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快讯!俄媒:俄外交部就美国进一步参与俄乌冲突召见美驻俄大使特雷西)
【环球网快讯】据俄新社21日最新报道,俄罗斯外交部称,该部就美国进一步参与俄乌冲突召见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特雷西。
俄外交部大楼 资料图 图自俄新社
俄外交部发布声明称,该部召见了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特雷西,要求美方就“北溪”事件作出解释。
据媒体此前报道,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8日在其发表的博客文章中爆料说,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拜登授意下实施的。赫什在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2021年12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主持召开一次会议,与会者是新成立的应对“俄罗斯即将侵略乌克兰”跨部门工作组成员,他们来自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央情报局、国务院等部门。沙利文意在让与会者制定破坏“北溪-1”“北溪-2”管道的计划。按照赫什的说法,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美记者爆料称系拜登授意炸毁了“北溪”管道
对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9日向媒体表示,西方国家试图默默了结对“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他说,赫什关于“北溪”的文章未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这令俄方感到惊讶,若不对破坏“北溪”的行为进行调查,类似事件可能还会重演。
“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北溪-2”管道建成后与“北溪-1”基本平行,尚未投入使用,但仍有部分天然气封存在管道内。
延伸阅读
学者:摧毁“北溪”真凶被揭发 受害的欧洲却只能装傻
从俄罗斯向德国及欧洲多国输送天然气的海底“北溪”管道,去年9月发生爆炸。五个月过去了,到底是谁干的,至今没有答案。美国著名调查记者赫什日前在网站Substack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如何摧毁“北溪”管道》的文章,援引一位“直接了解行动计划”的消息人士的提供的信息,直指爆炸事件是美国白宫主导的阴谋。
报道指,去年6月,美国利用当时的北约海上联合军演作掩护,由中情局派出潜水员,埋下C4远程遥控炸弹。三个月后,再由挪威的P8侦察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本来放置深水炸弹之后,计划48小时就要引爆,但为了避免被怀疑和追究,美方特意推迟了三个月才行动。赫什的报道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细节,显然不是凭空杜撰。这也是这个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但美国、挪威等国,对此却矢口否认。
2月16日,又出现一名新的爆料人。一名美国记者约翰·杜根称,去年在事发现场附近参加北约演习的一名匿名消息人士,注意到当时一架直升机将一群潜水员运送到演习地区,他们还带着其他常规海军部队没有的高度专业且昂贵的设备,在水下停留了六个小时。
此前,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西方曾众口一词,指责是俄罗斯炸毁了“北溪”管道。现在,对于赫什等人提供的线索,包括德国在内,受害的欧洲各国却表现得无动于衷。
更奇怪的是,这个“惊天大瓜”,西方的各大媒体既不报道,也不评论,还有媒体质疑曝光事件的记者赫什的可信度。但实际上,这位记者已经85岁高龄,他曾因揭露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制造“美莱村屠杀”,而获得1970年普利策奖,又在2004年曝光美军在伊拉克虐囚的丑闻,在新闻业内及美国社会的知名度很高。
一连串的反差和疑问,让“北溪”爆炸更加迷雾重重。就此,深圳卫视直新闻高级主笔万霞专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
他分析指出,事出反常必有妖。西方说炸毁“北溪”的是俄罗斯,更是侮辱智商的说法。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证实赫什的报道,但我们可以按照正常人的逻辑去推理,去思考:“北溪”爆炸到底谁受益?这些受害的欧洲国家为什么要装傻?其中必有隐情。
【本文重点】
1、“北溪”被炸事件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最大的可能就是不了了之,成为又一桩“无头公案”。就像当年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手持“洗衣粉”,作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一样。现在,谁还去追究伊拉克战争的是与非?
2、赫什揭露白宫是摧毁“北溪”的主谋,到底靠不靠谱?
我们依照常理可以判断的是:赫什是知名记者,他不会编小说,更不会用不靠谱的消息,毁掉自己一生的职业清誉。有媒体质疑赫什的报道来自唯一且匿名的消息源,但实际上,保护“爆料人”,恰恰是媒体的职业道德。
3、拜登曾宣称“若俄乌开战,将终结北溪”,外界以为他可能是口误泄天机,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外交老将打的“信息战”:向外展示霸道形象,同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就让外界猜测,但却抓不到真凭实据,也无可奈何。
4、美国在国际政治中是一个狠角色,“狠”就是在自己有一个利益或者目标的时候,不惜一切手段去达到。
这次最终让欧洲最大的经济强国德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交往彻底被毁,这是很少有国家能够做得到的,可见美国的政治目标决心和执行力都很强。你想和它打交道,就必须要知道,它说出来的,很可能是要执行的。
5、“北溪”被炸受损最严重的是俄德两国。
俄罗斯口头抗议却无力反击,爆炸的地点也不在俄罗斯的领海之内。而且俄罗斯所有的注意力,都已经被引到乌克兰。同时,俄乌冲突造成的对峙现状,也给这样的袭击提供了借口和机会。
6、德国不想追查真凶,符合它当下的利益。
因为即使真相水落石出,它跟俄罗斯之间的局面已经难以挽回,也不可能再从俄罗斯进口能源。而如果查实真是像赫什爆料的那样,是一个西方阵营内部的阴谋,那德国怎么收场?除了得罪美国,德国有什么收获?
7、即使这件事情和美国有关,但西方阵营里,是没有人敢逆领头大哥的龙鳞的,冒犯美国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特别是在目前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几乎是爆发全面性冲突的背景下,欧洲国家是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的。欧洲政坛早已没有“戴高乐”。所以,即使是最强的欧洲国家,德国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吞”。
8、中国“讲公道话”就是维护国际正义,点破了在国际政治中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当世界秩序遭到严重破坏,这是一个正常国家应该发出的声音。
【访谈部分实录】
赫什 资料图
一、美记者赫什指白宫是摧毁“北溪”的主谋,靠不靠谱?他为何只有匿名的信息源?
直新闻主笔 万霞:谢谢胡春春老师接受我们的访问,我们今天探讨的是摧毁“北溪”管道的真凶可能正在现形,但为什么却查不下去?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 胡春春:赫什作为一个深度调查记者,尤其他当年报道美国在越战期间制造的“美莱村屠杀案”,揭露了一些我们公众不了解的事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对他表示一种敬意。他爆料如此多的细节,我想首先明确一点,他不是文学家,他不写小说。
其次我想,他作为一个世界上知名的、而且在美国社会如此受尊重的公众人物,他好像没有必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晚期把自己一生的清誉用一个“小说”给毁掉。
他自己也讲了,他说所有做调查的记者,都有一个职业的道德规范,就是不能透露信息源。为什么呢?因为你透露信息来源,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那么你的这个信息源,很有可能就要受到损害包括受到人身威胁等等。
所以说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我想他是不会说出来的。那么这件事情怎么进行下去?应该最符合逻辑的一种结果就是,最后不了了之。
我想这种事情,类似的实在太多,我随便举个例子:当年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拿着一个,我不知道是不是洗衣粉,说这是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就是在世界公众面前都可以做出这种事情来。
那么现在不在公众面前,会搞什么?我想这种事情,完全可以想一想,赫什披露的这些事情,究竟符合不符合事实?
当然,这件事情,很有可能像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样,最后都变成了一个无头公案。
事发现场
二、拜登曾宣称“若俄乌开战,将终结北溪”,是口误泄天机,还是外交老将打“信息战”?
直新闻主笔万霞:当时赫什的报道里面也谈到了,为了掩盖痕迹,拜登和他的手下为了这次爆破争论了9个月,不是争论要不要炸,而是说怎么样才能不留痕迹。比方说埋炸弹之后,本来计划48小时之后引爆,但是为了不留下被追踪的线索,他们推迟到3个月之后才引爆,而且是由别的国家去引爆。但是另一方面,拜登在事前又曾经公开地宣称说,“如果俄罗斯入侵了乌克兰,我们将终结‘北溪2号’管道”,拜登他是不是口误泄露了天机?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我觉得很有可能,最高的政治艺术,不是对一件事情避而不谈,也不是对这件事情天天追着去谈,而是对这件事情又谈又不谈,说几句真话,又透露一点假的信息。为什么?
因为大家都知道,至少从特朗普执政时期开始,美国对于“北溪2号”管线,它用各种方法,先是用政治上的胁迫,包括对于像德国这样的盟友,以及参与其中的西方国家比如瑞士、法国、奥地利、荷兰等,这些公司参与“北溪-1”,以及后来的“北溪-2”,建设也罢,运营也罢,它都发出进行经济上制裁的威胁,当时在德国还引起过很大的争论。
既然有这些背景,那么现在的美国政府,如果对于“北溪”管线避而不谈,就非常不正常,这个大家也不相信。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刚才揣测的“最高的艺术”,就是真真假假,又谈又不谈,那么最厉害的就是,你们想到的我也说,但是我又不按照你们的思路去说,最后你又没有证据,你拿我怎么办?
拜登 资料图
直新闻主笔万霞:拜登看着垂垂老矣,但实际上他在美国政坛应该是最有经验的政治家。这种语言的“艺术”,可能对他来说真的是雕虫小技了。拜登的外交经验都超过40年,所以我觉得不要低估他。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如果一件事情你避而不谈,这很奇怪。如果你只盯着它,也说明你心里面有某种准备。但是他厉害的就是,他真真假假,他把我们这个推理,变得让我们自己都觉得,到底能不能成立?因为他一会否定,一会承认的,说白了就是一种很高明的信息战。
三、事出反常必有妖:“北溪”被炸,为何受损的欧洲多国不想追查真凶?
直新闻主笔万霞:有德国的议员呼吁联合国出来主持这个调查,您觉得有可能吗?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为什么?因为美国它毕竟是“五常”之一,你要是去调查“五常”,它自己反对,你怎么办?我觉得可能性不是很大。
而且,联合国里面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力量很强大,至少我们现在看出来了,包括直接受损的这些国家,我们说“北溪1号”管线里面,有很多像荷兰、奥地利、法国和德国这些公司在里面都有股份的。“北溪1号”管线,这些国家都没有意向去查,都不想查。
所以如果这些参与方、利益攸关方,它都没有兴趣的话,那在联合国里面它们就会阻碍这件事情。
“北溪”管道 资料图
直新闻主笔万霞:媒体也不愿意报道,这些相关的国家似乎也不愿意追究,您觉得这个怎么理解?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这个事情太反常了,其中必有妖。就是当赫什提出一个某种有可能有事实依据的时候,所有的西方媒体都避而不谈。但是当没有任何事实的时候,他们所有人都在谈,“是俄罗斯炸的‘北溪’管道”。我觉得就是太反常了。为什么?因为这不就是低智商吗?不是在侮辱智商吗?
因为无论是“北溪-1”还是“北溪-2”,它主要的产权是俄罗斯的俄气公司,而且俄罗斯会从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如果俄罗斯要切断它和德国、它和欧洲之间的管道的话,它把“北溪”的管道开关拧上不就行了吗?说是俄罗斯炸断“北溪”,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侮辱智商的说法。
但是在去年9月份“北溪”被炸毁之后,德国及欧洲(利益)受损后,它居然在进行侮辱我们智商的这种报道,我觉得简直是太反常了。
在这里我只能说,或者他们的整个思维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我们不太能够理解。
四、俄乌冲突下国家安全成大患,欧洲无人敢逆美国大哥的“龙鳞”
直新闻主笔万霞:您不从政治上去解读吗?就是说某种“政治正确”,已经把民众的思维绑架了。在道德价值观上面,他们有某种优越感,是不是有这个原因?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这也不光是优越感的问题,实际上我们要去分析其心理,里面有不同的层次。
我想首先一个层次,我们说狠点,是受到了美国的淫威的震慑。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世界中,无论是政治和经济,都是领头羊。
西欧在战后的繁荣,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没有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是完全没有办法实现的。所以当美国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优先的时候,而且又没有明显地胁迫,或者说威胁到了某一个成员国切身利益的时候,那么我想,西方的整个阵营,没有人敢和这个带头大哥作对。这是一个事实,我想我们也没有必要去争论。我想美国人自己很清楚,欧洲人也非常地清楚。
如果这件事情和美国有关,就像赫什说的,西方的这个阵营里,是没有人敢逆领头大哥的“龙鳞”的。因为这背后,冒犯美国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安全保护伞等等方面,特别是在目前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几乎爆发全面性冲突的背景下,欧洲国家是完全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保障的。所以说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人敢逆美国的意愿。
我们在猜想,如果按照赫什的说法,整个事情背后有这样一种操作的话,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欧洲国家愿意去了解真相,因为背后的风险太大。
我们必须要去了解,在过去二战以后的历史,在西欧的这些国家,如果要是有哪个国家,尤其是冷战以后,有哪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敢公开地与美国的意愿作对的话,他本人没有好下场。
五、“房间里的大象”被无视,欧洲宁愿装傻?
直新闻主笔万霞:也就是说,这些国家都是在权衡利益,觉得我在“北溪”管道上的损失更大,还是冒犯美国的损失更大。在这两个权衡之下,它们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宁愿选择沉默,宁愿选择装傻。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对。因为现在的整个局势是,西方和俄罗斯之间爆发的几乎是全面冲突,那么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在安全保障这个前提之下,其他的经济损失,什么能源的价格,这都不是应该和安全放在一个天平上,去看孰轻孰重的问题,安全肯定是最重的。
那么安全保障从哪里来?就是美国,如果按照赫什的说法,背后又是美国在操盘,那怎么办?不知道,就装作不知道,这是唯一的选择。
六、“北溪”真相可能严重到难以收场,德国只能“打落牙往肚里吞”
直新闻主笔万霞:就像您说的,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看到了,但是大家都不做声,就像我们熟悉的《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是不是那个意思?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研究负责人胡春春:就是这样,我想如果我是德国的领导人,我也不会说话。
因为一旦调查下去,万一要是像赫什爆料的那样,最后是一个西方阵营内部的阴谋,从国际法的角度是很严重的一个事件,那怎么收场呢?
我们假设一下,德国想去调查,如果按照赫什的说法,如果被证实,那对德国有什么好处?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呢?因为跟俄罗斯之间的局面,现在已经不好挽回了,至少在目前看来不好挽回。从俄罗斯再进口能源?好多的事情我觉得都是不可能的。就是我获得的东西,和我失去的东西完全不成比例,那索性我就不想查,我不想知道。
直新闻主笔万霞:您这么说,我就觉得能够理解了。就是说为什么欧洲各国受损的政府它不想追究,媒体也完全当这件事情不存在。
俄乌之争(113)俄乌冲突与这个世界(6)搅屎棍一一立陶宛(中)
在立陶宛这次悍然切断俄本土到加里宁格勒陆地通道的问题上,欧盟也不想因此激怒俄罗斯,所以一直都试图通过外交方式解决俄立之间的纷争,但立陶宛却想通过切断加里宁格勒陆地通道的方式,一边为欧盟争取更多与俄对话的筹码,一边拉欧盟下水对抗俄罗斯。从 历史 和现实上看,这立陶宛的确不是什么好人。国际上他为了一味讨好美国人,一是带头狂妄挑战俄罗斯,天天事事想出风头,不但骂俄反俄,而且抗俄坑俄,做尽了顽劣恶事。二是一心想把欧盟拖下水,为美固化其美欧关系,以达成改善自己四流小国无地位之目的。三是想让借助北约在本国驻军,共同担责抗击俄罗斯(内心一直想打败俄罗斯)。立陶宛内心的上述想法,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俄立两国的对立性,也就无法在外交层面上解决加里宁格勒危机了。
应该讲,如果俄罗斯这时候对立陶宛下手实施各种报复,也是一种必然的选项。而对立陶宛来说,一旦遭到俄罗斯的报复,立陶宛卖惨求助,那欧洲人会更加依赖美国共同抗俄,美国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立陶宛所要付出的代价必然是挨揍甚至亡国,要自己为自己的愚蠢买单。
同时要相信,俄罗斯若想要收拾立陶宛,绝不会只是有军事打击这一选项。正如阿里汗诺夫所言,俄罗斯可以通过反制裁等手段,摧毁立陶宛一半的经济。当地时间8日,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俄方正在与欧盟委员会和立陶宛继续就加里宁格勒问题进行对话,但俄方也做好了对欧盟和立陶宛采取强硬措施的准备。
立陶宛甘当美西方的“反俄”马前卒,时常冲锋在前,就差把自家军火库搬给乌克兰了。另外,在经济制裁上出头招风,处处撩拨俄罗斯,这对俄的经济无疑是一个巨大打击。但在俄飞地加里宁格勒,现还有俄军的舰队及大本营,加上已布置的战略及战术核武器,这无疑会北约和立陶宛形成巨大压力,估计殴盟惹事也会掂量掂量的。
当然了,在乌克兰战争目下仍看不到结束希望的当下,俄罗斯不大可能会因为立陶宛的挑衅而动武。不过,凭俄罗斯有仇必报的民族特性,绝不可能会坐视立陶宛的挑衅而无动于衷。现在随着俄罗斯的威胁升级和欧盟的劝和,可立陶宛仍然采取了无视和满不在乎,无奈之下,欧盟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称,只要不是通过加里宁格勒转运他国的货物,就不在欧盟的禁止之列。一边想给俄降温败火,一边想给立陶宛留下台阶。但立陶宛就是不给面子,非但没有解除对俄飞地加里宁格勒的过境限制,反而决定加码限制俄运输品种,一派绝对是想把事弄大的架势。
据路透社报道,立陶宛海关发言人表示,自当地时间7月11日起,立陶宛开始禁止新一批受欧盟制裁的货物通过立领土过境到加里宁格勒,包括水泥、木材、酒精和奢侈品等。立陶宛通讯社称,立陶宛短时间内不太可能与欧盟方面就此事达成妥协协议,因此,立陶宛对于加里宁格勒实施的过境运输限制将至少持续到今年秋季中旬左右。可殴盟也不傻,随后便做出了澄清,宣布他们并没有要求立陶宛这么做,这完全是立方单方面的决定。同时,以德国为首的27个欧盟国家,还是一致劝说立陶宛不要在这件事上与俄方“硬刚”。因为,当初立陶宛加入北约与欧盟时,欧洲与俄罗斯签署过协议,保证俄方可以过境立陶宛向加里宁格勒运输物资。这是俄欧之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契约,协议上并没有注明如果欧盟制裁俄罗斯,立陶宛就可以禁止俄方的商品货运流通,这完全是立陶宛单方面的决定,想给欧盟挖了个深坑!
另外,现德国、法国以及其他诸多欧洲国家,现在的天然气供应依然严重依赖于俄罗斯。俄方供应德国的天然气已经不足高峰时的40%,并且还刚刚宣布因检修设备,断供十天。德国的天然气储备几乎已经见底,如果俄罗斯彻底停供,那么德国的发电及制造业就将完全停摆。而其他欧洲国家“缺气”的状况也与德国大致相同,尽管法国还拥有不少核电站能够发电,但同样在工业及民生领域缺乏天然气,最近甚至还曝出了法国正在私下偷偷购买俄产天然气的消息。可是,对以上情况立陶宛人一律采取了忽视和蔑视态度,仍是我行我素,不予理睬。
你看,这立陶宛人还真是听不懂人话,简直是存心找死!
早安!!
俄乌冲突,多方角逐后谁是幕后的受益者?
大毛跟二毛的这些事儿,就投资市场而言,黄金、原油、天然气大涨、欧洲股市大跌已是必然。细想一下,最吃亏的其实是欧洲,北溪二号通气,估计这个事情就彻底搁置了,美国跟欧洲都有点骑虎难下的意思。我想起了政治学,还有军事学里面,其实有一个对于一场战争胜负的一个判断标准,战争双方或者是多方判断谁胜了谁负了,不是看谁打过了谁,而是看谁的目的达到了。从这个标准来看,这次俄乌的冲突,毫无疑问是美俄双方都获胜,失败的是乌克兰和欧洲。鹰酱他一直在后面鼓动,让大毛二毛起冲突,它的一个诉求核心就是希望把你们搞乱,然后让这个欧洲的资金避险回流美国,来接盘美元的高位的资产,目前来看,毫无疑问这个目的已经实现了,而且还恶心了一下大毛。
对于欧洲来说,比如说和德国天然气的合作,现在看来,基本也会告吹,后面欧洲的能源还得依赖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两个目的在这一次鼓动冲突中全部达到了,美国在这场冲突中是得到实质性的好处。那么再反过来看俄罗斯,这次也是一个大的胜利者,因为俄罗斯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要占领乌克兰,而是不想让乌克兰加入北约,乌克兰是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主要的缓冲地带,所以俄罗斯并不是想占领乌克兰,他是一定要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北约都快把炮架到老子门口了,还不让出来扫扫雪吗?结局就是以后乌克兰绝无可能再加入北约,因为北约不可能因为乌克兰跟俄罗斯去开战,这样一来,俄罗斯的核心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而且这一次的冲突,大毛会雷厉风行,这个缓冲区就正式的确立了,俄罗斯的战略目的也会达成,大毛也是胜利者。
在这场冲突中谁输了呢?毫无疑问,输得最惨的是乌克兰,整个国家虽然已经塌掉了,但是好歹还维持着一个独立国家的一个形象,而从这一次之后,整个国家这种独立性就已经没有了这个国家后面可能会有点麻烦,在过去的N年,乌克兰经济逐渐下滑,粮食紧缺等等国内各种问题的矛盾冲突将会加剧,这个国家从这次以后也将彻底走向没落了。
还有另一个输家,当然就是欧洲了,尤其是法国,德国。因为德国一贯是想跟俄罗斯合作,然后把天然气接过来,摆脱能源问题,但是这次一搞又搞不成了,所以欧洲也输了。试想一下。欧洲没有天然气等能源,电力问题怎么解决,依赖于电力的工业又该如何运转。这次的俄乌冲突,很有可能会给全球的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
美国多条战线“进攻”俄罗斯,普京能打赢这次“反围剿”吗?
近段时间,美俄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国际最大的热点新闻,而一切都要从两国总统的一次通话说起。
据央视报道,拜登于4月13日与普京进行了其在上任后的首次通话。两人就俄美关系,以及乌克兰、阿富汗、伊朗核协议、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国际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在诸多问题上达成“协作关系”。
俄美两国虽然在各自的官方通稿中对于通话中部分细节做了不一样的解读,但是就两国领导人顺利通话一事本身而言,就已经足够让外界对俄美关系的改善充满期待。
可就在两天后,外界的这一期待就破灭了:美国动手了。
挥舞制裁“大棒”
4月15日,美国打响第一枪,突然宣布因俄罗斯“有害于外国的行为”,对俄罗斯发起一系列的制裁行动,其中包括32个“企图干涉美国2020年大选”的实体和个人;6家“涉嫌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俄罗斯 科技 公司;还与欧盟、英国、澳大利亚进行合作,制裁8个与克里米亚相关的实体和个人。
对此,俄方在次日宣布了反制措施:对8名美国政府官员进行制裁,禁止他们入境俄罗斯。
(俄罗斯外交部大楼)
驱逐外交官
除了上述的制裁外,美国还在15日宣布驱逐10名俄罗斯驻华盛顿的外交官。对此,本着外交对等的原则,俄罗斯外交部随即在16日宣布,驱逐10名美国驻俄外交官。
美俄互相驱逐外交官,也让一些跟在美国背后的“反俄小国”看到了机会:制裁的大棒挥舞不动,但是驱逐几个办公室人员还是做得到的嘛!
4月16日,波兰政府宣布,将三名俄罗斯外交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他们离开波兰,理由是他们三人从事“危害波兰国家安全”的活动。
4月18日,捷克以俄方人员涉嫌参与2014年捷克军火库爆炸案为由,宣布将驱逐18名俄罗斯驻捷克大使馆人员,要求他们在48小时内离境。
对于这些国家的“隔靴搔痒”之举,俄罗斯也没客气:俄外交部同样驱逐了波兰的3名、乌克兰的1名外交官。对于捷克,俄罗斯则是驱逐了20名外交官,并要求他们24小时之内离开。
对此,捷克方面19日表示,驻俄使馆仅剩5名外交人员,不明白为何俄方驱逐的人员要比捷克驱逐的多两名。他们认为,俄方的举动不符合外交对等原则。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则称,捷克制裁俄罗斯的理由十分荒谬,捷克政府努力取悦美国,甚至超越了其大洋彼岸的主子。
东乌依旧火药味十足
除了发起没有硝烟的“外交战”,美国还在东乌顿巴斯地区继续煽风点火,意图在俄乌边境燃起真正的硝烟,给俄罗斯更大的压力。
如果说“外交攻势”中最为卖力的是捷克,那么“边境攻势”中最为卖力的就是乌克兰了。目前东乌剑拔弩张的局势,可以说完全是乌克兰政府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一手造成的:
乌克兰政府率先无视《明斯克协议》,在2月底向东乌亲俄武装势力开火,并向顿巴斯前线部署了8个旅,各种重武器、装甲车以及无人机都被投入了使用。
乌克兰政府还宣布所谓“克里米亚回归”计划,并在克里米亚附近地区举行了多次军事演习;
北约的侦察机几乎每天都会在东乌上空巡航,北约的航母也已经开进黑海,与乌克兰多次举行海上联合军演。此外,大批北约军事顾问也抵达了前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乌克兰和北约,以军事力量强大著称的俄罗斯怎么可能示弱?4月初起,大批俄军从各个战区被调往前线,据美媒估计,目前已经至少有10万俄军被部署在俄乌边境,随时准备战斗。
炒作纳瓦利内事件
除了外部给压力,拜登政府也从俄罗斯内政下手,企图在俄罗斯国内发动类似于“颜色革命”的活动,从内部削弱、甚至瓦解俄罗斯。纳瓦利内就是最好的例子。
纳瓦利内是俄罗斯最著名的反对派分子,曾因欺诈和洗钱等罪名被判刑,缓刑期至2020年12月月底。今年3月,俄罗斯法院以其多次违反缓刑规定为由判处其3年半监禁。
这个被西方国家多次用来干涉、攻击俄罗斯内政的话题,遭到了俄方的怒斥。俄外交部表示,一些西方国家及媒体大肆炒作纳瓦利内一事,就是为了破坏俄罗斯目前稳定的政治局势。
美俄总统何时会面?
目前来看,美国对俄罗斯发起的多线攻势,俄罗斯都稳稳地顶住了。但大部分外界认为,想要进一步解决美俄之间目前的问题,拜登和普京必须要见上一面。
在4月13日那场拜登与普京中的通话中,拜登曾提议未来与普京在第三国举行会谈,但当时俄方对此没有做出回应。
不知道,在经历了这样不平静的一周后,普京会怎样看待拜登的这个提议呢?有一条新闻或许可以让人们管中窥豹,看到普京现在的态度:拜登将于4月22日至23日通过视频形式举办领导人气候峰会,已邀请包括中俄在内40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
4月19日,克里姆林宫宣布,普京接受了邀请,但并不打算与拜登进行双边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