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他俩访华,美国人心态崩了)

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5日下午到北京了,开启对中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同期访华。

两个欧洲重要政治家同时访华,表达了欧洲对中国的重视,这让美国人感到有些吃醋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一个美国网民在雅虎新闻网上愤怒的留言还是惊到了我:“马克龙应该去访问诺曼底,看看谁为你而死。曾经救了你两次的不是中国。”

——如此霸道的道德绑架,不知法国人作何感想。毕竟法国不仅是主权国家,还是安理会五常之一啊。

马克龙和冯德莱恩

对于欧洲两大人物的访华,美国媒体非常关注,美联社第一时间发出马克龙专机降落北京的视频:

媒体报道

美国媒体对此事的详细报道也很多,但一些报道可以说字里行间充斥着醋意和挑拨。

美国《时代》周刊和彭博新闻社4月5日几乎用了同样的标题,竟称中国“向法国总统马克龙示好,试图挑拨欧美关系”。

彭博社说,在周三开始的为期3天的访问中,马克龙将有“大量的时间”与中国领导人见面。冯德莱恩也将出席在北京举行的正式会议,马克龙还将前往南方城市广州。报道称,这次法国领导人在中国受到的待遇几乎可以跟俄罗斯总统普京相比。报道还引用法国官员的话称,跟马克龙之前的访华之行相比,这一次的准备工作更加顺利和友好。

这是马克龙就任法国总统后第三次到访中国,也是他第二任总统任期内首次访华。

彭博社称,随着美中关系陷入低潮,北京方面希望通过接待马克龙和冯德莱恩“阻止欧洲加入”美国在关键技术出口管制等措施上的遏华措施。

不知道是马克龙为了照顾华盛顿的“玻璃心”,还是白宫主动要求,马克龙临行前还与美国总统拜登就中国之行进行了交谈,据说“他们重申了在俄罗斯持续侵略的情况下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

陪同马克龙出访的还有一个由法国企业高管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包括法国电力公司、阿尔斯通以及空中客车公司。彭博新闻社警惕地说,空客正在努力争取向中国出售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宽体客机,交易最早可能在本周达成。

其实,彭博社才是真正挑拨了一下法中关系,它在这篇报道里特别配了一张图,强调中国去年从法国进口是2009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

中法贸易额

文章说,虽然法国去年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德国和荷兰,但两国之间的双向贸易额去年下降4.4%,至810亿美元。为了证明法国企业在中国发展“不顺利”,文章还说,家乐福在2019年已经将其80%的中国业务出售给了中国竞争对手苏宁,而标致和雪铁龙正在考虑停止在中国生产汽车。

不过,《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提醒说,欧洲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欧盟和中国每天的贸易额接近10亿欧元,约合11亿美元(其实还不止)。文章提到,不论拜登政府今后将继续推动对中国企业实施怎样的制裁,包括柏林和巴黎在内的一些欧洲政府都可能不愿采取会危及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措施。

《纽约时报》则试图用不屑一顾的口气报道马克龙准备跟北京方面就乌克兰危机交换看法。文章的标题是:“中国能在乌克兰实现和平吗?马克龙没有说不。”文章称,马克龙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尚不清楚,但这位法国领导人“喜欢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穿针引线”。但报道同时承认,中国最近在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促成了一项“不太可能的”恢复外交关系的协议,称这一成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的新触角和雄心”。

文章还引用冯德莱恩在上周演讲中有关“与中国脱钩不可行”的论述,并引用一位法国官员的称,法国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并不是等距离”,但法国与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立场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利益不一样”。文章还引用台湾大学一位副教授的话说,欧洲可能觉得,俄乌冲突最大受益者是美国,并且美国继续寻求从这场战争中获益。因此,中国的和平提议,“可能会在北约内部引发分歧”。

显然,这些话让《纽约时报》记者感到扎心了。他写道,这不是拜登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措辞,“如果说,马克龙和整个欧洲都同意美国对乌克兰战争的关键支持,但他们同时并不希望复兴跨大西洋关系的代价是欧洲失去中国”。

在《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有关马克龙访华的新闻页面上,有网友留帖表示欢迎中法关系走近,“随着近期使用人民币出售LNG(液化天然气),法国可能会逐步减少美元的使用”。

与此同时,也有心态崩了的美国网民血泪控诉法国对美国的“不忠”:

“马克龙应该去访问诺曼底,看看谁为你而死。曾经救了你两次的不是中国。”

美国网友评论

美国对20世纪那场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法国人不会忘记,中国人也不会忘记。不过,说真的,美国和英国背着法国抢了澳大利亚核潜艇订单的事,估计法国人也不会忘记。

《美_的反智__宗教、民主、商__教育如何形塑美_人_知_的_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美国的反智传统》(理查.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SE8OJrbF78ENsWosH9ImA

 提取码:pm6p    

书名:美国的反智传统

作者:理查.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

译者:陈思贤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年份:2018-7-4

页数:624

内容简介:

从美国建国历程、宗教传统、政治体制、与商业精神中,探询美国的反智根源。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余英时

「本书内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国生活时心中所累积的若干疑问,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译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陈思贤

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始,近代文明就一直是以理性思辨与知识探索为前进的动力,并缔造了辉煌的成果。到了当代,美国又以其发达的学术、科技与物质生活为其佼佼者,特别反映在它拥有傲视全球的顶尖大学与最多的诺贝尔奖桂冠之上。然而,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在世人心中却少以精致、优雅闻名,诉诸实用与庶民品味的大众化商品与娱乐才见其所长。近年来小布希的穷兵黩武、川普的粗暴的言论与政策更让世人惊见美国文化中「反智」的一面,美国社会层出不穷的民粹与暴力事件也令人忧心忡忡。

二十世纪中知名的美国公共知识分子理察.霍夫士达特是少数最早注意到美国文化中的「反智」现象的学者之一。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他深深感受到美国人对纯粹的学术--包含深厚的人文学养、抽象的理性思辨、审慎的推敲论证等等--的漠视甚至是敌视,尤其是五〇年代以反共为名却动辄以知识分子为标把的麦卡锡主义,更另人痛心疾首。他於是於一九六三年出版了这本结合了思想史、社会史、与政治史的《美国的反智传统》。

《美国的反智传统》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时的民粹现象,也未必只是理盲躁动,它反映了美国人在特殊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传统。作为一个脱离英国而独立的新兴国家,美国人往往视过往的历史为落後、腐败、封建贵族对平民的剥削的累积。基督教在美国蔚为主流的福音教派与振奋派推崇教友发自内心的感动以及与上帝的直接沟通,而扬弃在神学、教仪上的钻研。杰弗逊、亚当斯、富兰克林等建国先贤虽然具备伟大的心智,但对平等的坚持使得美国政治很快转向以纯朴、勤奋、踏实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训练的庶民百姓为主体,哈佛、普林斯顿等东岸名校出身的仕绅则变贬为懦弱、空想、不务实的理论派。对科技的崇拜、对进步的期盼,以及蓬勃的商业文化更将美国的基础教育导向培育具有实用价值的技能,而轻视博雅的人文薰陶……

霍氏作为伟大的史学家,其杰出之处不仅在於对「反智」做了有系统性与历史深度的耙梳,更在於他固然一面严加批判民粹、保守、反动、极右的思维,却也试图挖掘其背後深层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予以同情性的理解。这使得本书不但是研究美国文化与思想史的经典,更可以透过它去思考一个更宏观的主题:「智识」在人类文明中该如何进展?知识分子能在社会上、政治上扮演什麼角色?

《美国的反智传统》於六〇年代甫上市就造成轰动,并接连获得普立兹非小说类奖、爱默生奖与希尔曼奖等殊荣。当代华人史学泰斗余英时先生於1975年撰写的〈反智论与中国传统〉即是受到本书的启发。半个多世纪後本书中文版终於上市,读者将可见其历久弥新、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深厚史学造诣。

专文推荐

1. 余英时

2. 苑举正(台大哲学系教授)

挂名推荐

1. 杨  照(作家)

2. 严震生(政大国关中心研究员)

「这是美国史学史上一部传世的杰作……是想瞭解今天美国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一本书。」--余英时

「本书内容不但深深吸引我,也解答了我在美国生活时心中所累积的若干疑问,真的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译者、台大政治系教授陈思贤

作者简介:

作者

理察.霍夫士达特(Richard Hofstadter,1916-1970)

二十世纪的美国著名公共知识分子、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霍夫士达特曾两次得到普立兹奖:他凭藉在《改革的年代》(The Age of Reform)中对1890年代民粹运动和二十世纪初期进步运动的理性分析首度於1956年获奖,之後又因《美国的反智传统》中对文化史的研究而於1964年再次获奖。

除了上述两书之外,他尚著有《美国思想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1944,民国七十年由联经出版)、《美国政治传统》(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1948),以及《美国政治中的妄想偏执风格》(The Paranoid Style in American Politics, 1964)。他也与华勒斯(Michael Wallace)共同主编《美国社会的暴力:一部真实记录》(American Violence: A Documentary History, 1970)。

译者

陈思贤

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美国约翰霍浦金斯大学政治学博士,专长为西洋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

著有《西洋政治思想史:古典世界篇》、《西洋政治思想史:中世纪篇》、《西洋政治思想史:现代英国篇》、《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译作包括《政治的意识形态》。

卡扎菲:论作死谁能比过我?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人,这种人嘴贱手欠人见狗嫌,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成,把欠打两字写在脑门上,把作死俩字挤进牙缝里,从前列腺到扁桃体都透露着讨人厌的气息?

如果你生活中真的遇见过这种人,那请收下我对你的哀悼。

如果你还没见过这种人,那么恭喜你,你马上就会见到了,因为卡扎菲就是这种人。

在中文互联网上,关于卡扎菲是怎么得罪五常的事情已经传成一个梗了,本篇文章我们对此也不多赘述。但是写了这么多期小国,很多朋友都觉得我不讲利比亚实在是功德不圆满。

很多人都问我,约老师,卡扎菲是位列非洲三大暴君的五个人之一吗?答案是否定的,卡扎菲虽然荒唐,但是在博卡萨马西埃之流面前,他还是个弟弟。

不过,没有名列那五个人之一并不代表他不疯。得罪五常只是卡扎菲疯狂人生的一个剪影,卡扎菲的疯跟我们前面讲的马西埃不同,马西埃是老少皆宜如假包换质优价廉童叟无欺原汤化原食能写病历开假条的生物学上的真疯子,但卡扎菲的疯,则是后天的疯,疯出了风格,疯出了特色。他的一生都是如此的狂妄,有的人称之为大局观,有的人称之为脑血栓。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

阿尔巴尼亚霍查的终极形态

苏联勃列日涅夫的哲学兄弟

乌干达阿明的钢铁同盟

阿根廷加尔铁里的嘴炮盟友

不成功的搅屎棍,很成功的作死家,

阿拉伯领导的领导,非洲国王的国王,伊斯兰教长的教长

利比亚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

军衔高至上校的国家元首——

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

1942年,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苏尔特以南沙漠中的一个小部落里。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面积达到17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9个通辽。按理说,29个通辽的国家应该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了,但是利比亚跟北非其他国家一样,都是沙漠占据大多数的面积,人口很少,至今也不过六百多万人,两个通辽而已。

卡扎菲的家庭出身说法有几种,有人说他爹妈是搞服务业,出租骆驼的,有人说是放牧的,但无论他家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总之他们家没啥钱。但卡扎菲家虽然没钱,家里却比较重视教育,至少重视对他的教育。他在家乡成功攻读了小学学位,之后来到大城市米苏拉塔读中学,去班加西读大学,先学 历史 后学军事,直到1963年参军。

这段经历看起来没什么,但其实这段履历并不简单。

卡扎菲从小就有很强的煽动力和领导力,他爱看书,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因此虽然他家里很穷,但同学们却都愿意认他当大哥,他的小弟随身带着小马扎以便他随时演讲。更绝的是,他把自己这帮小弟规范化制度化,搞了个组织叫卡扎菲同学会。在这个组织里卡扎菲还规定了明确的上下级关系,甚至还规定了不同分部的成员们不许私自接触,感觉他要是不搞政治,干传销也是一把好手。

年轻时候的卡扎菲是个有理想的人,他读过大学,文化水平远远领先于人均学历只有胎教的利比亚百姓。卡扎菲上中学时,埃及纳赛尔发动革命,推翻了埃及的法鲁克王朝,革命深深的打动了卡扎菲,终其一生,他都视纳赛尔为自己的偶像,他之所以一生的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就是因为纳赛尔的军衔只是上校。

本来,利比亚是没什么革命的土壤的。因为利比亚根本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样子,完全就是个部族拼多多,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国家只是个空架子。二战以后,在英美的扶持下才成立了君主制国家。本来这个国家一穷二白,除了沙子啥都缺。结果没想到1959年,利比亚突然发现了大量的优质石油,从此一夜暴富,骆驼变摩托了。

但随着石油收入的增长,利比亚政治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

利比亚国王伊德里斯一世老迈昏聩,根本无力跟欧美石油公司争取利益。利比亚石油收益绝大多数都被英美拿走。留给利比亚的这一小部分,还几乎都被王室和王室的部族独享,国内矛盾非常激烈。

卡扎菲在军队里的军衔是少尉。虽然军衔很低,但他的格局很大,他在军队里搞出一个新组织——自由军官同盟。

在当时的时局下,利比亚各派势力蠢蠢欲动,自由军官同盟自然也不老实。1969年,卡扎菲和军官团的其他成员们决定起来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反了他娘的。

怎么形容卡扎菲的政变过程呢?一句话概括就是,编剧如果敢这么编的话,一定会被骂死。

政变原定于1969年的3月21号动手,不过到了约定的日期,行动推迟了。

为什么推迟呢?因为3月21日那天,埃及著名女歌手乌姆.库勒松姆来班加西开演唱会了。库勒松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都非常有名,约等于中东麦当娜。卡扎菲和手下官兵们一致认为——在反了他娘之前,不妨先听一场演唱会。所以大家集体决定鸽了当天的革命,一起去给库勒松姆打call。

政变碰见意外推迟这也是常有的事。但按照常识,这种意外也就只能把政变推迟个一两天。但是这是非洲,非洲唯一的常识是非洲没有常识。所以卡扎菲足足把政变推迟了六个月,等到九月份动手。

1969年9月1日,在一个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天,卡扎菲决定动手。

卡扎菲政变计划极其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完——在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大城市班加西一起发动政变,控制电台和军营,宣布政变成功,就完了。

按说这么简单的计划,想规划的滴水不漏是很容易的。但卡扎菲和他的战友们,很轻松的把这个滴水不漏的计划给执行的跟三峡泄洪一样。

首先说的黎波里这一路,卡扎菲本人在班加西,他在政变前一天派自己的助手米海什去的黎波里接管军营。米海什到了班加西机场,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原定的航班。想坐下一班飞机,结果第二班飞机票卖光了。好在他认识机场的朋友,给他走了个后门,航班上搞了个站票一路到了的黎波里。

到了的黎波里以后,米海什怎么去军营呢?打出租车去。

一路打车到军营,由于太过激动,到了目的地以后直接下车,把枪支弹药和政变文件统统落在了出租车上,赤手空拳到了军营。

在的黎波里的另一头,卡扎菲的心腹贾鲁德带着手下六百名士兵准备接管防空部队。结果六百人在临出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里一共只有1050发子弹,平均一人不到两发,子弹还没有敌人的数量多,每人打手枪都不够。

班加西的政变,由卡扎菲亲自带头。他刚出门准备和部队汇合的时候,就被两个宪兵叫住要他帮忙修摩托,卡扎菲怕引起注意,足足跟他们修了几个小时才脱身。

好不容易找到了部队,卡扎菲带着他们凌晨出发,很快他们就发现此行的最大问题——他们找不到政变的目标地点班加西电台。

据当事人回忆,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班加西的街头没有一点光亮,整个部队在卡扎菲的带领下在班加西街头乱转,成为了有组织的街溜子。

按说卡扎菲发动政变时,利比亚发现石油已经十年了。作为第二大城市的班加西基建居然差到没有路灯,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后来我仔细想想,觉得我可能格局小了,利比亚国王应该在第五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各国的政变和革命都不能算是个新闻,每年都有反动派被吊路灯。所以利比亚国王可能认为,只要我不修路灯,革命者就吊不死我。

没路灯确实给卡扎菲创造了很大的麻烦,他带着部队转来转去,好不容易找到电台,转头一看发现自己成光杆司令了。因为后面的大部队已经在找路的过程中被他甩丢了。卡扎菲到了电台前只剩下一个人,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面对着电台的卫兵,他决定一个人发动政变。

然后,守卫电台的卫兵发现了他,然后卡扎菲就默默地走进去了。

在卫兵看来,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军官要进入电台大楼,有什么好拦的?

然后,卡扎菲顺利的进入了主播间,掏出枪来说明自己的意图,电台的人没有任何抵抗,很淡然的帮卡扎菲处理好机器,让他发表政变成功演讲。

在首都的黎波里,虽然政变部队人均不到两发子弹,火力都比不上太平天国,但奈何政府方面压根没人抵抗。政变者很顺利的接管了首都各大要地。当时利比亚国王人在国外,国内监国的是王子哈桑。政变时这位王子酩酊大醉,完全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也不知道啥菜啊把他喝这样。

早晨六点半,卡扎菲发表了政变演讲,宣布一个新政权成立了。但他直到演讲时都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成功了,因为怕被找后账,他连名字都没敢暴露。他在政变前甚至连讲稿都没有准备,激动之下,他说自己为这场政变准备了十年。如果这是假话,那证明卡扎菲上台第一天就撒谎。如果这是真话,计划了十年还执行成这个样,那说明他真的是个智障。

这就是所谓的卡扎菲革命,是他后来反复夸耀的功勋,基本就是白捡了一个政权。

卡扎菲上台前,美国人就已经注意到他了。因为当时利比亚的伊德里斯王朝更倾向于英国,让美国人有点不爽,所以早在卡扎菲政变之前,美国就给了他一些支持。

但是,美国人没想到的是,卡扎菲身上有很多buff,但有一个buff却是他携带终生的:赘婿噬主。

卡扎菲这个少尉是怎么来的呢?卡扎菲入伍后猛烈的追求自己的上司哈立德将军的女儿,并且成功追到手,成为了将军的赘婿,这才让他以一个尉官的身份笼络了一批人。但是卡扎菲政变成功后,哈立德将军已经失去了价值,他立刻就跟自己的发妻离婚了。

对自己的老丈人都这样,对美国人就更不用说了。

1969年卡扎菲上台时,宣布尊重外国公司权利,保护外企财产。英美觉得小伙子很上路啊,就没有为难他,反而帮助他修筑一些基础设施,还给他提供了贷款。但卡扎菲这个路只上了不到一年,他在1970年没收了美国的空军基地,1972年废除了与美国的所有合作协议,1973年,更进一步,全面没收美国在石油公司所占有的51%的股份,一分钱没给,白嫖了美国在利比亚的石油收益。

从长远来看,收回石油收益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当时的人看来,大家都屏气凝神的看卡扎菲:你完了,你敢没收美国人的企业,等死吧你!

结果,卡扎菲在没收美国企业以后啥事儿都没有,美国人除了骂两句以外没有别的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卡扎菲当时已经抱上另一条大腿,这个大腿我不说你们也知道是谁——你滴勋宗!

苏联和利比亚的关系相当之好,勋宗非常重视与卡扎菲的关系,为什么呢?

因为在冷战中,美国的盟友,大部分是加油包,苏联的盟友,大部分是放血槽,苏联每年都要给盟友搭上天量的金钱。而卡扎菲脑子虽然不太够用,但是他有钱啊!

苏联的盟友拿苏联的武器都是白嫖,连句下次一定都不带说的。但卡扎菲居然给钱,他从苏联购买的武器规模可谓惊人,光防空导弹就购买了十八个旅的规模,成为了苏联当时极少有的能奶大哥一口的小弟。事后统计,卡扎菲从苏联购买的军火累积达到了一百亿美元之多。

由于卡扎菲有钱,苏勋宗对卡扎菲的态度简直可谓宠溺。

1978年初春的一个深夜,苏联防空部队突然在雷达上发现了一架利比亚标识的飞机,未经任何申请进入苏联领空。苏联空军紧急跟这架飞机联络了一下,得到的回复是——这是卡扎菲的专机,有急事见勃列日涅夫。

苏联官员不敢怠慢,连夜叫醒了时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不是海军那个),通告了情况,副部长说甭管卡扎菲是为什么来的,赶快去机场迎接。在苏联初春的凌晨,副部长同志带着一大群苏联外交官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机场。

卡扎菲降落到了莫斯科机场后,开了舱门却没露面,里面一个人探出头说:卡扎菲主席问,我的勃列日涅夫兄弟在哪?

苏勋宗出生于1906年,卡扎菲出生于1942年,苏勋宗要是生孩子早点当他爷爷都够了,但是挡不住人家管苏勋宗叫兄弟。

听到问话,苏联外交官们回答:由于没有事先通知,勃列日涅夫同志无法前来迎接,苏联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库兹涅佐夫同志在这里。请卡扎菲主席先去国宾馆休息,明天与勃列日涅夫同志会晤。

结果飞机上的人听完这句话一言不发,砰的一声把舱门关了,再也没露面。

但是这架飞机也没走,就静静地停在机场上。苏联外交官们在苏联初春凌晨的寒风中站在停机坪上吹喷气式发动机,足足站了两个小时。利比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不断地往飞机上运一种斯大林老家的矿泉水,两个小时之后,矿泉水装完,卡扎菲启动飞机回家去也。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离谱,那我告诉你这在卡扎菲的外交生涯中真的算不上什么。

1981年,卡扎菲正式访问苏联。这次苏勋宗给了他盛大的欢迎仪式。到了访问的某一天,按照日程,应该是由苏联官员带他去访问军营商谈军购事宜。苏联外交官早晨在卡扎菲宾馆门口集合,卡扎菲磨磨蹭蹭不肯出来。好不容易盼出来了,卡扎菲抬头看了一眼天,说按照我们阿拉伯人的规矩,天上看不到三颗星星不 能出门(当时是早晨),今天的的日程不去了。

苏联外交官也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说卡扎菲同志那咱们军营不去,今天你想干什么呢?

卡扎菲想了想,说我要看穆斯林的葬礼。

苏联外交官虽然身经百战,但这个要求还是把他们震惊了。他们表示这个要求我们无法满足,莫斯科的穆斯林本来就少,我们总不能为了这事儿现给你杀一个吧。

卡扎菲说我不管,我就要看穆斯林的葬礼。

最后,在克格勃特工的全力搜索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尚未下葬的穆斯林。由苏联政府为他安排了最豪华的葬礼,结果卡扎菲到了葬礼上指责伊玛目,说你办的不合规矩,伊玛目说你行你来,卡扎菲又说我不来,我要去探望这个逝者的家属。

苏联外交部和克格勃官员们忍无可忍,终于没有答应他这个要求。如果不是苏勋宗的态度,克格勃的人高低得给卡扎菲安排一下。要知道,克格勃搞海外政变的本事丝毫不下于CIA。

不过卡扎菲的外交风格不仅对苏联如此,对各国都一样。他跟中国的梁子从70年代就结下了,1970年卡扎菲派人来中国,问周总理能不能买核武器,全程态度非常傲慢,被中国断然拒绝,主席评价他狂妄且讨厌。

1982年,卡扎菲唯一一次访华,坚决不向中方通报自己的行程和随员名单,给中国的迎接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到了中国后,卡扎菲对中方提出的一系列友好合作的项目毫无回应,连正眼都不看一眼,只说要买核武器。后来他在深夜里突然提出要求,要给他的女保镖过生日派对,钓鱼台的厨师连夜给他准备食物累到昏倒。卡扎菲访华没有谈成任何合作,因为他觉得中国国力太弱,除了核武器外,跟中国没什么好谈的。

在国际外交史上,有个性不拘小节的领导人有很多,比如赫鲁晓夫的皮鞋,铁托的香烟都是外交史上的名场面。但这些大佬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性的,而且只有强国才有底气如此放肆,而卡扎菲无论是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呈现出了与个人地位完全不匹配的迷之自信。


有些人夸赞卡扎菲,说不管怎样,卡扎菲把一个贫穷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高收入的国家,还曾经一度有过免费教育和医疗,这是他的功劳。

这话说的就没良心,利比亚曾经的富裕完全是石油的功劳,跟卡扎菲有啥关系?反而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瞎折腾,把一个本可以安安静静做一个石油土豪的国家给折腾到国破家亡。

卡扎菲喜欢绿色,因为绿色是伊斯兰教的颜色。在他的领导下,绿色在利比亚不仅是一种颜色,它是 时尚 是气质,是光是电是神话,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天上的太白仙。别国政府发表的文件叫白皮书,利比亚发表的文件叫绿皮书。在卡扎菲的设计下,利比亚国旗越来越简单,终于变成了一张纯绿色的布,被誉为全球最简单国旗:


不过利比亚国旗只能算是全球唯二的最简单国旗,因为法国国旗跟利比亚国旗一样简单:


卡扎菲号称简朴,只爱住帐篷不爱住房子。但他这个简朴就像是嘉靖帝说自己四季常服不过八套一样,他走到哪都要住帐篷。2009年去联大开会,利比亚使团花高价租下了纽约的一大片空地来给卡扎菲扎帐篷,这个空地属于谁呢?


是特朗普的。

在卡扎菲的领导下,卡扎菲家族成为了利比亚的首富,垄断了利比亚的石油、酒店、航空等多个行业,资产高达数百亿美元。而在卡扎菲执政后期,由于美国制裁,利比亚经济严重萧条,失业率常年保持在30%以上,贫富差距极大,利比亚老百姓又不傻,真的日子过得好谁愿意造反?

如果仅仅是对内折腾还则罢了,卡扎菲还数十年如一日的对外输出。我们前面讲过,卡扎菲与博卡萨和阿明的关系都不错,他出兵参加过乌坦战争,被坦桑尼亚海扁。出兵侵略乍得,跟乍得的武装皮卡部队打的有来有回。这些战争除了证明非洲大区优秀的匹配机制以外毫无意义。一句话总结卡扎菲的军事生涯就是戎马一生,未尝一胜。

在卡扎菲年轻的时候,曾经特别积极的想推动埃及和利比亚合并,先后向纳赛尔和萨达特总统反复推销自己的合并方案,都被埃及婉拒。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后,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埃及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实力,知道自己不可能打败以色列,为了要回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埃及不得不与以色列讲和,两国于1979年建交。

埃及与以色列的建交极大的震撼了阿拉伯世界,这就好比你这边跟人谈恋爱,那边跟人订婚,这肯定不合适对吧。阿拉伯国家集体跟埃及断交,埃及从此彻底失去了在阿拉伯世界里的老大地位。但谁也没注意的是,卡扎菲从此来神了。

卡扎菲觉得,埃及已死卡学当立,从此以后,阿拉伯世界有什么事儿卡扎菲都第一个跳出来表态,表示利比亚可以为阿拉伯世界做一些工作。但表态了一大圈,却几乎没有人捧场,原因很简单——啥实力啊就表态,真以为自己玩红警呢?

眼见自己在阿拉伯世界混不出头,卡扎菲的目光投向了非洲。他作为一个白人,好像一下子成为了黑人们异父异母的亲兄弟,积极的联系非洲国家。说天下非洲裔是一家人。2005年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利比亚,卡扎菲评价赖斯:我爱她,我仰慕她,她是我们非洲的姑娘,我为她骄傲。她送给了赖斯大钻戒和自己的照片,邀请赖斯参加自己的二人晚餐,基本等于公开追求赖斯,肉麻至极。

后来他政权倒台后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个相册,相册名为“我亲爱的”,里面全是赖斯的照片。

卡扎菲的非洲政策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他对推动非洲联盟的成立做出了突出贡献。非盟成立后,卡扎菲提出了几个构想:成立非洲共和国,建立非洲自己的军队,弃用非洲法郎。他还曾经找来二百多个非洲酋长,给自己加冕为非洲的万王之王。

这些事情基本都是在打法国的脸。要知道,大国乳法,是个笑话,小国乳法,等于自杀。卡扎菲的非洲战略,成功的跟法国结下了梁子。

在此之前,英美已经跟卡扎菲势不两立。卡扎菲对英美做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在西柏林酒吧制造爆炸,炸死两名美军,伤亡二百余人。炸毁泛美航空航班,造成270人死亡。在英国实行“书有店砸”,炸毁出售反对卡扎菲刊物的报摊,英阿马岛战争的时候,卡扎菲还声援加尔铁里,给了阿根廷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由于卡扎菲的疯狂,美国总统里根称他为非洲疯狗,英美联合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空袭斩首,想通过把卡扎菲炸飞的方法把卡扎菲炸废,但都没有成功。

有些人说卡扎菲是反美英雄,我不知道对老百姓下手算什么英雄。而且就算反美,卡扎菲也没有坚持到底,他在这方面一直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2003年,萨达姆的倒台给了卡扎菲极大的震撼,他宣布利比亚放弃研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愿意接受检查,还赔偿了洛克比空难的遇难者家属,开放了国内的石油产业出卖给西方。哦对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亲美态度,卡扎菲做出了一个违反勋宗的决定——他公开支持车臣独立,与俄罗斯一刀两断。

本来,卡扎菲的缓和态度让西方对他的制裁有所松动,美国一度把他从制裁名单上撤了下来。但是卡扎菲的问题是,他心里明知道自己已经怂了,却还不改自己的外交理念。

卡扎菲的外交理念是什么——简单的嘴臭,极致的享受。打架没赢过,吵架没输过。

他带着法国总统去参观美军空袭的遗址。把脚丫子伸到英国首相的面前,对着首相故意放响屁。访问意大利时,把意大利迫害利比亚民族英雄的照片挂在自己胸前。外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友好沟通,但卡扎菲把外交当做了个人羞辱他国领导人的表演秀。

2009年,应利比亚要求,英国出于人道主义释放了已经癌症晚期的洛克比空难嫌犯迈格拉希,英国政府希望利比亚能够照顾空难遇害者家属的情绪,低调处理嫌犯。于是卡扎菲组织了上千人的欢迎队伍,他和儿子父子两人亲自去机场,以国家英雄的待遇接回了迈格拉希。这件事在英国掀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为此备受指责。

同一年,卡扎菲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他不顾联合国时长规定,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了九十多分钟,讲到同声传译员崩溃离场了还在讲。卡扎菲在讲话中说,联合国不过是个放空炮的地方,只是为常任理事国服务的空架子,应该改名叫恐怖理事会。他在讲话中手指潘基文,要撕毁联大宪章,最终把联大宪章甩在一边,完成了自己在联大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表演,成为了联合国 历史 的冥场面。

不过他的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联合国确实不是一个小国发声的平台,小国唯一可以发声的地方是通辽。

对于国内,卡扎菲一直保持着高压态势。他把反对自己的大学生当中吊死,也曾在三个小时内屠杀1200名犯人。利比亚的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们在他的统治下大批逃亡,这群人在各国形成了反卡扎菲的组织。某天,反对者在利比亚驻英(事实上的)大使馆前抗议示威,卡扎菲命令使馆人员用机枪扫射人群,打死打伤多人,其中包括一名英国警察。

卡扎菲似乎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是要付出代价的。

2011年,阿拉伯之春影响到了利比亚,利比亚很快进入了内战状态。联合国就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进行表决,15个安理会理事国无一国反对,顺利通过了决议。

在之后,就是卡扎菲的结局。

2011年10月20日,穷途末路的卡扎菲政权的最后一个据点苏尔特被反对派武装攻陷,卡扎菲从一个下水道里被人薅了出来。死前遭到了反对派武装数小时的虐待,最终被身中数枪被杀,一同被杀的还有他的儿子穆塔希姆。

美英法代表的北约固然是狗,但这并不代表卡扎菲就不是狗,他们俩狗咬狗而已。卡扎菲死后,很多人说卡扎菲是一代枭雄。我实在是想不出卡扎菲枭在了哪里,他一辈子除了搞搞恐怖袭击有一套以外没有干过任何体现武德的事情。他靠着白捡的政权折腾了四十年,苏尔特的下水道,是为他荒唐的一生划上的应有的句号。

而对于他的命运,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韩非子就已经预言过了——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