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聚光灯聚焦的中心,是一对怒目相对的父子。儿子郑周声嘶力竭地对父亲吼道:“养子也有财产继承权,不要想200万打发我!我会去告你的!”

父亲郑直树无奈地叫来律师继续处理断绝关系的程序,转头想要离开。

昔日的爱子在聚光灯和记者的见证下继续咄咄逼人:

“你从来都不爱我,你只爱自己的亲生女儿,可是我才是你唯一的儿子。你是公司的皇帝,我是这里唯一的太子!你赶不走我!”


养子郑周自称“太子”

不久前,这位自称”太子“的亿万富豪养子痛失公司的继承权,同时被养父母按法定程序断绝了抚养关系,三十多年的养父子为何分道扬镳,亿万家产又究竟如何分割?

两岁幼子被收养,命运逆转

1985年,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还是一个贫困而闭塞的县城,衣着光鲜的郑直树走在路上分外惹眼。

他是村里十几年前走出去的大学生,这种人被称为”飞出乡村的金凤凰“,又赶上时代的浪潮开始创业,相比起耕种为生的乡亲同胞显得体面而金贵。

郑直树回村探亲,走过一间破败的屋子时,门口站着一个穿着破烂的幼儿,瘦瘦脏脏的脸上眼睛倒是圆滚滚一股机灵劲,颇像自己小时候。郑直树逗逗他,幼儿竟也不怕,嘿嘿地笑起来。

郑直树到家后和亲戚谈起这个小孩,亲戚却叹气,说起这个小孩家庭不幸:家中共有四个孩子,这个最小的老幺,仅两岁。

父亲患病不能劳作,母亲身体有残疾,四个孩子都是东家一口米西家一口饭喂大的,村里人都愁着这些孩子的出路。

郑直树闻言,非常想帮助这个家庭,但他知道单独的资助并不能让小孩有光明的未来,刚好自己只有一个女儿,他希望收养这个孩子,给他更多的关爱,长大成才。

小孩的父母同意了,郑直树也是坦荡的人,在村中举办隆重的过继仪式,抱着孩子认真地对孩子的父母和乡亲说:“我一定将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好好地培养。”

这个小孩就是郑周,养父不仅给他取了新的名字,甚至还将自家公司以之命名,足见对其的重视和疼爱。一趟意外的回村之旅,让这个小孩从贫困的村庄来到了繁华的长沙,他的命运彻底改变。

温室长大,巨大的差距扭曲性格

郑周在养父郑直树和养母罗晚云的照顾下顺遂平安,姐弟感情很好,一家四口快乐圆满,父母的生意也风生水起,这是一家最好的回忆了。


幼童 网络图,图文无关

过了几年,忙碌的父母终于抽空带孩子回老家,郑周在村中和孩子们玩耍嬉戏,一身的好衣服和满口袋的糖果惹得村里的孩子艳羡。

几个大点的孩子眼馋,不屑地说他的父母不是亲生的,真正的父母是村里最穷的人家,村里的孩子还吓唬他说如果养父母有一天不要他了,那他什么都没了,只能跟着亲生父母讨口。

这时的郑周已经开始明白事情,一下接受不了这个事实。哭着跑去寻找父母。郑直树闻言并不想瞒着孩子,耐心地给孩子讲述了整个事情,并且带着孩子去了亲生父母家中,给他的亲生父母送去了帮助。

郑周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家徒四壁的亲生家庭和温馨华美的抚养家庭隔着巨大的差距,尽管养父母再三安抚一定会好好对待他,但这种落差无形中扭曲了孩子的内心。

从此郑周好几年不愿意回老家,不希望面对孩子们的嘲笑和落魄的亲生家庭。在自己家中,他也会暗暗观察,看养父母对自己和姐姐是否完全一模一样。

小小年纪的郑周暗暗和姐姐较劲,但姐姐很聪明,在学习上从来压他一头,他感到挫败,甚至觉得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不聪明,所以自己怎么也比不过姐姐。

那时候父母的生意也慢慢忙了起来,关心孩子的时间少了一些,郑周开始用其他方式争夺父母的注意力,常常在学校打闹闯祸,只有父母的善后才让他感受到了偏爱。

到了14岁,他学习完全跟不上,想要辍学,而姐姐却考上了大学。这让他更加自卑和扭曲。

工作消极,养子自视”太子“

14的郑周在学校完全学不进去,这让养父很伤心,内疚是自己的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养父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反而决定加倍弥补他。

一开始,养父托关系想让他上学,出再贵的补习费也要让他补上功课,但郑周志不在此,极度抵触,养父母只能作罢。


郑周的养母

既然学习不行,就培养孩子做生意吧。郑直树知道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自己会心软,为了让儿子踏实工作,他托关系将儿子送到朋友的公司。

朋友的公司离家近,年轻人比较多,活也不重,能学到一门技术,郑直树为儿子考虑得面面俱到。他也知道朋友公司不缺人,甚至自费让朋友给儿子发工资,还常常请朋友多照顾。

然而他不知道,郑周知道自己家庭富裕,辍学之后只想享受生活吃喝玩乐,没想到父亲给自己安排工作。他硬着头皮去了,每天回来却在家里对工作挑三拣四,还常常与工友闹矛盾。

父亲耐心地给他讲解工作的用心,并且劝他学学技术,哪知叛逆的郑周毫不领情,过几天就翘班不去工作了。

父亲一时拿着郑周也没办法,只能让他先呆在家中一段时间,等自己工作闲下来一点之后再手把手教他。


工厂 网络图

这时郑父白手打拼的公司已经发展鼎盛时期,在长沙有了数千平米的厂房,招募了几百工人,资产超过5000万。这一笔庞大的资产让郑周自视”太子“,有了游戏人间的资本,但同时又让他患得患失,生怕失去一切。

后来郑父稳定了家中产业,开始手把手培养郑周。

一开始郑父将郑周带在身边谈生意,在跟生意伙伴谈笑中,郑父毫不避讳自身的贫寒出身,以及郑周作为养子的事实。

郑父一向待人坦荡,白手起家更重坦诚。

然而一旁的郑周每次都十分不安,觉得是父亲不给自己面子,嫌弃自身的穷苦出身。

每次酒席回家,郑周都闷闷不乐,父母多次开导,却不愿听信商场的道理,走不下坦荡的道路,自己内心郁结,同时也不思进取,根本没有能力在生意场中大展拳脚。

父亲看郑周态度不端,根基不稳,于是让他从基层历练,希望磨练他的性子。

郑周进到工厂之后,父亲虽然没有时刻紧盯,但却处处关心。可是郑周自觉没有父亲的掣肘,在工厂中骄傲得像个”太子“。

矛盾四起,父子成仇

郑周在父亲的工厂中就像在自己的王国中一样自由,不论职位高低,对所有人都敢指手画脚,稍有不顺意就对管理人员大骂一通,一时竟没人敢顶撞他。

直到一天,郑周又在上班时间故意找茬,这次因为一些小事,他对一位年轻工人大骂,哪怕领导来了也不给面子,这位工人一时气盛,与之发生口角冲突,继而发生拳脚冲突。

工厂的人大部分对郑周都很反感,没有帮他,最终那位工人没有太大事情,反倒是郑周受了伤,被送进医院缝了四五针。郑周躺在医院,对着焦急的父母装可怜,要求他们严惩并开除那个工人。


郑周受伤缝了四五针

然而父亲已在工厂中打听了郑周的为人,并了解了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一向待人和善的郑父并没有严惩那个工人。

母亲也抹着泪教育孩子:“咱们家是讲道理的,这件事你不占道理,怎么能迁怒别人呢?如果严惩别人,寒心的不止这个工人,整个公司的人都会对你父亲寒心呀。”

对这些良言,郑周较劲似地一句不听,不停的自我催眠:是他们不在乎我,我受了如此严重的伤,却没人替我出头,只因为我是个养子,我不重要。

郑周将一切都归罪于自己的养子身份,而这时,姐姐郑夕却从大学顺利毕业,这种差距再一次扭曲了不成熟的青年的内心。

姐姐郑夕也来到工厂,负责工人的考勤和加班,每天都认认真真,也时刻关注自己的弟弟,常常鼓励弟弟踏踏实实地干活。


郑直树的女儿郑夕

而郑周仍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工作,一次月底发工资,郑周发现自己的工资特别低,气势汹汹地在家质问姐姐,姐姐拿出记录认真地给他核对工时,他一时在父母面前下不了台,夺门而出。

家中姐姐挽着哭泣的母亲,安抚着失望的父亲,数十年的情分让他们一次次容忍这个孩子的放肆,但换来的却是日后一次次的伤心。

姐姐郑夕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一步步走到了中层管理的岗位上。优秀的人不断历练自身,堕入深渊的人也不在乎自己再堕落更深,郑周破罐子破摔,整个人的脾气秉性更加糟糕。

这个原本美好的家庭也因为不争气的养子整日沉浸在阴郁的氛围中。

2014年春节,郑直树的生意做得不错,准备杀猪庆祝,难得的欢庆时刻大家都眉目舒展,然而这时,郑周在饭桌上暗暗注意到,养母给姐姐夹了一块猪肉,却没有给自己夹


郑周

因为这块猪肉,31岁的郑周长久以来积压的不安全感突然凝聚,他觉得自己没有的,不仅是一块猪肉,自己还没有母亲的爱,没有父亲的爱,甚至在这个家没有立足之地。郑周几番出言讽刺,甚至直接摔门而出。

新春季节,庆功宴上,年迈的父母看着整桌的饭菜却没有胃口,郑直树回想起三十年前的那个机灵的男娃,自己明明亲手把他养大,却好像那么陌生。

养母罗晚云此时已眼泪涟涟,女儿只能乖巧地安抚。

这次之后,郑周和家人的情分冷淡了很多,再一次硬着头皮回家,向父母说起自己想外出创业。父亲还是同意了他的计划,并且出资作为创业的基金。


郑周的养父母

哪知这次出去,郑周铁了心地不想回来,三年不曾回家,逢年过节也没有回家探望。老两口在年节思念之余,只能叹气自己养了个白眼狼,只当自己三十年的心血白费了,没养过这个儿子。

败家养子分割家产,富豪养父断绝关系

郑周在外地事业没有做成,倒是成家立业了,2017年回到湖南,拿着自己7万的积蓄来到乡下,不想打拼了,只想着在乡下养老,以后再继承父母的遗产就能安度余生。

然而盖房时,7万的积蓄完全不够,郑周只能向父亲的亲戚借了20多万的外债,最终无力偿还。养父怒骂郑周不求上进,只知道贪玩享乐,替他偿还外债后声称不会再给钱了。

郑周没有想到父亲不是戏言,他偶然发现父亲将厂子转到了姐姐名下,本来安心等待继承家业的郑周慌了,到父母公司大吵大闹,声称养子也有继承权,会上法院告父母。


法院 网络图

而失望透顶的郑父也已经着手律师去办理断绝抚养关系的手续,但看着郑周的两个幼子嗷嗷待哺,终究没能忍心让他净身出户,而是承诺200万的抚养费用于孩子的抚养

郑周找过父母、找过姐姐、求助过亲戚、求助过媒体,然而30多年中他的所作所为已经伤透了爱他的人的心。

孤立无援的郑周已经三十多岁了,他一遍遍对外人诉说自己不被重视的一生,慢慢地在大家的指责和教育中,他发现他的养父母曾一次次伸出了援手,可是他却狠心地推开,错过了自己成长的每一个可能。

最终他慢慢接受了父亲的要求,办理了断绝关系的手续。

世事无常,没有人能知道当初那样一个机灵聪明的幼子怎样沦落为了自卑而敏感的败家子,郑周缺少了父亲的那份坦荡,不能直面自己原生家庭的落魄

养父和他同出自贫困的村庄,这原本是奋斗的动力和源泉,然而他只想荫蔽在父母的羽翼下,又在患得患失中不断扭曲,最终前途大好的孩子丧失了更多的可能。

不知道郑周偶尔回想起父亲带着年轻的他去谈生意时,不仅谈到了郑周穷困的原生家庭,还谈到了自己贫困的出身。

那时的父亲不仅将他视作亲密的养子,更视作惺惺相惜的出身寒门的奋斗战友,希望带着他一起打拼。

而他终究是在一次次的自我扭曲中,错付了当年那个机灵的幼童无限可能的明天。

威廉坎宽巴现在在哪里

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威廉坎宽巴1987年出生于马拉维的多瓦小镇。他14岁辍学,开始自学物理,摸索风力发电机的制造方法,3年后,他终于制造出第一架能发电的风车,并不断加以改进。威廉19岁时,被一位关国教授发现,于是他制造风车的事迹广为人知,因此得以重回校园。20岁时,应邀参加世界顶级精英汇聚的TED科技、娱乐与设计论坛。21岁时,在世界经济论坛非洲会议上发表演讲。如今,威廉坎宽巴就读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学院。

河南一企业家19年资助四千多名贫困生,他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企业家非常的有爱心,他们愿意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学生和没有依靠的老人,向这个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我觉得这样的行为值得鼓励,在现在有不少人变富之后就只知道自己的享受,而不会把自己的财富拿去帮助他人,这也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人活着不光为了自己也要学会奉献,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的有意义。

在河南新乡就有一位老板,连续19年资助当地的贫困学生,累计资助大学生4000名,资助金达到3200多万元,这位老板表示还要一直办下去,直到当地没有上不起学的,作为老板表示自己就是因为没有钱而辍学的,所以他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再传递到下一代,不能让这些孩子因为贫穷而辍学,我觉得这位老板的行为值得其他企业家学习。

有不少网友评论,这才是有钱人的格局,做有意义的事才能赚更多的钱,也有不少网友为这个老板点赞,希望这些学生在完成学业有成的时候,一定要知道感恩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位老板一直在默默的奉献,直到如今才进入我们的视野,从不宣传自己做的好事,这才是一位真正的无名英雄。

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入不敷出,无法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那么希望其他人不要保持沉默,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就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走出大山,据了解这位企业家除了资助贫困学生,一年四季还总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员工发奖金,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真正有气量的大老板。现在不少乡村落后,很多孩子非常聪明,但就是因为贫困而选择辍学,所以这需要大家共同行动起来,去资助这些贫困学生,扶持教育事业。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历程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历程

  曹德旺,1946年5月出生,福建省福清市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下面的文章“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历程”是由我为你提供的,欢迎阅读!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历程 篇1

  曹德旺,1946年出生于福建福清,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董事长。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集团,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他是不贿赂的企业家,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

  “我很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个主人公。”曹德旺曾这样形容自己。他是国内的“玻璃大王”和“慈善大王”,9岁才上学,到14岁就被迫辍学。

  回顾曹德旺的创业历程,为了谋生,在街头卖过烟丝、贩过水果、拉过板车、修过自行车,经年累月一日两餐食不果腹,在歧视者的白眼下艰难谋生,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早年的这些苦难,让曹德旺过早地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也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坚信,靠勤劳的双手能改变命运,他要让全家人“把日子过得好一点”。

  “我的父亲曾经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因时局动荡,父母亲决定举家迁回老家——福建福清。离开上海时,父亲带全家坐油轮,财产全部放在另一条运输船上。等人到家之后,全部家当却没有回来,只得到一句答复,说是那条船沉了!兵荒马乱的年月中,一家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眼睁睁地看着家中顿时变得一贫如洗。”

  在他的记忆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一天只能吃两餐,两餐里也只是些汤汤水水,难以顶饥耐寒。那时他们就常常觉得饿,做母亲的变不出吃的,但却总是柔声鼓励着孩子们:“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饭可少吃,衣可简穿,书还是要读。”受过教育的`父母想尽办法要让他们读点书。9岁时他走进了学堂,念到14岁,因为家境太艰难不得不辍学回家放牛。但是当时,一有空他就爱捡起哥哥的旧课本,边放牛边津津有味地读上几页。

  1976年,曹德旺开始在福清市高山镇异形玻璃厂当采购员,他的工作是为这家乡镇企业推销人称“大陆货”的水表玻璃。1983年,曹德旺承包了这家年年亏损的乡镇小厂,赚到人生第一桶金。1985年,将主业迅速转向汽车玻璃,彻底改变了中国汽车玻璃市场100%依赖进口的历史。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福耀玻璃登陆国内A股。是中国第一家引入独立董事的公司。是中国股市唯一一家现金分红是募集资金高达7倍的上市公司。

  2001年——2005年,曹德旺带领福耀团队艰苦奋战,历时数年,花费一亿多元,相继打赢了加拿大、美国两个反倾销案,震惊世界。福耀玻璃也成为中国第一家状告美国商务部并赢得胜利的中国企业。2009年5月30日,曹德旺获得了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大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授予历年来全球最成功及最富创新精神的杰出企业家。

  “作为企业家,在准备创大业时一定要记住,做小事情靠技巧,大事靠眼光和人格魅力。”在这二十多年的企业家生涯中,他认为自己的成功,最大的经验就是做事如同做人,不论做人做事,还是做产品,都要始终“以诚为本”。

  作为一名商界领袖的同时,曹德旺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社会。他以不贿赂自居,自称没“送过一盒月饼”,以人格做事;他亦是行善的佛教徒,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曹德旺累计个人捐款已达50亿元,认为财施不过是“小善”。

  曹德旺个人语录

  1、“我必须保持优秀,否则会造成羞耻,不仅给评委们,而且会给整个中国。”2009年5月30日,在摩洛哥蒙特卡洛举行的颁奖大典上,曹德旺力挫群雄,从来自世界43个国家10000多名企业家中脱颖而出,荣获有着企业界奥斯卡之称的“安永全球企业家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23年以来,首位华人企业家获此殊荣。而曹德旺在颁奖典礼的这句获奖感言,同样令全世界动容。

  2、我告诉我的员工和子女,人生的每一天的每一分钟的每一件事,都是你在盖历史大厦的每一块砖。某一段砖用坏了,做了坏事,你盖很高的时候,高处不胜寒,压力一大,那个地方经不起推敲,大厦就这样摧毁了。

  3、我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因为我伟大,而在于我背后有无数普通人默默无闻的努力和贡献。

  4、我有今天的事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我欠社会的太多。人要有良心,我对社会始终抱着感恩的心态,我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帮助社会。这么多年来,我就盖了两座房子用了一点钱,我赚了钱大多数都捐给了中国。这些年的捐款,无论是以我个人名义还是以福耀名义,都是我曹德旺个人的钱,从来没有动用福耀集团一分钱。

  5、我捐款是没有条件的。不像有些人捐款,是要拿一块地、一个项目来换。

  6、我是从最底层上来的,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我最困难时,一天才赚2分钱。我结婚那天,才第一次穿上鞋,袜子还是我哥的。一包七分钱的香烟都买不起。

  7、我没有什么朋友。政界和企业界、经济学界的,我不跟他们玩,没什么意思。处理政商关系,不能随大流,要给那些官员树立原则。我的无上秘笈是“不贪”,佛家持戒,第一就是要戒贪。无欲则刚,只要做到不贪,什么都容易,心里会达到很静的境界,还可以笑笑他们,你们也太过分了吧。因为我很直,以前得罪过好多官员。我如果犯规,会死得很惨,所以我看见谁都怕,做事很谨慎。我把自己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尊重各种法律法规以及风俗习惯。因此我就不会犯规。我没丢下什么把柄,所以你也没什么好捡的 (在刀刃上平安行走30年),我也很佩服我自己。所以我就知道我是怎么个死法。“就是病死老死的呗。”

  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创业历程 篇2

  “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商界一直备受推崇,曹德旺却嗤之以鼻:“不应该提倡官商相护,利益勾结,经商也要坦坦荡荡。做商人不能提倡胡雪岩的做法。”多年来,他把“我连一盒月饼都没送过”经常挂在嘴边,以表达对政商关系的态度。

  曹德旺第一次与地方官员闹翻是在1986年。这年2月,他在“整党”的风潮中被视作反面典型,调查组进厂把账簿全部没收,“他们认为没有鱼也有虾,抓你绰绰有余。”先查偷税漏税,问题没查出来反倒退税5万元;又查,结果曹德旺拿出批条字据逐项对质。面对哑口无言的审查者,曹德旺满脸愤怒,拍案而起,摔门扬长而去。“为什么会整我呢?就是因为我不巴结他们不买他们的账,”曹德旺后来说,“我是软硬不吃,你别跟我来这套,咱们坐下来实事求是地讨论这个问题该怎么办。”

  风波并未平息,有人要将他置于死地。镇政府领导继续上告,先后把案子告到福州市、福建省,最后捅到中纪委,然后省市县三级调查组进驻工厂审查,最终结论是曹德旺没问题,镇党委改组,降一级全部调离。当年农村整党由农委负责,时任省农委办公室主任曹德淦正是曹德旺的哥哥,尽管每份文件都由他经手转交领导,但曹德旺不让插手。在此次事件中秉公执法的曹德淦深受领导赏识,从正处提拔为副厅,后来官居副省长、人大副主任。

  此后曹德旺与官员“作对”的例子屡见不鲜:身兼公司董事长的副县长让外甥承包工程,却因质量不好被他扣掉40%账款;主办方违反国际龙舟邀请赛赞助协议,他当着官员、媒体的面把奖杯扔进河里;因股票上市获得80万股奖励,他与省领导及银行行长吵得“全福建都知道”。谈及往事趣闻,曹德旺笑说:“福建人说我是希特勒,叫我‘曹特勒’。”

  “处理政商关系,不能随大流,要给那些官员树立原则,”曹德旺说,“佛家持戒,第一就是要戒贪。”由于经常顶撞得罪官员,曹德旺提醒自己:“我把自己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因此我就不会犯规。我没丢下什么(把柄),所以你也没什么好捡的。”

  曹德旺不仅对官员从不妥协,对外方合作者也十分强硬。1996年,福耀将42%的股份卖给法国圣戈班,通过合作“向法国人学学先进的东西”,头两年,对方给他配好车,待遇优惠,但一提起以福耀品牌走向全球人家总不置可否,曹德旺意识到别人不希望福耀做大做强,只当作扩展业务的分公司,于是他奋起反抗,对方故意刁难:“小股东应该服从大股东,要么你收购我的股票。”对方认定他拿不出钱,可他拿公司股票做抵押从民间借贷2000万美元,购回法国人的4亿股股权。

  回购后福耀负债率高达68%,法国人等着看曹德旺的笑话,他认为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发誓要把福耀发展好,将来把4亿股票全捐出去。2009年,福耀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4亿股票价值10亿美元,还清借款后,他打电话给法国人:“我要捐了,你是否回购?”对方一听报价10亿美元当场放弃,曹德旺露出狡黠神情:“我也没想过要卖给他,我看待自己的股票就像黄金一样珍贵,捐出去是给社会作贡献了。”

  当年与法国人合资生产的汽车玻璃有不少销往美国,卖给批发商每片才二十七八美金,零售价却卖到100美元。曹德旺就跑到美国南卡州买地建仓库,然后建厂自产自销,没想到3年亏了几百万美元。后来有美国人给他出主意:关闭仓库,直接卖给三级批发商。他听从建议,打破美国市场层级的惯例,扭亏为盈。2001—2005年间,曹德旺花费一亿多在美国、加拿大打赢两个反倾销案,福耀成为第一家告赢美国商务部的中国企业,全球震惊。至今提及,曹德旺仍义愤填膺:“他美国人拳头大,就可以欺负我哪?我就把事情捅大,让全世界来评评理!就是倾家荡产,我也跟他干!”

  这种坚强不屈、勇于斗争的精神,让曹德旺无论身处哪个领域都成为“颠覆者”,权力、规则都不值一提,他忽略面子,永远追求最本质的内容,做慈善同样如此。

;

皮尔·卡丹的人物经历


1922年,皮尔·卡丹先生出生于意大利水城威尼斯。1945年皮尔·卡丹23岁时,他在巴黎参加电影美女与野兽的服装设计,作品颇受好评,此后,他的设计才华逐渐受到欣赏。1950年自己独立开设了服装设计公司,地点选在巴黎的Richepanse街上。早期承接相当多剧服、面具等表演艺术的案子。1954年开始跨入时装领域。并开设了精品店名为EVE。他对于时装的概念是,时装必须大众化,价格和设计都要以平民为出发点来着想。1973年皮尔·卡丹的事业已臻成熟,为了跨国的布局,他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法商皮尔·卡丹公司,此后公司事业日渐全球化,在男装,女装,服饰配件中都是国际知名的品牌。

1922年7月2日,在威尼斯近郊一户贫苦农家,小卡丹出生了。
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全家人勉强定居下来。老卡丹每天骑马登上高高的雪山采下冰块,运到城里卖给有钱人家,挣几个小钱,维持全家的生计。
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七岁的小卡丹在草地上拾到了一个布娃娃,那是富家小姐丢弃的。小卡丹抱着布娃娃回家,从母亲的针线篮子里找来了碎布和针线,在昏暗的油灯旁,精心为布娃娃缝制小裙子。他缝缝拆拆,拆拆缝缝,直到满意方才罢休。布娃娃终于穿上了漂亮的裙子。这条小花裙成了皮尔·卡丹一生中设计的第一件裙 子,也预示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在小卡丹八岁那年,举家迁往圣莱第昂。父亲把他送进当地的一所小学读书。小卡丹对读书不感兴趣。他在放学后经常溜到商店的橱窗前,站在那里痴迷地观看里面各式各样的服装。他14岁便中途辍学,在一家小裁缝店里当起了学徒。
皮尔·卡丹似乎天生就具备做服装的才能,仅两年工夫,他的手艺就已经超过了他的师傅。他常常设计出一些款式新颖的服装,很受当地小姐们的青睐,不时有人上 门请他专门设计女装。皮尔·卡丹非常喜欢新奇高雅、款式多样的舞台服装。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他开始研究各种舞台服装的样式,白天在裁缝店工作,晚上到当 地一个业余剧团当演员以积累亲身体验。舞台服装的新奇艳丽给皮尔·卡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他的未来设计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当时,巴黎是欧洲的时装中心,皮尔·卡丹日日夜夜思念花都巴黎。17岁那年,他骑一辆破自行车前往巴黎,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拉开了序幕。巴黎到处是逃 难的人群,大街小巷站满荷枪实弹的德国士兵。由于他违反了宵禁令,被德国占领军关进了监牢,幸亏他不是犹太人,才被释放出来。
时间飞逝,又是五年过去了。皮尔·卡丹的服装设计水平和制作技术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在当地已被认为是最好的裁缝。
这天,皮尔·卡丹在一家小酒吧喝闷酒,一位神态高雅的老妇人向他走来。她是位伯爵夫人,原籍巴黎,对皮尔·卡丹那身时髦的衣着很感兴趣,主动与他搭讪。当 她了解到皮尔·卡丹的身世,知道他的时装竟是自己亲手设计和制作时,便动情地说道:“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一位百万富翁,这是命运注定的!”说完,便把她的 好友、巴黎帕坎女式时装店经理的姓名和住址写给了他。
1945年风雨交加的年末,皮尔·卡丹迈进了巴黎的大门。他找到了帕坎女式时装店。这家时装店在巴黎很有名气,专门为一些大剧院设计和缝制戏装。时装店老板亲自对他进行了面试。皮尔·卡丹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他,当即被留下。
不久,幸运女神又向皮尔·卡丹伸手,使他有机会为著名艺术家让·科克托的一部先锋派影片《美女与野兽》设计服装。皮尔·卡丹为角色设计的刺绣丝绒装一举成 名,巴黎服装界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开始发光。这一切,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我从头到尾地学,从最初画图、剪裁、缝合、试样,直到销售,完全是靠自己学 的。”
随后,皮尔·卡丹又到当时法国最权威的时装设计大师夏帕瑞丽的时装店工作了一个时期。夏帕瑞丽是1927年闯入巴黎时装界的,她起初只为一小群女朋友个别 设计服装。后来,她的一件黑白两色的针织套衫在巴黎风行一时,套衫胸前有儿童涂鸦式的蝴蝶形象,这是她从美国移民编织的上衣图案得到的启发。此后她的营业 规模越来越大。皮尔·卡丹的成名经历和她很相似,可见他在夏帕瑞丽的时装店里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迪奥曾是领路人
当皮尔·卡丹听说高档服装专家迪奥的设计师有职位空缺时,立即前去应聘。于是,他很幸运地成了迪奥的助手。这对皮尔·卡丹以后的服装生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迪奥可称为上世纪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大师,他于1947年提出的“新造型”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经二次世界大战后,妇女们穿着单调:军装化的平肩裙装,笨 拙而呆板,带着沧桑和战争的痕迹。迪奥把它改为曲线优美的自然肩形,强调了丰满的胸、纤细的腰肢、圆凸的臀部,突出和强调了女性的柔美,让女性重新焕发出 魅力———巴黎人欣喜若狂,整个世界都注视着迪奥。
1947年,皮尔·卡丹在迪奥公司担任大衣和西服部的负责人,参与了轰动巴黎的“新造型”的诞生。他十分敬重迪奥,在迪奥那儿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高 尚”、“大方”、“优雅”的服装理念和制作技巧,但他不甘心长期寄人篱下,内心的创造欲驱使皮尔·卡丹于1949年离开了迪奥,去构筑属于自己的王国。
1950年,正是皮尔·卡丹为他以后的时装事业大施拳脚的岁月。他用全部的积蓄在里什庞斯街买下了“帕斯科”缝纫工厂,并租了一个铺面,独立开办自己的公司,并很快成了举世闻名的服装设计巨匠。
法国高级时装界是一个限制极严,而顾客极有限的特殊行业。时至今日,可称为“高级时装公司”的,也只有23家。所以,皮尔·卡丹很早就意识到:“只有面向众多的消费者才有出路。因为只有扩大消费面,才可能使它产生普遍和广泛的影响,并经受更大的考验。”
1953年,依然在那间陋屋里,皮尔·卡丹第一次举办了个人时装展览。他设计的成套时装式样,千姿百态,色彩鲜明,充满了浪漫情调,颇合巴黎人的口味。再 加上皮尔·卡丹独出心裁编排的配有音乐伴奏的时装模特表演,使他的时装作品更具诱惑力。这批时装一上市,立即被抢购一空。报纸的显眼处也尽是皮尔·卡丹的 名字。
一年后,他的第一家时装店在圣君子旧郊区大街正式开张。
制胜妙着:成衣大众化
战后的法国,经济迅速复苏,大批妇女的消费大增。皮尔·卡丹,整个欧洲的消费大增。皮尔·卡丹敏锐地捕捉住这一机遇,毅然提出了“成衣大众化”的口号,并将设计的重点偏向一般消费者,使更多的人穿上时装。
皮尔·卡丹曾制作过一套白领的红大衣,卖给了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并被大量制作,以美国中产阶级买得起的价格出售,大获成功。皮尔·卡丹从梅西成功的例子中,联想到若将他设计的服装大批量出售,可能正是一条致富之路。
时隔不久,皮尔·卡丹便推出了一系列风格高雅、质料适当的成衣,因其物美价廉,深受消费者欢迎。皮尔·卡丹时装店天天门庭若市。那些抱残守缺的同行们却恰恰相反,生意冷清,顾客寥寥无几。
“成衣大众化”在商战中是出奇制胜的妙着,但皮尔·卡丹的创举惹怒了保守的同行,他们群起而攻之,竟联手将皮尔·卡丹逐出巴黎时装女服辛迪加。皮尔·卡丹 没有屈服退缩,正如他说:“我已被人骂惯了。我的每一次创新,都被人们抨击得体无完肤。但是,骂我的人,接着就做我所做的东西。”
皮尔·卡丹以充分的自信和才华,又一次打破常规,他很快又掀起了一股男性时装的旋风。在那些被女性时装长期垄断的橱窗里,开始出现了充满阳刚之美的男性高级时装。
1960年前后,皮尔·卡丹开设了两家很出名的时装零售部:“亚当”专营男装、领带及束腰大衣、运动装;“夏娃”则是高级女装商店。光临的顾客不仅是那些 富豪、贵族,连法国总统夫人及英国的温莎夫人等都为之着迷。皮尔·卡丹说过:“当我还在迪奥做设计师时,我便立下诺言:等到自己创业之后,我的服装兴许能 够穿在温莎公爵夫人身上,而同时连她的门房也有能力购买。”
人们的意识在不停地发生变化。1962年,法国巴黎时装女服辛迪加在所有会员的要求下,又将皮尔·卡丹重新请回来,并请他出任行会的主席。金顶针奖是法国时装业界最高荣誉大奖,皮尔·卡丹先后三次获得了这项荣誉。
卡丹品牌年利润12亿美元
皮尔·卡丹除了设计时装外,还设计家具、灯具、装饰品、日常用品,甚至还有汽车和飞机造型。他设计的飞机,机身呈黑红白三色条纹,展翅蓝天,仿佛色彩斑斓的蜻蜓在空中飞翔;他设计的汽车呈流线型,表盘、方向盘都很别致,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在120多个国家与地区,每天有20万人在600多家工厂里生产着 他的800多种不同的专利产品,其中包括“皮尔·卡丹”和“马克西姆”两个牌子。
皮尔·卡丹公司每年卖出的设计草图多达千余件,大部分细部设计则交给得到商标使用权的各地商人,用他们的思想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均匀提成。皮尔·卡丹只掌握授权公司4%至10%的股份,这就使得他的服装设计更容易走向市场。
全球以卡丹品牌生产的商品,年利润超过12亿美元。皮尔·卡丹领导了这场商业革命,他也是这场商业革命中的最大受益者。
卡丹总部是一座旧式建筑,两扇老式的大木门上留有一小门,只容单人进出。卡丹只要在巴黎,就会每日四次进出这座木门。
在卡丹总部不远处,坐落着一座旧楼,这就是皮尔·卡丹的家。一个旧而小的门,关得紧紧的。风风雨雨几十载,皮尔·卡丹每日都要从这道小门里进出步行上下 班,一次十来分钟,正好做户外活动。房子的主人有两位,一位是皮尔·卡丹本人,另一位是他年逾九十的姐姐。白天,姐姐一人在家;夜晚,姐弟二人用故乡威尼 斯方言交谈,“童年”是永恒的主题。
皮尔·卡丹至今未娶,每日回到家中,还要帮着老姐姐做家务。皮尔·卡丹的助理,是日籍高田美女士,与他密切配合40年。尽管此人看上去老态龙钟,但皮尔· 卡丹每次出面应酬接待,她总是伴其左右。皮尔·卡丹收养了一对法国夫妇的五胞胎(三男二女,为法国“最高纪录”)为义子义女,负担其全部费用。如今五个小 家伙已长得十分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