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嫣语赋》梁翊统领的劈柴处,就是来断案,查办官员,替皇帝做事情的机构,但是为什么要叫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

男主角梁翊,他所在的部门是劈柴处。“我劈柴处拿人,从不需要圣旨”。《嫣语赋》第一集,梁翊就带着劈柴处手下雷厉风行地抓了一个朝廷官员拷问,说抄家就抄家,说动刑就动刑,劈柴处的威名令人闻风丧胆。这样一个威风冷酷的机构,应该像“锦衣卫”、“军机处”一样牛的地方,为什么要叫“劈柴处”?

其实,《嫣语赋》本就是架空虚构的背景,“劈柴处”也是编剧虚构出来的机构名。但“劈柴处”这个名字虽搞笑,也是有说法的。根据《嫣语赋》小说中的解释:朽木为柴,劈柴处就是负责找到这些朽木并且铲除的部门,也就是帮国家劈掉废材和庸才的意思。

男主角梁翊作为劈柴处检校使,不但要铲除腐朽,还要想方设法选拔贤能,帮朝廷寻找真正堪用的人才。《嫣语赋》中梁翊选择与秋家联姻的初衷,就是想要借助秋宜的名望和人脉,来选拔和推荐更多人才。

“与北凉比,我大朔有三大弊:冗兵、冗费、冗员,如今外有北凉虎视眈眈,内有流民反叛不断,朝中庸官贪官人浮于事,如果再来一次燕京之变,我大朔未必还有和北凉谈判立盟的资格”。“因此,我需要一批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人顶上去”。和老丈人秋宜的一番话,将男主角梁翊为国为民的形象尽展眼前,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劈柴处”似乎也严肃了许多。

如果非要找一个出处,劈柴处的名字应该是借鉴了清朝的“粘杆处”。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期,雍亲王府中设立了“粘杆处”。对外称是为了赶走府中的蝉虫,让王爷能安心工作,实际上就是“血滴子”组织,专门替雍正收集情报、干脏活。“粘杆处”、“劈柴处”听起来十分接地气,本身就存在着迷惑人的性质,其背后隐藏的真实目的才更值得深究。

《嫣语赋》作为一部女性励志言情剧,男主角梁翊的人物塑造也相当出彩,随着剧情推进,这个人物的闪光点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从一出场对落难的女主冷眼旁观、暗中安排女主去尼姑庵,到双方误会解除,再到为了女主求药甘愿下跪受鞭打,梁翊一次次都在让人对他改观。都说梁翊像“黑心茶”,其实他是永远都有自己的准则。他说自己不是侠义之士,但其实他看似冷漠的外表下,始终藏着一颗赤子之心,为了伸张自己心中的正义,选择了劈柴处。

劈柴处?!

最近看了一部古装剧《嫣语赋》。

我的命已经那么不好了,如果我再不争取努,会过的更苦 。

凭什么这世道女子就如浮萍般轻贱 ,我就想不为了丈夫、不为父兄、不为儿女,只为自己活一遭!

凭什么女子就不能主动去追求爱情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就偏要当这一回君子 !

——秋嫣(女主),大致意。

刚看第一集的时候,女主大婚之日,丈夫意外身死,路过的一个人,直觉告诉我他是男主 ,但当简介出来介绍他的官职时,我直接就蒙了。

劈柴处?什么鬼?砍柴的?不可能吧,哦~!劈柴处检校史?难道是御膳房里监督别人劈柴的?

虽然有点不相信,但还是勉强的说了过去,或许有什么隐藏身份,隐情啥的?

谁知剧情到了后面就立马打脸了,朝廷官员的府邸都敢查封,不要圣旨的就抓人,甚至敢直接对朝廷官员动用私刑!

不是我想的那样,原来是我低估这个身份 !

在百度上搜索,也没有查出来哪个朝代有劈柴处,倒是结合男主的事迹,猜到劈柴处大概就是类似于锦衣卫、大理寺之类的官职。

在剧中它的作用是抓人办案、肃清朝纲,并且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力可谓是非常大。

开始我还以为是我没有听过的古代哪个朝代的官职,毕竟平时我对这些也不研究,但它竟然不是的,是自撰的。

不过取名为劈柴处的原因,难道是因为只为圣上一个人劈柴,劈掉所有的阻碍,让朝堂能更好的运营,或许是吧。

《嫣语赋》梁翊元阆区别

《嫣语赋》元阆收到神秘人来信,要和他一起设局陷害梁翊,这个人用梁翊父亲之死来让梁翊心甘情愿往陷阱里钻,最后成功陷害梁翊谋反,到底是谁在设圈套陷害梁翊呢?

宋锦向梁翊汇报詹太医出事之前,只有宫里的丁御厨带着饭菜前来慰问过他,可关键问题是梁父案子早在四年前了结,为何如今又会被大家翻出来,所以宋锦总觉得事情太顺又太急。

元阆对这个神秘人也很忌惮,他觉得能够成功陷害梁翊这个神秘人能量不小,而且自己还是无法搞清楚对方身份,很被动。这个人用梁翊父亲的死引诱梁翊,说明对梁翊很了解,还能制造证据,说明身份不低,朝中大臣,梁翊办案也得罪了不少人,但是这些人应该已经获罪,没那么大的能量,而且还应该很了解梁翊父亲之死。

当年,梁翊父亲让梁翊不要恨,不要卷入朝堂,那么这个害死他的人应该很位高权重。而且后来调查发现梁翊父亲或许死在北凉的安灵花毒之下,那么此人应该是北凉间谍了。

梁翊带着宋锦来到丁宅,忽然发现角落里躺着一具尸体,走近看对方胸口插着劈柴处的断箭。梁翊察觉到情况不妙,正要准备离开,怎知元阆等人突然从门外冲进来,将他二人团团包围。

元阆想以梁翊谋害御厨的罪名,亲手将梁翊抓捕,但是宋锦为了给梁翊争取更多逃走时间,直接堵住了去路,硬生生挡在门前,死在对方的刀下。梁翊悲痛欲绝,却又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

正因如此,元阆入宫面圣,呈上有关梁翊的种种罪状,声称他意欲贿赂御厨给皇帝下毒,最终将其灭口。皇帝觉得梁翊多年尽忠职守,不至于这般大逆不道,但是元阆强调梁翊凭借劈柴处监察百官之便,抓住贺家迫害平民女子的把柄,逼得对方答应与他暗中勾结。

所以元阆认为皇帝重振总章衙门之后,梁翊便自觉失宠,寻求后路,必然想要换主求荣。而太子生母郭贵妃和卫远侯家十分亲近,若是借着此等关系,梁翊肯定能轻易取信于太子,届时上携太子,下令群臣,并且坐拥贺家的北面军,大朔迟早改国换姓。

经由这番挑唆污蔑的欲加之罪,皇帝为此大发雷霆,下令全城捉拿梁翊,当面审问清楚。事已至此,梁府上下涉及梁翊谋逆一案,在这桩案件水落石出之前,所有人都不得出府,总章衙门派人把守周围。其实元阆最为忌惮设局之人,此人如此记恨梁翊竟迟迟未露面,也会将他们处于被动位置。

《嫣语赋》梁翊与元阆的区别

元阆和梁翊同属监察机构,元阆负责总章衙门,梁翊负责劈柴处,二人都只听命宫中。早在三年前,二人就有了过节。总章衙门设立在先,其次才有劈柴处的存在,原本相安无事多年,直到梁翊接任劈柴处,无论大小案件都会争抢,后来梁翊抓住元阆的错处,直接上参给皇帝,导致其贬官流放。从那时起,总章衙门便群龙无首,每况愈下,劈柴处却开始风生水起,梁翊成为皇帝红人,劈柴处成为了皇帝手中的“鞭子”。如今皇帝将元阆召回来其实是觉得梁翊的势力日益增大,他不想让梁翊一家独大,最终难以控制,所以才把元阆调回来制衡梁翊。

元阆为官的目的,就是想要滔天的权势,排除异己,最终再去操控朝政。这一点从他对梁翊的猜测也能看出来。他以为梁翊和秋家结亲,娶秋家的姑娘,就是为了把持朝政。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元阆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以为别人也要这么做。但梁翊想要权力的根本目的,是为父亲报仇。梁翊原本无官职,像秦暄一样,只是个贵公子。但随着父亲被人害死,梁翊一下子成熟了。虽然父亲让他放下仇恨,但梁翊做不到。所以才谋了官职,苦心经营,他想要权力,想让自己变强大,只为有朝一日可以强大到扳倒害父亲之人,为父亲报仇。

元阆品行不端,他看到梁翊为夯实权力,欲娶秋珉为妻,借秋家扩充实力。梁翊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且行事谨慎小心,他无法动梁翊,所以决定动秋家。元阆抓住了工部尚书林昌之犯罪的事实,让他陷害秋家,把他的罪名安到秋宜身上,不然就抓林昌之。于是秋家被抄家,秋宜被陷害贪墨。元阆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品行不端。

而梁翊表面心硬如铁,善良的本性却根植于心中。梁翊是想达到目的,但他不会不择手段,也从不故意陷害。他办的案子,都是铁证如山,才会上报皇帝,由皇帝进行裁定。在假银票案中涉及的窦英之女萍儿,她坚信父亲是无辜的,梁翊却知窦英本就是贪官,但他却不解释,不申辩,任由萍儿恨着自己。甚至故意在萍儿流放之日,让她看到自己,让她继续心存恨意。因为梁翊深知,唯有恨意才能让她继续活下去,若是知道真相,必然难以承受打击。对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小姑娘,梁翊便如此用心善待,可见梁翊表面不择手段,其实却善良有底线。

以上就是《嫣语赋》梁翊与元阆的区别介绍,更多精彩影视资讯还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