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刚刚二十岁,装作聋哑,隐姓埋名以四处流亡。三十九岁,到了江西奉新山耕香院,跟从弘敏大师,削发为僧,释名传綮,阅读八大人觉经,遂自号八大山人,或谓寓"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也";又谓其署名,喜以草书连缀笔画,八大二字有似哭字笑字,山人二字有似之字,合在一起的有“哭之”“笑之”,都隐约有玩世之意。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指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朱权的后裔朱耷。八大山人是他的一个名号,并不是指八个山人。他是清朝时期的画家。朱耷的身世坎坷。当时明朝灭亡满清入关的时候,他仅仅才19岁。国家突然灭亡了,自己的父亲也很快去世了。他为了保全自己,只能装疯卖傻,隐姓埋名。只能借画作来述说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满清的嘲讽。

朱耷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名的画家。在长辈的影响之下,他的作画能力非常强。当时为了躲避清朝统治者,朱耷在妻子去世之后,带着自己的母亲跟弟弟出家。出家之后,可能是害怕,清朝统治者追杀他们,他总是装疯卖傻,每天不修边幅,还总是饮酒作乐。他的画作很有自己的风格。有时候遇到农民屠夫,跟他要画,他也很乐意给他们。

而在他装疯作傻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他对故国深深的悲切,和对清朝统治者的厌恶。朱耷的画作风格怪异,而且特别的夸张。通过一些学者的解读,他其实是用这些丑陋,夸张的形象,在讽刺满清政权。在他的画幅上常常能看到,一个由三月十九日组成的签押。三月十九日正好是明朝灭亡的日子。朱耷就是用这种方式在纪念自己的故国,表达自己的哀思。

八大山人是朱耷的一个名号。因为他自从出家之后,遁入空门之后用信奉道教,开始自己经营道院。八大山人一听就有远离尘世的味道。而朱耷专心于修道,忘却尘世中的烦恼。更多的是,因为他没办法恢复自己的国家。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所以他只能靠作画的方式,用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专心传教,也是为了减少自己亡国的悲痛吧。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

具体如下:

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号良月,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

其祖父朱多(P95)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也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P95),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八大山人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发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满洲贵州贵族入关统治全国。八大山人那时十九岁,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八大山人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

知识拓展:

清代的八大山人是指八位画家。是否正确:

错误,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

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八大山人是指清代的著名绘画大师朱耷。

八大山人指的并不是八位圣贤的隐士,而是一个人,朱耷亦长于书法,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出家时释名传綮。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人物介绍:

朱耷虽擅长画花鸟和山水,但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在花鸟方面继承陈淳、徐渭等写意花鸟画的画风。个性特点是运用象征寓意的画法,对花鸟等动物进行夸张化,用奇特的表情和简易的造型,突显画中的形象,充满个性。

《桃石千秋图》是八大山人1699年的作品,当时八大已经74岁高龄,这幅图就充分体现了八大山人的作画特点,一眼看去此画构图简单,只有一石上有两颗桃,整体感很强却不复杂,很少人能用极少物体画出如此高的境界。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谁?

清代的“八大山人”指的是?八大山人原名朱耷(1626-1705),字雪个、号个山,后更号人屋、驴、个山驴、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第十六子、江西宁献王朱权的第九代孙。入清后隐其姓名,长期隐居在南昌青云谱道院当道士。八大山人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清初四大画僧〔弘仁、石涛、石溪、八大山人〕之一。八大山人专工水墨画,善书法,能诗文。其山水、花鸟作品,画风雄奇隽永,自成一家。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宗,笔情恣纵,放逸不群,苍劲圆秀,逸气横生,往往将物象人格化,寄托个人情感或赋予寓意,个性鲜明,笔墨不同凡响。山水画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且枯索冷寂,于荒寂境界中透出雄健简朴气势,反映了他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其署款“八大山人”,联缀似“哭之”或“笑之”之状。诗文题跋则含蓄隐晦,亡国之痛,狂放之态,寄于纸上。八大山人的花鸟画风,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署款“传綮”、“个山”、“驴” 、“人屋”,多绘蔬果、花卉、松梅一类题材,以卷册为多。画面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0岁至65岁为中期,画风逐渐变化,喜绘鱼、鸟、草虫、动物,形象有所夸张,用笔挺劲刻削,动物和鸟的嘴、眼多呈方形,面作卵形,上大下小,岌岌可危,禽鸟多栖一足,悬一足。65岁以后为晚期、艺术日趋成熟。笔势变为朴茂雄伟,造型极为夸张,鱼、鸟之眼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幅“白眼向天”的神情。八大山人的书法学王献之,风格独特,意境高远 ,以简表意,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作品中常有一些出人意表的结构造型。后世评八大山人:“所写水墨画,脱尽窠臼,天姿超迈,故能空前绝后为开一代生面”。 八大山人故居 青云谱道院位于南昌南郊定山桥畔。该道院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西汉年间,称梅仙祠。至唐贞观十二年〔641年〕,刺史周逊奏建,名“天宁观”。大和五年〔831年〕,改称“大乙观”,由道教天师万元振在此修道,至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敕建为“天宁观”。历代屡废屡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青云谱,寓意“青高如云”。 明末清初,朱耷〔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牛石慧〕,改名换姓,把“朱”拆开成“八”和“牛”,厌恶世俗隐居于此,出家为道士,在此专心于书画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成为一代书画大师。 青云谱道院园内有前、中、后三殿。前殿祀关羽,中殿祀吕洞宾,后殿祀许逊。后殿院中有桂树数枝,相传为万振元手植。每至仲秋,桂香四溢,十分清幽。整个园内古树参天,曲径幽回,亭台玲珑。外有清泉环抱,内有异花奇草,闹中取静,悠然自得。新塑八大山人雕像,立于庭院。 青云谱道院经过修复,现已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供游人参观。馆内藏有八大山人和牛石慧真迹书画百余幅,画笔生动,造诣很深,为中外画家喜爱的珍品,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清代的绘画艺术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清代的"8大山人"指的是

八大山人并不是八个人,而是一个人。
朱耷
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 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末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
朱耷即八大山人,谱名统*(*为上林下金),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