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从美国进口的大盐湖水自行勾兑、灌装后,宣称这是能治多种疾病的“金能量水”,并以高昂的价格卖给许多中老年人……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打掉了一个用盐水勾兑“神药”坑骗老年人的团伙。
此后,涉案的常州强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盛公司)等被法院判决赔偿消费者损失约7010.56万元。
3月15日,常州市消保委发布公告,提示消费者强盛公司等消费欺诈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已在强制执行过程中,并正式启动消费者损害赔偿金申领程序。购买过上述“金能量水”的消费者在提交相关证明后,最多可以申领购买支付金额的三倍赔偿。
不过,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常州市人民检察院获悉,这起案件目前还在强制执行,能执行到多少金额尚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最终能够退赔多少钱,也需要根据未来的执行情况和申请赔偿人数确定。
公告截图
勾兑进口盐水冒充“神药”
根据公开报道,强盛公司的违法行为始于2017年。2017年3月起,谢某全等人成立常州强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斯玛特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强盛斯玛特”大盐湖水产品。
在未取得食品药品生产许可的情况下,谢某全购买设备,组织人员自行勾兑、灌装大盐湖水产品,在生物公司及门店进行销售。
销售过程中,他们宣称大盐湖水产品为含有81种矿物元素的“金能量水”,对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病症有治疗作用。 并通过组织旅游、给老年人上课、专家讲座等各种形式,对老年人销售该产品。
据该案的承办法官介绍,该贸易公司是从美国以进口食品的名义进口大盐湖水以及原料粉末。相关报道显示,该团伙共从美国进口大盐湖水3万余瓶,而他们购进的粉末为氯化镁,即俗称的盐卤。
2018年10月,常州市有关部门联合打掉了该团伙,查获销售门店18家,抓获涉案嫌疑人70人,并当场查扣疑似假药“金能量大盐湖水”9万余瓶,生产原料氯化镁267箱5340公斤,以及生产设备和大量的灌装材料。
资料画面
该团伙的生产灌装车间隐藏于一个住宅小区地下室,地下室存放有大量医用氯化镁,专门用来勾兑盐水。这些简陋的勾兑盐水售价却十分昂贵,60毫升一小瓶售价就高达一千多元。
2018年,公安机关破获该案件后,常州市检察院向常州中院提起消费民事公益之诉,要求谢某全等人承担民事责任。
此后,常州中院经审理认定,其存在以非药品冒充药品进行销售的欺诈行为,依法应承担三倍赔偿责任。
最终判决强盛公司、斯玛特贸易公司赔偿消费者损失约7010万元,谢某全等6被告承担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并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就欺诈销售行为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强盛公司等均未上诉。
最多可获三倍赔偿
根据常州市消保委发布的公告,2017年2月以来,在强盛公司总部及其门店,或从强盛公司全国经销商处购买“强盛斯玛特大盐湖水”(又称金能量)产品的消费者,可持上述期限内的消费凭证提出赔偿金申请。
消费者须到常州市消保委、常州市检察院或常州各辖市区消费者协会、检察院填写申请表并提交消费凭证、身份证明、银行账户信息(核对原件、提交复印件)。
按照要求,该申领公告从2023年3月15日起至2026年3月15日止,消费者需要在此期限内完成申报,若过期未申报,将视为放弃权利。
公告期满后,由常州市消保委、常州市检察院对申报凭证进行审核,并邀请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参与,三方确认后及时兑现至申请人银行账户。
对于赔付标准,公告中也有明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强盛公司等按销售价款三倍支付赔偿金,因此消费者申领金额为购买上述商品实际支付价款的三倍。
对此,常州市检察院一位相关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强盛公司的销售记录有2300多万元,因而法院判赔的金额基本能够覆盖三倍赔偿。购买了产品的消费者申请时可以按照购买价格的三倍进行申请,但实际能发还多少还不确定。
检方称赔偿实际能发还多少还不确定
“目前7000万元的判赔并没有全部执行到位,只执行了一部分。如果后续全部执行到位了,就全部发还;如果最终只执行了一部分,就只能按实际到位的金额,按比例发还。”上述人士表示。
“强盛公司的系统里有比较详细的销售记录,如果不在记录里,就没有申请的资格了,只能后续再单独起诉公司。”由于事发已有多年,他建议购买者尽量回忆购买地点、购买价格等细节,他们将会当面核实,确认系该案消费者。
不过根据公告,即便购买者目前提交资料,最快也需要到2026年才能获得赔偿。而工商信息显示,目前强盛公司已被法院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且因登记的住所或经营场所无法联系,而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
老人足浴馆里4个月花光14万,借钱也要去!足浴馆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现在养生成了老年人最在意的事情,这个养生话题也因老年人而起,随着人的年龄大了,身体机能开始退化,就不得不依靠一些药品来维持,老年人缺少社会经验,容易被骗买一些养生“神药”,花冤枉钱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就像这位大妈,在足浴馆4个月就花光了14万,最后还问儿媳借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的经过是怎样的呢?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位罗大妈现在退休了,她也没什么爱好,就是喜欢去足浴店泡脚,罗大妈有养老金,平时孩子会给她零用钱,所以大妈的日子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和姐妹们聚聚,晒晒太阳唠唠嗑,但自从进了足浴店,真的是铁打的项目,流动的钱,14万转眼就被花光,大妈把自己的养老金和老本都赔了进去。
足浴店忽悠大妈,如果不继续治疗,可能会丧命,大妈在第一次治疗的时候就花掉了三万多元,陆陆续续又花掉十多万,大妈这才开口问儿媳借钱,因此儿媳才知道婆婆被骗了,就去找足浴店理论,但是足浴店不承认这件事,收费都是按照标准来的,不存在欺骗一说法,不承认店里存在欺骗行为,现在已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店方推脱责任,踢皮球在罗大妈的家人联系店方的时候,刚开始店方负责人愿意退还这14万元,但是没过多久,店方就开始反悔,只愿意退还大妈卡里所剩的3600元,还说自己店里是正规经营,有正规的经营牌照,没有任何违法行为。
并声明向罗大妈推销项目的销售员已经辞职,销售推荐的具体项目店里也不清楚,还说老人是直接和厂家接触,店里只是从厂家那边拿个折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大妈被骗和这个店没有关系,责任在销售员和厂家那边,让大妈家人不要再来找店里要说法。
老人为什么会被骗每年老人买保健品、做什么所谓的养生项目后,发现被骗的新闻层出不穷,社会也在不断提醒老年人提到防范意识,但每年还是有老年人被骗,其中一方面是老年人不了解社会现状,不知道现在的商品都有虚假宣传,他们的防范意识较低,听到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么多么好,就会被洗脑,然后购买保健品。
现在老年人保健品诈骗案有很多起,例如合肥的王大爷就被骗过,当时他收到保健品大会的传单,门票要一百元,但是只要去参加的都有被子送,还会退还这个门票钱,不过门票钱要在参加第二次的大会时才会返还,以此来获得老人的信任,一步步诱惑老人走向他们步入的陷阱,得到老人的信任后,他们就开始向老人推荐强身健体的保健品,洗脑式的推销保健品的好处,最终让老人购买。
保健品的价格是在老人的承受范围之内,骗子会通过人海战术,这个大爷买一点,那个大爷买一点,让大爷带着身边的朋友来买,还会赠送代金券或者是礼品。
孩子对老人不够关心现在社会上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有自己的儿女,但却感觉没有一样,孩子都忙自己的工作,忙自己的事情,对老人都是漠不关心,可能一个月都不看老人一次,骗子就利用这种现状,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孩子一样,关心老人,花时间陪老人聊天、说话,把关系处得就像亲人一样。
等到老人完全信任的时候,就给老人带去保健品,刚开始是免费,后来要收钱,等到收钱的时候,老人信任骗子,自然不会产生怀疑,还有的老人明知被骗也心甘情愿,老人就是想花钱买人的陪伴。孩子不关心老人的情况,等到老人的钱被骗完了,家里多了一堆无用的保健品,才开始在乎老人,那又有什么用呢?
总结
现在骗子就会利用老人独居的现状,还有子女对老人生活不关心,作为欺骗的切入点,先获得老人的信任,再开始推销保健品,并带有一定唬人的语言,例如不治疗就会危及生命。面对这些销售,一个字都不要相信。
如果身体真的有什么不适,就去医院检查,这样才能知道状况具体在哪,然后对症下药,不要自己乱吃保健品,小心身体健康都会被吃出病。子女也要多关心老人的情况,要经常打电话和老人沟通,最起码要知道老人的近况如何。
老年人怎么才能避免被骗买保健品
我最近也是被这样的问题烦恼,家里老人天天赶场听讲座,家里保健品都一堆一堆的的,花好几百买即使块钱的东西,我搜集了这份《老年人防骗大全》,打印了给老人,让老人一条一条对着看,看他们听的讲座是不是骗人的。尽最大努力,帮他们认清事实吧。希望能帮到你。没别的办法,又不是小孩子。《保健品骗局骗术大揭秘》 保健品虽具有保健功能,但不是药品,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只能辅助治疗,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而且因人而异。不讲科学乱吃保健品,不仅难以起到保健功效,还会损害人的健康。保健品生产商鱼龙混杂,不乏资质不高甚至没有资质的生产商。很多保健品实际上并不具备广告所说的功效,甚至使用后会起严重的副作用,假劣保健品还可致人死亡。一些不法商人给老年人设置“陷阱”,采用各种推销方式来骗取钱财,并且频频得手。老年人辨别能力有限,往往掉入“陷阱”而被骗健康、钱财。 推销保健品的9种常见骗局、骗术大揭底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的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老年人消费占了50%以上。而其中有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夸大功效的现象。尽管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仍阻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情。针对老年人推销保健品的骗局可谓层出不穷。
骗局1 “专家”义诊免费讲座。不法商贩在住宅小区、早市或公园推销药品、保健品或医疗器械,通过免费体检途径,无中生有或有意夸大老年人身体的健康隐患,从而达到推销药品的目的。
骗局2 大肆宣传疗效。正规保健品都有国家批准的功效,任何保健品最多只能起到保健或治疗时的辅助作用,并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而不法商贩大肆宣传疗效。
骗局3 产品“包治百病”。宣传产品神乎其神,对大部分的内科疾病都有效,甚至“包治百病”。
骗局4 “慢性病也能治愈”。说乙肝、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世界医学难题居然能通过服用保健品治愈,违背医学,满足患者急于想治愈、不想长期服药的心理。
骗局5 “进口、专利、高科技”。打着“进口、专利、高科技、绿色环保”的旗号,吸引老年消费者。有意夸大宣传,将普通的商品宣传成高科技或绿色环保商品。
骗局6 “免费旅游”、“赠送体检”。以免费专车、旅游、赠送体检等“策略”推销保健品,诱导老年人消费。
骗局7 “陪聊”搞感情促销。有些独居的老人,很希望与人交流,骗子们就抓住这一点搞感情促销。先是对老人家热情招呼,然后天天上门陪老人说话,还帮忙做家务,取得老人的信任后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骗局8 步步设套,最后“走人”。第一天办免费讲座,并赠送洗衣粉等物;第二天推销某低价物品,称回家试用,可退货退钱;第三天如期退货退钱,并推销另一高价物品,一般几百元,仍承诺退款;第四天“走人”。
骗局9 “买保健品能发财” 日前大连一家厂商称“健康投资”回报丰厚,只要购买我市一家企业生产的保健品,不仅可以获得包括境外旅游在内的种种丰厚赠品,更诱人的是可以获得大量该集团公司的原始股。证监部门表示,类似行为涉嫌变相、非法发行原始股,但“买产品赠送原始股”的方式实际是在打擦边球,这给证监部门和工商部门对其进行查处都带来了难度。总结分析老年人买保健品上当个中原因,既有老年人健康意识强、对保健品“情有独钟”,也缘于骗子的推销手段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欺骗性,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也是重要原因。
最近工商部门总结了近期推销规律:
第一步,一些经营者会注册个体工商户执照,取得合法经营身份,进一批有批准文号的保健品或普通食品放在店内销售,为推销产品作铺垫;另有一些经营者会在居民区、公园等地分发参加保健知识宣讲班的邀请书,并注明,与会者有礼品赠送。
第二步,截取相关的医学资料印制成册,以理论探讨形式进行病情剖析,但不作任何产品宣传,目的是让老年消费者放松警惕,并迫切想知道如何治疗。
第三步,播放正规的医学宣传片,要给老年消费者造成一个久病逢良医的错觉。
第四步,气氛营造到一定程度后,有些经营者便会当场销售,给予各种承诺,想方设法让老年消费者购买。如果老人钱不够,他们就会送货上门再结算;有些经营者则会“放长线钓大鱼”,只要求填写健康调查表,然后上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建立长期的营销关系。
《民警总结常见骗术》
1、举办保健讲座 商家通过组织老年人参加保健讲座推销药品。每瓶标价数百元的保健品,实际上价值仅几元。组织免费旅游 以老龄办、助老工程组织活动的名义打电话,邀请老年人参加免费旅游和义诊,然后租用大客车把老年人送到景点,借机请所谓的 “专家”进行现场保健知识讲座,进而推销各类保健药品。
2、宣传投资项目 为把自己包装成正规公司,一些骗子首先在高档写字楼租下房间,精心装潢,然后虚构“投资项目”到处宣传。老年人来投资咨询时,他们热情接待,并请所谓的分析师“分析”行业背景、利润走向,以高额利息诱骗中老年人加盟投资。一旦老年人投入资金,公司就会人去楼空。
3、上门维修检测 骗子一般两人,谎称是暖气维修工,受物业公司委托到居民家中检修暖气,然后伺机实施盗窃。也有一些伪装成检测人员或民政工作人员,以检测煤气或办低保的名义,上门实施诈骗或抢劫。
4、冒充老人子女朋友 骗子谎称自己是被骗老人子女的朋友,能说出其儿子或女儿的姓名、工作单位等情况。取得老人信任后,便谎称家人有病急需用钱,向老人借钱。
5、掉包分钱 骗子一般在两人以上,骗子甲在匆匆行走时故意掉下一个包,里面装有成捆现金。老人拾到时,骗子乙立即上去要求“见面分一半”。此时甲返回找包,乙见状骗老人说:“你带上捡拾的包,我引开丢包人,为防止你独自带包逃走,必须将身上带的现金或值钱的物品押给我,待丢包人走后再分钱。”两名骗子走后,老人才发现包里的钱是假币。
6、其他骗局形式
一、 “招聘”、“招工”
二、祖传秘方:骗子们摆放在地摊上的的所谓海底珍珠、虎骨、虎鞭、牛黄等“珍贵药材”,大多是用牛骨、猪骨或其他相近物质,经加工、伪装而成,由同伙在一旁“忽悠”,引人上勾。提示:患有各种疑难病症还是前往正规医院治疗、或有行医资格的个体门诊治疗,切勿因顾及脸面而耽误救治,甚至引来更大灾祸。
三、手机短信
您与这些骗子取得联系时,他们总会找出“缴纳所得税”、“邮寄包裹费”、“折抵现金手续费”等等名目繁多的借口,让您先期把上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万元的费用汇入他们指定的银行帐户。一旦您把钱汇了出去,便中了骗子的圈套。 提示:短信中奖莫轻信,不宜轻易把款汇,提供线索助查案。
四、住宅电话失密 :作案手段 不法分子事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您的家庭住宅电话号码(有时还有家庭成员)和手机号码,随后便假冒“刑警队长”身份,通过手机联系,让您停机若干小时,以“配合警方查案”云云,以切断您与家人的联系。当您停机后,不法分子随即挂通您的住宅电话,对您的家人谎称“×××出车祸了!正在手术!请速汇×万元到××地点!”家人情急之下,又与您无法联系(此刻您的手机正处于关机状态),往往听任不法分子摆布,将钱款汇入其指定的去处。数小时后,您与家人的联系恢复正常,方知受骗上当。 提示:警方办案一般情况下不会干涉普通公民的通讯自由,更不会用手机联系的方式要求普通市民“配合办案”。因此,市民在接到此类来历不明的所谓“刑警队长”、“刑警”的电话时,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同时市民在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外出时,不要轻易将手机、住宅电话或家庭成员情况透露给途中偶遇的所谓热心“朋友”或“同行”,以免引狼入室。
五、证件被盗用,需汇钱了事。洛阳市民李女士的父亲王先生今年80多岁,10月19日上午,王先生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对方说他是长沙市公安局的,他们查到我的身份证被人盗用,别人以我的名义买了100多万元的毒品。”王先生回忆道,当时自己被吓了一跳,一时不知所措。电话里的“民警”告诉王先生,他现在可以帮助王先生将此事了解,让他免于刑罚,前提是王先生给他汇2.3万元。“民警”还交代王先生,千万不能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要立刻去汇款。想到事情可以迅速了结,王先生马上答应了,并立刻出门将2.3万元汇入“民警”提供的账号。当日下午,李女士下班回家后,王先生才向她提起此事,李女士得知父亲被骗赶忙报警。民警提示:骗子利用老年人易紧张、判断力差等弱点,通过电话骗取老年人钱财。老年人在家中接到陌生人电话,最好转接给子女,或报警询问。
骗子无孔不入,老年人该如何防范?坚持如下原则,让老人毫发无损:
首先,面对形形色色的骗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贪图小利,不轻信他人谎言,牢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克服贪欲的心理,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让你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其次,平时多关注新闻媒体、社区内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
第三,远离可疑人员。现在有些骗子常常主动与老年人打招呼,套近乎,同时表现得很热情,此时有的老年人就容易放松警惕。我们提醒老年人,千万不要和 “陌生人”过于亲热,以免上当受骗。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第四,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找老伴、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
第五,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防止利令智昏;一般来讲,所谓年收益能“保证”超过10%的,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公司实力”,防止一叶蔽目。老人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征婚要通过自己信得过的亲友和正规的婚介所去征,谋求工作要到正规的中介所去找,出版书籍要到正规的出版社去洽谈。
《真实案例分析》
1、1月8日,家住银杏巷的余大妈被一位中年女士以借钱为名骗走4100元,这位女士曾多次以好心人身份到老人家中与其聊天。得知被骗后,老人才发现对该女子的身份一无所知。在这些处心积虑的骗局中,以健康、亲情为诱饵的骗局,老年人最容易上当。老人在动用钱物时,应主动与家人或亲朋好友进行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同时给自己充电,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不要轻信他人,遇事要听取多方意见后再下决定。老年人在与不知底细的陌生人交往时要有一定的警惕性,不要轻信花言巧语,不要贪图小恩小惠,不要随意透露个人真实信息,尤其涉及到钱的问题时,更要多加戒备,考虑周全,如果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或者有任何疑问,不要立刻做决定,多征求子女和身边朋友的意见,做到三思而后行。要与时俱进,经常看新闻读报纸,增长见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老年人平常要多听、多看,多了解社会上的人和事,多看新闻读报纸,关心国事民生,尤其要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开阔自己视野,吸取他人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对各种骗术的防范和鉴别能力。
2、家住西安的王奶奶年近八旬,退休前是一名国企职工。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奶奶听别人介绍去听了一次保健品的讲座,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据记者暗访发现,所谓的“老人协会”讲座就设在一租用的民房里,不少老人挤在里面认真地记录着“讲师”所讲的内容,四周有不下10名“工作人员”监督,严禁老人或家属用手机等工具进行拍摄。而“讲师”则采用各种挑拨离间的手段忽悠老人从家里拿钱购买保健品。但等大部分人一交完钱,就立马人去楼空。
3、2016年3月10日,南京浦口区泰山新村一银行工作人员报警,称有一老太拿了一张假支票前来取钱,被拒绝后还纠缠不休,报警求助,接警后民警随即前往现场。经一番盘查后,发现老人是受骗被人忽悠购买保健品,对方称此支票上的钱是返还给老人的,经银行核实,此支票确实是假的。
4、2016年,西安一名69岁的高校退休老师说,他看到很多老人从酒店里出来,手里都拿着一些盆子之类的东西,好奇就问了些人,得知能听保健知识还能免费领礼品,于是跟老伴都加入了这个行当。结果听了3天课,让对方忽悠走8000元买东西。事后不久,儿女把老两口一顿批评,感觉到上当的他跑到酒店找人,早已人去楼空。
5、2016年8月,福建龙岩永定区一酒店内,一场养生讲座的举办者向老人推销鹿筋壮骨酒等商品,从2800元到5600元不等,吸引很多老人购买。据悉,讲座前期多以关爱老人为名进行,并送一些鸡蛋和面条,鼓励老人邀请更多的人一起听讲座,之后便慢慢开始让老人缴纳小额现金购买廉价商品,并于第二天退回货款,慢慢将购物金额提升到几千元。所幸,相关部门执法人员现场揭穿骗局,为70多位老人挽回了损失17万余元
6、2016年,一家保健品公司用免费旅游将老人们骗到北京房山六渡桥度假村,两天下来,不少老人花了万元购买保健品。但老人们不知道,从一开始的电话邀约就是陷阱。保健品公司从网上以两毛到一百元不等的价格买来老人的资料后,按照话术先以旅游名义打电话邀约老人,“一天打上百个”。老人约出来后发点小礼品,再聘“养生专家”给看看,最后带着老人参加会销。之后的事儿,就由会销公司接手。
7、老年人身体衰老,很容易病痛增多,为求不得病,他们往往会陷入保健品骗局。2015年,家住兰州的崔大爷老伴只是看了一段保健品广告,就背着儿女分批以不同的金额,在4个月内用12万余元钱换来一堆没有任何药用价值的保健品。当崔大爷得知老伴被骗后,对方公司还打来电话,找各种借口索要钱财。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欠债累累的老人只得向骗子告饶:“放过我们家,不要再给家里打电话了。”
8、近日,媒体报道称,一名78岁老太被拉进疗养店里体验足疗,3个月内被游说陆续花了25万多元,办理了各种治疗卡。觉得没有任何疗效的老太随后把店家告到法院,要求退款。其实,这种老年人被忽悠诈骗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物质和情感两方面的需求被扭曲,给了骗子可乘之机,从而使老年人被骗几率大幅增高。
9、中奖诈骗也是常见的骗术。2014年12月24日下午,南京江东派出所接到一家银行工作人员的报警,一名七旬老人声称自己中了大奖,要汇款给对方缴纳所谓的税收,工作人员担心其被骗,但老人不听劝说,非要汇款,且对民警说话很难听,责怪对方耽误了自己中奖的机会。最后无奈,拖延到下班,银行以网络不通为由婉言拒绝了老人的汇款。警方查明,该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子女也不在身边,平时都是孤身一人。
10、2014年,西安的何师傅接到一个自称是收藏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称他的手机号中奖了,可以低价购买一套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纯金纪念币。心动的何师傅花了1500元买了一套。没想到货到后发现是一套“金钥匙”,而且发票、收藏证书都是假的。
11、而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民族资产”解冻骗局,实质上是中奖诈骗的升级版。骗子利用宝藏情结,诱使他们中招。2009年2月,时年75岁的美籍华人陈先生被骗案在北京开审。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拥有博士学历的他,却被只拥有小学文化的周志评等3人冒充国民党元老,以解冻13兆民族资产为由,先后骗取人民币74.9万元。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为首的骗子周志评当时已年近99岁,其余两名被告也都已50多岁。
12、投资诈骗则是另一个老年人容易中招的骗术。老年人对养老钱等物质保障信心不足,想通过理财等手段寻求安全感,便很容易上当。2013年,北京大望路一家公司专向老人兜售国外连体钞及邮品,说能迅速升值。多名听信忽悠的老人分别花了数万到几十万购买,不想“分红”没等到,公司却搬走了,业务员也联系不上。察觉被骗后,老人们报警。
13.2016年,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老人听信朋友介绍,将房产“抵押”给了一家公司,然后将抵押款交给了一个人理财。老人原本是想理财结束拿回本息,再拿本金赎回房本。没想到,理财的人一个子儿不给,而抵押出去的房子也被过户了。之后,买了这处房子的人催促老人搬家,甚至把家具搬了出去。
14、2014年,超过20位市民来到广州市白云区公安分局报案,他们的年龄从50岁到80岁不等。大约在一年半之前,他们先后认识了一个名为姜国梁的男子,他给了老人们一条“水库养鱼发财路”,因收到前期利息而被“鼓舞”的老人们先后“或借款、或投资”,交给了他3万至200万不等的金额,然而从当年1月起,“返利”彻底消失,姜国梁的电话再也打不通了。
15、家住湖南益阳赫山区的杨奶奶省吃俭用一辈子,才攒下了将近16万元的养老钱。可2016年有一天,她在家中接到了一个自称上海警方的电话,说国家在清查她,让她把钱都转到一张卡上冻结三天。为证清白的她按对方要求照做,并告知了密码,她的15.8万元毕生积蓄瞬间只剩2毛5。这让年近七旬的老人根本无法接受,郁结于心在家卧病不起。
16、而还有一些骗子会利用老人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爱国情绪,进行隐形诈骗。2011年9月30日,“建国先锋——共和国杰出人物国庆座谈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全场共有约500人参加,其中七成左右是退休老人,他们中大多数胸前都别着奖章。据了解,参加这个座谈会,一般要交纳2000—2600元的入会、住宿和餐费。以每人2000元计算,500名参会者共交纳100万元。而相关单位表示,从没有组织过这项活动。
17、老年人容易被骗,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爱贪小便宜,辨别能力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和安全感在儿女、社会那里得不到满足,而善于揣摩心理的骗子利用这点,“甘当儿女”,口蜜腹剑,才一步步将老人诱入骗局。图为2011年,兰州出现多个保健品推销团伙欺骗数千名老人,涉案金额达数百万元。这些团伙往往打着“替天下儿女行孝”的幌子,在影剧院、地下室等场所诱骗老人参与,他们先给老人一些小礼品吸引老人每天清晨前去“听课”,然后开始洗脑,最后向老人推销两三千元不等的保健品,购买保健品的老人成为他们的“会员”,得手后就逃之夭夭。
那么,社会上针对老人,或者老人容易被骗的骗局有哪些呢?调查显示,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一、以健康为诱饵: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种骗局,可以演化成许多版本。有的骗子以免费体检、免费服务为名,深入社区,忽悠中老年人“身体有病”要及早治疗;有的则在宾馆酒店、教室礼堂举办所谓的“健康讲座”,诱导中老年人购“神奇”药品或理疗器械。
其二、以亲情为诱饵:此类骗局常以当事人的子女、亲友发生车祸、欠债等意外事件为由,要求当事人转账救急。当事人听到这样的消息,常常会因为心情焦急而乱了方寸,情急之下,按照骗子的要求行事,因而上当。
其三、以发财为诱饵:此类骗局主要针对发财心切的当事人。骗子描绘只要参加他们集资、参股等投资理财活动,或者购买奇特的宝物、古董,就能获得高额的回报。骗子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放长线钓大鱼,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甜头尝尝,当敛财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随即销声匿迹,让上当者叫苦不迭。
其四、以分赃为诱饵:此类骗局多发生于街头巷尾,以捡到大额现金、贵重金属、珠宝等值钱的物品为诱饵,让当事人参与“见者有份”的分赃,然后以分赃现金不足需要筹钱为由,由当事人拿现金或贵重物品作为抵押,保管捡到的贵重物品。其实,所谓的贵重物品或钱财,要么是假货,要么就被调包。
其五、以“权威人士”为招牌:此类骗局涉及健康、发财等多种骗局,而担任忽悠职能的人常常是披上权威的外衣。例如,养生专家、海归博士、古董收藏鉴定师、荐股分析师等等,反正什么来头有效,就顺手拈来当作招牌。而当事人往往被这些耀眼的光环所唬倒。
其六、以恐吓手段圈钱:此类骗局常见于利用电讯手段威吓当事人,他们常常冒充公安、银行、电信公司,甚至孩子、老师、亲友等,一个电话,一条短信,甚至网上聊天工具,告诉当事人亲属遭绑架,银行卡密码泄露被盗用等。什么让当事人担忧害怕,他们就采用什么手段,让当事人上当。
其七、以“碰瓷”加威胁手段行骗:此类骗局以当事人碰撞以后致人受伤为主要方式,其同伙配以恐吓威胁、和事劝架等多种方式,让当事人掏钱私了。
那么,面对这些处心积虑的骗局,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是哪些呢?调查表明:以健康为诱饵的骗局最容易让老人上当,达到73.3%;其次是以发财为诱饵的骗局,达到48.4%;位列第三的是以亲情为诱饵的骗局。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容易被骗呢?本次调查表明:有74.9%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特别关注健康,害怕生病,这是他们容易受骗的主要原因;有44%的受访者认为老年人的信息来源渠道陈旧,对很多新事物,包括骗局了解不够;有39.8%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老年人年龄关系,认知能力退化。以后依次为,老年人有较多的盲从意识,老年人渴望亲情友谊、渴望被尊重等。
通过对一些老年人受骗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上当
本次调查显示,大约有5成的老人不与自己的小辈一起居住,老年夫妻一起生活的为37.8%,老太太单独居住的为8%,老先生单独居住的为5.3%。这些单独居住的老人,缺乏家庭关心照料,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弱点,主动嘘寒问暖,骗取信任后诈骗。-些老年人热衷于参加保健品讲座,一方面是重视健康,另一方面是由于内心孤独,明知道是促销活动,就想去凑个“热闹”,去的时候还想着捂紧自己的口袋,但一到现场,就挡不住诱惑。
部分老人的“贪小”心理作祟。有些老年人存在着贪图非份之财的心理弱点。走在马路上,遇上有“生财之道”的机遇,如工地挖来的金元宝,中奖的易拉罐提环,小票可变成大票等,都当作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明明摆着很多蹊跷的事,只因贪财心切,也就自然看不到了。骗子对他们说什么,他们就相信是什么;骗子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有些老人希望能够证明自己。老人退休以后,远离了长期伴随自己的社会角色,部分老人有一定的自卑意识,加之与小辈的共同语言不多,有时候甚至感觉被小辈看不起,因此希望通过某些成功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类老人很容易被投资类、收藏类的骗局所迷惑。而且往往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听人劝。
部分老人迷信权威从众心理较强。从认知能力来说,老年人接受信息时,往往缺乏批判精神。通常是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特别是来自“权威”专家的声音。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面对花样百出的骗局,如何防止老人被骗?受访者认为:需要社会管理机构,家庭和老人共同努力。首先是管理机构需要加大打击力度。调查显示,就社会管理层面而言,受访者对各类骗局屡禁不止原因的分析还是比较理智的,有53.3%的受访者认为,骗子流窜作案,破案难度较高;有48.4%的受访者认为,有些骗局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或者介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之间,界限比较模糊,执法需要较高的智慧。然而,无论执法的难度有多大,有81.1%的受访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显然加强打击管理是受访者的共识。同时,受访者还表示,老年人尤其是一些身体比较健康的中老年人,也应该有所警惕。首先是不自作主张,遇事先征求家人意见。尤其老年人在动用钱物时,应主动与家人或亲朋好友进行沟通,这样会减少或避免上当受骗。
其次是莫贪图便宜,轻信花言巧语。老年人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深刻道理,克服了贪图便宜心理,做起事来就不容易上当受骗。
第三是老年人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提高识别能力。当一个人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就有一双警惕的眼睛,避免上当受骗。
毫无疑问,在防止老人受骗这一系统工程中,家人的作用或许更为重要,对骗局进行打击,常常是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损失无法挽回,而让老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何况,老人学习新的东西的难度很大。受访者指出:关爱老人,经常和老人交流是最重要的防骗手段。调查表明,有88.4%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陪老人聊天,让老人从亲人的嘴里了解社会是最重要的;其次,有79.9%的受访者认为,让老人了解尽可能多的新鲜资讯也是防骗的重要手段;有70.9%的受访者认为,必须让老人有更多的健康的社交机会,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也正因为如此,下一代人如果孝顺的话,除了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之外,提醒老年人别受骗上当,也是孝顺的基本内容之一。有这么一个“老年人防骗协会”,结合着典型案例,经常给老年人讲一讲,念叨念叨,就会使老年人防患于未然,避免受骗上当。
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被扒皮,老人为何总迷信神药?
一年狂卖7.5亿的洗脑神药,说的是号称“中老年人人手必备的白内障药物”——莎普爱思。
(一)
在中国,白内障的发病率,60岁以上老人能达到65%。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可能是失明,我的奶奶当初就是因为早期没有治疗,后期因为年纪太大不适合手术,而导致一只眼睛失明,教训确实非常惨痛。
医学统计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中国眼病致盲的原因中,白内障高居首位,高达47%。
(二)
白内障发病率如此之高,后果又非常严重,那么,治疗起来是不是特别麻烦呢?请看一组摘自权威医学的资料:
1、《眼科学》第8版上说:目前临床上有包括中药在内的十余种抗白内障药物在使用,但其疗效均不十分确切。
2、国家卫计委旗下的中国防盲治盲网说:不论何种白内障,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证明能治愈白内障,或阻止白内障的发展。
3、美国眼科学会 2016 年的《成人白内障临床指南》中写到:对于人类来说,目前没有发现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有效治疗或延缓白内障的进展。眼科医师应该对患者说明这一问题。
——结论就是:全世界范围内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
(三)
那么,问题来了,手术治疗会不会很麻烦,是不是需要很多钱呢?
专家指出:白内障手术是属于非常成熟的一种治疗方式,手术的过程当中,患者所承受痛苦较小,治疗费用以当地医院收费为准,平均大概在5000元左右。
5000元的费用先不说城市了,就说收入较低的农村老人,按照当下新农合70%的报销比例(有的更高,此处只为举例),患者个人大概承担1500元钱。
也就是说,1500元钱,就能让老人告别白内障,拥有清晰、幸福的生活。这个成本,真的可以说中国90%的人都可以接受。
(四)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一年狂卖7.5亿的白内障神药呢?毕竟药物治疗白内障,效果是不好的呀。
但是问题就在于这里——药物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实不好,但是这并不妨碍商家在广告里,把它吹嘘的“效果很好”。而且这种误导广告,年投放费用高达2.6亿,铺盖率非常高,受众想看不到都不行。
(五)
看到这里,想必所有人都明白了,商家利用了老年人“怕眼瞎、怕手术、怕花钱多”的三怕心理,在广告中,只放大对商家自己有利的部分:“比如白内障的危害和严重性”,却闭口不谈产品本身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局限性在于:该药物被批准的适应症是「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然而这家公司在洗脑式的广告中,模糊掉了早期二字。
危险性在于:除了不对症的风险外,很多病人因为滴这种眼药水,而耽误了最佳手术期,导致白内障过熟,引来青光眼和葡萄膜炎。到最终不可避免进行手术时,还增加了手术风险。
(六)
虽然国家对于药品广告的管理,一直呈现出越来越严格的趋势,但是大政策下,总会出现各种漏网之鱼。所以,作为消费者,还是自身要先理智清醒一些。
我们在商家销售网站上看到,很多购买这个药物的人,都是年轻人,既老年人的子女们,其实,他们稍微不那么盲从盲信广告,稍微多去网上查一些白内障的相关科普知识,就能揭开这个骗局,但是他们没有。
此外,虽然目前中国仍然存在“挂号难”“看病难”的问题,但是普通号,都还是能挂上的,作为白内障来说,只要是普通出诊大夫,都是可以诊断出来的。
最后一句话就是:身体出现不适,先去医院才是上策,至于广告产品,先问问医生建议再说。
(PS:欢迎点赞支持,或者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