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史无前例!对台这类打击目标首次出现)

9日,东部战区继续位台岛周边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当天中午,央视新闻报道画面显示,多军兵种部队在战区统一指挥下对台岛及周边海域关键目标,实施模拟联合精确打击,持续保持围岛进逼态势。这其中“台岛及周边海域关键目标”值得注意,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赵小卓9日对《环球时报》表示,此次军事行动对台打击目标包括台岛要地、要点等三类重点目标,检验任务部队的精准打击能力。

9日,央视发布的现场画面显示,台湾海峡内,多艘驱护舰与海上待机的导弹快艇、联合岸导突击群,对台岛西南目标全时追瞄。在不同方向,警巡舰艇采取高速机动和隐蔽接敌方式占领预定打击阵位。战区空军梯次出动数十架次预警、侦察、歼击、轰炸、干扰机,按照作战编组飞赴目标空域,构建岸海空一体联合打击体系,机群依托联合情报支撑,精准掌握战场态势,为联合突击兵力提供目标引导和支援掩护。

演习现场画面

2023年4月9日,“联合利剑”演习进入第二天。

赵小卓介绍,8日军事行动的重点是兵力展开,检验部队在联合作战体系下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信息权的能力。今天军事行动的重点是实施模拟联合火力打击,陆、海、空等任务部队从不同演习区域运用多样化打击手段对目标进行精准打击。

东部战区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现场画面。图自东部战区微信公号

央视报道称,多军兵种部队在战区统一指挥下对台岛及周边海域关键目标,实施模拟联合精确打击,持续保持围岛进逼态势。

在此前官方公开报道中,作为打击对象,“台岛及周边海域关键目标”没有出现过,尚属首次。赵小卓指出,这可能是指台岛内某栋建筑物,或某个军事基地等。

对台湾关键目标的模拟打击是由火箭军任务部队执行的,报道称,“火箭军任务部队据报依案完成首轮对台湾关键目标模拟打击,连夜向预备阵地机动转场,展开后续打击准备。指挥所筛选确定新一轮打击目标,数十套发射单元占领发射阵位、建立高戒备状态,操作号手精准完成发射准备,随时听令实施第二轮打击。”

赵小卓进一步介绍,此次军事行动模拟打击目标有三类重点目标:首先是台岛的要地、要点、跑道等重要目标;其次是支持台军事体系的重要节点;第三是打击移动性的重要目标,对其实施跟踪监视,必要时一举歼灭。他表示,“对重点目标的火力打击手段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对目标打击强调精准,全面检验各任务部队的火力运用及精准打击能力。”

央视的公众号“玉渊潭天”9日下午发布了一则由东部战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动画视频,视频显示,来自陆上、海上和空中各个方向的火力直扑台湾本岛,覆盖范围广,打击力度大。这一动画制作准确地描述出解放军陆、海、空火力从不同区域对预定目标进行多波次的精准打击。

此外,央视画面显示,9日上午,东部战区海军徐州舰在台岛以东海域实施战术动作,在目视距离大约5海里处是台军的宜阳舰,这也表明演习期间,这可能只是战术动作模拟攻击,实战时就是真正的火力攻击,一发击中。

海军徐州舰在台岛以东海域进行战备警巡。王志鹏摄

延伸阅读

媒体:蔡英文当局面临的安全环境 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台独”顽固分子萧美琴

直新闻:对于大陆宣布制裁台湾“驻美代表”萧美琴,以及接待蔡英文的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和里根图书馆,还有台湾的“远景基金会”与“亚洲自由民主联盟”两个民间组织,你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跟上次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登岛之后的反制措施相比,中国大陆这次的制裁措施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上次制裁了为佩洛西登岛“保驾护航”的美国军方,暂停了中美两军之间的一系列交往活动,制裁了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本人及其家属,以及暂停了中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商谈等等,这次的制裁措施则主要是转向了具体安排接待蔡英文的美国非官方机构,包括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和里根图书馆。

二是上次的制裁措施是对美方与蔡英文当局一起打,这次只是制裁了蔡英文当局的“驻美代表”萧美琴,也就是把制裁的目标对准了蔡英文当局。

三是上次对过去台湾销往大陆的一系列产品开展了限制措施,这次的打击面仅限于台湾的两个披着民间外衣的智库。

这也再度说明,大陆的这次制裁组合拳是有理有利有节的。因为不仅拜登政府在接待蔡英文过境时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克制,就是共和党与麦卡锡本人也是有所节制的,尤其是以在美国会见蔡英文取代率团登岛的“相互置换”的方式,消除了麦卡锡登岛有可能在台海局势中引发的更大风险。


解放军第三次围绕着台湾岛进行大规模的“锁岛演习” 资料图

直新闻: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北京时间2023年4月8日至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按计划在台湾海峡和台岛北部、南部、台岛以东海空域组织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对此,你又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在我的印象中,这已经是解放军第三次围绕着台湾岛进行大规模的“锁岛演习”了。

第一次是在1996年因为李登辉访美而诱发的第三次“台海危机”中,中国大陆在台湾岛周边划定了六块区域来进行军事演习,并用导弹飞越台湾岛上空进行了演练;第二次是在因为去年佩洛西登岛而诱发的第四次“台海危机”中,中国大陆以更贴近台湾岛的方式而划定了六块演习区域,并用导弹试射与飞机军舰实战演练同时进行的方式而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锁岛演习”。那么,这一次应该就是第三次大规模的“锁岛演习”。

如果说,解放军偶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锁岛演习”,还可以被解读为对“台独”势力的威慑行动的话,那么解放军接二连三举行大规模的“锁岛演习”,那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大陆正在对将来有可能会到来的非和平统一行动而进行反复的模拟“锁岛预演”了。而且中国大陆在军事上跨出的这一步,未来极有可能会成为常态。也就是说,蔡英文当局所面临的安全环境,将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状态了。

如果中国在五年内研制出飞碟速度达到光速将产生什么影响?

诺曼底登陆现代启示录 诺曼底登陆已经过去60年了,60年后的今天,法国人突然对这场登陆生起了极大的兴致,一场史无前例的庆祝活动热闹登场。我们不知道法国人的内在想法,也许法国人天生浪漫,喜欢心血来潮。毕竟这场登陆的主角是美国人和英国人,法国人在这场登陆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不管怎么样,这场登陆战留给法国和世界人民的东西很多,能够更直接的服务于我们反台独、促统一的现实斗争,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启示之一:登陆成功的概率远大于抗登陆 不仅是诺曼底,从整个二战期间发生的100多个登陆战例来看,实施登陆作战的成功率非常之高,登陆失败的战例屈指可数。尽管抗登陆一方占有地利,并能最大限度的的运用地形、海洋和以逸待劳等多种有利条件,但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登陆一方握有最大的主动权,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达成战役、战术的突然性和战场优势;能够在精心选定的地段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最大限度的削弱和孤立防御一方,从而取得战役的胜利。而抗登陆的一方,一般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搞清楚对方的真实意图和作战方式,往往在登陆发生的时候处于劣势和被动。 启示之二: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是保证登陆胜利的最重要因素 诺曼底登陆从筹划到实施,前后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其作战方案也是几经改变。在筹划战役时,美英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坏情况,都做了详细的设想,制定了尽可能完备的方案。特别是在战斗力方面,美英能清醒的看到,虽然德军在地利及作战经验、战术素质、指挥和应变能力等综合作战能力上有一定优势,作战意志也比较顽强。但德军毕竟是两线作战,而盟军在资源和战场物质条件要大大超过德军。同时,美英军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上的胜利,也证明了德军并非不可战胜。而自己的决心和意志,是比物质和地形更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再多的优势条件也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美英特别引导部队认清自己的优势,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与坚定性的辩证关系,极大的调动增强了部队的信心,保证部队在登陆作战最困难的头几天,顽强的坚持了下来,最终把优势发展为胜势。相反,如果从一开始艾森豪威尔和丘吉尔就患得患失、犹犹豫豫,只看困难而看不到自己的优长,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任何战争都不可能取胜。 启示之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达成战役的突然性 如果从军事的角度纵观整个诺曼底战役,最成功的经验既不是美军研制的各种专门器材和兵器,也不是美英的战术和立体登陆战役样式,因为如果仅从战役的效能看,美英军的战果简直是得不偿失。不仅消耗的战争物资远远超过德军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伤亡也明显的大于德军。但最为成功的是,美英成功的欺骗了德军,在德军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实施了登陆,并运用欺骗,把德B集团军群主力23个师(内有4个装甲师),始终拴在了并不存在的主攻方向——加来。但即便如此,仅仅是位于诺曼底海岸的德军第7集团军的14个战斗力不强的师,其中只有一个装甲师,就让盟军吃尽了苦头。如果没有这个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欺骗成功,让德军把位于加来的精锐部队调到诺曼底海岸,其战争进程和结局就很难预料了。 孙子兵法上讲,兵者,诡道也!一语道破了军事斗争的本质。这也是诺曼底登陆成功给我们的最大经验。登陆作战必须要有一定的地形条件,也就是说要有沙滩,以供登陆部队抢滩和建立登陆场。抗登陆一方的兵力总是很难全部照顾到的,一般都是从地理和经济、政治条件出发,判断敌方可能的登陆地段。而对哪些条件不够好、地形不够理想的地段,往往加以舍弃。这就给登陆一方实施欺骗和佯动创造了条件。那些被认为最不可能实施登陆的地段,经过努力,不仅可以登陆,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达成突然性。 在台湾海峡,最适合登陆的主要是台湾西海岸,从桃园到高雄有绵亘的海滩和良好的登陆条件。长期以来,台军在面向大陆的西海岸修筑了大量的抗登陆工事和障碍物,但对于北部和东海岸,台军认为其背向大陆,又面向太平洋,地形多礁石而不利于登陆,因此防守相对薄弱。同时,台军也和德军一样,认为在兵力有限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机动部队实施机动作战,以便在判明解放军主要登陆方向的时候,以机动部队实施“背水击”。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的反对台独军事斗争提供了非常直接的对比和运用条件。 启示之四:以不断佯动制造“警觉疲劳”,达成欺骗的突然性 在D日开始之前,美军对德军的战备程度和反应能力估计的很充分,认为要达成突然性,仅靠欺骗是不行的,因为毕竟真正发起登陆的迹象与平常还是不一样的。于是,美英又想到了另一个方法——佯动。在长达大半年的时间里,美英不断的进行大规模的演习和空中突击一方面通过演习完成部队的调动、部署和登陆演练,另一方面以这种不间断的模拟登陆态势,给德军不断的制造假警报。结果,这样的佯动真的造成了德军的警觉疲劳。当登陆日开始的前一天,面对盟军大规模的登陆迹象,德陆海空三军情报机构均没有发出战争警报。而且对气象情况的判断也不够准确,没有预见到在风暴过后可能出现的利好天气。 虽然古今中外大家都通晓“狼来了”这样的故事,但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运用这样的手段,仍然屡试不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很难避免“感官刺激疲劳症”这样的欺骗。在现代条件下,随着航空、航天、电子等侦察手段的不断发展,一支大规模的登陆军队要隐瞒自己的形迹和企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佯动却能够为这种欺骗提供最大的效果。一个聪明的弓箭手为了欺骗对手,不断的引而不发,他的对手就会以为他射术不精或者虚张声势从而放松警惕,由此,他也就为遭受致命一击埋下了的祸根。 启示之五:加强技术保障力度,有针对性的研制技术兵器,达成技术突然性 为了克服德军设置的抗登陆和反空降障碍物,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前,列出了100多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从克服海滩障碍到建立人造码头等多项具体困难。为此,美英专门拨出经费并组织专家和工厂,下大力攻克技术难关,研制了一些德军未曾见过也不了解的技术兵器和技术手段。这些兵器和手段,不仅保证了盟军整个登陆战役的顺利实施,也让德军没有应急准备。这说明,一般的战争准备并不能代替临战应急准备,只有让部队进入到临战状态和实战演练中,才能发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而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克服困难的努力,不仅能在短时间内克服平时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还能极大的创造出许多新的技术条件和杀伤手段,从技术上达成对敌的突然性。 启示之六:扬长避短,击打要害,达成战役与战术的突然性 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前,美军认为,德军的优势是部队作战经验丰富,单兵与分队战斗素质高,擅长装甲机械化兵团机动作战。为了扬长避短,美军确立了以建立登陆场为战役胜利的主要目标,不要求部队在登陆以后快速向纵深发展,也不要求空降部队实施战役阻断任务,而是赋予空降兵直接配合和支援夺取登陆场任务。因此美军在登陆开始的几天,采取集团猥集前进,发展非常缓慢,每天前进不到一公里,但却始终没有给德国机动歼击的机会,保障了登陆的成功。 一支军队,不管其多么弱势,也有自己的优势。在现代战争中,优秀的军事统帅往往是扬长避短、以长击短的大师。我军从创立到今天,虽然在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短时期内,我军不可能改变在海空力量方面处于劣势的状况。但是,我军最大的长处是陆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有优良的传统和作风、高质量的训练水平和较好的军事素质,具有在没有海空优势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战胜强大敌人,完成艰巨的任务的光荣传统。就陆军战斗力而言,我军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相对优势,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因此,在未来保卫国家统一的战争中,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发挥这一优势,从一开始就确立把主要战场放在陆战场上来,依靠强大的陆军实现快速的决定性打击,从陆上确立并夺取全局优势和战场主动权,从而让对手的海空优势难以发挥。当然,发挥陆军优势,并不是要排除其它军兵种和技术手段的作用,也不是要求改变重点建设这些技术兵种的战略目标。而是从战争效能和扬长避短的原则出发,要求这些技术手段和军兵种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以不同的战略作用的打击目标,全力保障陆军主力实施快速而决定性的打击。可以这样说,一旦我军陆军强大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和主力兵团展开并进入主战场,敌人的失败就是了眼见可待的了。

关于甲午战争的论文

如果能造出来,那么无论是对军事,还是对航天,还是对于尖端科技发展,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绝对是颠覆性的。

第一、造出这种飞碟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一款极其耐热,同时及其坚固的材料。关于这点,看一下当时苏联设计的米格31截击机。为了保证飞机在高速运动的状态下,不会因为高温而损坏,干脆使用了大量的不锈钢来代替普通的航空铝合金。这还仅仅只是数倍因素,并不是光速。那么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起码再也不用担心航空工业“心脏病”的问题了。

其次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一种能够持续性、高效率的提供和生产能量的方式。起码常规的喷气式发动机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能量产生和转化效率。而且就光速飞行的飞碟来说,消耗的能量绝对是数以万计。我个人感觉,只有可控核聚变技术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才能做的足够小,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最后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关于飞碟这种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而且不仅仅是掌握,更是掌握成熟。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有人也曾经尝试去这样设计,但是最终的效果都不理想,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发展。而且速度超过光速,那么必然需要相当强大的计算机,起码是类似“贾维斯”的人工智能才可以轻松驾驭飞行,靠人是完全不可行的。

第二、哪些技术是可以放在什么地方。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技术,那么起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的军事威慑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因为这种飞行器的存在,我们可以直接采取核武器轰炸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打击。而且完全不需要担心导弹的拦截,因为任何导弹和高炮都追不上你。同时任何国家向我国发射的核导弹都可以轻松拦截,这个飞行器的速度这么高,完全可以在核武器刚刚发射的时候,就直接跑过去把核武器摧毁。

其次,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将达到颠覆性的发展。星际之间的移民,往返将不再是问题。如果未来有一天,人类在火星建立了宇宙前进基地,那么或许需要人们将其

最后,在目前我们的认知体系中,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就是光速,甚至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距离单位:光年。所以就目前我们的认知来看,如果能够做到让宇宙飞行速度超越光速,那么在飞船上的人将会觉得时间过的很慢。当然这也是科学家的猜想,不过科学家也指出,速度只是时间的快进键,所以速度达到光速并不能把你送到小时候,然后怂恿家人去买马云的股票。

不过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发展水平,不要说五年了,五十年之内能不能造出突破光速的飞行器,尚且是个极其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要突破极限的方面太多了,首当其冲就是材料学,随后还有功能方式,同时还有人工智能等大方面。不过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么绝对是改变世界的新发明。

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甲午战争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利用英俄对抗的机遇.设置圈套制造借口,对中国和朝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自丰岛海战至占领田庄台,仅八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两半岛,全歼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至台南失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第一次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数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以此为起点,日本的侵华活动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1900年,日军充当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力军;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军又重新占领了辽东半岛;1914年日军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出兵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年和1928年,日军又两次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变本加厉,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市、热河省、长城沿线和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和绥远两省。中国步步败退国无宁日。卢沟桥事变又爆发了第二次中日战争,这决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推行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总知,日本的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从此,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一直没有改变。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无信和野蛮,残忍和凶暴,贪婪和兽性。因此,要完整认识中日关系史,就应该寻根溯源,从甲午战争入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破坏,对中国历史命运产生的严重影响,其后果决不可低估,切不可因为岁月的流失而谈忘了这悲惨的过去。

然而,日本的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在甲午战争中的“光荣战死者”13619名,以及侵台作战阵亡者1130名,合计14749名。他们中包括入侵东北战死的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入侵威海战死的第十一旅团长大寺安纯少将,入侵辽宁战死的“总督府”参谋长福原丰功少将和入侵台湾死去的第二旅团长山根信成少将等侵略头子。他们和日本在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一样,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6次受到日本首相小泉的参拜,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军国主义阴魂在日本始终不散。

靖国神社不灭,军国主义不亡。勿忘国耻,强我中华。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总之,已经腐败而又陷于帝后党争的清王朝,在战前丧失了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名叫易俊的御史就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知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谍报活动是十分成功的。从战争本身角度看,日本的成功既是战略战术的胜利,又是谍报工作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倭人唯事事先发,故能制我之死命;我唯事事后发,故始终为倭人所制。”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由于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以上百多年前的往事,不仅是对业已逝去的岁月作出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了必要的警惕。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除了3000万两的赎辽费、每年50万两的威海卫驻军费外,中国还要赔偿军费2万万两白银,限7年内分8次还清。如能在三年内还清,利息可豁免,威海卫也可收回。清政府当时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的财力,绝不可能在3年内赔偿全部偿款。为此,只有向列强各国举借外债。

第一次应交赔款5000万两,连同3000万两的赎辽费,应在1895年9月以前还清,清政府只得开始活动第一次大借款。列强借款既可索取高额利息,又可附加种种条件扩大在华利益,所以俄、法、德、英各国都参加了竞争,要夺取贷款权。俄国为首组织三国干涉还辽有功,取得了优先权,但它自己因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投资巨大而显得财力不足,便从俄法同盟的关系考虑,联络六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贷款4亿法郎。年息4厘,折扣率为九四零八分之一,即借款1元实付094125元,除利息外再进行一次盘剥。以中国的关税作抵押,36年还清。除此第一次大借款外,清政府还曾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各借款100万英镑。

1896年3月前,第二次五千万两赔款也将到期。为安抚对第一次借款不满的英国和德国,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00万英镑。年息五厘,折扣率九四,也以关税作抵押,三十六年还清。

1898年6月以前,为三年还清全部赔款的最后限期,清政府又要借款还债。英、德、俄、法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公使轮番到总理衙门你争我夺吵个不休,借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提出了获取修筑铁路权的要求,而且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恫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争夺,清政府被迫宣布停止借款,转向日本乞求延长二十年还清赔款,而日本立即复照加以拒绝。清政府被逼得无路可走,只有再行第三次大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终于争到了贷款权,续借1600万英镑。利息4厘5,折扣率竞高达八十三。以关税收入作担保,如有不足,则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的货厘,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五百万作抵押,限期四十五年还清。

以上大小借款共五次,以白银折算,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借款还要加收025%的手续费。还债的方式是在上海交付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比价随行情波动,中国大量以银换金,必然引起金镑涨价,由此带来的亏损难以计算。

通过巨额借债,国际金融资本乘机掠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着中国的海关收入,每年约2000多万两,使中国丧失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枷锁下挣扎了三四十年,年年岁岁被高利贷吸干了血汗。民穷财尽,丧失了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使当时的中国社会长期陷于贫穷和落后。

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至1898年这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0万日元。在这三年中,日本从中国共获得库平银23150万两,折合成日元共计36488万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36%。赔款的分配使用情况是:首先拔给皇室经费2000万日元。补充战费7895万日元,各种军事费用3379万日元。用作扩充陆海军的军费最多,高达19605万日元。剩余的3600多万日元;用作教育经费和灾害救济金。

依靠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变成了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在战后的十年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由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保证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铁需求量增长的要求,用赔款建成了著名的“八蟠制铁所”,钢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生产能力迅猛增长。日本利用赔款作资本,实行了金本位制。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引进先进国家的机器设备和获取外汇,从而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和各国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

说李鸿章“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议和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割让奉天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领土给日本;以白银三万万两交日本作为赔偿军费,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并限定“在三四日内”作出“肯定的答复”。

4月5日,鉴于清廷的训示迟迟不到,四日限期巳至,李鸿章先行拟定并交给日方一份《说帖》,对日方的要求逐项予以答复论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缔约本为杜绝争端,如果勒令中国割地,“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进而揭露日本要求割取奉天之地,目的在于“为训练水陆各军驻足之地,随时可以直捣京师”,“是欲为我永远之仇敌也”。《说帖》的结尾,李鸿章写了对伊藤博文(日方谈判全权大臣)的忠告之言:“两国民生后来数世之造化命运,皆在两国全权大臣掌握之中”,“中日两国官民日后或永远和好,或永为仇敌,则有关于日本之国计民生者甚大,不可不深思而熟虑之也。”李鸿章反复强调约章要有利于“永固邦交”,有利于两国人民之“利益福泽”,而不要“遭后人之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帖》中3次提到“仇敌”问题)。

《说帖》长达数千言,委婉驳斥日方条款,尽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笔意精到,仔细周详,将其所欲言者尽情地说了出来,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主张:“与其在空洞的道理上和他们喋喋不休,还不如在事实面前使他们就范。”并于4月6日,送出复照,对中方的论驳一笔带过,不作争辩,以战胜者的姿态要求对日方的条款“或全案、或按条,可否之处,请即明复。”4月17日,中日双方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议和的《马关条约》。条约仅将赔偿军费三万万两改为二万万两,其它均按日方原要求基本未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言中。

第一次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性质,成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了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和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暨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宣告结束。现在,日本右翼猖獗,首相小泉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李鸿章所说的“必令日后两国争端纷纷而起,两国子孙永成仇敌,传之无穷矣”至今听来,仍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