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错刀频道

想不到,美国人居然对中国企业这么害怕。

最近,TikTok被美国政客步步紧逼,40岁的CEO周受资还出现在美国国会众议院听证会现场,尖锐问题一个接一个。


听证会现场

除了努力自救的TikTok,还有一家中国企业,也被美国人盯上了。

今年2月,宁德时代宣布与美国福特在美国建设电池工厂,然而美国人以存在安全风险为由,说依赖中国的技术会自身造成“安全风险”。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当年华为被制裁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很多人觉得美国人这是怕第二个电池界华为出现。

一时间,宁德时代的股票暴跌几百亿,投资人傻眼。

其实宁德时代没那么脆弱,很快它就放出了一个重磅消息:麒麟电池实现量产,具体性能上甚至赶超特斯拉。


麒麟电池量产相关报道

与此同时,宁德公司去年全年的纯利预期为291亿至3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83%至98%。

在原材料成本创下新高、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的2022年,它却依然赚钱,甚至利润金额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被美国长久打压,利润却超过韩国三大电池公司总和,美国人想“背刺”宁德时代,绝不容易。



“出海”被虐惨:
美国人打压、韩国人下绊子

“美国市场,宁德时代是一定要进去的!”

这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去年年初放下的狠话。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毕竟,作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企业,宁王在世界范围内的占有率超过了30%,韩国三大公司联手,也只能和他打个平手。

但宁德时代一直有个心病,那就是打不进北美市场,这个市场始终被传统电池巨头LG、SK把持。

GICC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8月,美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为43GWh,其中松下、LG和SK三家贡献39.6GWh,市占率超过90%。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既然对手不给机会,宁德时代就自己创造机会。

于是,在2月14日,宁德时代宣布与美国福特合作在美国密歇根州建设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总投入约238亿。


宁德时代大楼

在宁德时代的计划里,预计2026年投产,无论是从投资还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件共赢的事:

一旦工厂在美国建立完成,每年为美国增加约35千兆瓦时的电池产能,帮美国汽车市场降低大量成本。

然而眼看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美国却像担心宁德时代像华为一样,彻底在新能源领域掌握更多主动权,说什么也要阻止中国企业发展壮大。


工厂内部

与其自己行业不加速,也要将对手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只不过是试试水,就把韩国对手逼急了。

有韩国媒体开始抹黑宁德时代,说它的“把戏”被识破了,抓住《通胀削减法案》的漏洞在蹭补贴。

韩国企业也开始投入低价电池生产,牵制中国企业。LG集团的发展速度,是所有公司中最快的,加紧跟美国几个汽车制造商的合作,甚至还在美国建立了几个新的生产基地。


LG展台

这两年赴美建厂成了巨头的“财富密码”,前有富士康、台积电“开路”,后有宁德时代。

台积电顺利出海,富士康建厂更是得到了前总统的亲自批准,还有挥铲子的名场面。

哪个也没有宁德时代活得这么憋屈。

业内人士更是直接戳穿,“《通胀削减法案》的宗旨本身就是排除中国,就是跟宁德时代对着干的。”



欠下4200亿,还在疯狂豪赌

不光在国外被打压,在国内,宁王也被人质疑。

如今的新能源产业流传着一个鄙视链:卖车的不如卖电池的,卖电池的比不上挖矿的。

由于电池价格上涨,很多车企大佬都间接表达过不满。

比如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公开称,“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那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表示,电池成本上升给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但宁德时代不愧是宁王,虚心听取,就是不改。

1、被车企排挤,还用钱拉拢

即使被车企排挤,但宁德时代还是我行我素,甚至加快入股车企的速度。

这几年,宁德时代从资本市场频繁募集资金,入股多家车企。2021年8月,宁德时代参与极氪Pre-A轮融资;11月参与阿维塔战略融资,成为第二大股东,1年后入股奇瑞控股,成为第七大股东。


宁德时代加快入股车企

另一边,还与吉利、上汽、北汽、东风等车企们成立了数十家合资公司。建厂扩大规模的同时,宁王还不忘了给出诱惑:

对于合作车企,宁德时代都会提供最新、最好的动力电池,支持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好的智能电动车品牌。


宁德时代给合作车企提供最新、最好的动力电池

此时的宁德时代,与车企已经不仅是简单供应的关系,而是给自己立起了一层较为稳固的壁垒。

即使宁王订下霸王合同:不能“合资建厂”的,就要付天价预付款,来共同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车企就算有不满,也不敢跟它说分手。

因为曾毓群知道,只有出了钱才会捆绑的更深,“没有钱的承诺是不认真的。”

2.欠下4200亿,还豪赌买矿

入股车企已经够土豪了,但宁王还做了一件更为烧钱的事:买矿。

这几年,宁德时代不断买下锂矿项目。2022年4月,宁德时代以8.65亿元拿下宜春锂矿探矿权;2023年1月,拿下四川锂辉石项目。

疯狂买买买,连土豪宁王的钱包也紧张了,总负债4200亿,这一举动也被不少人质疑太过疯狂。


宁德时代

宁王为何负巨债也要买矿?还是因为原材料碳酸锂疯狂涨价,最高时接近60万元/吨。

与其高价向别人买矿,不如自己掌握主动权。于是,宁德时代砸钱买下的锂矿项目在近三年陆续投产,从开采成本估算,宁德时代自产碳酸锂成本不超过20万元/吨。

除了降低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宁德时代想要拿到行业话语权,继续稳固自己的利益壁垒。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宁德时代想出了一个“锂矿返利”计划,向战略合作车企供应的电池价格按碳酸锂20万元/吨成本价结算。

但代价是,承包他们未来3年80%动力电池的订单。


宁德时代 网络图

宁德时代这招狠就狠在,一石三鸟:

在这个过程中,宁德时代既提前确保了未来三年的营收,也立住了与电池同行的竞争优势,同时又加强了自身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话语权。

虽然眼下宁王是负债4000多亿,但眼光放长远,这种电池和矿生意都做的,想亏都难。



解决“电动爹”难题,
宁王的面子扳回来了

不过,让手握无数矿山的宁王没想到的是,锂矿价格真的被打下来了。

3月20日,碳酸锂最低报出28万元/吨的价格,跌破30万元大关,越来越逼近宁王的成本价。

这也让很多人看起笑话,觉得宁王还是搬起石头砸起了自己的脚,质疑宁德时代是“虚胖”的声音越来越多。


自媒体对宁德时代的评论和分析

看衰宁王的人还有一个理由,宁德时代以往的绝对话语权开始受到挑战。

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67.1%至70.4GWh,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动力电池企业。

与此同时,中创新航、弗迪、国轩高科、欣旺达等竞争对手,也用价格战挖起了宁德时代的墙角。


弗迪电池

原本属于宁德时代的客户,开始转向采购蜂巢能源、欣旺达生产的动力电池。

面对嘲讽和危机,宁德时代默默给出的回击是,技术突破。

新能源车因为因为电池续航问题,一向有“电动爹”的标签,针对这个痛点,曾毓群大胆放话,宁德时代的换电技术,以后甚至可以让用户只买车身,凭借共享换电、电池租赁就能节省不少成本。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是目前主流的两种动力电池技术,磷酸铁是一般同行都有的,而成本更高的三元电池,包括最新的M3P电池,是只有宁德时代在死磕的技术。


麒麟电池10分钟充电80%

磷酸铁锂电芯组成的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超过160Wh/kg,而三元体系的麒麟电池则是255Wh/kg,简单说,就是10分钟充电80%,还能满足1000公里的续航里程。

凭借护城河技术,宁德时代一家的动力电池装机量是LG和比亚迪的2.7倍,比排在后面的二、三、四名之和还要多。


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

很多人不知道,技术突破的背后,去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就砸了近60亿元投入研发,从2020年到2022年,宁德时代的专利申请超过4000多项。

比起技术突破,宁王还有一个同行很难抄走的杀手锏:那就是赌。


曾毓群

曾毓群对“赌”有解释,拼是体力活 ,要想大赢只靠拼不够,还得赌,因为赌才是脑力活。

比如当初,很多人不看好曾毓群辞职国企、不看好做锂电池、更不认可做三元材料,事实证明,还是赌对了电池风口。

现在,宁德时代遇到很多小挑战,毛利率逐年下跌,在最近锂价下行的趋势下,它深度绑定的客户关系也受到威胁。

锂电新能源风口似乎不再好赚钱,而储能的风刚开始,宁王也给自己发掘第二曲线,储能电池业务连着5年100%以上增长。


宁德时代 网络图

曾毓群对外表态,“我们不会去造车,但我们不断会创新商业模式,围绕电池服务领域拓展。”

在保证赌的眼光上,再发力多个领域,东方不亮就西方亮,这样一来,面对任何突发危机,宁王或许会焦虑,但绝对不会慌。

结语:

过去,曾毓群的办公室一直挂着一副字“赌性坚强”,这四个字也是曾毓群从零打拼的写照。


曾毓群的办公室一直挂着一副字“赌性坚强”

如今这副字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中庸》中的一句“溥博渊泉”。这句话的意思是智慧像不断涌动的泉水,源远流长。


曾毓群

很多人以为,这是曾毓群不再赌了,开始走起保守路线。

但实际上,赌跟保守并不冲突,过去豪赌的宁德时代,也一直没忘了给自己打造稳固的壁垒。

公司步子越迈越大,钱包越掏越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质疑,但质疑的人忘了:

宁德时代到底牛不牛,美国人的恐慌足以说明一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篇作者 |江源

事故频发,技术落后,特斯拉开始跌下神坛

文 | 王静仪 蘧毛毛 刘皖媛 李阳

编辑 | 施智梁

明星外企特斯拉(NASDAQ: TSLA)如今身处舆论的风口浪尖。

4月,一段特斯拉摄像头拍摄到的车内高清视频,引发舆论对于数据保护的热议,新华社评论为“车内涉及到的隐私不是你想采,就能采!”3月,#特斯拉质量问题该不该上315#在社交媒体吸引大量讨论,不少网友认为“特斯拉应该登上中央电视台3•15晚会”;2月,特斯拉因消费者反映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被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约谈。

作为一辆 汽车 ,特斯拉爆出的问题不少,但人人都爱特斯拉。在深圳创业的90后伍孝雨告诉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智能 科技 和品牌溢价!”作为智能 科技 迷,他的家里遍布各种智能家居,他觉得特斯拉的高 科技 属性几乎为他量身定做。

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硅谷公司创造过很多纪录:续航里程最长(2012年就达到480公里)、自动驾驶最强(至今仍是公认的车企第一)、第一家实现整车OTA升级、第一家开创直营销售模式、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本人也在2021年凭借股价的迅速上涨成为世界首富。

先行者的很多创举被照搬学习,比如在大城市中心商场开设体验中心的模式如今已成业内标配,而哪家车企要想证明自己的自动驾驶能力强,言必称摄像头精度和数量是特斯拉的几倍几十倍。

但特斯拉的先发优势正面临来自各行业竞争者的挑战:曾独领风骚的电池领域有了中国企业的强力冲击;在自动驾驶感知解决方案上,大部分车企已经统一战线地站在特斯拉对立面;在智能网联领域,互联网 科技 公司亲自下场作战;传统车企巨头们虽然稍显迟缓,也在奋起直追。

降价促销也让特斯拉主动走下神坛。Model 3国产化的一年多里降价7次,自认被“割韭菜”的消费者们,心态从购车前的欣喜若狂到购车后的意难平,特斯拉强 科技 感的品牌形象受到挫伤。借此,新造车势力走上了自己的品牌差异化之路。

从消费者到官方层面,这家明星外企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机。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从2020年初的每周1000辆拉升到年尾的5000辆,产能翻了五倍,质量问题随之显现,连马斯克自己都承认现在不是购车好时机。初来乍到却攻势凶猛的特斯拉,被新华社撰文斥为“傲慢”,近期甚至引来了工信部等部门的高规格约谈,数据安全问题也被摆到台面上。

“转型成功的传统车企会分走特斯拉的光环,市场对于特斯拉的预期也会逐渐下降,资本市场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在这场围剿战役中,特斯拉能否保持可持续性的规模增长成为关键,一场对决正在开始。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技术方向、商业模式还是产品理念,特斯拉都是新能源 汽车 领域公认的模版,但这一现状已悄然发生改变,特斯拉的诸多优势光环,正在退散。

以动力电池为例,2017年特斯拉Model 3正式交付时,354公里(标准版)和499公里(长续航版)的续航能力傲视全球,彼时国内同级别电动车实际续航里程均在300公里以下。

特斯拉凭借开创性的“21700”电池技术,在传统“18650”圆柱电池(18代表直径、65代表长度、0代表圆柱形状)的基础上,将直径增加3mm,长度增加5mm。看似轻微的尺寸提升,却能实现能量密度增加20%,成本降低10%,其综合性能在全球电池产品中一骑绝尘,并引得国内一众电池厂商争相效仿。

随着以宁德时代(300750SH)为首的国内电池供应商技术突飞猛进,国内外续航差距快速拉近。纵观2020年量产的纯电动车型,综合续航里程在500km以上几乎是高端车的标配,小鹏P7等不少车型长续航版,已经突破700km大关。进入2021年,蔚来、广汽更是将1000km续航视为新的里程碑。这样的续航能力已完全不在特斯拉之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动力电池专家欧阳明高明确表示:“中国的电池很好,特斯拉的电池技术已经对中国没有什么冲击了。”特斯拉在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已选择宁德时代为电池供应商之一。

同样的故事也在自动驾驶的技术演进上发生。一直以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视觉派,即由摄像头主导构成纯视觉计算。其独有的“影子模式”,可将驾驶员操作与“影子”对环境的感知预判进行比对,来不断加强其自动驾驶系统。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业内第一。

但越来越多的车企对特斯拉的路线提出质疑,转投激光雷达路线,即由激光雷达主导,配合摄像头等元件来实现自动驾驶功能。

同济大学 汽车 学院人车关系实验室 汽车 专家王小斌告诉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如果特斯拉真的能做到 汽车 的摄像头与人类的感知判断相同且算法足够强大,理论上靠视觉方案就能实现全无人驾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机器真的能完全像人类一样去观察和思考吗?现在的难点是:如果只依赖摄像头能不能达到人眼的效能,获取的信息是否足够支撑判断。”

小鹏和蔚来打响了激光雷达上车第一枪。2020年11月底,小鹏 汽车 CEO何小鹏与马斯克就激光雷达路线“隔空互怼”,之后又宣布与大疆合作在2021年新车型搭载定制版车规级激光雷达;蔚来1月9日发布旗下首款轿车ET7,激光雷达也是亮点之一。传统车企中,现代、宝马、福特等品牌也都有搭载激光雷达的产品规划。

显而易见的是,特斯拉的技术风向标地位已不再稳固:电池领域,特斯拉一直被模仿,或终将被超越;而在自动驾驶感知解决方案上,大部分车企已经统一战线,不约而同地站在了对立面。

汽车 是工业制造的皇冠,即使特斯拉有多种先进技术傍身,也面临制造困境。“有朋友问我,应该什么时候买特斯拉?我的回答是要么一开始就买,要么等生产稳定下来再买。”近日,马斯克自曝其短,“因为在生产加速过程中,要让产量直线上升同时,还要在所有细节上做到完美,的确非常困难。”

汽车 研究机构JD Power发布的2020年美国市场新车质量研究(IQS)报告显示,特斯拉初始质量得分为250PP100,这意味着每100辆特斯拉车型便会出现250个问题,排名垫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特斯拉问题多多,但集中在外饰和内饰,而非电池、 娱乐 、导航等其他车型的常见问题或关键领域。

国产一年多以来,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Model 3经历5次降价,从3558万下降至当前的2499万,尽管新车主纷至沓来,老车主却自觉感情被严重伤害。购买首批国产Model 3之前,北京的张女士自认“是特斯拉粉,还拉了朋友一起买”,车辆到手之后,她的评价却变成了“特斯拉在割韭菜这件事上真是从来没让我们失望过,我现在很讨厌这个公司”。

对此,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多次回应:价格与成本相关,我们在中国生产了,节省的成本不让给消费者,那才叫“割韭菜”。如果未来原料或者零部件价格出现上涨,特斯拉也有可能涨价。无论在哪一个时间点上,提供给消费者的都是最优价格。

“用户感情不是 科技 公司最关心的。”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 汽车 产品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需要适应新的常态。原来买车是经销商体系,经销商需要挣钱,消费者不知道中间差价是多少,就算车子本身不值那么多,终端价格也不会变化。而特斯拉采用一口价、透明的直销模式,消费者不需要跑好几家4S店做比较。这是一个双刃剑,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取决于个人的理解。

同一个品牌从80万打到25万,这事只有马斯克这个外来者才做得出来,这被认为破坏了车界的金科玉律。

在大众 汽车 乘用车品牌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 汽车 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Stephan Wöllenstein)看来,像特斯拉这样自上而下打市场的高端品牌必须要非常敏感和审慎。“当别人认为你是一个高端品牌时,你一定花了很多钱才获得这样的消费者感知,如果扩张得太快,品牌很快就会下来了,忠实客户会流失,建立起的品牌和 社会 身份的联系会被淡忘。”冯思翰在接受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采访时表示。

在特斯拉Model Y国产化后的1月底,宝马对旗下电动车型大幅降价约7万元,和Model Y正面作战。与特斯拉老车主被直接降价伤害感情不同,宝马对老车主以现金补偿差价。宝马中国方面回复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称,给老车主补贴是考虑到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意识到宝马的品牌值得信赖。

数据分析公司李及李创始人李瀚明向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分析,在认同感带来的品牌忠诚度上面,不少车厂集团都有完整的“消费升级”曲线。例如,早年开丰田皇冠的车主,现在的座驾往往是雷克萨斯;而以前开大众帕萨特的车主,现在的座驾往往是奥迪。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对车厂造车理念的认同,令车厂有一个稳健的客户基础。

汽车 品牌的差异化极为重要,特斯拉主打 科技 感,目前公认的国内造车新势力头名蔚来 汽车 ,其“用户”的标签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在2021年的Nio Day发布会上观察到,不同于一般车企负责人在发布会上率先介绍各路领导、继而引出新车,创始人、CEO李斌在开场时花了大量时间感谢用户,分享车主参与公益、户外活动的故事,再进行企业信息宣讲——车企CEO能记住车主名字、建立直接联系,这在传统 汽车 时代难以想象。

成都蔚来车主苗先生有一套独特理论:花40万买一辆国产新能源车的人(蔚来 汽车 均价超40万元),收入水平和阶层比以同等价格购买BBA入门级的群体更高,因为他们“能拿出40万买个玩具”,而不是把 汽车 作为重要的家庭资产或代步工具。

李斌此前亦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透露,蔚来品牌不会进入平价市场,如果产品要进入低价区间,会考虑新成立一个品牌。

“做得好的品牌,都有明确的差异化标签。”郑赟认为,现有 汽车 产品太多,如果消费者不能区分出各家的产品、服务有何不同,很难切换到新品牌。因为切换品牌需要的不止是金钱,更是时间和精力成本。

马斯克是特斯拉的天然广告牌。这位世界级网红在推特上的几个字,就能推动音频软件clubhouse大火、虚拟货币狗狗币和比特币价值大涨,没有 汽车 品牌CEO能复制这样的名人效应。

“一位有个性、商业敏感度强、对技术有要求、对跨时代产品有独特见解的魅力型领袖是特斯拉最大的资产。”郑赟向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表示,同时马斯克也是很好的产品经理,能推动事情落地。

作为新任全球首富,马斯克旗下有多家 科技 创业公司,包括航天公司SpaceX、太阳能面板企业Solar City、轨道交通领域的Boring、神经 科技 与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它们都在各自赛道取得成绩,助推特斯拉强化 科技 标签。郑赟认为,特斯拉的营销模式可以分析可以讨论,但很难被复制。

如果说特斯拉在 汽车 行业已经不可替代,随着 科技 公司纷纷进军电动车行业,特斯拉的挑战陡然增多。

从2020年开始, 科技 公司大举来袭:华为发布了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HI;长安 汽车 联手华为、宁德时代,打造全新高端智能 汽车 品牌;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和浦东新区联合打造智己 汽车 。进入2021年, 科技 公司们更是直接造车。自带流量和资金,百度、小米官宣造车,滴滴近日也被传出立项造车, 科技 公司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正如中国电动 汽车 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对出行一客 (ID:carcaijing) 所言, 汽车 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汽车 智能化、网联化已是发展方向,互联网 科技 公司的话语权必然会越来越大。

当前新能源 汽车 领域已经形成几股竞争势力:一是以特斯拉、戴姆勒、丰田为代表的外资以及合资企业;二是以上汽、北汽、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车企;三是以蔚来、小鹏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以苹果、百度、小米、滴滴为代表的 科技 公司造车异军突起,形成第四股势力。

传统主机厂也是不可小觑的力量。分析师们普遍预计,大众 汽车 集团的 汽车 销售总量最快将于明年赶上特斯拉,届时这两家公司分别可交付大约120万辆 汽车 。

“如果特斯拉是电动车界的苹果,大众就是下一个三星”,瑞银证券分析师Patrick Hummel团队拆解一辆大众ID3后研究发现,其平台与特斯拉相比具有成本竞争力,同时拥有同类产品中最佳的电池能量密度和能量效率。大众的优势在于规模,拥有与三星类似的价值定位——一个以高品质硬件和规模化生产而备受信赖的全球品牌。

特斯拉的吸引力并非绝对,而是能够被一个更具价值的选项所取代,JDPower 汽车 零售高级总监Stewart Strop认为,对于特斯拉之外的电动 汽车 制造商来说,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和解释他们的产品可提供较特斯拉更高的价值。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 汽车 革命中,谁是另一个更具价值的选项?目前尚未凸显。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一枝独秀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本刊实习生郭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原载于《 财经 》杂志2021年4月12日“ 汽车 与出行”栏目

特斯拉销售嘲笑奔驰电车车主引热议,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有多强?

4月3日,特斯拉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生产及交付报告,它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超过了422万辆,打破了特斯拉以往的单季度交付纪录。从表面上来看,特斯拉在第一季度显然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然而,这份产销成绩单的背后真的如表面一般光鲜吗?接下来,教授将逐一剖析特斯拉第一季度产销成绩单上的每一项数据,为大家解答这一问题。

 

报告显示,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在全球共生产了440808辆新车,同比增长44%;交付量达到了422875辆,同比增长36%,其交付量更是2019年的669倍。那么,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44万辆和42万辆的产销量,多吗?

 

其中,特斯拉的两款旗舰车型Model S和Model X共生产了19437辆,交付了10695辆;入门车型Model 3和Model Y共生产了421371辆,交付了412180辆。

 

毫无疑问,Molde 3和Model Y才是撑起特斯拉销量的绝对主力,而Model S和Model X已经成为了特斯拉彰显技术实力,以及高端属性的一张金字招牌。

 

单从产销量上来看,作为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在第一季度的全球产销数据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教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比拼销量这方面,特斯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唯一的对手只有比亚迪。

 

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2023年第一季度的批发销量为547917辆,同比增长89%;零售量为508706辆,同比增长80%。要知道,尽管比亚迪这两年疯狂布局海外市场,但它目前的产销量数据主要还是发生在国内。

 

然而即便如此,比亚迪汽车无论是产销量,还是产销同比增长率都远高于早已完成全球化布局的特斯拉。和比亚迪比起来,特斯拉2023年第一季度的产销成绩谈不上太过亮眼。那么,和它自己以往的产销成绩比起来又如何呢?

 

2021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产销量分别为180338辆和184800辆,同比增长高达75%和109%。2022年第一季度,特斯拉的产销量分别为305407辆和310048辆,分别同比增长69%和67%。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产销量同比增长率则已经下滑到了44%和36%。

 

我们把特斯拉往年的产销数据拿出来对比就会发现,尽管近几年特斯拉的产销量正在不断攀升,但它的产销量同比增长速度却在逐渐放缓。

 

不可否认,特斯拉逐年降低的同比增长率主要是受到了它越来越大的产销量基数影响。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车型更新迭代速度慢,产品力正在逐年下滑也是其销量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部分内容,教授从增长率的角度剖析了特斯拉的销量增长情况,而这一部分我打算换一个角度跟大家聊一聊特斯拉的产能与销量。

 

特斯拉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180338辆和184800辆,2022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305407辆和310048辆,2023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分别为440808辆和422875辆。

 

我们通过这组数据就能够看得出来,特斯拉在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销量。这也就意味着,它已经爬出了产能地狱。然而,刚刚才爬出产能地狱的特斯拉极有可能就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

 

根据国外博主TroyTeslike 12月22日发布的特斯拉订单数据,截至2022年12月8日,特斯拉在国内的积压订单仅剩5879辆,远低于7月份的174万辆;而特斯拉的全球订单目前也仅剩下163万辆,与7月份的476万辆相比减少近2/3。

 

与此同时路透社报道称,由于零部件供应不足,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将于2022年12月最后一周暂停大部分生产工作。要知道,特斯拉最擅长的就是零部件供应链管理,这也是它能够高效生产的根本原因。

 

其中,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国产化率已经接近100%,零部件国产化率甚至比不少中国车企还要高。在教授看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之所以停产,其主要的原因还是订单量不足以支撑工厂产能。

 

事实上特斯拉第一季度之所以能够取得422875辆的销量成绩,主要是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了价格战模式。其中特斯拉主销车型Model Y更是短短三月内就在中国市场进行了2轮降价,降价幅度高达93万元,这场价格战让它又重新收到了不少新的订单。

 

然而,如果车型产品力得不到提升,那么价格战对于特斯拉而言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随着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推出产品竞争力更强的新能源车型,它们都在吞噬着特斯拉原有的市场份额。

 

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了147997辆的销量成绩,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21%的市占率,是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之无愧的霸主。彼时,Model 3以137459辆的年销量成为了中国市场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

2022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达到了439770辆,但它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却只剩下了78%。此时,Model 3的年销量仅为124456辆,在中国新能源轿车市场的排名也已经掉落到了第5名。

 

要知道,2020年刚刚在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的特斯拉Model 3起售价就达到了29905万元,而这款车型在2022年的最低售价只需要2299万元。

 

显然,即便是打价格战,特斯拉也很难再寻回往日雄风。尽管如此,为了避免产能过剩,特斯拉仍然随时有可能再度通过降价来刺激订单量增长,毕竟降价也是它短时间内为数不多刺激销量的手段了。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在2023年第一季度还达成了一座新的产销里程碑。它的第四个“100万辆”产品于3月份正式下线,用时7个月,而它达成第一个“100万辆”花费了12年之久。那么,7个月下线100万辆,快吗?

 

教授之所以对这组数据这么敏感,是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巨头召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时也写过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下线速度的文章。

 

作为对比,比亚迪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用了13年,比特斯拉慢了1年。但比亚迪从第200万到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

 

截至3月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经突破了390万辆,4月份突破400万辆销量大关可以说毫无悬念。也就是说从时间线上来看,比亚迪突破400万辆大关的时间只比特斯拉晚一个月。

 

对了,比亚迪汽车上一次召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的时间还是在2022年11月16日。这也就意味着,比亚迪从第300万辆到第4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只用了不到5个月!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那个问题:对于满世界建超级工厂,并且满世界销售的特斯拉而言,7个月下线100万辆新车,快吗?

 

不可否认,特斯拉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先驱。作为先行者,它旗下的车型在动力性能、能耗管理、智能驾驶方面都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然而,我们其实也大可不必将其过度神话。毕竟它这份外表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就隐藏着不少或许让马斯克都感到头疼的难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玩车教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人特斯拉在华建储能,野心勃勃

特斯拉销售嘲笑奔驰电车车主引热议,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真的很强,再加上网络的快速!

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总部位于帕洛阿托(Palo Alto),市值达2100亿美元, [196]  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国特斯拉官网宣布支持比特币付款,特斯拉成为史上第一家支持比特币购车的车企;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网友买了一辆奔驰EQC,结果被特斯拉icon销售嘲笑,于是气不过拍了视频发到网上,结果又被更多的人嘲笑……咱就是说这位特斯拉的销售确实不太礼貌;可能是语气里面充满了嘲笑,但实在从其他方面也很难抓到销售的把柄。而对于语气的理解,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个车主因此去投诉销售,可能也很难实锤。

特斯拉给予那群狂热特吹的底气,宇宙第一的傲慢理由:操控,速度,极速,品牌影响力,销量说明懂车的人就是不一样,但千万别说为了人类太空事业。为什么特斯拉的品牌效应这么好,国内的车企象长城啊,比亚迪啊,品牌除了靠广告以外,影响力都不太好。

不得不承认,特斯拉已经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Model 3一项纪录无人能及!随着特斯拉全球超级工厂的陆续投产,未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取代传统车企大众、丰田,成为全球乘用车领域一哥也不是不可能。

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真的非常强大+网络的快速!

特斯拉国产在即,你觉得它能否依靠中国市场逆袭?

特斯拉储能国产化,给储能与电动车产业链进一步融合,创造了一个现实样板。

文 /《汽车人》黄耀鹏

4月9日,马斯克用一个新项目,证明“宏图3”(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固定储能)构想,不是忽悠。

这一天,特斯拉正被重用的高级副总裁朱晓彤和上海常务副市长吴清,共同见证了特斯拉超级储能超级工厂的签约仪式。

花相似,味不同

该工厂仍在临港,规划生产的是面向商用的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产能1万台电池组,储能规模40GWh。该厂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如果成功,又是一个上海速度,又为上海创造了另一个千亿产值。而上海方面的措辞则是,“上海服务、临港速度”。

特斯拉这次签约新项目,和2018年谈电动汽车超级工厂时,环境已经大不相同。特斯拉进入中国做电动车的时候,中国电动车产业链还不够完善,特斯拉带来了一些技术标准和设计经验,重要的是其需求,拉动并组建了一条围绕着其运作的供应链。

现在,全世界光伏产业已经到处开花,中国光伏硅片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光伏摆脱“垃圾电”帽子的,正是储能。

绿色的风光能源,因为它靠天吃饭的波动性,对电网净负荷来说都是“垃圾电”。电网对负载和供能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有严苛的要求。以前都靠火电调峰,而继续发展火电,与减碳目标相悖。因此,储能就应运而生。当前发达国家市场上,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是需求的重点。

因为美国、澳大利亚电网的拉胯(英国稍好),特斯拉Megapack电池正成为这些地方最受欢迎的储能产品,特斯拉在这些市场没有对手。

特斯拉在临港即将开工的储能工厂,规模很庞大。2022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到130GWh,同比增速达170%。如此算来,特斯拉工厂占据了去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大概30%。

认知两极化

对于特斯拉电动车,不管是如何看待这个产品的,对特斯拉本身的江湖地位,认知基本是一致的。有意思的是,对于特斯拉储能业务的地位,认知趋向两个极端。

一种看法认为,特斯拉储能是这个赛道的头部玩家。2022年,特斯拉在储能和光伏上收入达到39亿美元,增速40%。

而中国国内A股323只储能概念股,其中“派能科技“号称第一股,其2022年前三个季度营收接近36亿人民币。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摊算到全年,不过7亿美元的样子,和特斯拉的储能业务没法比。

从营收角度,不管面向光伏电站的Megapack,还是面向居民的Powerwall,特斯拉产品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后面会谈到。

特斯拉很愿意把澳洲的350MW规模的储能电站项目,拿出来作为商业成功的例证。确实,和现在火电机组动辄1000MW相比,350MW似乎也不是很大。

这个认识是不妥的。在光伏领域,50MW就不算小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光伏并网12GW,这里面大部分都是100MW的光伏电站。所以特斯拉给澳洲光伏项目匹配了350MW的储能,还是值得炫耀一番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特斯拉储能业务的竞争能力,放在中国,就不够看了,这就要谈到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两大主力电网的普遍性和可靠性,让即便是偏远山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便利的基础设施。面向居民的储能,在中国缺乏业务扩展空间;而商用储能,则存在价格竞争力问题。

和电动车一样,特斯拉也是储能的系统集成商。但是和车不同的是,储能电池日益与电动车所用的动力电池,从外观到设计、从控制技术到商业逻辑,都分化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业务方向。不过两者的技术基底和生产逻辑,几乎毫无轩轾。

储能电芯与动力电池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更重视循环寿命,对车载动力电池非常计较的体积(其实是功率密度),不大在意。

国内的电池单体(电芯),基本形成了大单体路线,从280Ah到560Ah,也就是一块电池包含1度电到2度电,这和车载动力电池,已经大不相同。

相同的部分是,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供应商,所有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也都是储能电池的大生产商。和车载电池一样,做储能业务的特斯拉,也是这些供应商的下游客户。

当前储能领域产业链已经足够成熟,特斯拉很难带来新东西,它是来蹭成熟产业链的。即利用中国的大规模、低成本、高可靠的电池供应,组成产品,出口海外,打遍欧美无敌手。这多少沾了了中企(主要是集成商)出海有门槛的光。

而电芯、逆变器、集装箱(组成机组的外壳)、电缆,特斯拉统统采购,组装成产品完事。唯一其真正自产的东西,就是一套控制系统(类似于车载的BMS,只不过控制策略不同)。

对于个人消费者,特斯拉名气大挺有用;但对于电网储能的B端客户,这套营销手段可谓毫无用处。

电网采购储能走的是招标流程,几十个参数(电芯循环次数、高低温性能、安装、维护、管理)报上来就完事了。特斯拉Powerwall的壳子造的确实精致,但电网储能集装箱就是一个带散热的大铁壳,外观根本不讲究。特斯拉在中国走竞价,第一轮就会被刷掉。

产业链融合

也有人认为,储能所用的电池,可以承接退役的动力电池。

特斯拉临港电动车工厂,2018年夏天签约,2019年初开建,当年末第一辆车就下线了。而在2018年的时候,进口特斯拉已经开始上量了。现在2024年开始生产储能设备,刚好最早一批进口特斯拉电池开始迎来退役潮,是否准备拿回收的动力电池做储能电芯呢?

前些年确实有这些考虑。有些小型储能设备(比如离散居民点、村落所用的孤立设备),的确用了退役动力电池。靠回收动力电池,一个是来源不稳定,另外关键的是这些电池已经不满足大型专用设备的需求了。一句话,并网储能设备,必须用专用电芯。

不过,根据国家法律,主机厂需要承担退役电池的处理责任。主机厂倾向于将这些电池还给电池厂,由后者组建专业处理工厂,运营回收生产线。最开始的时候,这些电池都是无偿给予电池厂,后来正极材料价格涨了,电池厂必须花钱收购退役电池。

现在情况又反转了。截至目前,退役电池和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动力电池,最常见的去处,不是充当储能电芯,而是直接拆解,电池材料部分回收(通常是有利可图的正极金属),其他部分做无害化处理。

但是,储能产业链仍然是与电动车产业链有密切关联的一体两面。

储能与动力电池实际上共线生产,无须单独建设生产线。这让电池生产商能够根据两个区隔但有联系的市场需求,规划产能更有余裕。比如动力电池需求走低,可以将产能更多地向储能倾斜。后者的整体需求虽然仍小于前者,但增速比前者快。

而特斯拉作为系统集成商,一直同时介入两个领域,现在它在中国的产能把两个链条串起来。虽然打的是可持续能源供应这个旗号,但对于远离高速公路、远离电网调配的偏远地区,风光与储能设施连接,可以为电动车提供能源支持。

这对于美国、澳洲等国家有现实意义;对中国而言,价值较低,因为中国电网覆盖不到的公路已经凤毛麟角了。

换一个思路,即将车载电池能源、储能设施,都作为能源网络的一部分,低碳甚至零碳模式的功能方式,就建立起来。

在业务层面,它们互相支持、互相赋能。像比亚迪、长城这种兼具电池供应商和主机厂的企业,介入储能业务,其实比特斯拉更具成本优势。

只不过,国内储能市场主要面向B端,吃规模的程度,甚至超过动力电池,毛利率偏低。他们暂时做的愿望不太大,但如果电动车增长陷入瓶颈后,这条电池产能的第二出路,就凸显出现实价值。

特斯拉在上海建立储能工厂,本意是利用国内相关产业链优势,强化自己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上海方面因为工作机会和税收能留在境内,非常乐于合作。

特斯拉这一举动,也给两个产业进一步融合,创造了一个现实样板。从这个角度看,特斯拉储能国产化,有不亚于当初电动车落地的积极意义。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人传媒,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特斯拉成立于2003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斯拉已经从一家美国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国际车企,现在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头。除了品牌的巨大影响力,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技术的先行者,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很多历史悠久的车企都会把特斯拉的技术作为标杆。在股票市场上,特斯拉打破了此前1800万股平均交易量的平静,最高光瞬间的日交易量就达到了6000万股,市值超过大众,直逼丰田。

特斯拉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了188%。从去年破产到市值全球第二,中国制造是支撑马斯克和特斯拉神话的关键。特斯拉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我看好特斯拉电动车的发展前景。特斯拉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今年有不少用户购买了特斯拉新能源汽车。特斯拉的设计极其简洁,就像iPhone刚刚进入国内手机市场一样。

国内消费者被其简洁的设计和独特的蝴蝶门所吸引,因此特斯拉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他车祸不比他少。现在特斯拉和三星苹果一样,被媒体无限放大。一堆国内车企靠特斯拉的开放专利造新能源车。这些人想抢特斯拉的蛋糕。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特斯拉没了,估计以后也不会有大企业来中国投资了,影响太大了。

那时候我们找工作,首选是欧美企业,也就是所谓的白领,但是现在可供选择的欧美企业越来越少了。自全面进入中国以来,特斯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工厂的建设和车型的量产交付。此外,特斯拉Model  3价格的官方大幅下调和该品牌股价的不断上涨给潜在车主和投资者带来了好消息,而特斯拉将在年底前实现零部件完全国产化的消息无疑让国内众多新能源车企雪上加霜。毕竟零部件全部国产后,意味着特斯拉还是会有降价的空间。只是价格战。相信会有很多造车新势力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