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正式宣布定档时间,将于11月23日18点优酷全网独播,《女心理师》中有一个角色是女主贺顿的恩师,但是他的身上却有秘密,你觉得《女心理师》里的姬铭骢是坏人吗?

在原著小说中,姬铭聪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学术专家,为了达到学术目的而不择手段,比如在对贺顿进行非正当而残忍的疗法时,曾一语双关的说,只要没被发现就不是违法。

在他发现贺顿这个很特殊又有强大吸引力的案例时,他用了很多严格禁止的手段研究,他走向了歧路,却仍然解开了谜底,可见他的学术能力的确很深厚,但是他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心理学大家。

在使贺顿回忆童年记忆的时候,姬铭骢虽然兴奋,但占据头脑的还是事实的真相,从原著中来看,这种疗法也不单单针对过贺顿一个人。

剧中饰演姬铭骢一角的是黄觉,黄觉原名黄珏,出生于广西南宁,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模特。

《女心理师》是由柯汶利执导,杨紫、井柏然等主演的电视剧,于2021年11月23日在优酷播出,电视剧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小说,讲述了女心理师贺顿在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和她极力拯救若干来访者,最终使自己的心灵被拯救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女心理师》原著小说是豆瓣高分的毕淑敏代表作之一,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探讨了当代人的心理困境,毕淑敏化用弗洛伊德的意识、过失、遗忘、梦等原理,通过心理案例的一个个抽丝剥茧,叩问了人性,探索一个个心理案例的故事之中人性的冰山一角,从而直击生命与人性。

电视剧也是以一次自杀干预公益广告的事件为线索开始,贺顿的事业受到了冲击,当她和闺蜜汤小希去餐厅吃饭时意外认识了傅家辉和钱开逸,她慢慢走出了困境,心理咨询工作室的经营也愈发忙碌,就在此时,贺顿的恩师姬铭骢被爆出丑闻,在为恩师寻找真相的途中,贺顿却发现了恩师不为人知的秘密。

贺顿后来发现了傅家辉利用自己报复恩师姬铭骢的真相,重重压力之下,她的梦游症再次发作,最后她选择了关闭心理诊所,带着母亲去环游世界,旅途中,贺顿对母亲的误解也终于得到澄清,她多年来的心结得以解开。

《女心理师》 原著小说讲述了什么故事?

《女心理师》是毕淑敏取得了北师大心理学硕士学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后,以临床心理师为视角而创作的。她的这部作品来源于她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珍视。贺顿是从穷乡僻壤里山村里走出来姑娘,她不惜任何代价渴求获得重生。我们来看一下这部小说了讲述什么故事?

故事的女主叫柴绛香,有着苦难的童年,幼年时被父亲抛弃,母亲沦落为娼,12岁时被继父性侵犯,这一切成为她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梦魇。从农村来到城市后,为了生存,她推销过劣质化妆品;为了解开心中的困惑,她选择了学习心理学,更为了凑足学习班的学费,她把第一次奉献给了一个秃顶男人,后来改名叫贺顿。

在小说中,跛脚的柏万福是贺顿的房东,是个老实本分的下岗职工,更是个妈宝,他一直喜欢贺顿,并希望贺顿嫁给自己,没有任何依靠的贺顿为此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柏万福老娘住的一楼让出来,自己开设一家心理诊所,就答应嫁给他。

为了这桩婚事,贺顿和柏万福的老娘达成了另一个条件:房产证换结婚证,还要写下一张欠条,大概意思是将来贺顿要离婚的话,就要赔付一百万元给柏万福(老太太这是怕贺顿将来翅膀硬了会离婚)。这场谈判也是刀刀见骨,婆媳之间算是坦诚相待。

贺顿和钱开逸的相识,是因为一本刚刚上市的心理学译作,再加上贺顿是学心理学的,所以他邀请贺顿到广播电台一起合作一个节目,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节目的,没想到他们两搭档的节目播出后效果非常好,钱开逸也是在这段时间喜欢她,并且向贺顿求婚。那贺顿又是怎样处理她和钱开逸的关系呢?

贺顿不愧是学心理学的,她盘算着现在开设心理诊所的地方有了,可没有更多的钱来注册心理诊所,于是她为了争取到十万元钱来注册心理诊所,她用虚假的处女身份骗到了钱开逸的自责,成功借到一笔费用。虽然她嫁给了跛脚的柏万福,但贺顿在婚后和钱开逸保持着性关系。可以说贺顿在成为心理师的道路上是痛苦和艰辛的,甚至违背了道德伦理。

独立心理咨询室开业后,贺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遇到难题时,也会找钱开逸单独聊天,其实是男女之间那些事,可贺顿一直是性冷淡的。但种聊天还是被柏万福堵在酒店,狗血的是老公并没有发火,竟然是选择要从三人之中退出,理由是贺顿的开心就是自己的开心。

由于心理诊所来访者的案件复杂,贺顿在精神几乎崩溃的情形下,接受了心理权威姬导师以性侵犯作为治疗手段的督导,终于揭开了贺顿的性冷淡之谜。贺顿最后肃清过往,理智地审视了自己

朋友与心理咨询师,为何只能二选一?

其实,从《女心理师》的题目看,就知道它也许可以参照《水浒传》的格局,采用系列短篇加一个贯穿式中心人物的“链”状结构,因为这是最适合其题材的结构方式。果然!毕淑敏以女心理师贺顿为中心,围绕心理室将若干故事细细密密而又互不干扰地串成一长串。而且,贺顿和宋江相比,其“中心”地位显然更突出更典型。换言之,《女心理师》在结构上继承了传统经典的“原汁原味”,但又比《水浒传》更“长篇”,加上心理治疗这一时髦非常的故事外壳,作品便恰到好处地游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差不多是非先锋小说的最高境界了吧。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女主人公贺顿并非仅仅是串联各病人故事的粘合剂,她在为病人们解开心结的同时,还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接受心理治疗的重症患者。也许,有不少读者和我一样,实在没想到毕淑敏居然给这个处于职场时尚的风口浪尖的主人公安排了极端不时尚也极端不城市的个人背景:出身孤苦,靠母亲卖为生,小小年纪就被继父奸污。在她给一位经过大风大浪的优雅知性的老太太做临终看护之前,她的人生简直完全黑暗不见光明。更麻烦的是,她还长得很丑,似乎完全不存在灰姑娘得到王子青睐的人生转折之可能。好在我们国家允许没有相应学历的人考心理师,这让贺顿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她便立即向这缕曙光猛扑过去——这当口,为了筹集学费,贺顿似乎毫不犹豫地出卖了自己的身体……

考出心理师执照是贺顿人生的最大转机。这期间,在电台兼职的经历和经验对她十分宝贵也至关重要——贺顿天生一副好嗓子,无意中被正苦苦寻觅合适搭档的钱开逸听到,于是成就了她,也成就了一档好节目。然后,贺顿拒绝了钱的求婚,用尽心计准备好营业用房和资金,终于注册了自己的佛德心理所。这中间,有她对钱开逸的蓄意欺诈,也有她为房子付出的代价:嫁给房东的残疾儿子柏万福。

于是,女主人公似乎完成了她的蛹蝶之变:从乡村丫头柴绛香到女心理师贺顿。但是,她依然噩梦连连,半身冰凉——如果说,主人公的出身背景是毕淑敏抖的第一个漂亮包袱,那么,作品的第二个大包袱便是姬铭骢——这位心理学权威用非法的残忍手段解开了贺顿自身的谜团,也激起了贺顿继续学习的勇气和揭露、控告权威的斗志。姬铭骢,这个书中的小配角,出场很少分量却不轻,他让我想起了《西游记》第九十八回的情节:唐僧师徒历尽辛苦到得西天,领了如来法旨去取真经,却不料具体经手的阿傩和伽叶居然向他们索取“人事”,而且连佛祖也觉得此事无可厚非,真是写尽了“人际关系”,活画出高层和底层的同一性,幽默含蓄、睿智尖利,亦不乏佛家的禅意和通透,发人深省,给人指引,端的是无上之妙笔。而毕淑敏笔下道貌岸然的权威学者姬铭骢则似乎是这一小节的漫画式“转世”,虽然少了点禅意通透,但多了份辛辣、痛快和沉甸甸的思考、启迪。还需要注意的是,毕淑敏给贺顿安排的另一结局是和丈夫婚后成就了感情正果,以一床圆满的锦被遮盖了她作为柴绛香的千疮百孔。也许,这是因为心理师贺顿同时也是女人贺顿,而心理学家、作家毕淑敏也同时是女人毕淑敏吧!

上篇提到,妈妈们不约而同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这里,算不算心理咨询?

我告诉她们,这不算心理咨询。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关于学业规划的咨询;对于妈妈们,或许算是一场心理疏导、心理宣教吧?朋友之间是不能做心理咨询的。

所以,我笑着问她们:你们是愿意继续与我做朋友,还是愿意我成为你们的心理咨询师?只能二选一。

如果你追过根据毕淑敏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剧《女心理师》,可能也看到过这样的情节:贺顿与汤莉莉初识,也曾这样问莉莉:你是愿意让我做你的心理咨询师,还是做你的朋友?汤莉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选二,朋友!

那么,朋友之间为何不能进行心理咨询呢?

原来,心理咨询师是有严格的职业限制的。

心理咨询师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这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的职能定位和任务决定。

在我国,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能定位,以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版)》为依据: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理师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心理咨询师,首先要直面的是求助者,而不是需要心理支持者的家人、亲人、同事、朋友、或其他什么人。

比如,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家长找到你这里来,或者打来热线电话,说自己的孩子临近中考焦虑了,让你帮帮孩子解除焦虑。这时,家长只能是问询者。当你帮助其认清,孩子的焦虑,可能投射的是家长内心的焦虑,家长不焦虑了,孩子自然也就不焦虑。这时需要求助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果家长认可,觉得自己需要接受咨询师帮助,这时,他们就变成了求助者。他们此刻已明白,促使孩子转变,首先需要家长自身的转变。但他们又不清楚自己该做出哪些转变,所以求助心理咨询师。之后,才算正式进入咨询程序。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和帮助求助者认清亲子关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改善亲子关系,获得促使孩子改变的正能量。

当然,如果是孩子主动前来咨询,或者在家长或其他人的说服动员下,孩子前来咨询,那么孩子就是求助者。家长或其他人只能是协助者。

即便是孩子主动求助,家长也需要了解,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改变孩子状况的责任,不全在咨询师,这还需要孩子自身有改变的愿望和积极的努力,很多时候,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一致的。

其次,心理咨询师只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其他具体的什么问题。

比如有一位求助者在单位与同事发生口角,导致身心都出现了问题。在朋友的建议下,前来咨询。这时,心理咨询的任务并不是调处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问题,那是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她与同事之间发生口角后,产生了哪些心理问题?是愤怒?恐惧?还是焦虑?抑郁?是因为不良图式、不合理信念,还是因为自身的防御机制所致?等等。至于她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调适后,还是要靠她自身努力去化解。这也正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心理道理所在。

总之,心理咨询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所为,是助人自助;有所不为,是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

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一是每次咨询有时间限定:一般每次50分钟左右。当然,初次咨询,因为要全面了解情况、搜集治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二是两次咨询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有限定:一般一周时间。

这样的时间限定,有助于求助者的消化吸收,使求助者能够将所学用于实践,慢慢体悟。每次走,都带着任务或作业;每次来,都带着心灵成长的体悟。这样连续多次,就能获得心灵成长和健康发展的动能。

三是当咨询关系终止,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也就终止。关系中止后,二者不能再以任何关系往来。

除非又有新的心理问题产生。那是建立一段新的咨询关系了。

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的是心灵的沟通,往往会使求助者如沐春风,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所谓的“灵魂伴侣”。

但是,一旦你们建立了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就不允许再有任何关系发生。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的沟通必须限制在工作范围内,感情因素必须严加控制。即便是应用共情、移情、投射等技术手段,也要控制分寸。尤其是异性之间。

还是以热播剧《女心理师》为例。贺顿所敬爱的老师姬铭骢,年轻时曾情不自禁地爱上患双向情感障碍的求助者。这最终成为射向他的一支箭,导致他结束了心理咨询职业生涯。

所以,如果你是求助者,万莫爱上你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能够走进你的心灵世界不假,但不能成为你的“灵魂伴侣”。除非他一开始就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

一旦建立了咨询关系,你也不能把你的心理咨询师当朋友对待。对于请吃饭之类的,都在限制之内。还有,不能在心理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心理咨询活动。

感情限制的另一方面,也指咨询师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咨询中。

心理咨询初始阶段,首先要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一方面,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如果伴有躯体疾病、还有纠结难解的问题,目标也只能锁定在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引起躯体病痛的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具体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上。

如果求助者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那么,首先要与求助者商定一个总体目标,然后设立若干局部目标。同一时间段内,只能锁定一个心理问题作为一个局部咨询目标。

另一方面,目标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因为心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走出咨询室,求助者要面临复杂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到底每个阶段将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有限制的。这些都要有科学预判。目标也要与求助者共同商定。

咨询师不能对求助者的个性特点以及观点进行评价,更不能批评。对任何类型的求助者,都要客观、中立、不评判、更不能批评、指责。

如果心理咨询师面对自己熟悉的人,如家人、朋友等,很难避免会把个人情绪带入其中。同时,也很难保证保密原则。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限定,决定了不能为家人、朋友做心理咨询。

当然,我们可以请心理咨询师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开导、宣教。就如同前面我所做的那样。

我自己也有好几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当我遇到心理问题难以自解时,也会向她们倾诉,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如果家人、朋友的确需要心理咨询怎么办?可以请你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初步判定一下,然后根据其情况,转介“对症”的心理咨询师。后者会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中立、保密原则,这点大可放心。

在我国,一些资深心理咨询师还承担着各方心理宣教的职能。这时,他们并不是发挥心理咨询的功用了,而是成为心理讲师。

那么,心理咨询师除了上述限制,还有哪些必备条件呢?后面我将继续推出系列文章,欢迎“拍砖”。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