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一栋民居里,几个民警小心翼翼地翻动着屋内的东西,突然一个民警捂着脑袋晕倒在地,其他的民警顿时脸色大变。

任谁也不会想到,这起轰动整个天津的“灭门投毒”案,竟然差点让查案的民警也命丧当场。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顿馄饨引发的血案

二零一五年七月,在这最难熬的酷暑时节,天津迎来了多日的降雨,让饱受酷热折磨的市民得到了一些凉爽。


馄饨 网络图

谢中进一大早便出门工作了,看着地上还有些未干的水空气中没有了过去那一股炎热,走在路上感觉神清气爽,谢中进的心情也变好了。

谢中进的妻子樊丽丽,独自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因为今天没有那么热了,樊丽丽打算上街去买一些新鲜的馄饨皮和肉馅,回来包饺子和做馄饨吃。

家里面两个女儿老是吵着要吃馄饨,前几天天气太热,家里面都是吃凉拌面条度过的,今天打算好好弥补一下两个女儿。

两个女儿也吵着要跟妈妈一起去买菜,两个人坐在妈妈的电动车上,一起在街上转来转去,场面其乐融融。

回到家之后,樊丽丽赶紧包了一顿馄饨给两个孩子吃,因为太久没有吃到这样的美味了,再加上妈妈的手艺很棒,两个孩子吃起馄饨来狼吞虎咽,根本停不下来。

急得樊丽丽在旁边说,小心点,慢点吃,都别噎着。

樊丽丽也没有想到两个孩子能一下子吃那么多馄饨,锅里面还剩下最后一点,晚上谢中进工作回来后,两夫妻便将锅里面的一点馄饨吃掉了,也懒得再做新的馄饨了。

在吃完饭开始睡觉的时候,两个女儿突然开始头晕想吐,开始哭了起来。

谢中进一开始以为两个女儿是中暑了,毕竟这么热的天气里,小孩子最容易体温过高,于是把两个孩子移到客厅当中吹风扇,吊扇的风力很足,这样可以让体温下降一些。

他还出去买了很多雪糕,谢中进听工友说过,吃雪糕可以很快降低体温,对付中暑最管用。

在吃过雪糕之后,两个孩子的状况好了一些,可樊丽丽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非常想吐。

谢中进赶紧到洗手间弄了盆凉水来给妻子洗脸,也让妻子吃了一些雪糕,症状才稍微缓解了一些。


电扇 网络图

担心妻子和女儿再次出现中暑的症状,谢中进便让他们睡在客厅当中,那里有吊扇,吹风特别凉快,自己晚上睡在卧室,用小风扇来吹风。

到了凌晨时,谢中进却听到妻子在客厅求救,当时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呕吐,三个人都趴在地上,小女儿甚至已经昏倒过去,谢中进一下子慌了神。

谢中进赶紧上前查看情况,发现妻子和女儿的体温都很高,谢中进见状,赶紧拿出手机打急救电话。

但自己突然感觉一阵眩晕,自己也特别想呕吐,症状来的很猛烈,仿佛吸入了什么有毒气体,之后,谢中进倒在地上昏迷过去了。

当谢中进再次醒过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已经没有了动静,两个人在地上一动不动,连呼吸都停止了。

强忍着身体的不适,谢中进艰难爬向门外,来到邻居的李大妈家,谢中进用全身力气敲打着,一分钟后,大妈才过来开门,谢中进用微弱的声音说,救我,便倒在地上又昏过去了。


一家四口

李大妈被吓了一跳,赶紧跑到谢中进家里面查看,发现一家四口全部都昏了过去,只有大女儿还有一点点意识。

李大妈赶紧报了警,在十五分钟之后,救护车和警察都到达了现场,经过医生现场诊断,谢中进的妻子和小女儿都已经失去生命体征。

曲折离奇的破案过程

谢中进和大女儿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天津市东丽分局的民警接手了这一案子,一家四口在一个晚上的时间全部离奇中毒,有两名死者,这样的情况非常罕见。

民警将现场封锁了起来,不允许周围的围观群众破坏第一现场,在法医来到现场之后,不禁皱了皱眉头。

屋内的樊丽丽和小女儿正躺在地板当中,地面一片狼藉,有掉在地上的馄饨,散落一地的碎冰淇淋。

从死者的身体状况来看,面色铁青,口吐白沫,而且嘴唇发紫,很明显是中毒而死。

根据现场掉落物品的情况来看,一家四口是在吃饭之后才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

从地上的呕吐物也能看得出来,一家四口都吃了很多的馄饨,还有一些冰淇淋,但到底哪个才是有毒的物质,是无意中毒还是有人恶意投毒,这些都需要等待检测的结果。

如果是有人投毒的话,那么此案件将升级为重大刑事案件,毕竟一家四口有两人死亡,这在天津东丽分区,是很罕见的案件。

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谢中进和大女儿正在接受抢救,门外的民警也在焦急等待结果,到底一家四口吃了哪些东西?

是否存在恶意投毒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在谢中进和大女儿身体状况恢复之后,可以接受询问的时候才能得到结果。

孙医生走出了手术室告诉民警,男性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稳定了,目前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后续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手术室 网络图

但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治疗方案,孙医生也摸不准,因为目前不能够判断谢中进和大女儿中的是什么毒,如果能够找出毒源的话,才能够对症下药。

民警询问孙医生,是否能够对两位患者进行初步笔录工作。

孙医生表示,男性患者目前意识比较模糊,女性患者目前还没有脱离危险,接受笔录询问是做不到的,就连简单回忆案发当天的经过也很难做到。

医生建议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笔录,民警只能向上级部门申请到案发现场进行二次勘察,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线索,确定毒源。

警方对案发现场进行了二次搜查,将一切有可能导致中毒的物质都送往检测部门,并排查了谢中进和樊丽丽的社会关系网,查看是否近期有寻仇的可疑人群。

经过调查得知,谢中进和樊丽丽都不是天津本地人,是外地务工人群。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李大妈说两个女儿本来不必遭受这样的悲剧的。

一般情况下隔壁都是两夫妻住在一起,今年暑假两个女儿想爸妈了,来天津找爸妈一起住一段时间,本来准备开学就回到老家上学的,没想到现在突然发生了这样的意外。

排除食物中毒

在事故的现场,警方推测,雪糕很有可能是受害者一家人用来缓解身体不适的。

很有可能在中毒之后,谢中进和家人感受到身体燥热不安,但一开始没有明白这是中毒的感受,选择买雪糕来降温。

当时受害者可能会感觉喉咙受到灼热的烫伤,或者身体有中暑的感受。

那么是哪一种毒源会造成这样的身体反应呢?警方和法医都想不清楚,最先出检测结果的是受害者当天食用的馄饨,里面没有任何的有毒物质,就是普通的肉馅馄饨。

警方决定扩大搜查范围,将菜市场也列入了排查之中。

周边监控显示,樊丽丽和女儿到附近一家菜市场当中进行了采购,从模糊的画面并不确定当天一共买回了多少样东西。

于是警方把谢中进家里面所有的食材都送去检测,但这四十多样食材中没有任何一样是有毒的,几乎断绝了食材中毒的可能性。

医院那边也传来了最新的消息,谢中进成功苏醒了过来,目前可以接受笔录的询问。

但谢中进的大女儿经过抢救之后,心肺功能还是出现了严重的衰竭,抢救无效死亡,这是大家都不愿意面对的结果。

尤其是谢中进,刚刚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大家也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谢中进,担心会对他的身体有影响,打算先瞒他一段时间。

社会各界也很关注这一个案子,本身就是一个贫苦家庭,结果遭受到了这样的噩耗,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人为投毒的可能性更大。

但几乎所有的食材都没有检测出毒样,几乎排除了偶然中毒的概率,接下来要重点排查一切有可能下毒的途径。

对谢中进的社会关系,调查也有了最新的结果,警方发现在谢中进的手机里,有很多条暧昧短信,这会不会是一次情杀事件。

警方马上联系了与谢中进有暧昧关系的一名女子,但根据时间推断,在案发当天,女子一直在工作,有很多人都可以证明,因此完全没有作案时间。

再加上暧昧短信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谢中进和这名女子近一个月来完全没有联系过,情杀的可能性也被否决掉了,警方只能重新寻找其他线索。

在谢中进的家门口有三块小黑板,这是谢中进买回来给小女儿练字的,谢中进经常对小女儿说,女孩子要写一手漂亮的字,尤其是黑板字。


黑板 网络图

这样的话,以后可以当老师,因此小女儿经常会在家门口练字,警方发现小黑板上隐约有三个“毒”字。

警方推断,这很有可能是小女孩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毒字写着歪歪扭扭,很明显是小女孩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写出的。

这个年纪的孩子认的字不多,尤其是毒字,应该不会是他们学过的。

真相大白

与此同时,这几天出入第一案发现场的民警也出现了头晕的症状,警方推测之前大家的侦查方向出现了错误,很有可能毒样出现在空气当中,而并非是食材当中。

警方的第一个推断,可能是灭鼠剂或杀虫剂等有毒气体,于是调查了谢中进一家近期有没有购买过类似的杀虫剂。

但发现谢中进一家完全没有这样的购买记录,而且家里面也没有找到有使用完的杀虫剂,因此这个侦查方向又被否决了。

勘测技术人员也来到了现场,对房屋当中的空气进行了检测,发现其中含有一种有毒气体——磷化氢,这种气体是无色无味的,危险系数极大。

人类在吸收这样的气体之后,根本没有意识,只会觉得身体燥热,恶心想吐,很多时候都被误以为是中暑的症状,当发现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对脾脏和肾功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警方做了万全的措施,给每一个出入现场的民警都配备了专门的防毒面罩。

大家在谢中进房屋周围开始搜查有可能含有磷化氢的物质,最终在一间库房当中发现了“粮虫净”杀毒剂的存在,而且存放了很多。

这间库房和谢中进的房子,是连在一起的,在当初租赁的时候,谢中进一家租了其中一半,另外一半则由一个老板买下当做库房。


库房中堆放的杀虫剂

这个老板姓李,是做粮食生意的,在库房当中存放了很多的粮食,为了避免被老鼠叮咬,于是买了很多杀虫剂放到库房当中。

他知道这些杀虫剂的威力很大,含有剧毒,为了提醒周围的居民不要靠近,还特意写了几个指示牌放到自己库房门前,写了好多“毒”字。

悲剧就在这样的阴雨天气当中发生了,有雨水渗入了库房当中,杀虫剂当中的磷化氢成分遇水则会挥发,这些有毒的气体顺着墙壁的缝隙飘到了谢中进的家中。

气体比空气的密度要小,大部分都漂浮在房间正上方,谢中进家里面又没有窗户,这些有毒气体没有及时散发出去。

在案发当天,谢中进把客厅的吊扇打开之后,气体在房间内快速流动,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吸入了这些有毒气体。

谢中进在另外一间卧室里面睡觉,受到有毒气体的影响比较少,因此才成功活了下来。

这件事情是一个悲剧,因为李老板的过失造成了一家四口三人死亡的惨案,虽然并非有意为之,但李老板还是被警方提起了诉讼。

罪名是购买了剧毒化学用品,没有保存得当,造成了他人生命安全的损失,

在这一案件当中,能够带给人的教训有很多,比如对剧毒化学用品应当用合理的方式来保存。

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应当远离工厂的库房,而且居家环境一定要经常通风,谢中进一家就是在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完-

为什么馄饨在天津被叫做“云吞”?

记忆中,这个是和砂锅一起出现的,当时满马路的砂锅云吞,当时,只知道这是南方的叫法,而且包法也不同。砂锅云吞与以前吃的馄饨最大的区别是,一碗一煮,不是一个大锅一起煮。然后,云吞就逐渐取代了馄饨,成为天津早点的四大金刚之一(老豆腐、锅巴菜、浆子、云吞)。同时诞生的还有菱角汤,也就是鸡汤羊肉馅的清真版。

冬天将至,天津有什么热乎好吃的老味儿?

、煎饼果子
相传早在明朝的时候,山东商人来到天津,而他们带来的煎饼,也就促成了天津煎饼果子的产生。而现在天津的煎饼果子已经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数的外地人来天津后都会想一睹它的风采,这其中,就包括我。

大部分地方的煎饼都是用白面,而到了天津后我才知道,原来正宗的天津煎饼面都是以绿豆粉为主料调成面糊。
而且在当地,大部分店铺都是可以自己带鸡蛋去的,这在老天津人那儿,不仅代表着营养健康,还象征着秩序,大家先到先放,以蛋代人,有序排队。
将面糊摊成面皮后,在上面打几个鸡蛋,加上刚炸好的馃蓖和馃子,抹上酱料后再卷成可爱的模样,一套完美的煎饼果子便这样诞生了。
一口咬下,软糯的饼皮和热腾腾的薄脆充斥在口腔,混合着淡淡的豆香和鸡蛋香,那一瞬间,真的觉得排队都是值得的

2、“天津三绝”
说起天津的本土小吃,相信大家最先想起的应该就是“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而在天津人民的日常饮食中也离不开这三绝,已然成为当地的骄傲。所以当我落脚天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天津三绝。
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与常见的麻花不同,先是在热冲面里加上芝麻、桃仁、瓜子仁等各种小料,制成酥条,再和蘸好芝麻的白面条搓到一起,拧成麻花下油锅炸。这样出锅后的大麻花看着就如同中国结一样,透着一股吉祥富贵的感觉。掰下一段入口一尝,酥脆的麻花和清甜的果料融合在一起,满口的油润香甜,让人忍不住地叫绝。

狗不理包子:
作为“天津三绝”之首的狗不理包子,以鲜香味美、香而不腻享誉全国。而且据说它在做工上也极其讲究——每个包子都是规整的15个褶子。出屉后,看着就像薄雾中的秋菊一般。咬上一口,油水汪汪,含在嘴里,回味无穷,那叫一个舒坦!

耳朵眼炸糕:
说起天津的经典平民美食,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耳朵眼炸糕。外焦里嫩,甜甜糯糯的口感至今都萦绕在我的心头,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不过天津当地的炸糕店很多,但我还是更推荐总店的炸糕,不过那里人气高,想吃的朋友们还是要早点去排队哦。

3、锅巴菜
早就听闻在天津人的早点里,锅巴菜始终都是不可撼动的存在。即便是有着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这些小吃风靡全国,但在天津人心里,锅巴菜才是永远的“家的味道”。
那么,锅巴菜到底是啥?我可真是太好奇了。
从字面上看,似乎这是一种由锅巴做的菜肴。但其实在天津,它的读音是“嘎巴菜”,而且里面既没锅巴也没菜——和名字完全不沾边。
而从根源上看,锅巴菜与煎饼果子其实算是“同胞兄弟”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山东大煎饼。
锅巴菜就是把绿豆粉制成的薄煎饼,切成细片,放进调制好的卤汁中,再加入香菜、豆干、腐乳和麻酱等小料后,就可以食用了。
实不相瞒,光是只看这些配料,就感觉口水已经要兜不住了。一口下去,更是不负所望的满口浓郁咸香,越嚼越有味儿。不亏如当地所说:食遍天下人不馋,独恋一锅锅巴香。

大混沌图片馄饨怎么包

大混沌图片馄饨包法如下:

北方元宝馄饨:取一张馄饨皮平放于手心,用筷子夹取适量的肉馅放在馄饨皮中间稍靠下的位置。将馄饨皮的一边往上卷,卷到馄饨皮的约1/2处。再往里卷一次,卷到馄饨皮的3/4处。将馄饨皮的两个角叠加在一起,捏紧。

四川馄饨也叫抄手:取一张馄饨皮平放于手心,用筷子夹取适量的肉馅放在馄饨皮的中央。 将馄饨皮沿对角线对折,并将边角捏紧。用中指勾压肉馅处。顺势将两个角叠加捏紧。

港式云吞包法:取一张馄饨皮平放于掌心,用筷子夹取适量的肉馅放在馄饨皮的中央。用筷子将馅料往下按压。五指将馄饨皮往中间捏。用虎口将封口处反复捏紧。

馄饨

馄饨(hún tún或hún tun),两广与天津称为云吞,巴蜀称为抄手,是华夏传统食品。馄饨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道民间传统面食,用薄面皮包肉馅儿,下锅后煮熟,食用时一般带汤。千百年来水饺并无明显改变,但馄饨却在南方发扬光大,有了独立的风格。

至唐朝起,正式区分了馄饨与水饺的称呼。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为什么馄饨在天津被叫做"云吞"?

吃早点,有几样是天津人的最爱。煎饼馃子、老豆腐、锅巴菜,还有云吞。一般早点铺都有云吞,骨头棒子熬的高汤煮云吞,煮熟后倒入装有盐、味精、虾皮、冬菜、香菜底料的大碗中,还可以飞鸡蛋。满满一大碗配上烧饼花卷茶鸡蛋,就是满满的满足。

说起云吞大家会说,不就是馄钝吗?其实,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馄饨是 历史 悠久的一种食物。“馄饨”的这个名字也很古老。汉扬雄的《方言》是最早记载馄饨的书籍:“饼谓之饨。”明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里也有说: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乃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也称为“煮饼”与“汤饼”。

据说,馄饨在唐宋时已传入广东。“云吞”则是广东人对其的俗称。宋代高怿《群居解颐》一书记载:“岭南地暖……入冬好食馄饨……”。有人说“云吞”二字取代馄饨大概始于清代同治年间,但这并不可考。不过,“馄饨”的粤语发音与“云吞”相同确是事实。“馄”、“云”二字的粤语发音完全相同,“饨”字的发音与“吞”字发音相近。

馄钝全国各地的叫法都不同,四川叫“抄手”,湖北叫“包面”,江西叫“清汤”,皖南叫“包褓”、广州人叫“云吞”。

在天津“馄饨”、“云吞”并存,那么怎么区别呢?很多人以馅的大小来判断。其实这是错误的。一位十几岁就进入饮食行业的老师傅表示,馅大小的差别并不是衡量标准,馄饨跟云吞的区别在于一个有酱香,另一个没有。天津的传统馄饨在和馅时,会加入酱油等一些调料,因此口味偏重,馅的颜色更深量也偏小,这和天津人的饮食习惯有关。而云吞源自南方,口味保留了清淡的特点。云吞馅基本不加太多调料,就是用肉本身的香味。

这个问题涉及到馄饨的来历。

有人说馄饨来自“混沌”,这种说法大概附会居多。我提供一种我知道的说法。

馄饨也好,云吞也好,都来自“浑脱”一词。

“浑脱”这个词的来源就不好说了。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出现过这个词。大概是讲烤肉的方法,说把肉卷在竹筒上烤,“既熟,浑脱”,意思是熟了之后,把竹筒上的肉完整地剥脱下来,叫做“浑脱”。

这个词在北方游牧民族语言中也有,意思是大概是牲畜的皮制作的囊袋。元末的叶子奇在他的《草木子》解释了这个词:“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逐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以盛乳酪。谓之浑脱。”因此用小牛的完整的牛皮制作的囊袋就是浑脱,里面可以盛放乳酪之类的食物。

唐朝的时候有一种帽子叫做“浑脱帽”,是一种来自北方民族的像皮囊一样的帽子,与普通的乌纱帽、折上巾之类的帽子不同,长孙无忌曾经带过这种帽子,在当时风行一时,备受瞩目。

西北地区的有一种渡河的工具也被称为浑脱。是用羊皮制作的,平时可以折叠,方便携带,需要渡河的时候吹满气,扎紧吹气孔,绑在腋下用于浮渡。这种“浑脱”在辽金元时期都很常见,是士兵必备的工具之一。

这种渡河用的浑脱,也被称为馄饨,或者“皮馄饨”。因此有人认为作为食物的馄饨,名字很可能就来源于这种渡河用的浑脱。

古代的馄饨比我们现在的大很多,元代记载的馄饨每一个要包四两肉,元代的四两比现在少,大概也就二两多,但是也够大的,一个盘子里也就装一个馄饨,一个人大概能吃掉半个。这种馄饨也写作浑屯,有人说是来自塞外,因此很可能是来自渡河的用的那种浑脱了。

因为是音译,有的地方叫做馄饨,有的地方叫做云吞也就很正常了。

小时候,大概八十年代中期吧,经常去喝馄饨。那时候,去的是城里的一个铺子,应该是集体所有制吧,服务态度很差,不过味道很好。跟现在的做法也很不一样。现在是一碗一煮,那时候是直接在大锅里面煮,然后盛到碗里,大锅里面是高汤,煮几碗就得加汤。之所以吃碗馄饨还要多走几步去城里,是因为当时我住西马路这边是回民区,所以,要吃包子馄饨这些,就要过马路去城里。

后来,没有多久,这些公家的买卖越来越少,吃早点也不用粮票了。随着个体摊贩的增多,卖馄饨的越来越少,卖云吞的则越来越多了。记忆中,这个是和砂锅一起出现的,当时满马路的砂锅云吞,当时,只知道这是南方的叫法,而且包法也不同。砂锅云吞与以前吃的馄饨最大的区别是,一碗一煮,不是一个大锅一起煮。然后,云吞就逐渐取代了馄饨,成为天津早点的四大金刚之一(老豆腐、锅巴菜、浆子、云吞)。同时诞生的还有菱角汤,也就是鸡汤羊肉馅的清真版。

到了两千年左右,随着包子铺的逐渐增多,馄饨这个名字,又逐渐的回来了,不过,却成为了小馅儿的代名词。

虽然小时候喝的馄饨馅不大,但是,是可以咬到肉的,现在的馄饨,基本上是只有肉味儿,感觉不到吃肉。

现在,天津的馄饨与云吞,主要有两个区别,一个是馅儿的多少,另一个是包法的不同。馄饨的包法,基本上随着馅的减少,大多省略了一两步,云吞的办法是介于馄饨与烧麦之间。我自己在家做的话,馅都不小,以包法的不同来区分。

另外,天津馄饨、云吞的标配是:高汤(不但有猪骨,还要有鸡架开熬汤)、冬菜、虾皮(用海米、虾干就不是味儿了,没虾皮好吃)、香菜、紫菜、香油、胡椒粉。

看看二他爸包的大馅云吞! !

其实有“云吞”是广东小吃的一种,基本上云吞是与蛋面一起煮的,所以叫做云吞面,也是地道的广东小吃之一。那么馄饨是中国的传统 美食 ,大多数北方都叫做馄饨。其实“云吞”、“馄饨”、和四川人叫的“抄手”比较类似,但是仔细分别,其中用料、外形还是有所不同的。

云吞的制法是以云吞皮包裹著剁碎的馅料。广东云吞的云吞皮以鸡蛋及面粉制成,切成约8cm乘8cm的正方形。馅料则以肥、瘦猪肉、鲜虾仁,加入大地鱼碎及蛋黄、调味混成。

有记载说“饼谓之饨”,也就是说馄饨是饼的一种,主要的区别在于其中的馅,蒸煮之后来食用,用汤来煮的话就叫做“汤饼”。

天津人的早点比较丰富,也喜欢在早上来碗云吞,骨头棒熬的高汤,煮上云吞,然后再加入各种佐料、香菜、鸡蛋等,那味道是如此的浓香,也很满足。

那么天津其实是馄饨和云吞并存的,有人说是通过馅的大小来判断,但其实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酱香的区别。这和天津人的喜好有关,天津人口味偏重,而云吞是南方的小吃,所以会稍微的清淡一些。

我是天津人,我来回答。

天津人素来有在外吃早点的习惯,家里做早餐的比较少。

我小时候,大概八十年代,基本没听说过云吞这个词,都是馄饨。后来天津卖早点的大多数都是外地人了,其中南方人居多,云吞的叫法才火了起来。

说到馄饨和云吞的区别,我认为就是馅大小不同,大馅的叫云吞,小馅的叫馄饨。有人爱吃大馅,也有人爱吃小馅,感觉还是不同的。

不知道这个问题是这样提出的,我作为天津常客,从未听说天津人把馄饨称作云吞。云吞是后来引进的。

天津老味馄饨讲究馅大皮薄,用鲜肉未加葱姜等调料制馅,调制馄饨肉馅时顺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儿,这样调出的肉馅才好吃。

馄饨讲究现煮现吃,汤用鸡汤或排骨高汤,稍加味精,开锅熟。馄饨煮好要立即盛,如果在锅里泡着口感就差些了。碗里还要先放虾皮、冬菜、紫菜等,浇上滚烫的汤再撤少许香菜末,味道清香无比。爱吃酸的,加点醋;爱吃辣的,加点胡椒面,更加开胃。

老天津有不少饭馆都出售馄饨,比较出名的有致美斋、周家食堂、吉美 林、登流瀛楼等,宏业食堂等店家后来还增添了大馅广式云吞。看到了吗,云吞是后来才有的。

一些的馄饨汤里要放些鸡丝、皮蛋等,风味各不相同。有的餐厅借鉴南方饮食风格出售芝麻馄饨、燕皮馄饨等,每碗只要两角。

天津传统的素馅馄饨现在少见了,它是用粉皮、香干、面筋、香菇、笋片 、绿豆菜,香菜切碎做馅,包出来元宝形的馄饨。素馅馄饨鲜美清淡,别有风味。

天津人一直叫馄饨,无论大馅,小馅。至少是在80年代以前都是这样。随着改革开放,广东的菜逐渐北上,有些菜的叫法是粤语发音音译过来的。广东人发音馄饨为“WEN TEN”,粤语云字的发音就是WEN. 当年天津人到广州打货捎带手表,电器等等,也受到了粤港方面的影响,吃云吞面,净云吞等等。天津的馄饨摊写上云吞显得高大上。当时,粤语歌遍地唱也是例证。类似天津过去称呼公交车叫大公共,公共 汽车 ,长途 汽车 ,小公共,后来叫大巴,小巴。大巴就是从香港传到内地的,香港称公交车为巴士,巴士则是英语Bus的粤语音译。类似的樱桃叫车厘子等等。如果当年成都是最早开放的话,今天天津人可能就管馄饨叫抄手了。由此说明天津人接受,融通各种文化的能力强,就像当年很多天津文化人说带着齿音字的普通话一样,显得有档次。

天津一直叫馄饨 从八几年广东富了 卖早点的地方也跟着广东叫云吞了

天津的大馅儿云吞和广东的云吞馅儿还是有区别的 广东的更鲜一些 虾仁必定是脆的 嚼的口感好 有甜味 天津的更香一些(调的好的) 口味跟重一些

广东的一碗大概8个或6个 天津的一般10个广东 汤底是猪骨汤 天津汤底用鸡汤 话说还是广东那边的汤好喝 吃完嘴里是甘甜的余味

天津的云吞做好了 是金鱼样的 以前是老幼乐的最好 后来在河北区一条路上吃到过一次 也是朋友介绍的 路名不记得了 在一个立交桥下面的路口开进去 有花鸟鱼虫市场 那家的味道是相当不错吃这件事和喝茶一样的 对美味的记忆是不需要脑子的 舌头记得更清楚

我小时候家门口有个馄饨铺 ,九分钱一碗那会上学 ,父母双职工 .如果家里有馒头妈妈就给一毛钱 中午到馄饨铺端馄饨喝 .如果没有干的那就多加点钱买个烧饼或烤饼 .那会馄饨还要一两粮票 第一次喝云吞是在红叶餐厅吃的 多少钱忘了,是我爸歇班时骑着二八大梁车托着我去的 .那会起的很早 晚一点就没了 .汤里面有虾干 皮薄馅大很好吃 再后来不知啥时一点一点兴起云吞了 .常去的十月惠宾喝云吞可现在不如以前的好 .最怀念的还是老红叶。

至于为嘛管馄饨叫云吞 ,这个问题我觉得 在天津既有馄饨也有云吞 至于怎样区分 个人见解 馅大且内容丰富的叫云吞 .馅小的叫馄饨 不知道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