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清朝八旗分别是哪八旗?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称为“下五旗”。
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八旗中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清朝的九大贵族世家,如瓜尔佳氏、钮祜禄氏、博尔济吉特氏、叶赫那拉氏,都出自于镶黄旗。
在努尔哈赤统治初期,八旗制度只有三旗,即黑旗、白旗、红旗,后来随着后金的不断壮大,人数也成倍增加,逐渐发展为八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并且八旗的地位由高到低排列的次序分别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
扩展资料:
演变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下人”或者说“八旗人”的男丁,大抵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大抵受到了世代的优待。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崇隆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小的,当什么参领、佐领;最小最小的,也当一名旗兵。
由于他们参与“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下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
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
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
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下人”大抵是游手好闲的。

清朝八旗分别是哪几旗?

1、镶黄旗,地位:上三旗之首,旗主:皇帝亲统。

2、正黄旗,地位:上三旗,旗主:皇帝亲统。

3、正白旗,地位:上三旗(顺治帝时纳入),旗主:皇帝亲统。

4、镶白旗,地位:下五旗,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5、正红旗,地位:下五旗,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6、镶红旗,地位:下五旗,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7、正蓝旗,地位:下五旗(被多尔衮降入),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8、镶蓝旗,地位:下五旗,旗主: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八旗子弟姓氏包括:佟(佟佳氏) ,关(瓜尔佳氏),马(马佳氏),索(索绰罗氏),赫(赫舍里氏),富(富察氏),那(那拉氏),郎(钮祜禄氏)八姓。

扩展资料: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满洲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朝的"八旗"指的是哪八旗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正白旗 镶白旗

正黄旗 镶黄旗

正红旗 镶红旗

正蓝旗 镶蓝旗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 *** 、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军八旗,满八旗是努尔哈赤的手笔,也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的手笔,只是蒙八旗制度松散,而且蒙古内部因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对于满洲入关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汉军八旗来得重要。

努尔哈赤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满语,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则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初步奠定了基础。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鉴于各部族因为人数多寡不一,人员素质也不同,因此对于牛录制度进行了第一次整编。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因此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 *** 、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尔哈赤大约有40个左右的牛录,也就是掌握12000余人的部队,在当时关外算是极大的屏α恕?0个左右的牛录都是由努尔哈赤的兄弟亲戚将领。后来努尔哈赤杀胞弟述尔哈奇和长子褚英之后,事权更加统一,同时努尔哈赤也认识到仅仅以牛录为单位,容易造成权力分散的流弊。他便着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员编制我上面已经介绍了。牛录官员编制不变,每甲喇设一到两名甲喇额真,每旗设一固山额真,配有两名梅勒额真。固山额真之上还有一个旗主额真,又称为和硕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说是努尔哈赤为了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之后因为战事需要,努尔哈赤强化君权,将八旗的编制再因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说法,四小贝勒也因为政治利益的不断重新分配而时时产生改变。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贝勒为德格勒,济尔哈郎,阿济格、岳托,到天命十一年的时候,四小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别为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而皇太极将领正白和镶黄两旗。同时,上下旗的制度也是这时确立下来的,只是主旗贝勒的地位并不因为上下旗而有差别。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

努尔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时候,掌旗贝勒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努尔哈赤

正白旗 :皇太极

镶白旗 :杜度

正红旗、镶红旗:代善

正蓝旗 :莽古尔泰

镶蓝旗 :阿敏

在入关建政之后,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参照对比如下:

贝勒旗主——原和硕贝勒(固山王)

总管大臣——原固山额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额真

都 统——原甲喇额真

副 都统——原札兰章京

参 领——原牛录额真

佐 领——原达旦章京

旗 丁——不变

汉军、蒙古八旗基本依照满洲八旗之例建立,只是规模、待遇上比满洲八旗差点。一般来说,满洲八旗为尊,蒙古八旗次之,汉军八旗再次。

而八旗内部也分等级,所谓上三旗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是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余为下五旗。具体排位为:正黄--镶黄--正红-- 镶红--正白--镶白--正蓝 --镶蓝。

另外:还有一些不属于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也不属于内务府八旗的八旗编制,如察哈尔八旗、布特哈八旗,除了服兵役的义务外,这些八旗旗丁一般都有专门的职守,如察哈尔八旗主要管理牧场,饲养马匹以供打猎、军需之用;布特哈八旗主要负责打牲,每年向皇室进贡貂皮之类。

清朝的八旗是指哪八旗

清朝八旗分别指八旗分别是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八旗制度是清朝最重要的制度,清朝能够推翻明朝,八旗制度功不可没,八旗制是在牛录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每旗的首领都由诸王贝勒担任,称为“旗主”,八旗制度使清王朝推翻明朝,但是清朝的灭亡也与八旗制度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八旗制度对于清朝的影响。

一、八旗制度兼有清朝的军事职能。

八旗制度是由牛录制发展而来的,所以除了有管理人口和土地分配等职能外,还兼有清朝的军事职能,八旗制度在推翻明朝的过程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随着八旗军队的慢慢强大,八旗军队开始松懈和骄奢淫逸,这为后来清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正是军队的管理不当,才会导致清朝末期在与西方列强对抗的时候,毫无还手之力。

二、八旗制度还兼有清朝的行政职能。

八旗的首领都是由诸王贝勒担任的,被称为旗主,每位首领都有着自己的领地,各个首领都各自管理自己的属地,互不干扰,而且定期上朝汇报自己属地的一些情况,但是由于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松懈,导致地方百姓民不聊生。

三、八旗制度还与清朝的生产有关系。

清朝的社会生产还与八旗制度息息相关,各个运输通道都是由八旗军队管理和保护,这样能够确保清朝在粮食运输和生产运输等方面能够进行的顺利一些,尽管八旗军队对于清朝的发展有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八旗制度后期的腐败也是导致清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你对于清朝的八旗制度还有哪些认识?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

八旗是什么意思如下:
其实固山就是旗,它分为红、黄、蓝、白四种颜色,有着管理政治、经济、军事的职能,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亲戚。
后来,满清不断壮大,人口不断增加,在1615年,努尔哈赤把四个旗扩大为八个旗,也就是除四个纯色旗再外,再加上四个镶边旗,分别是正红旗、镶红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
八个旗囊括了所有满人的人口、军队、财富,它其实就是满清的政治制度,和汉人的郡县制意思差不多。
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封,旗员必须遵从旗主,而旗主必须遵从大汗。大汗是从旗主中选举出来的,一旦大汗不被大家所认可,八个旗主就可以投票把他废除,从而另选他人接替。这就是满清的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分别有哪些?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100—300人 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正黄旗 : 上三旗之一。
【清末期管辖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满州八旗中人口最多)
【总人口】:约15万人
【名人】:纳兰明珠纳兰性德(康熙帝宠臣)、索尼(重臣)
* 镶黄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孝和睿(嘉庆帝的皇后)、慈安等
* 正白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郭布罗婉容、荣禄
* 正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名人】:和珅(乾隆时的奸臣)老舍
* 镶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珍妃(光绪帝的宠妃)
* 镶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善耆(肃亲王)
* 正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崇绮(1864年状元。戸部尚书。同治帝之皇后阿鲁忒氏之父)
* 镶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名人】:侯宝林(相声家)、慈禧(咸丰帝皇贵妃)、肃顺(辛酉政变中遭处死的户部尚书)

清朝八旗是指哪八旗 清朝八旗是什么意思

1、清朝八旗是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2、八旗旗主是每个旗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可以直接掌管各个旗的兵权。其实在刚建立八旗制度的时候,八旗的每一个旗都有各自的旗主,但是皇帝担心旗主会威胁皇权,于是就把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都划归自己手下亲自统领。

3、因此,八旗中就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一般是皇帝的亲兵,下五旗则是由各自的旗主掌管。因为在清朝初期,旗主有很大的权利,国家的小事皇帝可以直接做主,但遇到大事就必须要和几位旗主一同商议,才能下决定。

满清八旗是哪八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入关前,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顺治帝亲政后,收多尔衮所辖正白旗归皇帝统领,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为提高战斗力,又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八旗

清朝八旗制度中的八旗都是哪八旗?

清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特点的一个王朝,从服饰到发型再到一些规章制度,清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记,若说清朝最独特的地方是什么,那就非八旗莫属,清朝的八旗是哪八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清朝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

满族人的祖先其实是女真族,女真族擅长骑射,最初女真族只是有几个骑射部落组成,这些部落其实就是一个个较为独立的狩猎队伍,在大草原中狩猎的范围通常很大,队伍之间也很容易分散,因为为了区分彼此部落之间便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自己的部落,这就是八旗的由来。

清朝和八旗之间是共生的关系,清朝的建立和繁荣是建立在八旗骁勇作战的基础上的,清朝的覆灭和腐败也是因为八旗子弟的碌碌无为昏庸无能。

虽然清朝的八旗有着明显的地位和阶级的区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比如历史上甄嬛的原型钮祜禄氏,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官之女,身份算不上高贵,13岁嫁到雍亲王府之后也只是一个格格的身份,连福晋都不是,但是钮祜禄氏母凭子贵,她的儿子是未来的乾隆帝,雍正为了让弘历的出身更高贵,便将钮祜禄氏抬为了上三旗的镶黄旗。

清朝八旗姓氏

正黄旗姓氏:

A.阿颜觉罗氏 敖拉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巴岳特氏 布尔察氏
C.查特里氏
D.德度勒氏 铎尔衮氏
E.鄂绰氏 额尔图特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G.瓜尔佳氏 关佳氏 格济勒氏
H.瑚锡哈哩氏 胡思哈里氏 哈达纳喇氏 赫舍里氏 和衣氏 汉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纪里氏 精厄里氏
L.鲁布哩氏 赖布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尔丹氏
N.那穆都鲁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Q.乔佳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隋佳氏 索佳氏 索勒豁金氏 苏都里氏 苏完瓜尔佳氏
T.塔察觉尔察氏 塔他喇氏 图色里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雅拉氏 乌佳氏 乌扎拉氏 吴鲁氏 魏古特氏 倭勒氏
X.喜塔腊氏 西克特里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颜扎氏
Z.扎库塔氏 张佳氏 哲尔德氏 赵佳氏

正蓝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博尔特氏 布吉尔根氏
C.察克钦氏 查拉里氏 撒克查氏
E.鄂卓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尔罗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哈勒斌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L.李佳氏
M.马佳氏 莫得里氏
N.纳喇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奈齐里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察氏 嵩佳氏 塞米喇氏 苏佳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谭木查氏
W.乌苏氏 乌扎喇氏 吴扎拉氏 吴机格忒氏 温都氏 沃埒氏
X.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特木氏 伊拉礼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拉里氏 赵佳氏 朱尔根氏 朱家氏

镶蓝旗满洲姓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君氏 白苏特氏
C.仓佳氏
D.戴佳氏
F.傅察氏
G.瓜尔佳氏 郭佳氏 郭络罗氏
H.赫舍里氏 虎尔虎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金氏
M.蒙古索氏 穆尔祥氏 穆莫礼氏 马佳氏 满查氏
N.钮祜禄氏 钮汪监氏 纳兰氏 纳喇氏 尼拉氏 聂格里氏
S.萨克达氏 萨察氏 萨马尔基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商家氏 嵩佳氏 索尔济氏
T.佟佳氏
W.完颜氏 乌扎喇氏 吴扎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Z.赵佳氏

镶红旗满洲姓氏:

A.阿哈觉罗氏
B.博和里氏 博和尔氏
C.崔佳氏
D.董鄂氏
E.鄂济氏 鄂岳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瓜尔佳氏 郭齐扎氏 嘎尔达苏氏
H.赫舍里氏 洪鄂氏 胡尔哈苏氏
J.觉尔察氏 季氏
K.喀尔拉氏 科奇理氏 柯齐扎氏
L.鲁布里氏 李佳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宁古塔氏 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尼马察氏 倪沙氏
Q.奇氏
S.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松彦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莫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吴扎库氏 王佳氏
X.西克特里氏 西林觉罗氏 兴佳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拉礼氏 扬佳氏
Z.哲伯氏 哲柏氏

正红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博尔济吉特氏 布拉穆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E.鄂岳氏 鄂卓氏 额陀氏
F.傅察氏 费莫氏
G.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H.惠和氏 辉和氏 虎尔哈氏 赫舍礼氏 赫佳氏 韩氏
K.库雅拉阔绰里氏
L.李佳氏 老媾氏
M.马佳氏
N.纳兰氏 钮祜禄氏 尼奇里氏
S.萨尔图氏 索佳氏 赛密勒氏
T.佟佳氏 塔塔尔氏 塔塔喇氏
W.吴扎喇氏 吴苏氏 吴尔古察氏 完颜氏
X.西克忒氏
Y.伊尔根觉罗氏

镶白旗满洲姓氏:

A.阿颜觉罗氏
B.毕鲁氏 博和里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金氏 布赛氏
D.戴佳氏
E.鄂济氏
F.富察氏 傅察氏 费莫氏 蜚雅氏
G.郭尔罗氏 郭尔罗斯氏 郭络罗氏 郭尔本氏 格伦觉罗氏 格济勒氏 瓜尔佳氏 葛哲勒氏
H.洪峨氏 洪鄂氏 洪果氏 赫舍里氏 瑚尔沙哈里氏
K.科勒德氏 库布鲁氏
L.鲁布里氏 罗佳氏 雷氏
M.蒙郭氏
N.纳兰氏 纳喇氏 宁古塔氏 那尔氏 钮祜禄氏
S.萨密喇氏 萨克达氏 舒书觉罗氏 舒穆鲁氏 索绰罗氏 索尔多氏苏完瓜尔佳氏 苏里氏 苏木克氏
T.佟佳氏 他塔腊氏 托立氏
W.乌苏氏 吴苏氏 吴扎喇氏 吴辛氏 吴尔达氏 乌素尔氏 文都氏 温都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伊拉礼氏 于库礼氏 燕济氏 叶何里氏 宜特墨氏
Z.兆佳氏 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赵佳氏

正白旗满洲姓氏:

B.碧鲁氏 拜都氏 巴尔汗氏 巴牙拉氏 卜雅齐氏 波罗军氏
C.查喇拉氏 查鲁查氏
D.栋鄂氏 董鄂氏 戴佳氏 达呼里郭贝尔氏
E.鄂济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傅氏
G.瓜尔佳氏 格济勒氏 郭佳氏 郭贝尔氏
H.呼拉尔特氏 何图哩氏 黄氏 赫舍里氏 洪额绰氏
J.觉尔察氏 觉罗氏 吉朗吉瓦尔喀氏
K.库雅拉氏
L.来布氏 罗氏 李佳氏
M.穆尔察氏 莫尔齐氏 孟氏
N.钮祜禄氏 那木都鲁氏 纳喇氏
S.舒穆禄氏 萨克达氏 苏佳氏 索绰罗氏 索绰尔氏
T.佟佳氏 图们氏 他塔腊氏 台褚勒氏 唐氏 唐古氏 拖和络氏 拖克罗氏 拖忒克氏
W.完颜氏 乌苏氏 乌礼苏氏 吴扎拉氏 王佳氏 汪家氏
X.西塔腊氏 西林觉罗氏 修和里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尔库勒氏 叶赫那拉氏 于库礼氏
Z.扎库塔氏 扎思虎里氏 兆佳氏 章佳氏 章齐氏 张佳氏

镶黄旗满洲姓氏:

A.阿穆拉氏 阿舒里氏 阿鲁特氏
B.巴牙喇氏 巴雅尔氏 毕鲁氏 拜都氏 布尔机氏 博尔济吉特氏 博尔济锦氏
D.大佳氏 戴佳氏 多拉尔氏
E.鄂穆它氏 鄂尔葛氏 鄂岳氏 鄂诺氏 鄂讷氏 鄂溪托氏 额素礼氏
F.傅察氏 富察氏 费莫氏
G.郭武尔氏 郭络罗氏 郭贝尔氏 高佳氏 瓜尔佳氏 瓜勒佳氏 噶吧喀氏
H.赫舍理氏 和色理氏 洪伊里氏 洪络氏
J.觉罗氏
K.喀尔拉氏
L.禄叶勒氏 刘氏 李佳氏 喇库勒氏 勒第氏
M.马佳氏 孟鄂罗氏 蒙古里氏 莫尔济勒氏
N.钮祜禄氏 纳喇氏 尼马察氏 宁古塔氏 那拉塔氏 那穆都鲁氏
Q.奇特拉氏 邱氏
S.萨尔图氏 萨哈尔察氏 萨哈集里氏 萨克达氏 萨马拉氏 石莫勒氏 舒穆禄氏
T.佟佳氏 陶佳氏 托和罗氏
W.完颜氏 乌雅氏 乌扎拉氏 卫氏 温彻亨氏 吴查喇氏 吴讷虎沁氏 吴尔古宸氏 翁果尔金氏 稳赤亨氏
Y.伊尔根觉罗氏 伊里氏 伊图马氏 伊拉礼氏 岳诺托氏 叶赫那拉氏 彦扎氏 俞窟里氏
Z.章佳氏   张佳氏   扎库塔氏   扎拉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