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长的头发、瘦了20斤的身体,见证着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ICU护士长张雯三年来的变化。

从把孩子托付给家人去支援武汉,到带着遗憾送走患癌的父亲,再到2022年末科室全体坚持带病上岗……对张雯来说,过去的经历已经被时间磨平,专注于当下的工作才是生活的重心。

希望康复的患者再多一点,被病痛折磨的人再少一点,是包括张雯在内所有医务人员的愿望。站在新年伊始之际,张雯期待着,大家终于能回归平静的生活。

放下:去武汉成为她不愿多提的经历

将时间拨到3年前,那段冬春交际的料峭时光,成为张雯不想再对外人多提及的回忆。

2020年初,疫情肆虐。对于从事重症临床护理16年的张雯来说,支援武汉这件事,义不容辞。

长沙市中心医院驰援的目的地是当时武汉疫情的“震中”——金银潭医院,这是最早接诊新冠的医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最多的医院。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生和死的赛跑。


资料图

考虑到张雯的家庭条件较为特殊——她是一个单亲妈妈,一对双胞胎儿子刚满四岁,医院护理部主任驳回了张雯的请求。

为了顺利去到武汉,张雯在4个小时内买空了周边十几家超市的一次性衣裤,将这些拍到护理部办公桌上再次请愿:我真的想去武汉。

奔赴武汉前,张雯将大儿子托付给姐姐,小儿子托付给了妹妹,工资卡、孩子出生证明等贵重物品全数交给了母亲。

“我当时想着,如果我回不来了,就请他们养大我的孩子。”张雯说。

回忆起武汉一行,虽然充满着未知和挑战,“也想过可能出什么意外,再也回不来,但大家终归都是幸运的”。

2020年对于张雯来说,是勇敢且果断的,她也曾因此收获许多关注和肯定。被炙热的目光关注太久,张雯却愈发地想藏起来。“3年,什么东西都能被磨平了,做好眼前的事应该更重要。”

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对远方的祝福放在心里,张雯说,“平淡的生活里有更值得珍惜的点滴”。

遗憾:没能及时关注到父亲的健康

2020年4月,张雯从武汉回到了长沙,离开才短短两个月,家里却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父亲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咳嗽个不停,这让张雯立刻紧张起来。检查、拍片、面诊……最后的结果让全家揪心不已:肺癌。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

“如果没出去那么久,也许我能及时地关注到他身体的变化,也许情况会没这么糟糕……”这是张雯在内心深处对父亲的遗憾。

2021年,张雯带着父亲四处求医。在杭州的邵逸夫医院,父女俩还约定好国庆节一起去厦门看海。

随着癌细胞的转移,在病痛的折磨下,父亲日渐消瘦。2021年9月13日,一场抢救过后,父亲主动提出来放弃治疗。他说:“崽,我们不要浪费医疗资源了,出院吧。”

作为女儿,张雯不愿失去父亲这座大山,但更不忍看见父亲再受折磨,她带着父亲住进医养结合中心,陪着他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一年10月2日,原本是一家人约好在厦门看海的时间,父亲去世了。“那一下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在之后的很多个瞬间会特别难过。”张雯说。

在急诊ICU里,张雯时常能见到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她不禁会想:这也是一位父亲啊。

“虽然是别人的爸爸,但我总忍不住想多叫他两声,交班时和他多说几句话。”她说。

2021年的张雯,虽然带着遗憾与悲痛,但仍然在阳光下继续前行。

坚守: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

母亲时常念叨一句话:“有个不落屋的娘,总会给她两个听话的崽。”而张雯那些“不落屋”的时间,都泡在了科室里。

2022年12月,疫情防控政策有了新的调整,原本就不轻松的急诊工作变得更加繁忙。科里的同事接二连三地发高烧,但只短暂地休息一下,就又回到岗位,有的甚至举着吊瓶收治病人。当天轮班的护士突发不适时,工作群里也迅速有人响应,“雯姐,我退烧了,只有38.5℃了,我马上过来。”

回想起这些,张雯仍然泛起了泪光,“38.5℃叫什么退烧咯。”

12月18日,张雯开始发高烧,在家休息了一天就立马回到医院,“虽然说是休息,但是电话一直没停过,手机都快打爆了!”

直到接受采访,张雯话语里仍带着浓重鼻音。作为急诊ICU护士长,张雯不仅是同事的支柱,更是知心姐姐。


资料图

“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难免产生委屈。”每当同事偷偷掉眼泪的时候,张雯的安慰总是及时到场,“虽然大家现在都很艰难,但齐心协力总能回到平静的生活。”

鼓舞完同事,张雯还要笑眯眯地鼓励病重的患者。“爹爹,还多吃点东西呐,多喝一口汤都可能好得快一点。”

在急诊,总能见证生命的诞生与陨落。“我能做的,就是让病危的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张雯认为,医护工作者都是做着平凡的工作的平凡的人,是患者的认可,赋予了这份平凡一句“神圣”。

在2022年末,包括张雯在内的医务人员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坚守二字,就是支撑着他们披荆斩棘的勇气。

“等到一切恢复平静的那天,只想把腿伸直了好好睡一觉。”她和其他医务人员期待着,在不久的未来,大家终于回归平静的生活。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