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近日高调宣布,已经与波音公司签署协议研制新一代E-7A预警机。这同时也意味着服役已经长达半个世纪的E-3预警机终于要退场了。
也对,就连美太平洋空军司令都公开抱怨说“E-3看不到远处的中国歼-20”,那留它还有啥用?
美媒报道截图
美国《防务新闻》2日称,根据美国空军与波音公司签署的协议,第一架E-7A将于2027财年服役。相比美国新武器研制的各种拖沓,美国空军倒是对E-7A的按时服役信心满满——这倒也没错,因为E-7其实是现成的货架产品,它本身是之前为澳大利亚空军研制的,如今波音公司只是根据美军自身的要求进行改进。话又说回来,E-7A这个改进工作也要花费四五年时间,似乎也算不上快了……
不管怎么样,E-7彻底取代E-3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美国空军早就想好了,今年内要一口气退役一半的E-3(15架)。这种“休克”式退役方法把美国国会老爷们吓了一大跳,接连发出“有损当前战力”等各种警告,但美国空军就是咬死不松口:“这古董飞机我们真的用不下去了”。
E-3已经服役了半个世纪
从美国空军的角度来看,退役E-3理由实在是太充分了。它的机体与波音707客机同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服役算起,至今已经过了半个世纪,机队平均年龄超过43年。别说波音707客机早就退役了,就连为该机制造零件的供应商也是破产的破产,停业的停业,美国空军想为这些老爷机们找配件都得翻遍全美的仓库。
在这样的情况下,E-3的出动率也就屡创新低。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称,2021年约有40%-45%的E-3无法飞行。即便是最新改进的E-3G,任务可用率也从2020年的70.7%下降至2021年的60.7%。
E-3预警机
更糟糕的是,E-3已经远远无法适应现代化空中战场了。别看E-3屡屡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或阿富汗战争中露脸,但其对手大都是缺乏现代化防空和电子对抗手段。随着时间退役,尽管E-3也在不断改进,但主要改进的是机身延寿、更新人机交互设备和相关软件,最关键的AN/APY-1/2多普勒雷达却没有动静。因此它已经无法满足探测隐形目标的需求,抗干扰能力也难以适应高威胁战场,在和强大对手作战时,E-3很可能是首先被击落的目标。
这也难怪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去年曾警告称,“我们在太平洋部署有4架E-3,但它们经常处于无法执行任务的状态。即便这些预警机升空,它们的雷达也无法充分满足21世纪的战斗需求。特别是在对抗中国歼-20等隐形战机时,E-3预警机无法在足够远的距离外发现对手。”
如今E-3将替换为采用先进有源相控阵雷达的E-7,能改变美国空军的这个窘境吗?从技术上看,E-7虽然使用的波音737客机相对较小,但创新性地采用了T型天线布局,在常规“平衡木”天线前后加装了位于顶部的“顶帽”天线,从而获得了360度的全方位探测能力。这样它既克服了常规“平衡木”预警机的探测死角问题,又保留了这种预警机的大尺寸雷达天线特性,再加上它采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理论上可以通过较大的天线以及高功率的收发组件,并提高灵敏度,以提高探测距离,并使其具备一定的反隐形能力。
E-7内部结构图
不过有认为,先进的电子战装备可以大幅削弱E-7机载雷达的效能。之前各国空中预警机在实战中往往是“以强凌弱”,很少会遭遇拥有先进技术的对手。西方媒体近日报道称,俄军A-50预警机在远距离探测时容易受到电子干扰的影响,就证明了预警机的局限性。从这个角度看,在面对先进的电子战飞机和隐形战斗机的组合时,E-7可能和E-3没有本质区别。
另一方面,美国空军近年来一直担心中俄发展的超远程空对空导弹,可能就是专门用于猎杀躲藏在二线的预警机和加油机。美国“动力”网站之前曾警告说,中国研制中的“霹雳-21”空对空导弹最大射程可能超过400公里,“在这种非常规武器的威胁下,美军预警机的生存力堪忧”。
耗费半个世纪,只为证实太阳真的是在核聚变!
对于“太阳是如何发光”的问题,我们在前几天的文章中已经做过介绍。知道了太阳核聚变最早是由亚瑟.爱丁顿提出,经过汉斯.贝特完善,从理论上解释了太阳为何高寿以及内部的工作原理。
但。。还是感觉缺点什么?没错,就是直接证据。
虽然“太阳进行的是核聚变”这一点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科学家仍希望能得到再确切一些的证据 。 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太阳内部产生的那超巨量的中微子。
在第一篇科普长文中,我们提到过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会释放出中微子和光子,并且还以“宇宙的隐形人”、“性格孤僻”等词汇描述这个中微子;对于光子,描述则恰恰相反,称呼它为“社交达人”。而之所以采用这些比喻,那是它们能参与的相互作用种类决定的,光子参与电磁相互作用,而中微子则参与弱相互作用(两者都参与引力相互作用)。
导致光子从内部出发,直到最后抵达太阳表面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数万乃至十几万年);但中微子就不同了,它以略低于光速的速度耗时两秒多些,直接穿越大约70万公里半径的太阳,最后再经过数分钟就能抵达地球。可以说中微子是比较“新鲜”的,并且从某些方面来说,中微子还能提供给我们有关太阳的第一手资料。(为了切合文章主题,有关“中微子的提出”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趣”故事,就不再赘述,以后有时间会单独再写一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现在想要去捕捉中微子以证实太阳核聚变的事实。 首先得知道这个中微子的数量有多少?
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理论上的估算, 太阳每秒能产出将近两百 万亿亿亿亿个中微子 ,也就是10的38次方,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以至于这些中微子传播开来,即便是辐射到半径1.5亿公里的球壳上,每个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的通量仍旧高达600多亿个,换算成一个成年人的一侧面积(体型适中,0.4*1.7米), 相当于每秒有400多万亿个中微子将你穿透!
(但前文也说过了,中微子极难与物质发生作用,因此也不必担心中微子会不会哪天把咱小命带走)
既然已经确定了中微子数量非常庞大,那么问题又来了, 怎么去捕获呢? 在中微子面前,即便是地球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会被直接穿过,能阻拦的概率小之又小(甚至让地球直径增长至一光年,中微子也不带正眼瞧一下的)。
没办法,因为中微子只青睐弱相互作用(地球或者太阳的引力因素可忽略),那么捕获它也只能靠弱相互作用了。还好它只是极难与物质发生作用,也就是说,还是有概率能捕获的。就像你去买彩票,一次中奖的概率不高,那就多试几次呗,或者把亲朋好友叫过,人越多越好,大家一起买,那中奖概率就会高些了呀。于是科学家们就着手去找能够让中微子通过弱相互作用留下踪迹的,且能够大量被使用的物质。
很快,科学家就先盯上了氯的同位素氯37,因为一旦中微子与它亲密接触,就会诞生氩37,于是咱们就能通过检测手段,在事先放满氯元素的装置内发现氩元素,那不就表明有中微子反应了么。(内部反应就是中微子与氯37原子内的中子结合,生成质子和电子,导致氯37变成氩37)
既然原理找到了,下一步就是着手实验了。
于是在上世纪50年代,由美国物理学家雷蒙德·戴维斯(1914—2006)第一个开始了实验,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真的检测到了氩元素(意味着有中微子撞上去了),忧的是:数量太少了,连理论值的一半都不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科学家做的相关实验,结果会不会好些呢?然而情况并没有出现太好的改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也就是说差不多过去四十年了),各地的实验结果都离理论值差了一大截。那么问题就来了,那部分消失的中微子到底去哪了?这就是著名的 “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
虽然各地的实验都能证明太阳发出了中微子,但几十年过去了,实验数据依然和理论对不上头,那就让人着急了,甚至太阳内部核聚变进行的方式、位置等原先就定下的理论基础都即将面临大刀阔斧的修正。
但最终科学家还是找到了问题所在。在不断的猜测推翻,再猜测再推翻之后,终于将矛头对准了中微子本身,认为中微子会不会在飞行途中发生了种类转换(这个现象被称为“ 中微子振荡 ”),以至于让先前探测电子中微子为目标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中微子分三种:电子中微子、缪子中微子、陶子中微子)
如果能证明确实是中微子发生了种类的转换,那就或许就能解释之前实验中出现的尴尬局面了。而且一旦证实了这点,那么原先描述太阳的理论也不必进行大的改正,可谓是一举两得。
那么该如何对中微子进行改动呢?科学家在理论上找到了突破口,想要发生中微子振荡,就 必须让中微子具备质量 ,而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以来都是将中微子当做无静止质量对待的(这点和光子一样)。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寻找中微子振荡存在的证据,而这一重要成果,在 1998年被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首次证实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这个探测器的原理和之前所讲的利用元素转变来捕获中微子的原理大不相同。它内部装的不是什么特殊溶液,就是高纯度的水,原理是利用中微子与电子发生碰撞,随后电子的速度被增加,而有些电子增能后的速度甚至会超过水中的光速,说到这,可能很多朋友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了,没错,就是 切伦科夫辐射 ,一种会发出美丽蓝光的现象,于是这个探测器就通过对切伦科夫辐射的检测来判断中微子的捕获。)
并且这种方式的捕获,获取的信息要比元素转变法得到的多,比如它能知道捕获时间、位置、甚至是方向(这就更能证明是中微子是从太阳发射过来的了)。
不过神冈探测器所证实的中微子振荡有一个遗憾,因为它证明的不是太阳的中微子,而是宇宙空间别处飞来的。
那么最终解决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的大奖到底花落谁家了呢?
这个幸运儿就是 加拿大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台 ,它在神冈探测器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内部采用了“重水”,仅仅是换了个“水”,但是收效却完全不一样了,它不但能检测三种中微子,还能对电子中微子进行特殊“照顾”,最后的结果就是实验数据既满足了理论值,又验证了中微子振荡,这一成果于2001年宣布。
最后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被日本的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的阿瑟·麦克唐纳共享了。
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2001年,前后花费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太阳中微子丢失之谜终于被解决,“太阳内部发生的是核聚变”得到有力证实!
本篇文章的内容到此结束。
谢谢各位阅读!
以后还会不断更新精心准备的通俗科普长文
半个世纪过去,广受欢迎的《燕山夜话》为什么今天读来仍不过时?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在1961你那创作的一本杂文集。《燕山夜话》里面的很多文章都是写大跃进时代的一些事情,反映了当时的一些民生事件。当时在这本散文集里面的一些散文敢于大胆地去评论时政,在文章里面深刻讽刺了当时的一些不正之风。并且这些文章里面的一些思想还有语言在现在来看都是不过时的,仍然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邓拓当时在写这一本书的时候,是抱着要满足一些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需要而去写的,从他的第一篇文章《生命的三分之一》就可以看出。当时在这一篇文章里面,他对于夜晚这个时间进行了解析,并且还借古人在夜晚勤苦读书的例子来告诫当时的人们要珍惜自己的时间,用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与劳动。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面,邓拓都是去写一些读者比较关注的问题,里面的很多文章内容都是当时所渴望能够读到的,并且这满足他们需求的同事,邓拓在创作时也是会加入自己对于时政的一些见解,并且对于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也是作出了批评,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虽然他的很多文章都是有时代的烙印在上面,但是里面的一些内容其实在现代也是不过是的, 例如对于时间的思考,还有就是自己对于读书的方式的思考。
所以这一本杂文集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读者阅读的,也是我们现代人也可以去阅读,在了解当时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同时还能够从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并且通过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让自己对于未来的人生道路有更好的方向和计划,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每一个人都值得一读的。
唐德宗生母,传奇女子沈珍珠失踪,为何两个皇帝找了近半个世纪也没找到?
具体原因未可知,据猜测沈氏在战乱中香消玉殒的可能最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厌倦皇宫你死我活的争斗,或是别的设么原因,不愿再回宫,故意躲了起来。
一、沈珍珠传奇
沈氏,名字不详,浙江吴兴人,出身官宦世家。父亲生前曾任大理正,后被追赠为秘书监、太师。开元末年入选为东宫宫女,被当时的太子李亨赐予广平王李豫(李亨长子),沈氏善良贤惠,李豫非常喜欢她。742年,沈氏生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唐德宗。
二、安史之乱,命运转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逃跑的队伍中有李亨、李豫、李适,李亨是沈氏的公公,当时是太子。虽然皇子皇孙皇亲国戚逃出长安的不少,但仍有很多来不及出逃,李适生母沈氏地位并不太高,没有随玄宗出逃被叛军掳掠到洛阳。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称为唐肃宗。唐肃宗指挥平叛战争,封长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756年,李豫收复洛阳。在洛阳见到了沈氏(沈珍珠),因平叛事务繁忙,来不及诉说衷肠,也没有送沈氏回长安,让其暂居洛阳。毕竟这时候天下大乱,路上也不安全,李豫想等到战事平定后,再接沈珍珠回长安,不想这次离别竟成了永别。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叛军再次攻陷洛阳,沈氏从此后便下落不明,仿佛从人间蒸发了一般。三年后762年,唐军重新收复洛阳,李豫找遍了整个洛阳,却怎么也找不沈珍珠了。当年史思明叛军攻占洛阳时候,很多百姓都已经出城逃走,而沈氏极有可能是为了防止被叛军抓住,被利用当做人质,为了丈夫和儿子不被胁迫也出城逃难了。此时的唐朝到处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兵灾战火,沈氏也生死未卜。
三、两代帝王寻找未果
代宗李豫即位后,非常懊悔当年没有接回沈氏,为了表达对她的思念和宠爱,在位17年一直空置后位就是等待沈氏的回归,他还立沈氏的儿子李适为皇太子。但李豫没有等来沈氏,等来的只有不知好歹的假冒者。
李豫一生最终没有找到沈氏。779年李豫驾崩,沈氏的儿子李适登基,这就是唐德宗。李适登基第二年把生母沈氏追封为?睿贞皇太后?,在含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李适亲奉册伏拜痛哭不止,孝义令群臣为之动容。
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过了这么多年,沈氏生存下来的希望已经没有了,再找下去也没有了意义,于是为沈氏发丧,葬衣冠冢,神位主祔代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