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从美国当地时间23日上午10点开始,美国国会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针对短视频社交平台TikTok举行的听证会,一共持续了漫长的5个多小时。如果仅抱着轻松看戏的心态,那么这场听证会不乏看点,参加听证会的美国议员都算得上是华盛顿政治剧院的“老戏骨”,而且这次的表演还有些用力过猛,他们显出的荒诞狂妄,增加了听证会的戏剧性。
然而,这并非一场戏,它直接关系到一家拥有1.5亿美国用户的超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命运,更涉及美国滥用政治手段对商业活动的干涉性介入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场听证会开得连美国媒体都觉得“丑陋、歇斯底里”,不少美国网民认为,这些议员表现得极为粗野无礼。听证会所反映出来的美国政治及营商环境的病态现实,令人惊诧更令人担忧,让所有在美国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脊背发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幅现代商业文明史上的黑暗画面。
这场听证会对华盛顿的丑陋、霸道及对华敌意的暴露是全面而彻底的。名为“听证会”,可是既没有“听”也没有“证”,在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开始回答问题之前,该委员会主席罗杰斯就直白地宣称:“你的平台应该被封禁。”听证会上的多数美国议员,丝毫没有耐心去听周受资的讲述和说明,经常无礼打断他的发言,显然这些议员根本就不准备倾听,也没有对话和沟通的打算。
TikTok首席执行官
更准确地说,听证会从一开始就被他们设计成对TikTok疑罪从有、欲加之罪以及未审先判的批斗会,他们不拿出也拿不出任何证据,且不给TikTok自证自辩的时间和机会。听证会上,美国议员所提问题的不专业、反华思维的疯狂、鸡同鸭讲的尴尬都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感觉这些人就是来搞破坏的,说实话这样还不如尸位素餐,因为后者仅仅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损失。华盛顿政治特别是其对华战略,被这样一群极端政客左右,被这样的氛围毒害,不知道究竟是谁的悲哀。
可以确定,哪怕拿出再强有力的证据,这些美国议员都是绝不可能被说服的,就像不可能唤醒装睡的人,周受资在听证会上的发言和表现,与美国议员们形成强烈反差,这更多地呈现到会场外乃至整个世界。公道自在人心,听证会让这件事的是非曲直一览无遗。国会作为美国政治权力的象征之一,其对正常商业经营活动的强行干预,对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蔑视与践踏,对“国家安全”的滥用等等,都在这场听证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时至今日,美国政府没有提供过任何证据证明TikTok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议员们提出的质疑都只是“假设和理论上的”。这样的听证会,能“证”出的只有华盛顿的强盗逻辑。它对TikTok耍尽手段,强买强卖不成,想改成明抢了,华盛顿现在的行为犹如一个丛林野蛮人闯进了现代文明社会。中国的态度是坚定而明确的,中方将坚决反对出售或者剥离TikTok。因为涉及技术出口问题,必须按照中国的法律法规履行行政许可程序,中国政府将依法作出决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TikTok听证会呈现出的场景相当有代表性:一边是代表着开放、创新、活力的全球化高科技公司,一边是固守封闭、陈旧、对抗等冷战思维的政治精英;一边是拥抱新技术、强烈支持TikTok的美国年轻群体,一边则是宁可停滞、倒退也要“杀死对手”的“老顽固”们。它更像是一场新旧力量的对决,而这一幕也令人感慨:华盛顿的心态确实已经失常了。
这次对TikTok的“国会山围猎”,再次撕掉了华盛顿所谓“价值观”的光鲜外衣,也再次强化了全球跨国企业在美国的不安全感。过去是丰田公司,现在是TikTok,下一个又将是谁呢?事实证明,有了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对此,人们不能无动于衷。
延伸阅读:
TikTok遭遇生死时刻 神秘的新加坡籍CEO站到了前台
就在刚刚,美东时间23日上午10点,美国众议院TikTok听证会正式开始举行。
TikTok正迎来它在美国命运的“关键时刻”。迈入听证会场前,这家视频平台的CEO周受资特意释放乐观预期,淡化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所谓这是TikTok“最后一博”“生死时刻”等说法。
当然,TikTok也已为争取“积极结果”使出浑身解数。
在华盛顿地铁站和主要媒体上大量刊登广告,邀请网红大V到国会山前抗疫和喊话,聘请与总统拜登有关联的顶级公关公司加大游说,甚至准备好了再次与政府对簿公堂……
过去少为人知的周受资亲自参加听证,更被认为是TikTok精心准备的一场博弈。
这位新加坡籍CEO称他手中握着“1.5亿美国用户”等王牌。
但在华盛顿已经摆明了要明抢的背景下,他能带领TikTok度过这场生死危机吗?
01
前往国会山作证之前,周受资已在TikTok这场大规模自救行动的第一线奋战多时。
但BBC一篇最新报道还是觉得他有些“神秘”。
周受资将前往美国国会山作证
对于他的工作方式甚至实际掌握公司多少权力等等,“外界知之甚少”,BBC驻新加坡记者写道。
平日里公开露面明显更多的首席运营官瓦妮莎·帕帕斯已被视为TikTok的“代表人物”,这位CEO却还相对少为人知。
出面安抚美国的周受资究竟是“何许人也”?华尔街日报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这位“直到最近才进入公众视野”的TikTok掌门人。
资料显示,现年40岁的周受资在新加坡出生和长大,曾在新加坡军队服役,之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和美国商学院接受教育。早年他曾在高盛和一家亚洲风投机构工作。2021年加入“字节跳动”公司并成为TikTok CEO之前,周还曾在小米公司工作过6年。
周受资是在新加坡的办公室管理TikTok,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这个细节。
这也是在遭遇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封杀威胁后,这家公司极力强调的一点:
虽然经常出差包括频繁前往美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娶了一个中国台湾籍的美国人为妻,但周受资并非来自中国,而是“驻留在新加坡的新加坡人”;TikTok也是在母公司“字节跳动”之外自主运作。
TikTok面临生死时刻
现在,TikTok的巨大危机将周受资推到了前台。
尤其最近几天,他更是主要美媒乃至国际舆论中的焦点人物:23日赴国会众议院出席听证会,22日他的作证发言稿被提前公开,21日在自家平台上发布请求用户支持的视频……
加上在各大媒体和其他场合的表态,周受资反复强调着TikTok不会对美国构成所谓“国家安全威胁”的一些有力论据:
TikTok从来没有也从未被要求过与中国政府分享美国用户数据;母公司字节跳动也“不是中国或任何国家的代理人”;TikTok已在设法加强美国用户数据保护,包括耗资数十亿美元为这些数据设置防火墙以阻止来自外国的访问,委托甲骨文公司代为储存等……
出席23日听证会,被一些美媒称为周受资和TikTok“精心准备的一场博弈”。
但这家正在美国面临“生死考验”的公司所作的公关努力,远远不止于此。
22日,数十名TikTok网红聚集到华盛顿国会大厦前,他们在现场手举标语、拍摄视频并接受记者采访,借此向国会喊话:禁止这款应用将激起美国民众的广泛反对。
数十名TikTok网红聚集到华盛顿国会大厦前喊话
这些网红是被TikTok邀请并用大巴送到了国会大厦。
一家美媒说,数量众多的忠实用户,是TikTok潜在的最大一张底牌。周受资在前天的短视频中也突出了这一点,指出这款App现在拥有1.5亿美国用户,“那几乎是一半的美国”。
除了CEO亲自前往国会作证,直接呼吁用户反对美国政府封杀等,TikTok还有其他“多措并举”,比如聘请据说与总统拜登有关联的顶级政治公关公司SKDK,在华盛顿地铁站和一些媒体上刊登广告宣传对用户安全的承诺等。
02
周受资率领TikTok竭尽全力的自救能奏效吗?
不少分析人士对此表现出了乐观。正如一些美媒观察到的,即便在面临潜在封禁之际,“TikTok在美国依然火爆”。这似乎预示着,这个多年来一直对TikTok起到“护体”作用的因素可能再次起效:
用户“如此之多”,被认为是美国多年来奈何不了这款短视频平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在21日短视频中,周受资也强调,除了1.5亿用户这个数字,TikTok还有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该平台上还有500万个美国企业用户,“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意味着,封禁这款App将会伤及大量借助TikTok谋生或盈利的个人和企业。
周受资
再考虑到这款App用户中大多是年轻人,那它实现自保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不仅民主党依赖作为TikTok主流受众的年轻选民,共和党也不愿轻易放弃这个选票群体。如此一来,禁止这一广受欢迎的视频应用,就会带来两党都不愿意承担的“政治风险”。
除了这些经济政治因素,法律规定目前也对TikTok有利。
早在3年前,2020年,特朗普政府就曾试图对TikTok下死手。但美国法院以违反言论自由相关规定为由,阻止了当时华盛顿的企图。
有关TikTok命运的博弈是一个过程,“不会在明天结束”。
虽然对TikTok不怀好意,但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一个名叫索博利克的研究员22日受采访时不得不承认,TikTok很可能会再次提出法律挑战,而这可能会拖延很长时间。
当然,TikTok和这些乐观舆论都不能低估美国反华政客的蛮横和无底限程度。
23日的听证会还没举行,众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内的共和党人就已放出狠话:
在华尔街日报当天早些时候的一篇报道中,该委员会主要共和党人的一个助手声称,对于这些威胁要在全美封禁TikTok的议员来说,“周受资不管说什么可能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想法”。
还有美媒列出对TikTok不利的一系列“最新迹象”:
据知情者透露,今年1月,美国情报部门主管曾就这款视频应用软件的“国家安全威胁”向国会进行了一次“秘密通报”。就是那次简报会把所谓的“威胁”渲染炒到了新的高点,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随后纷纷下令在政府设备上禁用TikTok。
接着,就是本月初美国参院议员提出“限制法”法案。
这个法案较之之前一些限制TikTok的法案变本加厉,准备授权联邦政府监管甚至禁止来自中国等国的技术或服务,目标当然就是明确指向TikTok。更关键的,白宫上周已表态总统拜登将支持这个“潜在的”跨党派法案。
拜登
这个法案一旦通过,TikTok就将失去法律保护。
因为打着“国家安全”幌子,它将规避美国现行法律中保护言论自由的部分。
要么出售,要么被按“限制法”封杀,一些悲观预期认为,拜登政府实际已对TikTok发出最后通牒。
03
但美国反华政客甚至白宫至今拿不出任何证据。
就在上周,16日,白宫发言人让-皮埃尔在记者会上表态,称将“大声疾呼”“态度非常明确”地支持国会推进“限制法案”。但被现场问到美方有何证据证明TikTok恶意使用数据,她却只能搬出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搪塞:
让-皮埃尔称,白宫“不会抢在他们的程序之前”。
是不抢在该委员会之前公布吗?是根本没证据吧。
渲染TikTok“国家安全威胁”至少3年多了,各种限制甚至禁用的措施和法案都已实施或正在路上,可到现在为止任何证据都还没“研究”出来。白宫这通敷衍,实际等于承认就是要对TikTok明抢了。
一位长期网络科技问题学者撰文一刀见血地分析:
如果TikTok存在数据隐私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数据本地化和安全审查等机制加以应对。美欧对于网络安全已经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况且这次TikTok已经主动提出或实施了多项旨在保护美国用户数据的举措。
如果TikTok存在所谓“国家安全隐患”,也有源代码备案等诸多解决方法。
在为23日听证会准备的发言稿中,周受资也明确提到了这一点,说甲骨文公司已经开始检查TikTok的源代码,并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访问相关算法和数据模型”。
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共享是整个行业的共同问题。周受资早就表示,TikTok为确保平台数据安全所做的努力,已经超越其他任何竞争对手。且这一点也得到业内人士广泛认可。
但华盛顿对于这些常识和事实都选择视而不见。
为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美国一众同类网络社交平台竞争不过TikTok及其背后的“中国技术”耿耿于怀,更因为被对华科技遏压以及更高层面的“大国竞争”执念迷昏了头。
为此他们不惜撕下“法律”和“公平”等伪装。
迈入23日的众议院听证会场前,周受资表示这场听证会将是一个机会,可以解释TikTok正在努力做什么并从国会议员那里获得反馈。他不认为涉是所谓“拯救TikTok美国业务的最后一搏”。
怎样摆脱美国反华势力勒得越来越紧的绳索?
显然,周受资和TikTok还有长路和难路要走。
现代文明、海洋贸易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历史悠久的东方?
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复杂,但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现代文明和海洋贸易没有在历史悠久的东方地区如中国和印度发生。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东方地区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但同时也遭受了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台风等。此外,东方地区的大陆性地貌和内陆交通的不便,使得海洋贸易和海运发展缓慢。
2. 政治和社会制度:东方地区历史上强调的是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这种社会制度对于商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不利。此外,东方地区的政治稳定度较高,由于政府掌握经济和贸易的控制权,大规模海洋贸易的发展比欧洲较为受限。
3. 技术创新和商业意识:现代文明和海洋贸易的成功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商业意识。在欧洲地区,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东方地区的工业发展较为滞后,因此这些还需要时间进一步发展。
以上是一些可能的解释,但也有许多其他因素。总的来说,现代文明和海洋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其中有许多因素相互作用。
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怎样的?
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的三个理论: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第三:阶级斗争理论。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
罗马灭亡之后的中世纪,为何被称为黑暗时代?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计算,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公元1640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
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