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履新11天落马的“老虎”,在中纪委反腐大片中忏悔后,又被省委常委会通报)

据《新华日报》今天报道,昨天,江苏省委常委会用一天时间召开2022年度民主生活会。会上,书面通报《省委常委会关于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刻汲取张敬华案件教训专题民主生活会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等。

就在4天前,中纪委反腐大片、四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播出第三集《铁规矩硬杠杠》。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出镜忏悔,片中披露了张敬华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倒房换房、帮亲戚承揽工程项目并获取巨大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

履新11天即落马

公开履历显示,张敬华,男,汉族,1962年7月生,江苏泰州人,大学学历,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长期在江苏省任职的张敬华,曾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江苏省环保厅厅长、徐州市市长、镇江市委书记等职。2013年3月,张敬华任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随后任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等职。2017年7月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2021年2月,张敬华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同年11月20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布消息,张敬华任江苏省政协党组副书记。11天后的12月1日晚间,张敬华落马。

《新华日报》版面截图

去年5月30日,张敬华被“双开”。中纪委指其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搞迷信活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丧失纪法底线,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去年9月29日,张敬华被提起公诉。检察机关起诉指控相关内容显示,张敬华是为数不多被指控为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债务催收等方面提供帮助的“老虎”。

公开报道显示,去年6月30日,江苏省委常委会召开深刻汲取张敬华案件教训、切实加强省委常委班子自身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聚焦张敬华案件暴露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反思,深刻汲取教训,以案为鉴、以案促改。

倒房换房获取巨大利益

1月9日,中纪委反腐大片、四集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播出第三集《铁规矩硬杠杠》。张敬华出镜忏悔,其通过违规违法手段倒房换房、帮亲戚承揽工程项目并获取巨大利益等违法违纪行为也首次曝光。

专题片视频截图

张敬华的问题,始自贪图小便宜、始自同学圈朋友圈,呈现由风变腐、风腐一体的特征。专题片披露,2014年,张敬华和一些大学同学建了个微信群,开始定期聚会。在这种“同学会”上,职务最高的张敬华自然成了众人的中心,一些人表面上是看重“同窗情谊”,实际看重的是张敬华的职权。当商人老板以“同学”身份提出请托,当权钱交易披上一层“同学情”的外衣,张敬华接受起来似乎就更加坦然。

如果治家不严、家风不正,极易诱发腐败问题,这一点在张敬华身上体现得也非常典型。张敬华的妻子和岳父向他提出,希望他帮亲戚承揽工程项目,张敬华立马答应了,帮他们打招呼先后在徐州、镇江拿到了几个工程。

两个亲戚挣到钱后,把一部分利益给了张敬华的妻子表示感谢,张敬华对此也完全知情。他并没有警惕拒绝,反而从中尝到了甜头。此后,他利用职务便利帮这两个亲戚参与了南京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从中也自然获得巨大利益。到这时候,这两个亲戚实质上已经成了张敬华的利益共同体和利益代言人。

专题片披露,既想当大官、又想发大财的心态,在张敬华处理家庭房产的问题上体现得尤其鲜明。他到南京任职后,短短几年里频繁买房卖房、倒房换房,先后涉及四处房产,每一套都通过违纪违规乃至违法手段获利颇丰。

专题片视频截图

他先是动用职务影响力,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在玄武公馆买下了一套房产;不久后,他又看中了斯亚花园的一处面积更大、位置更好的房产,授意相关部门找开发商“沟通”,提出希望对方低价出让,更为匪夷所思的是,他还提出希望直接用玄武公馆的房子来“置换”。开发商顾忌张敬华的职务身份,同意了这桩显然不公平的“置换”。张敬华实际相当于少付购房款近三百万,拿下了斯亚花园的房产。

山河水则是南京一处温泉别墅区,张敬华认为颇具升值空间,于是买来投资。他一方面从开发商那里拿到了远低于市场价的“优惠”;另一方面,买房资金则是找关系密切的老板来出。房屋升值后,张敬华再以高价卖出,一买一卖又获利数百万元,继而再将卖房所得投入海珀星晖花园购买了两套房产,进行新一轮投资。张敬华一直以学经济的专业干部自居,遗憾的是,他却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而是沉迷于算计经营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延伸阅读

被公诉的“老虎”张敬华:转岗履新10天后被拿下,案件中有两个罕见细节

在被查近10个月之后,“老虎”张敬华被公诉。

据最高检(2022年)9月29日消息,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涉嫌受贿一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调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定,由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近日,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已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张敬华将在湖北武汉受审。

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第一,张敬华被查十分突然,当时,他转岗到政协履新仅10天。

张敬华,男,汉族,1962年7月生,今年60岁,江苏泰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曾长期在江苏省工作,担任过徐州市市长,镇江市委书记,江苏省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等。


资料图

多说一句。

十八大之后,南京市有两任市长、两任市委书记落马。在张敬华之前,杨卫泽、季建业、缪瑞林先后被查。

在张敬华在南京工作期间,中央第七巡视组曾向江苏省委反馈巡视情况指出,南京市存在“政治站位不够高,消除杨卫泽、季建业恶劣影响不及时不彻底”等问题。

之后,张敬华多次召开会议,要求消除杨卫泽、季建业恶劣影响。

2021年2月,张敬华成为江苏省委副书记。当年11月20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发布消息,张敬华任江苏省政协党组副书记。

2021年11月29日,江苏省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张敬华以“江苏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的身份主持会议。

这也是他落马前的最后一次亮相。

两天之后(2021年12月1日),张敬华被查。


资料图

第二,张敬华曾被举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张敬华数年前曾被举报。当时举报人称,张敬华让情妇与家人注册多家公司,变相转移国家资金,将钱“洗进自己腰包”。

此外,2018年10月,有网民发帖称,2017年7月底南京发生了一起广电主持人“灯光秀”事件。当时就有舆论把矛头指向张敬华。但很快有回应称系谣言,南京警方对造谣诽谤者已经进行了依法查处。

第三,伴随着张敬华被公诉,官方首次披露了该案的更多细节。

检察机关起诉指控:

2008年3月,时任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张敬华履新江苏省环保厅厅长,他敛财的首站,就始于这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敬华曾在“工程承揽、项目开发、债务催收、职务提拔”等方面为人提供帮助。省部级老虎在“债务催收”上为人提供帮助的,并不常见。

第四,张敬华被“双开”时,通报中还有一个罕见之处。

今年5月,张敬华被“双开”,当时的通报中提到:

经查,张敬华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搞迷信活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为他人谋取利益;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丧失纪法底线,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网站截图

其中,“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违规干预插手市场经济活动”的表述,是首次出现在省部级“老虎”的通报中。

多说几句。

包括张敬华在内,近段时间以来,有多个“老虎”被公诉或逮捕:

孙清云为什么被免职,孙清云被免职反映那些问题

日前,陕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关于孙清云免职的通知》和中纪委《关于给予孙清云同志留党察看二年处分的通知》,研究讨论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做“三严三实”干部的具体措施。大家一致认为,中央严肃查处孙清云同志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的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和宽严相济的执纪政策。(11月12日西部网)

双11网购狂欢节,中纪委网站却在当日11时10分发布了重镑“打虎”消息头条“逆袭”:北京市委副书记吕锡文因严重违纪被组织调查。这也是六天内查办的第三位部级以上官员,吕锡文的落马,标志着十八大后“‘苍蝇’‘老虎’一起打”在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也标志着新一轮反腐的开始。媒体也在开始猜测:谁将以身试法,拉开中纪委第二轮“打虎记”的序幕呢?

仅仅一天,答案再次揭晓,刚刚当选陕西政协副主席9个月的孙清云被免职,留党察看二年。虽然这个信息是由陕西省委常委会议最先批露的,但处分却是由中央和中纪委做出的。而笔者注意到,此消息并没有刊登在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上,梳理孙清云履历的几个重要节点:1998年由国务院办公厅正局级秘书调任西安市副市长;2006年为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跨入副部级;2012年5月当选为省委副书记,今年3月转任政协副主席。孙清云任西安市主要领导长达14年,2007——2012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是其权力颠峰期,也是其岗位危险期。而早在今年9月省政协会议上,排名第一的政协副主席孙清云就已缺席,知情人士透露,当时陕西的数位省部级干部收到通知前往北京开会,孙刚下飞机即被带走。

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其中强调“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而且该“下”的干部要“坚决进行调整”。那么哪类干部会成为“调整”对象呢?“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或能力不够、作风上不实在的领导干部”。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审议通过了党内两大法规,其中《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划定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开列了负面清单,孙清云严重违反了其中的三项: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自然将划入《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问责了。

陕西省委常委会议通报中央对孙清云的处理结果,表明中纪委对孙清云的调查已经结束,并未发现违法问题,属于严重违纪层面问题,即孙清云虽然不是“好同志”,但还是留在党内可以挽救的,即他更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了。孙清云被免职,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应了中纪委王岐山所强调的反腐原则: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两个反腐极端,以纪律从严治党,使“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逐步让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孙清云被免职、留党查看两年正是属于“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的“大多数”,之前被以同样方式处理的“病虎”还包括黑龙江省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中国驻印度原大使魏苇、山东省委统战部原部长颜世元、原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江西省委原秘书长赵智勇、江西政协原副主席许爱民。这些“病虎”被降级后其地位也将由原来高高在上的中管干部变成了省管干部或市管干部,赵智勇甚至还直接沦落为县管干部,面对曾经比自己官职低微的人成了自己的领导,羞愧之余,这些原部级高官心里又会打翻多少“五味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