。充分显示了丑的本质,或者对丑的表现达到了神似境界的艺术形象,也可能获得极高的审美价值。悲剧表现丑暂时压到了美,也能因为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而获得审美意义。所以,判断一部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写了丑,而取决于作家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把握。
2.文学是人学
其一,文学以人为对象,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其二,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从而体现了文学以审美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
3.文学活动必须以对象化的方式进行,这是文学活动过程的审美性的体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在要求文学活动必须个性化的同时,还规定了个体的感受与发现,只能以社会实践和人类创造为对象。(对象化帮助作家塑造艺术形象、选取题材、从整体上把握生活)
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学的文化价值指的是文学作品在传递文化信息和意义方面的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指的是文学作品在观赏方面的价值。
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相互依存的。文学的文化价值需要依托于审美价值的传递,而文学的审美价值也需要依托于文化价值的支撑。
2、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相互促进的。文学的文化价值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而文学的审美价值也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
3、文学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是相互转化的。文学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审美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而文学的审美价值也可以通过文化价值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
总之,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同构成文学作品的整体价值。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应该注意到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努力在保持作品的审美性的同时,让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另外,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也应该注意到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努力在欣赏作品的审美性的同时,提取作品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和意义。通过对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能够从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
简单谈谈你对文学教化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理解?
文学教化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引导人们思考,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念,以此影响和教化读者。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展现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以及展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达到这种效果。
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则是指在进行教化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艺术上的享受,观赏性和情感的共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思想的表达,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语言、情感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描绘,这种愉悦感和心灵共鸣也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
因此,文学作品既有教化功能又有审美价值,而这两种价值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文学作为社会审美的反映,那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呢?
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是:
1、体现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里的必要的思想和精神价值。文学价值决定于文学作品的质量,包括审美、思想、核心价值理念等,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内在艺术价值。即对人们有积极意义的价值。
2、文学作品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要有勇气认识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
一个时代有几个最好的作家,有几部最好的作品,具体来说,汉语小说有能力处理历史遗产并对当下现实进行批判,有能力以汉语的形式展开叙事,有能力以独特的方式进入乡土中国本真的文化与人性深处,有能力概括深广的小说艺术,这个时代的文学就立起来了。
当代中国文学当然要放在现代世界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理解,它是世界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这样的现代性内在差异性的体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文学,虽包含着断裂、反叛与转折,但它不与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完全悖反。
五六十年代的激进现代性,历经了80年代的“拨乱反正”;我们固然可以看出它的局限性,但同时也不可能将它从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完全地剔除。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并非只有“政治”二字才可概括;八九十年代的反动,也并非只是投入西方现代的世界体系就能全盘解释。
前者有“文学”遗留下来,而后者有“中国经验”不可化约,二者相加,就是中国文学的倔强性。这两个时代,在我们的文学史和批评中,被描述为对抗与反动的关系,但我们也要同时看到,它们也并不是替代性的。
先锋派反“宏大叙事”,只是表明历史之变化,与“可歌可泣”无关。后来的历史固然要超越过去,这并不等于过去就一无是处。
事物的关系,并非非此即彼,也并非以好与坏的简单逻辑为唯一的解释准则。有些人把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称为"烂苹果",这不只是狭隘偏见,也是心底阴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谈谈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作品的美是现实美的集中表现。她通过对人、对物、对事的艺术描摹,呈现出文学形象的美,从而引发读者与作家的共鸣。
美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而作家正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因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必须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准、审美能力,尽可能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熟谙文学的规律和特征,善于领略、捕捉、表现五彩缤纷、勾魂摄魄的艺术之美。
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审美享受之中提高审美、创美的能力。而语言则是文学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成了文学塑造形象的最好媒介。高尔基称赞托尔斯泰的语言艺术:“他描写出来的形象,使人真想用手指去碰碰它。”表明读者通过欣赏语言、想象和感受,而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形象,甚至情不自禁地真想用手指去触摸。
古希腊荷马写海伦的美,汉乐府诗《陌上桑》写罗敷的美,都是通过他人的眼睛、心理活动、行动来展示的。这种新颖的描述手法,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经验,尽情勾勒和描绘,直至在脑海屏幕上“摄录”下最满意的“镜头”。
文学的审美性,还包括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的正确、深刻的反映和评价。在读者的人生观、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积极作用,是读者的“生活教科书”,良师益友。如《离****》、《水浒传》、《窦娥冤》、《红岩》等作品,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教育意义。而文学运用语言所表达的真、善、美,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精神上的陶冶、愉悦和休息。当阅读到幽默的语言时,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莞尔一笑,都证明了作家的高水平。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的审美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于现实的超越进而实现审美理想,推动和促进个性和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具有审美的本性,他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文学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主要在于它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美的规律对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加工创造的产物。
文学的审美具有历史性,审美的本质是自由且变化的,文学的审美一方面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因为其他的功能都需要审美体验间接的实现。另一方面,文学的审美又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整体性概念,是文学各种功能协调统一的重要条件。
审美功能也有一定的类型划分,但并不绝对,比如可以划分为悲剧型和喜剧型。悲剧是表现美好人生社会的毁灭从而让人得到内心的升华,而喜剧是通过嘲弄和讽刺丑恶让读者在轻松愉快中读懂人生信仰,比如果戈里的《钦差大臣》。而“诗佛”王维的诗总带给人空灵毓秀的美的享受,《诗经》中《硕鼠》一篇又带有强烈的控诉。
文学理论审美价值评价的三个特征?
文学不仅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态,而且作为审美信息的载体,它还会通过鉴赏环节,通过读者这个受信体,反作用于社会,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形成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价值。苏联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这样描绘文学对人的影响:“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地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寻找着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寻找着自己思想的答案,并且不由自主的以别人的命运、别人的勇气去衡量自己的性格特点,他惋惜,怀疑,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着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力就在这里产生了。”“如果谁从来没有醉心于一本的严肃的书,那才应该感到最大的遗憾--因为他使自己与世隔绝,他拒绝了第二个现实,第二次经验,从而等于缩短了自己的生命。”确实,文学能在他所表现的艺术世界里,给人以第二次生活,第二个生命。它不是幻觉和想象中的生活,不是梦境中的满足,而是因人生经验的扩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给生命带来的充实与丰富。它让你重新认识自己,鼓舞你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价值所带来的社会效果。
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使得文字样式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不仅传统的样式相互渗透结合,出现诸如“跨文体写作”一类,而且新兴的样式也因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建立起来,如网络文学、“快餐文学”等。这一影响带来的直接结果:一是文学创作主体之于接受主体的关系,由过去的主动变成了当下的主动与被动的结合,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创作姿态变得沉潜而低位;二是文学的社会文化地位与作用的回落,也就是说文学必须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中,重新进行生存抉择和定位。文学与市场、消费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这一关系不需要牺牲文学的特性和品位,来一味迎合某种流行的趣味和世俗乃至庸俗的需求,更不能湮灭文学的本质来对它的精神价值进行颠覆和丢弃。文学与市场、消费之间,非但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会因着文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调整、改变,会因着特定的精神价值不断地熔铸,深入表现人们的心灵与情感层面,反而会与市场、消费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和形成真正属于文学自己的生存位置与拓展空间。
文学为什么有审美价值属性
文学审美,只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如果你学过美学,应该知道这一点,文学是用来反应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的。
文学的本身就是一种美,比如八大山人的画鱼图,只是一张白纸,中心寥寥数笔,勾勒出一条生动的鱼,此外,别无他物,但是,看的人却是觉得满纸江湖,烟波无尽。
再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让我们首先想到悄然逝去的年华,岁月苍苍,而后因这一感受引发了其他的类似体验,再由这些体验,生发出无穷尽的生活感想,具体是什么,有时候,就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于是,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珠,蓝田玉这所有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东西汇总到了一块儿,带我们回到了李商隐那种意象之中,最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怆然,空蒙的感慨便生发出了文学真正的本质,审美。
如果你看王家卫的电影,也能从中看到这些,他的电影,没有什么具体的故事情节,就算有故事,也常常没有结局,他的电影,完全是剪辑师根据他的意向,将菲林一一合成的,偏偏,里面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那就是美。听那些大腕演员(如梁朝伟)说,和他合作,剧本常常没有台词,即使拍摄完成,谁都不知道故事的结局,只有等到真正的上映之后,才明了一切。
呵呵,说了这么多,有些啰嗦,不知道,说到点子上没有,建议你多看看朱光潜的《美学》和蒋孔阳的《美学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