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如果中国是一个‘威胁’,那么那些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推翻他国合法政府、退出多边条约和胁迫他国切断供应链的G7成员国是什么?”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22日晚在推特上连发5帖,对七国集团(G7)成员国发表抹黑攻击中国的言论作出回应时,发出这样的反问。
华春莹当天在第一则帖子中表示,“一些G7成员国声称中国是‘全球安全与繁荣的最大威胁’,是认真的吗?中国是全球经济的最大引擎(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G7成员国的总和),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还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第二大资金贡献国”。↓
华春莹推特截图
她在第二则帖子中说,“如果中国是一个‘威胁’,那么那些对主权国家发动战争、推翻他国合法政府、退出多边条约和胁迫他国切断供应链的G7成员国是什么?真实的世界不会被洗脑和欺骗”。↓
华春莹推特截图
华春莹接着发了3张图,其中第一张图以“井底之蛙”为主题,上面的配文写道,“G7=世界?”↓
华春莹晒的“井底之蛙”图
华春莹发的第二张图援引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的数据得出结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G7总和。图上的数据显示,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6%、18.6%、0.9%、1.8%、2.1%、1.1%、1.2%。↓
华春莹援引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的数据
华春莹发的第三张图显示,G7国家的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10%,G7国家的国土面积总和在世界上所占比例为16%。↓
推特截图
近年来,G7国家频繁炒作所谓“中国威胁论”,抹黑攻击中国,中方曾多次表达强烈不满和反对。日前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峰会发表联合声明等文件,炒作涉华议题并以所谓“经济胁迫”影射中国。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0日表示,七国集团嘴上唱着“迈向和平、稳定、繁荣世界”的高调,干的却是阻碍国际和平、损害地区稳定、压制他国发展的事情,这种做法毫无国际信用可言。七国集团不顾中方严重关切,执意操弄涉华议题、抹黑攻击中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向峰会主办方日本等有关方面提出严正交涉。发言人还表示,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操纵全球事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敦促七国集团成员顺应时代大势,把精力放到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上来,停止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停止遏制打压他国,停止制造和挑动阵营对抗,回到对话合作的正确道路上来。
“G7已经堕落为‘反华小作坊’。”《环球时报》22日以此为题发表的评论文章说,G7的反华声浪越大,它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就越小,这是规律使然。因为这将意味着,它服务的是美国的战略利益,而非国际社会的福祉,后者很难奢望得到什么“助力”,反而只有逆水行舟的“费力”。很可能到最后,G7发现自己花了不少力气,结果却只是在原地打转而已。G7若想真正“重振雄风”,其实说难也不难,那就是切实做到它所说的“不伤害中国”、坚持“一个中国”、不搞脱钩或者变相脱钩,言行一致地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
延伸阅读
苏纳克称中国是“最大挑战”,专家:“鹦鹉学舌”只会强化“跟班”形象
“英方言论纯属鹦鹉学舌,是完全违背事实的恶意诽谤。中方对此坚决反对。”21日,针对英国首相苏纳克在东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中国是当今全球安全与繁荣的最大挑战”,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第一时间予以强烈谴责。
据报道,苏纳克是在七国集团(G7)广岛峰会结束后发表此番涉华错误言论的。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政府在对华政策和言行上出现反复。今年3月,英国发布更新版《安全、防务、发展与外交政策综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将中国定位为“划时代挑战”,引发外界对中英关系下滑的担忧。4月,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在一次演讲中呼吁与中国建立更具建设性且稳健的关系,反对在“新冷战”中孤立北京。上周,因放弃竞选承诺,称不会关闭孔子学院,苏纳克遭到保守党内鹰派人士的公开批评。
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认为,苏纳克选择在G7峰会期间发表一些错误言论,是希望通过“对华强硬”态度,展示自身的领导力,并抵消英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下降的事实。但这种“鹦鹉学舌”只会进一步强化他的“小跟班”形象。
苏纳克
“他只是想刷存在感”
据英国《卫报》报道,苏纳克在日本参加G7峰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中国是当今全球安全与繁荣的最大挑战”,是“唯一有能力和意图重塑世界秩序的国家”。英媒在报道中提到,在法国警告G7峰会不应被看成是反华峰会的情况下,G7在声明中称要与中国“降低风险”而不是“脱钩”。但苏纳克的论调比G7声明“走得更远”。
报道称,在被问及“在应对中国挑战上,G7是否做的足够多时”,苏纳克称,他不同意没有具体行动的说法。他还称,“有关如何确保涉及我们安全的重要技术不被泄露给中国的商谈也一直都在进行中。”
“中方敦促英方立即停止对中国的诬蔑抹黑,以免对中英关系造成新的损害。”针对苏纳克这番涉华错误言论,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发言人21日驳斥道,任何不带偏见的人都明白,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而美国及其少数附庸不断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对立对抗,他们才是国际安全与繁荣的最大破坏者。
发言人表示,我们奉劝英国政客多花些精力应对自己国内积重难返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要总是随美起舞、到处挑事生非、制造分裂和对抗。
“苏纳克此次维持了其此前对中国的论调,与英国今年3月更新版‘评估报告’中提到的“划时代挑战”一致。他在G7说这些话只是想制造舆论,刷一下存在感。”
苏纳克
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多名中国专家表示,英国首相发表的最新言论有几方面考虑:一方面,因其近期出台的一些涉华政策,苏纳克面对来自党内鹰派人士的极大压力;另一方面,“脱欧”之后,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降低,迫切需要与美国这个主要盟友保持更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日本展现出希望自己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伙伴”的强烈意愿后,英国更需要做出一些关键性举动,巩固自己的地位。
今年3月,英国发布更新版的“评估报告”,将中国从“系统性竞争对手”更新为“划时代挑战”,但并没有称为“威胁”。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首席执行官布朗温·马多克斯认为,这一“评估报告”小心翼翼地不以“威胁”形容中国,反映出英国既希望同中国建立商业关系,又对所谓“中国安全威胁”保持警惕,英国希望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卫报》分析称,这让英国更加接近美国的立场,美国越来越将中国视为其长期的、决定性的竞争对手。
一边“放狠话”,一边希望保持接触
德国媒体日前报道称,一段时间以来,苏纳克政府的对华政策都是双向的:一方面在贸易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保持与中国的接触、合作,另一方面努力“应对中国给英国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
上个月,英国外交大臣克莱弗利在一次演讲中详细叙述了本届政府的对华态度。据“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报道,克莱弗利称,“没有任何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从气候变化到大流行病预防,从经济稳定到核扩散——可以在没有中国的情况下得到解决。”克莱弗利还称,英国的对华政策应当“三管齐下”:限制中国参与被认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领域、加强与“印太盟友”的联系以及直接与中国接触以促进稳定的关系。
事实上,近期苏纳克政府的一些措施也证明其对华政策的复杂性。《卫报》称,在英国《国家安全和投资法案》于2022年年初正式生效后,英国政府于去年11月叫停了一家中资企业对英国最大芯片工厂纽波特晶圆厂的收购案。
尽管如此,苏纳克仍多次被批评对华态度过于宽松。据英媒报道,唐宁街本月17日宣布,将撤销对境内30家孔子学院的政府资助,但不会彻底关闭。报道称,去年夏天竞选首相期间,苏纳克曾把中国定义为“英国与世界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最大长期威胁”,并宣称要关闭境内所有孔子学院。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苏纳克对孔子学院的最新表态是他试图改善英中关系的最新迹象。不过,此举引发一些英国保守党对华鹰派的攻击,英国反华政客伊恩·邓肯·史密斯宣称,这一决定是“荒谬的”,声称此举会遭到“五眼联盟”的孤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李冠杰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目前英国的政策重心依然在欧洲,仍然希望在“脱欧”后扮演领导者角色,缺乏精力和能力在实际行动上针对中国。因此,苏纳克政府更愿意在所谓“价值观”问题上展现对华强硬态度,通过抨击中国获得所谓“国际声誉”。
李冠杰同时提到,2022年,中英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这也让英国在“放狠话”的同时,选择一种相对务实的对华政策。
中英国旗
这不过是西方为自己对华政策进行的“辩护”
在此次G7峰会上,苏纳克曾表示,包括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在内的G7领导人在面对中国带来的问题时表现出“团结和决心”。但实际上,七国之间在对华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分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22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G7中,美国、英国和日本对中国采取较为激进的态度,一些欧洲国家则表现得相对平衡且不愿效仿。崔洪建认为,在了解中国时,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都存在一种偏见,认为任何强大的国家都必须寻求霸权并建立新的世界秩序以影响其他国家。但事实上,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谈到一些G7国家发表的涉华言论,俄罗斯卫星通讯社22日引述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学院院长马斯洛夫的话评论认为,这些论调不过是西方为自己对北京的对抗政策进行的“辩护”。G7领导人都表示他们不寻求与中国“脱钩”,却强调北京应该按照西方世界制定的规则行事,这是一种“后殖民思维”。他们试图将某种发展规则强加给中国,之后才会开始与中国正常对话。
李冠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英国需要保持对华政策平衡,但目前中英双方高层仍然“零接触”,这并不符合苏纳克政府对华“三支柱”的计划。因此,李冠杰预测,苏纳克政府未来可能谋求恢复与中国的沟通和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