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长河于振甲是好人吗

1、《天下长河》于振甲是好人,只是他和靳辅性格不同,所以两个人在某些事情上会发生分歧。

2、于振甲接替靳辅担任河道总督,上任后,他推翻了靳辅和陈潢之前的治河措施,后来,靳辅又官复原职,继续自己的治河方案。

3、靳辅心胸开阔,不会被规矩所束缚,但是于振甲不同,他嫉恶如仇,非要把善恶分得清清楚楚。

天下长河疯了的是谁

《天下长河》疯了的是静妃,也就是康熙帝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本来是皇后,后来被废为静妃。

天下长河于振甲是好人吗

于振甲是好人。

他是“明辨是非”的理学家于振甲,是游离于好人与坏人、庸吏与清官之间的“小人物”。他有时可爱,有时恨到死,能让人爱纯真至善,恨死板的榆木脑袋,常常好心办坏事。

于振甲,虽然官小,但他的目标很明确,以儒家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标准可不普通,因为中国发展到清代,律法已经几乎完备,但是于振甲判的几个案子,很明显,都是按照儒家准则来判案,并非是按照律法。

怎么评价《天下长河》中的于振甲?

于振甲,可谓是配极了“忠孝廉耻勇”这五个字,从个人品德上讲,他没有明显缺点。

可是他就是让人恨得牙痒痒。

他没杀人,三省百姓因他而死,他没陷害过人,靳辅陈天一失势却与他有关,他也一心治河,却让黄河决口。

有人说他是迂腐,不懂变通,这话对,也不对。

他在判案的时候很懂变通啊,他做水匪的时候变的也很及时啊。

依我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读了万卷书,却忘了行万里路,他只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东西。

他只看到了自己治下的百姓,没看到三省百姓,所以他护堤不炸。

他只看到了书本上的治河方法,没看到河道上的具体情况,所以他阻拦靳辅陈天一治河。

所以只有当他看到三省的灾荒,他才知道错了,当他看到黄河决口,他才知道他错了。

他错了,他也知耻,但是很多事,不是你承认了错误就可了之的。

于振甲就不适合做决策层,管理层,他做死条文的工作绝对错不了。

放你让他管户部,放现代你让他管财务,保证每一笔账目都是清清楚楚的。

但是你让他参与决策,终究会落下纸上谈兵的下场。

他虽有诸多错误,可就算如此,他也要比大多数人,强上太多太多了。

世间还是缺他这样的官。

于震甲跟电视里一样迂腐吗

请问您要问的是于振甲跟电视里一样迂腐吗于振甲没有电视里那么迂腐。

于振甲虽然迂腐,但也并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可恶,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豪贵,电视剧中可能是为了显示出靳辅治河的艰难,所以刻意制造出了这么一个脑子有问题但是是好人的人。

《天下长河》于振甲原型是于成龙,担任过清朝直隶巡抚、兵部尚书和河道总督,与靳辅同朝为官。

于振甲是历史人物吗

于振甲是近期热播剧《天下长河》中的历史人物。

于振甲,原名于成龙,字振甲。康熙一朝有两位官员同名同姓,他们的名字都是“于成龙”。巧的是,尽管二人年龄相差21岁,却都是清朝赫赫有名的清官,不仅勤政清廉,而且都爱民如子。为了区别大小于成龙,后人提及小于成龙时,便多以“于振甲”称呼。

于振甲便是近期热播剧《天下长河》中的历史人物,他善于断案,后世还特意为他编撰了《于公案》一书,与《狄公案》等被称为我们古代公案小说的代表。他善于断案,后世还特意为他编撰了《于公案》一书,与《狄公案》等被称为我们古代公案小说的代表。

于成龙

于成龙,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辽宁盖州人。清朝大臣,曾江宁知府于国安的儿子,生母为康氏。20岁,进入国子监,授吏部笔帖式,过继给大伯于得水为嗣,授乐亭县令,进入仕途,开始了长达33年的宦海生涯。历任通州知州、江宁知府、安徽按察使、直隶巡抚、河道总督、直隶总督。

康熙三十九年,病卒于淮安河道总督署,享年六十三岁,谥号襄勤。青少年时代的于成龙是在不断的移居中生活的,颠沛流离的艰辛生活是底层旗人的一个典型写照。童年的艰难困苦造就了于成龙体恤民生、关爱大众的品格。即便依然成为名声显赫、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依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帝的赞赏和百姓的爱戴。

天下长河于振甲原型是谁?

《天下长河》中所有人物都是原名出现,且剧情也是按照史料改编而来没有胡编乱造。于振甲显然也不是一个杜撰的人物,他的原型即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于成龙。

此于成龙非彼于成龙,史料上一般称其为“小于成龙”。小于成龙是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小于成龙的名气御史不想多说,他在康熙朝并不亚于靳辅,甚至还略占上风。

御史揣测,导演是有意要塑造这么一位与靳辅打擂台的人物,显然于成龙是一位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于成龙的官声太好,如果以原名出演,恐怕会引起观众的不适,甚至会被指责为玷污名臣。

可是其他人都是以原名出镜的,杜撰一个人物不符合导演的初衷,故而才玩了一点心机,不称于成龙之名,而称其字。事实上不管是称名还是称字都是一样的,比如剧中的靳辅叫靳紫垣,陈璜叫陈天一。

历史上,于成龙的治河观点确与靳辅不同,但需要注意的是,于成龙并不是全面否定靳辅的治河方略。只是在挑浚黄河入海口这一点上意见相左,对于靳辅“筑堤束水”的方案也是认同的。

干实事,一生只想治理黄河的陈天一冤死在了大狱之中,反倒是于振甲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犯错,一再让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的人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为什么康熙不放过陈天一,其实理解这么几个细节就知道了!

1,康熙也不想杀陈天一,可是百官逼着他杀!

康熙知道陈天一是一个大才吗?

他当然知道,毕竟陈天一和靳辅治理黄河的十几年,黄河没有发过大水,就说明了陈天一的才华。

那既然康熙不想杀,又是谁逼着他要杀掉陈天一和靳辅呢。

不是别人,正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

而且是两拨人。

一拨是揪着陈天一和靳辅抗旨不遵的人。

这批大臣,都是新上来的大臣,他们心中康熙已经是神明。

而陈天一和靳辅这两个抗旨不遵的人,就应该被杀掉,这样才能维护康熙在群臣心中的地位。

另一批人呢,就是索额图那波人。

他们揪着淤田案不放,非要把陈天一和靳辅和拉下马,这就是他们的动机。

而这两拨人,确实逼的康熙没有办法了。

特别是淤田案背后最大的买家可是太子,为了维护自己的儿子,为了保住太子。

康熙这次必须支持索额图,必须帮着明珠,以及明珠支持的陈天一等人拉下马。

当然康熙也是一个有方法的人,群臣逼着他杀人,他就玩拖延。

一个靳辅直接革职,一个陈天一呢,关在狱神庙里,也不杀,也不提审。

其实按照康熙的想法,陈天一还年轻,只要熬过几年不死,再出来的时候,一样可以重要。

可惜的是,陈天一没有理解康熙的苦心。

他只觉得直接付出了一生去治理黄河,最后却还遭遇了这般处境。

心已死的陈天一才会在狱神庙里没有熬过半年就去世了。

可以说陈天一的死,确实不是康熙看到的。

2,为什么于振甲反而成了千古名臣?

其实论起作恶,于振甲才是第一大恶人。

第一桩,于振甲阻拦陈天一等人泄洪,最终导致大堤被毁,三省数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

第二桩,于振甲拆掉陈天一建设的大堤,最终又导致堤毁人亡。

可以说就这两件事,于振甲被杀一万次都不为过。

可是看看于振甲最后的结局,啥事没有,还成为了千古名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

其实大家应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于振甲是进士出身,正儿八百的读书人,关键是他一向清廉,在天下读书人心中也早就成了榜样。

特别是他宁愿自杀,也要阻止陈天一等人泄洪,救下自己治下百姓这一件事,更是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有名声,又是根正苗红的进士,这样的人,只要不贪不占,即便在工作中犯了一点错,在所有官员眼中,也是小事,也无可厚非。

毕竟刑不上大夫!

而反观陈天一呢,进士没有考上,就是靳辅身边的一个幕僚。

而他恃才傲物,还不服从陛下的指令,这样的人,群臣当然不会喜欢,当然要对他下手了。

最后康熙只是免了靳辅的职务,却把陈天一关进狱神庙,这就是区别了。

所以说陈天一死在狱神庙,确实是一个意外,而于振甲成为了千古名臣,确实是一个必然。

读史明智,读到这里,确实会为陈天一感到唏嘘不已。

他的一生,没有结婚,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只是想实现治理黄河的理想,而最后这样的理想都没有实现,就死在了大狱中,确实是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