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疑案一般指:

1、孝庄太后下嫁;

2、顺治皇帝出家;

3、雍正皇帝继位;

4、雍正皇帝暴亡;

5、乾隆的身世;

6、同治的死因;

7、慈安太后暴崩;

8、光绪皇帝猝死。

清朝八大疑案是那 八大?

1 孝庄太后下嫁
2 顺治皇帝出家
3 雍正皇帝继位
4 雍正皇帝暴亡
5 乾隆的身世
6 同治的死因
7 慈安太后暴崩
8 光绪皇帝猝死

请问:清朝宫廷有哪十大谜案?

扑朔迷离的大清十大未解之谜
(1)孝庄是否为了儿子福临的前途,下嫁自己的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还是和小叔子有染
(2)顺治出家 还是死于天花 这又是清宫一大谜案,是因董鄂妃去世,顺治万念俱灰,还是另有隐情——
(3)雍正是清朝历史上皮面有建树的皇帝,可他的即位是清迁历史上十大谜案之一,真如传说的改写诏书,不是——
(4)康乾盛世的发展者——乾隆,自己的身世却始终是个谜,是满人皇族所生,还是丑女李氏所生,连自己的身份都搞不清楚的皇帝,当朝能不衰落吗
(5)和呻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究竟是个博学的学士,还是个天下第一巨贪,让历史真相来告诉你!
(6)道光为何把接班人选中了毫无建树的弈宁,而在辛酉政变中重大作用的弈新只套了个亲王,这里有何隐情
(7)掌握清末48年大权的慈禧,出生地到底在哪里,重活纷纭,连自己的出生地都讲不明白,难怪自己的坟墓被挖、尸体被歼、珠宝被抢、可悲
(8)挂牌皇帝光绪和其姨母慈禧太后先后两天死去,为何两人归天只差两天呢,其中有何内幕呢,光绪到底是被毒死、还是另有他说
(9)李莲英果真是个大太监吗 李莲英是否为太监,还保留着小鸡鸡,是否保留着和慈禧太后乱伦的权利
(10)董鄂妃着位神秘的女子,让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梦绕魂牵,历史学家给尽心思,苦心考查,但直到今天她的身士还是个迷。他是不是传说中的董小婉

清十二帝都有哪些疑案?

太长了,你去下面这个网页详细的了解下吧。
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topic/education/C12379/01/

参考资料:


1.太后下嫁:“太后下嫁”是清初的一大疑案。说的是康熙皇帝的祖母,亦即顺治皇帝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的事。博尔济吉特多出身蒙古科尔沁部所谓“戚畹之家”,14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史称“孝庄文皇后”。她是一位聪明而富有谋略的女子,丈夫竽太极当政时,就“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丈夫身亡后,痛不欲生,愿以身殉。康熙皇帝更是不会忘记这位贤能的祖母:“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孝庄文皇后”终年75岁,临终时对康熙说:你祖父安葬已久,不用再打开他的陵墓了,况且我也很想念你们父子二人,不想远离,所以希望在孝陵附近安葬,这样我就放心了。康熙遵其遗嘱,把灵柩暂时停置在清东陵,直至雍二年才正式葬入地宫,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亦即顺治皇帝的叔叔。他一生封号颇多,始封贝勒、后封墨尔根青(意为聪明王)、睿亲王,顺治时称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在当时朝鲜人的记载中多称“九王”,在外国传教士的著作中称“阿玛王”。他“聪慧多智,谋略过人”,清入关后的各项制度大都由其筹划,可谓清朝政权的实际开创者。多尔衮享年仅39岁,死后仅两个月,就被削去爵号,平毁墓葬。有的记载就:顺治“命令毁掉阿玛王体华丽的陵墓……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直至康熙晚年才下诏为其诏雪。
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的艳事,在清初便开始流传。但究竟有没有其事,因官方文献没有明确记载,至今仍无定论。本世纪30年代明清史专家孟森曾发表《太后下嫁考实》、力辩仅是传闻而已,但在一些学者看来,仍是一个谜案。
那么,“太后下嫁”的疑案究竟是怎么缘起的呢?原来,皇太极1643年疾身亡时,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因而“诸王兄弟核战争为乱,窥伺神器”。当时他的九弟睿亲王多尔衮,长子肃亲王豪格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谊豪格把其父生前自领的两黄旗中的“八大臣”带到家里“私相计议”,遂得到他们的支持;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表示拥立豪格。多尔衮则取得了两白旗的拥戴,两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的儿子硕托、孙子阿达礼及其他一些满族贵族也“跑请”他“当即大位”。为此,豪格和多尔衮闹得不可开交,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博尔济吉特氏施展其灵活高妙的手段,为自己年仅6岁的儿子谋到了好处,她首先看准了代善的辈份和威望最高,具有左右大局的力量,便紧紧拉住代善,使两红旗支持福临。至此,多尔衮也改变初衷,放弃攫取皇位的念头,遂拥戴福临。结果,幼主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年号顺治。
福临登极不久,豪格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下狱而死。而多尔衮却以摄政王之尊,“刑政拜除,大小国事,九王专掌之”,相继被封为叔父王、皇叔父、皇父、持国柄至死。
从福临当政期间豪格和多尔衮不同的结局看,人们断言豪格觊觎帝位,多尔衮则有翊戴之功。但多尔衮为什么要放弃攫取帝位的念头,转而拥立福临呢?有人又断定多尔衮与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存有私情,随即便出现了“太后下嫁”之说。
那么具体的是什么呢?有的论者指出,多尔衮1650年因打猎跌伤致死后,顺治下诏宣布其罪状中有语:“自称皇父摄政王,巴亲到皇宫内院”--这两句话,蒋良骥在《东华录》中曾经收录,但后来修实时却删去了。不言而喻,这种删节是出于避讳考虑。与“自称皇父”和“亲到皇宫内院”相印证,南明弘光政权的兵部尚书张煌言《建州宫词》有诗云:“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掖庭又闻册阏氏,妙选孀娃足母仪”。前言太后再婚,后言清俗不讳再嫁。
反对“太后下嫁”之说者则认为:蒋良骥《东华录》所记与张煌言诗,不能作为“太后下嫁”确证。所谓“皇父”犹古之“尚父”、“仲父”,是君主对某个臣下的尊称;所谓“皇父”系清世祖封多尔衮为“皇叔父”后以其定鼎之功勋卓著,无可进爵,乃以“皇父”为封。“皇父”之于皇帝仍为臣下,非太上皇可比。又,“皇父摄政王”直译为“汗(君)的叔父父王”,其中是因为实录修于多尔衮追封之后,凡所追夺者俱删去“皇父”字样。所谓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则指他曾渎乱宫廷,不是指与太后大婚。多尔衮在构陷豪格死于狱后,曾取其福晋(夫人),遂有无礼于太后之传说。张煌言诗系远道传闻,敌国之语。诗非信史,不足为凭。后人附会“春宫昨进新仪注”为降清之钱谦益撰太后大婚仪注,则更为无稽之谈。
近年又有学者从理论和满族的风俗上论证“太后下嫁”说。李鸿彬曾特别申辩了如下四条理由:1、蒋良骥的《东华录》卷六说: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条史料明显是说太后下嫁了,不然多尔衮称“皇父”,又深入“内院”,无疑是把太后置于妻子、皇帝置于儿子的地位,如果太后没有下嫁,她和皇室亲王贝勒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奇怪的是此事却得到他们的默认,当多尔衮 死后,竟破例追封为诚敬义皇帝。另外,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皇父摄政王起居注》一书中有刘文兴所撰的跋,谓:“清季宣统初元,内阁库垣圮。时家君(刘启瑞)方任阁读,奉朝命捡库藏。既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竽父摄下王诏,遂以闻于朝”。这可算是太后下嫁的有力佐证。2、《李朝实录·仁祖》卷五十,记顺治六年二月,清迁曾派遗使臣去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倧看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问:“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答干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右议政郑太和说:“勅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国王李倧也说:“然则二帝矣”。这里说明朝鲜君臣也发现所谓“皇父”的奥秘,无疑是指太后下嫁一事。3、鲁王大臣张煌言在《建州宫词》的一首诗中写道:“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此诗就是指太后下嫁一事。4、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当孝庄文皇后病重时,对康熙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这种做法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有难言苦衷,因为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一事,再同皇太极合葬便不合情理。
看来太后是否下嫁的公案还要争论下去,只有待新的史料发现,才能解开这个疑案。
2.顺治出家:顺治的是否出家,一直都是史学家争论的课题。有的史学者认为顺治有出家,而且是在五台山出的家;有的学者则认为顺治并未出家,而是死于天花;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顺治其人。他是清朝的第三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也算是清朝的开国之君。顺治只不是过他的年号,他的真名叫: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中国不是开国皇帝中庙号可称祖的只有四人!这四个分别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即是顺治的儿子,也是他的继任者)。顺治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八子,母亲则是孝庄太后,顺治生于盛京永福宫,在位28年。至于他的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传说的:顺治出生那天,正是多尔衮和明军决战的时刻,一直久攻不下,而庄妃生顺治时又是难产。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出生时,头部一次又一次先出来,太医又一次又一次将其按回孝庄肚中,希望能纠正其位置。正在这时,站在宫外的太监宫女发现一道红光从天而降落入永福宫内,一声婴儿的啼哭声,顺治出世了!此时的群臣、太医、太监、宫女,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希望皇帝给新皇帝取名字。前线也得到捷报,说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大败明朝军队!皇太极知道后大笑,声称天佑我大清。此时一个大臣说,新皇子乃是上天给我大清的一个福气降临吉兆,请皇帝给新皇子取名吧!皇太极思索了一会,说新皇子就叫他福临吧,他是上天赐于我大清的!
对于他这个皇帝,历史上也是有评价的。顺治幼年登基,虽有皇太后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一直是一个傀儡皇帝,先是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他亲政后,又有郑亲王辅政,满朝都是一些立有赫赫战功的大臣。少时曾拜洪承畴为师,所以对汉人文化是特别的喜爱,执政后也重用了不少的汉人,因此也让一些居功自傲的满人反对。他这个皇帝也是做了不少好事,最著名的就是定下了大清朝世代永不加赋的政策。在家庭婚姻方面虽说不是太如意,但是过的去的。那么他和董鄂妃是怎么认识的呢?董鄂妃是满洲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鄂硕之女,长的是国色天香、冰雪聪明,在没有出嫁前,人人见了都称她将来是做娘娘的命,后来因命运捉弄嫁给顺治十一弟博果尔为福晋。有一日,太后寿宴博果尔是贝勒又是太宗之子,所以他带着自已心爱的福晋进宫给太后贺寿。与顺治见了面。少时风流的顺治发现后被她的美丽所打动,自此后整日的茶饭不思,脑袋里想着他这位弟媳妇。所以找了个机会让他的弟弟出征去打仗,这期间顺治总是单独召她入宫,刚开始大家只是谈人生、说佛理,久了之后,顺治终于把他这位弟媳妇给弄上床,博果尔在外作战却不知情。凯旋归来回到家后发现了此事,一怒之下羞愧自尽而死。博果尔死后,还没几天顺治就把董鄂妃接进宫,先是追封死去的弟弟博果尔为襄郡王,后又加封为亲王。对于董鄂妃更是恩宠有加,一步步的册封直到皇贵妃,是仅次与皇后的尊位。本来顺治是想立她为后的,可是遭到太后和满朝文武的反对,不得已也只好作罢。可以是对她的恩宠却没有减低。他们也生了自已的儿子,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的儿子没活多久就死了,董鄂妃因念爱儿伤心过度,后又得了天花医治无效也是死了。顺治得知爱妃以死万念俱灰,正在这里顺治认识了从五台山来的和尚行森,顺治与行森在一起每日只顾谈禅渐渐的也把朝政给荒废了。在行森的诱导下,顺治有了想出家的念头。皇太后极立不赞成,众大臣也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一、自从他登基后就没有一天过的是自已的日子,本来就心恢意冷。至到遇到了董鄂妃后,总算把生活的乐趣给找了回来,今董鄂妃一死他也万念俱灰,了断尘缘;二、他每次去寺庙祭祀到了晚上住在寺庙里的禅房往着窗外的明月,看着旁边桌子上的青灯黄卷就不想回宫了;三、自认为不适合做这个大清的皇帝;可是不管他的理由有多少、多么的充分,孝庄太后不得已下了二道命令,一是将其软禁在宫里;二是命令他身边的太监代替他到五台山出家;最后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便在宫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得天花死了!临死前他还念念不望他的爱妃。顺治死后,孝庄太后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大臣们,选出了年幼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新皇位的接班人,年号康熙!
3.雍正被刺:顺治的是否出家,一直都是史学家争论的课题。有的史学者认为顺治有出家,而且是在五台山出的家;有的学者则认为顺治并未出家,而是死于天花;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顺治其人。他是清朝的第三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也算是清朝的开国之君。顺治只不是过他的年号,他的真名叫:爱新觉罗.福临,庙号清世祖。中国不是开国皇帝中庙号可称祖的只有四人!这四个分别是: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世祖福临和清圣祖玄烨(即是顺治的儿子,也是他的继任者)。顺治帝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八子,母亲则是孝庄太后,顺治生于盛京永福宫,在位28年。至于他的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传说的:顺治出生那天,正是多尔衮和明军决战的时刻,一直久攻不下,而庄妃生顺治时又是难产。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出生时,头部一次又一次先出来,太医又一次又一次将其按回孝庄肚中,希望能纠正其位置。正在这时,站在宫外的太监宫女发现一道红光从天而降落入永福宫内,一声婴儿的啼哭声,顺治出世了!此时的群臣、太医、太监、宫女,跪在地上山呼万岁,希望皇帝给新皇帝取名字。前线也得到捷报,说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大败明朝军队!皇太极知道后大笑,声称天佑我大清。此时一个大臣说,新皇子乃是上天给我大清的一个福气降临吉兆,请皇帝给新皇子取名吧!皇太极思索了一会,说新皇子就叫他福临吧,他是上天赐于我大清的!
对于他这个皇帝,历史上也是有评价的。顺治幼年登基,虽有皇太后的帮助和支持,可是一直是一个傀儡皇帝,先是由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他亲政后,又有郑亲王辅政,满朝都是一些立有赫赫战功的大臣。少时曾拜洪承畴为师,所以对汉人文化是特别的喜爱,执政后也重用了不少的汉人,因此也让一些居功自傲的满人反对。他这个皇帝也是做了不少好事,最著名的就是定下了大清朝世代永不加赋的政策。在家庭婚姻方面虽说不是太如意,但是过的去的。那么他和董鄂妃是怎么认识的呢?董鄂妃是满洲镶黄旗汉军副都统鄂硕之女,长的是国色天香、冰雪聪明,在没有出嫁前,人人见了都称她将来是做娘娘的命,后来因命运捉弄嫁给顺治十一弟博果尔为福晋。有一日,太后寿宴博果尔是贝勒又是太宗之子,所以他带着自已心爱的福晋进宫给太后贺寿。与顺治见了面。少时风流的顺治发现后被她的美丽所打动,自此后整日的茶饭不思,脑袋里想着他这位弟媳妇。所以找了个机会让他的弟弟出征去打仗,这期间顺治总是单独召她入宫,刚开始大家只是谈人生、说佛理,久了之后,顺治终于把他这位弟媳妇给弄上床,博果尔在外作战却不知情。凯旋归来回到家后发现了此事,一怒之下羞愧自尽而死。博果尔死后,还没几天顺治就把董鄂妃接进宫,先是追封死去的弟弟博果尔为襄郡王,后又加封为亲王。对于董鄂妃更是恩宠有加,一步步的册封直到皇贵妃,是仅次与皇后的尊位。本来顺治是想立她为后的,可是遭到太后和满朝文武的反对,不得已也只好作罢。可以是对她的恩宠却没有减低。他们也生了自已的儿子,可是好景不长他们的儿子没活多久就死了,董鄂妃因念爱儿伤心过度,后又得了天花医治无效也是死了。顺治得知爱妃以死万念俱灰,正在这里顺治认识了从五台山来的和尚行森,顺治与行森在一起每日只顾谈禅渐渐的也把朝政给荒废了。在行森的诱导下,顺治有了想出家的念头。皇太后极立不赞成,众大臣也反对。他的理由很简单,一、自从他登基后就没有一天过的是自已的日子,本来就心恢意冷。至到遇到了董鄂妃后,总算把生活的乐趣给找了回来,今董鄂妃一死他也万念俱灰,了断尘缘;二、他每次去寺庙祭祀到了晚上住在寺庙里的禅房往着窗外的明月,看着旁边桌子上的青灯黄卷就不想回宫了;三、自认为不适合做这个大清的皇帝;可是不管他的理由有多少、多么的充分,孝庄太后不得已下了二道命令,一是将其软禁在宫里;二是命令他身边的太监代替他到五台山出家;最后这位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便在宫里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得天花死了!临死前他还念念不望他的爱妃。顺治死后,孝庄太后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大臣们,选出了年幼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新皇位的接班人,年号康熙!
3.雍正被刺: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乾隆身世: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乾隆身世: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乾隆身世: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乾隆身世: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

清朝四大悬案

清朝的谜案太多了。所以四大悬案的说法也有很多。

有清以来,除了乾隆,道光和宣统这三位皇帝以外,其余9位皇帝的死因都是谜案,死的不明不白。但是每位清帝身上都有谜案。

1.努尔哈赤死因之谜(是因为中了洪承畴的炮弹而死?还是其他?)
2.皇太极继位和死因之谜(继位,为什么八大贝勒会推举他做可汗? 是病死的?还是被杀死的?)
3.顺子死因之谜(是出家了?还是得了天花死了?)
4.康熙死因之谜(是病死了?还是病重被四阿哥杀死了?)
5.雍正继位和死因之谜(是康熙遗诏继位?还是篡改了遗诏继位? 是病死了?还是被吕四娘割了头?)
6.乾隆的出生地和生母之谜(是在雍和宫还是别的地方? 生母是满人还是汉人? 是否是海宁陈阁老的 儿子?)
7.嘉庆的死因之谜(是病死了?还是被雷击中而死?)
8.道光的简朴和选陵址及迁陵(从乾隆起规定孙随祖葬,交叉埋葬,为的是保证清东西陵的延续。为什么道光却违背了祖制?)
9.咸丰的继位和死因之谜(为什么道光会选一个五才无能还是瘸子的老四继位?是怎么死的?)
10.同治死因之谜(是得了天花?还是的了花柳病?还是其他什么病)
11.光绪死因之谜(是病死的?慈禧害死的?还是其他谁害死的?)

还有一些后妃谜案。
1.孝庄是否下嫁?(顺治生母)
2.慈禧的出身?
3.珍妃之死?(光绪的妃子)

全自己手打。没有百度。我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建议LZ看以看看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

清代四大疑案是什么?明代三大疑案是什么?

清代四大疑案一、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 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
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清代四大疑案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有的人于是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 、玉琳王秀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清代四大疑案三、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 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清代四大疑案四、狸猫换太子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明宫三大案
一、梃击案
明万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争论。万历帝长子朱常洛为太后宫女王氏所生, 极受冷遇;而宠妃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万历帝所钟爱,郑氏与万历帝“密誓”立常洵为太子。
朝臣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但万历帝总以各种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 福王,藩国洛阳,这就是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争论了15年的“争国本”斗争。从万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斗争了13年,直至福王离开北京赴洛阳就 国才真正确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宫闱的权力之争仍未停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宫外男子张差手持木棒闯入大内东华门,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庆宫,后被内监捕获。对张差梃击太子宫之事,朝内争论不一。支持郑贵妃 倾向福王为太子的臣僚认为是张差疯癫所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认为是陷害太子的阴谋 。经刑部十三司会审,查明张差系京畿一带白莲教的一支红封教的成员,其首领为马三 道、李守才,他们与郑贵妃宫内的太监庞保、刘成勾结,派张差打入宫内,梃击太子宫 。
此案的发生,震惊了宫内和朝野。联系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曾发生郑贵妃的内侍与 奸人勾结诅咒皇太子的事件,梃击案牵连到郑贵妃在所难免。万历皇帝极力调解皇太子 与郑贵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责郑贵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变态度,由“张差所为,必 有主使”改变为“此事只在张差身上结局足矣”。此外,万历皇帝又召见群臣,表示怀念皇太子的保护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诚意。他明令除惩治张差等人外,“不许 波及无辜人”,以解脱郑贵妃。
此案结局,张差磔死,马三道、李守才发远方戍守,太监庞保、刘成在内廷击毙,梃击 案掀起的轩然大波暂时平息。然而宫闱争斗并未真正结束,在泰昌、天启年间更为剧烈 地展开,“红丸案”、“移宫案”接踵发生。梃击案与宫内权力之争是否有牵连,至今未有定论,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人。明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进封皇贵妃,是万历帝最 宠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郑氏有立己子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册立 。万历四十一年,奸人孔学为陷害太子,牵连郑贵妃,梃击案又有郑贵妃之太监参予其 事。万历去世后,郑贵妃仍居乾清宫,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对乃止。后移居慈宁宫,崇祯三年(1630年)去世,葬银泉山。
2。 福王
福王,名朱常洵,明万历皇帝第三子,郑贵妃所生。万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郑贵妃谋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祯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至河南,陷洛阳,俘福王常洵,后被杀。
3。 慈庆宫
慈庆宫在东华门内,明为皇太子东宫居所,光宗为皇太子时居此,张差梃击皇太子案亦发生在于此。崇正十五年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清代将端本宫等改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
二、红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爱,13岁才出阁读书,又长期辍读,经历坎坷。即位前的几十年 中,他孤僻、压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纵欲,这无疑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状况。 朱常洛即位后,颇具心计的郑贵妃为保全自己,取悦新帝,从侍女中挑选了8名能弹会唱 的美姬进献给泰昌帝。郑贵妃又竭力笼络泰昌帝的宠妃李选侍,二人谋合,欲以美人计 为己请封皇太后和皇后之号。贪婪酒色的泰昌帝纳8姬后,本已虚弱的身体,不几日更是 “圣容顿减”,“病体由是大剧”。
此时,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的原郑贵妃宫中的内医崔文升入诊帝疾,他本应用培元 固本之药,却反用去热通利之药,使泰昌帝腹泻不止,委顿不堪。崔文升的进药引起朝 臣的惊诧。舆论认为崔文升进药是受郑贵妃指使,欲置皇上于死地。此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自称有仙丹妙药可治帝疾,对其药大臣们多不主张皇帝服用。泰 昌帝惧怕死亡,决计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进饮食,再进一丸,于次日凌晨即 亡。此药为红色,称“红丸”,以铅为主,以参茸为副,两丸服下,本已元气大伤的皇 上元气提出,成为脱症。
大臣们联想到梃击案以来的风波,不禁疑窦丛生,所谓“张差之棍不灵,则投以丽色之 钊;崔文升之泄不逮,则促以李可灼之丸”,这一系列事件岂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 吗!继泰昌帝而后新登极的天启皇帝朱由校迫于舆论压力,罢免未力阻李可灼进药的内阁首辅方从哲,将崔文升发配南京,李可灼充军,此案草草收场。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终未解,“红丸案”成为明宫疑案之一。
——————————————————————————————
注:
1。 李选侍
泰昌皇帝妃嫔之一,时有二个李选侍,此为西李选侍。深受朱常洛宠爱,生皇四子,早 殇。又生皇八妹,封安东公主。天启时封为康妃。
2。 崔文升
崔文升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升司礼监秉笔,掌御药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黄药,病益剧,不视朝。外廷诸臣攻崔是受郑贵妃指使有异谋 。未几,光宗服鸿胪寺丞李可灼红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后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谪南京。及魏忠贤专权,又召崔文升总督漕运兼管河道。崇祯即位,充孝陵净军。
3。 方从哲
方从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后居北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庶吉士, 屡迁国子监祭酒。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在梃击、红丸、 移宫三案中,方从哲持其两端,受到攻击,天启二年削发归里。崇祯元年(1628年)卒 。
——————————————————————
三、移宫案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万历、泰昌两帝相继而亡,新帝即位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
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万历皇帝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直到万历帝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虽位尊于李选侍之上,但因李选侍受宠,她备受李选侍凌辱而致死,临终前遗言:“我与西李(即李选侍)有仇,负恨难伸”。而朱由校从小亦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终日涕泣,形成了惧怕李选侍的软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后,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子宫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
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未亡人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它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一直是天启朝争论的问题,史称晚明三大疑案。
——————————————————————————
注:
1。 魏忠贤
魏忠贤(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善骑射,目不识丁。斗殴 嫖赌无恶不作。赌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阉割,万历十七年(1589年)入宫。熹宗即位后, 与熹宗乳母勾结,渐得宠信,被任命为司礼秉笔太监。后又令提督东厂,称九千岁。勾结内外廷官员,结成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等名目,“导帝为倡优声伎,狗马射猎”。操持国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败。东林党人交章弹劾其罪恶,魏忠贤得熹宗庇护,制造“乙丑诏狱”、“丙寅诏狱”,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崇祯即位后,魏被贬谪凤阳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于途中惊惧自缢而死。
2。 杨涟
杨涟,字文孺,应山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擢户部给事中,后转兵科右给事中。杨涟在泰昌和天启帝即位的斗争中及红丸案和移宫案中支持皇帝、巩固皇权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对魏忠贤专权,天启二年(1622年),上疏弹劾魏忠贤,列其24大罪状。魏忠贤日谋害涟,于天启五年(1625年)以“党同仁异,招权纳贿”罪,逮杨涟于狱,杨涟死于狱中。
3。 刘一燝
刘一燝,字季晦,南昌人。万历时进士,后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光宗去世,宠妃李选侍挟持皇太子于乾清宫,争皇后位。一燝偕诸臣于乾清宫将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华殿,入居慈庆宫,并逼迫李选侍迁住哕鸾宫。朱由校登极继承皇位,移宫一事皆赖刘一燝之功。天启中期,魏忠贤当权,逼迫刘一燝辞职。崇祯元年,复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
4。 王安
王安,雄县人,万历时由太监陈炬推荐,命为皇太子伴读。当郑贵妃谋立己子为皇太子,皇太子处于危机之时,多由王安保护。光宗即位,擢司礼秉笔太监,并劝光宗重用东林党人杨涟、刘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协助天启将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住哕鸾宫。魏忠贤、客氏用事后被杀。
5。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6。 哕鸾宫
在宫中东路外,明称一号殿,实仁寿宫,仁寿宫门内有哕鸾宫、喈凤宫,都是明代宫妃养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宁寿宫。

清朝四大悬案是什么?

清宫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宫廷中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龙换凤这四大疑案。

“太后下嫁”就是关于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下嫁摄政王的疑案,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谥号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

“顺治出家”是关于顺治皇帝是否出家当和尚的疑案。

“雍正被刺”是关于雍正之死到底是否被刺致死的疑案。

“偷龙换凤”是关于乾隆身世之谜的事,到底雍正帝清世宗胤禛是否真的与海宁陈世倌换子,这是一大疑案。

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是怎么回事?

“太后下嫁”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的播出,又吸引了人们的议论,特把有关说法略作梳理,看看这些“论据”是否有些道理。
论据一:保全皇位的政治婚姻
皇太极死时,庄妃才32岁,年仅6岁的儿子福临继位。一个是三十出头的寡妇,一个是只知玩耍的顽童。在当时,执掌朝中军政大权的实际是睿亲王多尔衮。他手握重兵,成为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危险。人们认为,孝庄为了保住儿皇帝顺治的天子宝座,而委身于小叔子多尔衮。
论据二:弟娶其嫂的满族旧俗
旧时满洲有这样一种风俗:父亲死了,儿子娶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娶其嫂子。由此,在清朝初期,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妻妾互娶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量,盛年寡居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也就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
论据三:多尔衮的“皇父”称谓
持下嫁说的人特别强调,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称号就叫“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人们认为,多尔衮称谓变化的过程,恰恰反映了太后与多尔衮的婚姻由隐秘到公开的过程。
论据四:皇帝谕旨露出破绽
顺治十七年(1660)十二月二十四日,因乳母李氏病故,顺治降谕礼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这无意间透露,幼年皇帝顺治与母亲孝庄分宫而居,而且皇太后不是居于皇宫之中,否则母子之间为何“每经累月方得一见”?“皇太后萦怀弥切”,为何却不去看望皇上?皇上又为何不去探望生母,以解“皇太后眷念慈衷”?揆之事理,其间必有一个超越两者之上的力量破坏了母子之情。这个力量,除了多尔衮之外,还能有谁?
论据五:风水墙的诉说
按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嫔妃最终都要与皇帝合葬。可是,孝庄竟葬在了遵化的清东陵风水墙外,而未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有人认为,这是孝庄因改嫁而无脸到阴间见皇太极的刻意安排。史料中也确有这样的记载。太后在遗嘱中说,“卑不动尊”,不忍再惊扰皇太极,这实在是托词。对祖母孝庄的心思,康熙自然心知肚明。但康熙又感到,将祖母单独安葬实在没有这样的先例,是件很棘手的事,于是他把这一难题留给了儿子雍正,将孝庄的棺材在东陵的地面上一直停放了38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为孝庄建陵安葬。还需说明的是,长眠在清东陵的5个皇帝、14个皇后、136个嫔妃,都葬在了风水墙之内,而只有孝庄葬在风水墙外。这又是为什么?
论据六: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
1946年10月,近代学者刘文兴撰文《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其中写道,宣统元年(1909),他的父亲刘启瑞任内阁侍读学士,奉命收拾内阁大库档案,“得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诏”。世上若果真有这一诏书,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