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清真”一词常被道家用来表示“纯真朴素”、“幽静高洁”之意,明清时期,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时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故称伊斯兰教为“清真教”,称其寺庙为“清真寺”,后来回族的穆斯林越来越多地将“清真”一词使用在对伊斯兰教的称颂和解读中,认为清则净,真则不杂,净而不杂是为“清真”,如此,“清真”一词与伊斯兰教的关联便渐渐牢固了起来。

如今常用的与“清真”相关的词如“清真寺”、“清真言”、“清真食品”、“清真

清真的由来是什么?

“清真”二字,是我国回族经常用的一个词。过去,泛称信伊斯兰教的民族为回回,把他们信仰的宗教叫“清真教”,现在专卖回民食品的商店,也标上“清真”二字,那么,“清真”二字是什么意思呢?明末清初时的伊斯兰教学者王岱舆,是用汉文著书译著伊斯兰教义的早期著译家之一,著有《清真大学》等书,清初的伊斯兰教学者马注,也译著了《清真指南》,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历史、哲学和法律等,这些学者在介绍伊斯兰教教义时,曾说:“盖教本清则净,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无污,真正则不偏不倚。以无垢不倚之正通行于国中,若菽粟之于水火……”用“清净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和“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等语称颂该教所崇奉的真主安拉。所以伊斯兰教徒把自己信奉的宗教称为清真教,称其寺院为清真寺。自那以后,“清真”二字在我国许多地方流传并逐步成为泛指回族的一种专门用语。

“清真”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在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塔塔尔等10个少数民族普遍具有清真饮食习惯。这种饮食风俗源于伊斯兰教,但随着时代发展已渐变为这些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组成部分。清真食品特指依据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经营的含有动物肉类及其衍生物的食品。按照这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清真食品不含自死物、血液和猪肉等禁忌物。

昆明这家清真餐馆真是气派,比较不错。

作为古汉语词汇,“清真”一词最初与伊斯兰教并无直接联系。早在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有“清真斋欲,万物不可移也”的语句,意为纯净朴实,无尘无染。唐代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词人陆游、辛弃疾,多次在诗文中使用该词,泛指做人的道德标准或高洁优雅。明中期以后,中国的伊斯兰学者以“清静无染”喻指伊斯兰教,并逐渐在中国伊斯兰教领域使用“清真”一词。时至今日,除“清真教”“清真寺”“清真言”等专用词汇外,在我国,“清真”一词单独使用通常专指已转变为相关民族习俗的清真饮食,一般不作限定词使用,亦不等同于国外伊斯兰教“Halal”(即“符合伊斯兰教法的”)。

清真什么意思?

“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有质朴之意,曾被社会广泛使用。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至宋代还没有定称。元代以来中国学者逐渐用“清”“静”“真”等词语表征伊斯兰教。“清真”一词遂和伊斯兰教相联系。

“清真教”在中国大多指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古称“天方教”、“回回教”等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64亿人口中约有15.7亿的穆斯林分布在204个国家,占世界人口的23%。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前定、信先知、信后世。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

清真言

清真言,又称证信,音译为萨哈达,是作为穆斯林必须颂读的一段文字,即  。中文含义:除真主外,绝无应受崇拜的,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也有翻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伊玛尼(信仰)、清真言、作证言、总体信仰和细分信仰是伊斯兰教的诚信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