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孩江苏买房每天坐高铁去上海上班”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议,飚上热搜。在媒体的镜头前,90后女孩斌斌算了一笔明细账:在昆山买房后,从家步行6分钟到高铁站,乘高铁17分钟,乘地铁20分钟,步行8分钟到公司,一趟耗时50分钟,比很多同城通勤的同事用时还短,每月乘坐高铁的通勤费用在1000元左右,经济压力也不大。

斌斌是个有心人,在综合考量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质量之后,她选择了工作在上海、定居在昆山的“双城生活”。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越来越向大城市聚集,优质工作岗位也多分布于核心城区,通勤问题随之而来。《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同比去年持平,极端通勤(60分钟以上通勤)比例有所上升。

或许在安土重迁的人看来,斌斌这种工作地与居住地“分家”的模式,在情感和传统上都令人难以接受。但面对城市越来越大、都市圈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上高铁、城际铁路、地铁越来越便捷,通勤效率越来越高,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双城生活”——与其在定居问题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如像斌斌一样,根据自身情况综合考量,在经济成本、通勤时间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更加理性地规划自己的生活。

在郑州中心城区做生意的老板,有的把家安在荥阳、中牟等周边地区,在日常的忙碌之外,寻找一份小城的安静与悠闲;武陟县产业新城的白领,很多都选择白天在武陟上班,晚上和周末回到郑州生活,体验大都市的热闹与繁华……根据自身工作生活实际,选择“双城生活”的年轻人并不鲜见,对此我们不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加以支持与引导。

譬如,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过起“双城生活”之后,两座城市之间是否应该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共享公共交通、医疗资源等基础设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当下,是否可以进一步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异地共享互认,给予这些每天上演“双城记”的青年男女更多方便?互联网公司下班较晚,是否可以考虑增加夜间交通班次,给在双城间奔波的年轻人更多关怀?

对于奔波的人而言,选择“双城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的一种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让城市宜居、青年乐居,无疑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