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几国领导人相继访华后,各有心得。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重申:欧洲要加强战略自主,成为美国盟友并不意味着成为附庸,他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老调重弹,反过来干涉中国内政。

自俄乌冲突达成了表面上的团结后,法德领头羊再次出现重大分歧,欧洲的撕裂越发严重。

马克龙的反思

马克龙的访华之行,看到了发展和大势所趋,但是回看跟随美国的结果,是给自身和欧洲利益带来的损害,所以马克龙重新振作,“我们为什么要按照别人选择的节奏走?我们欧洲人需要醒来。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适应世界其他国家的议程。”



马克龙

马克龙的幡然醒悟是源自切身、切实的痛,乌克兰危机持续一年多,对俄罗斯的影响没有达到欧美的预期,反而对欧洲的影响已经充分显现——掏空自己军备大量送往乌克兰,法、德大量企业破产、资本外流,国内出现了此起彼伏的抗议。

所以马克龙在反思,跟随美国的意义是什么?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在近日表示,随着更多国家倾向于增持人民币作为储备,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有所下降。

不只是美元的“统治地位”在动摇,欧元也被折腾得摇摇欲坠,这一切都与马克龙曾经倡导的“欧元国际化”“欧洲自主”格格不入。

反倒是访华之旅结束,与马克龙随行的60多名法国重点企业的高管,获得了包括农业食品、科技、航空、民用核能、可持续发展、文化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机会。与美国的口惠而实不至相比,这些才是能解决法国困境的实惠。

欧洲的“病态”

作为欧洲目前的另一领头羊,德国走在了一条诡异之路。

总理朔尔茨先访华,求经济合作以摆脱困境,外长贝尔伯克再访华,来刷的是存在感,两手空空而回,德国政府内部各有盘算,难以统一意见;朔尔茨签下中远集团在汉堡港购股的许可,副总理哈贝克转头称重审;贝尔伯克被问及“北溪”管道被炸带来的负面影响,打个太极欣然帮美国开脱。



贝尔伯克

红绿灯三党政府给德国带来的是矛盾,朔尔茨想实干,但哈贝克与贝尔伯克等绿党端着“西方高人一等”的架子,自损亲美扬的是个人私利,这显然与德国民众、德国企业的期待截然不同。

然而如德国绿党这样的政客,在美国的舆论造势洗脑之下委实不少,所以才造成了俄乌冲突持续一年,美国不断放欧洲血,除了此前明确不卷入的国家,其他欧洲国家则出现了有倦怠、有抱怨,却没人敢喊停的奇景。

现在法国站出来表示想发展想自立,但朔尔茨做不了德国的主,反而被绿党越带越固步自封,想摆脱对华“依赖”,欧洲两头领头羊开始分道扬镳,“西方秩序”与“合作发展”加速撕裂欧洲。



马克龙和朔尔茨

在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诸多国家顺时而动,偏有些国家想抱着昔日荣光裹足不前,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晋玄)

法国急于求变,德国转求稳,导致两国对外政策差异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导致两个国家对外政策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利益受到了威胁。在这一次的北约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批评一些国家不顾法国的安全;而德国求稳是因为美国企图退出北约组织,一旦美国退出了北约,那么对德国的压力就会大大的增加,所以德国选择了让步。

在这一次的北约70周年峰会上,发生了许多的大事。就比如法国的总统直接对美国和土耳其两个国家点名批评,指责这两个国家不顾其他国家的安全,私自在中东地区采取一些军事行动。而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意思就是这两个国家已经威胁到法国了,所以他希望北约组织能够阻止他们的一些军事行动。

不仅仅只有法国表示了自己的不满,还有一些欧洲国家也发表了对美国和土耳其的不满。但是相对于马克龙急于求变的态度,其他欧洲国家就表现的不是很着急了。但在德国的眼中,并不是像马克龙所说的,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表示,如果按照马克龙要求做,那么就会对现在“团结”的北约带来灾难。

从参加峰会的其他国家来看,他们都不看好马克龙急于求变的做法,因为如果改变了部分政策,那么就会对其他国家的利益造成影响,而对法国是有利的。而在这其中德国就表现出和法国完全不一样的做法,德国现在还不希望这么快的站在风口浪尖,而且德国的实力还需要一定的发展,所以选择了稳定发展。

法国对中国态度

法国,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也是第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马克龙总统上任后,中法保持良好关系。进入2020年,法国对华态度如何?这可以从法国对华为事件中可窥见一斑。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法国,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也是第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马克龙总统上任后,中法保持良好关系。进入2020年,法国对华态度如何?这可以从法国对华为事件中可窥见一斑。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法国对中国态度
一直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意图将华为“赶尽杀绝”。在美国压力之下,英国已经向华为举起“屠刀”。而作为盟友的法国态度则摇摆不定。梳理发现,今年7月底,法国国家网络安全局(ANSSI)告知国内的电信运营商,他们可以使用华为设备,但使用许可到期后将无法续签。毫无疑问,这是隐性封杀华为。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表态称,不会限制华为,但鼓励使用欧洲企业设备。种种迹象表明,法国正在倒向美国阵容。如果法国真的跟随美国步伐,那么将可能导致该国在5G领域失去领先优势。同时,该国的电信运营商也将承受不小的经济损失。

二战中法国的溃败对各大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1.法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直接结果;2.军事思想的落后,自恃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3.对闪电战认识不足对德国的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浅析法国在『二战』中迅速沦亡的原因
法国是欧洲传统的政治经济大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它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对德投降。法国之所以短期败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德法经济实力的变化
法国在“一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战前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20年代法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虽然快,但毕竟底气不足,工业基础已遭到破坏。德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败国,但在道威斯计划实行后,从美英获得了200多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29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的经济大国,工业总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超过了法国。
二、德法军事实力的变化
德国陆军的核心是国防军陆军。尽管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他们仍以人员素质极高著称。德国陆军同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总的来说具有较合理的编制、较精良的装备和较高的战斗训练水平。此外,德国陆军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吸取的教训完全不同于它过去的敌人。它认为快速行动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行动应由飞机、坦克等新兵器实施。这种作战方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初几年取得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令人深思的是,这种思想最早是由英法的一些少壮军官提出的,法国的戴高乐将军便是其中之一。戴高乐在自己的著作《职业军队》中做出了精辟的分析,然而他的著作在本国不被接受,备受嘲弄,却被德国古德里安将军以一角五分钱代价利用。德国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在凡尔赛和约的桎梏下真是千难万难,但最终也还是发展了。海军已能进行战略物资的运输和小规模作战。与其他国家的空军相比,德国空军很大的长处是它没有旧式作战飞机,后来德国航空工业又制造了几种很先进的飞机,使空军战斗力大增。而法国军队在编制、补充制度、技术兵器和军队士气等方面都存在着缺点,大大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法军的装备在数量上适应现代要求,但是在质量上不适应,许多武器还是“一战”中留下的。同时,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坦克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而将拥有较多坦克的部队主要当成伴随步兵的部队,没能使坦克发挥应有的作用。法国大量的后备人员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战斗训练,作战能力很差。除了人数很多但不以进攻为目标的陆军外,法国还有一支过时的空军。早在1939年以前,法国的飞机总数降到了欧洲第四位,并进一步缩减了产量,到战争前夕,法国只有1500架飞机,几乎比德国少一半,且大多在质量上还不如德国。
三、心理及战略思想上的不同
德国人普遍感到在凡尔赛体系下受压制,纳粹党充分利用德意志民族的复仇情绪,极力煽动“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希特勒上台后积极扩军备战,为侵略扩张作准备。法国在“一战”中死难近130万人,它不想再次遭到那样巨大的牺牲。因此,在新的战斗中,它只打算采取防御措施。这种消极防御的思想,具体体现在构筑马奇诺防线上。巨额资金不是用于军队现代化,而是花在构筑工事上了。此类防御观点,在人们心里扎下了根。大家都想,他们现在已受到保护,不会再遭到任何入侵了。他们也不愿意使用武力去履行法国这一传统大国应履行的同盟国的义务。
四、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后,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而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大国则步步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侵略欲望,求得自身的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于是,英国伙同法国上演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阴谋。然而,事情并非如他们所愿,德国灭亡波兰以后随即挥师西进,祸水东引成了祸水西指,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法英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综上所述,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失败固然与其客观实力的降低有关,而它在“一战”以后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以及领导人陈旧自傲的思想观念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颗子弹杀死1537万人

1914年6月28日,一颗子弹打穿了斐迪南的脖子…,随后的四年中1537万多人因此而牺牲。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1800年,巴尔干地区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几个世纪以来,巴尔干一直由土耳其的苏丹所统治。但是在1800年到1900年的100年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实力逐步下降,对巴尔干地区的领导逐步弱化,巴尔干地区的国家纷纷获得了独立。

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奥匈帝国和俄国都把手伸进了巴尔干。日益强大的欲当欧洲霸主的德国使英法俄感到利益即将受损,因此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协约国集团。奉行泛德意志主义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是天然的盟友,再加上意大利,德奥意组成了同盟国集团。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集团在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

1900年,巴尔干地区出现了五个独立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波斯尼亚名义上还属于土耳其,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控制。

1908年,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吞并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是邻国,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一直企图摆脱奥匈帝国的控制,同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的吞并让由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非常愤怒,因此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军队在边境上互相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1912年10月,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巴尔干邻国联盟向土耳其发起了进攻。1913年5月,土耳其被赶出了欧洲,它在巴尔干地区的国土被巴尔干诸国瓜分。

巴尔干战争的胜利,让塞尔维亚加强了自信心,同时也点燃了波斯尼亚的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热情,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的敌对情绪日益上升,波斯尼亚自然成了斗争的焦点。同时奥匈背后的德国和塞尔维亚背后的俄国也摩拳擦掌,此时的巴尔干半岛成了一座随时可以爆炸的欧洲火药库。

偶然的火星: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携储妃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巡视。塞尔维亚的激进组织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决定给吞并波斯尼亚的奥匈帝国一点颜色看看。

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斐迪南驱车前往市 *** 参加欢迎典礼。然而就在去市 *** 的路上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斐迪南坐着绿色的敞篷车,炸弹扔在了敞篷车里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镇静,他一下子就把炸弹扔到马路上了。然后炸弹爆炸了,斐迪南毫发未损,但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

在市 *** 参加完欢迎典礼之后,斐迪南提出要去看望被炸伤的老百姓,于是他的车队按原路返回。但这一次真正的暗杀来临了。车队走到一个叫拉丁桥的路口,司机放慢速度,向右转弯时一个20岁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两枪,一枪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一枪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

裴迪南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匈帝国的怒火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因为他们认为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就这样,普林西普的暗杀行动引爆了欧洲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

一战爆发:全面宣战

1914年7月23日,在取得德国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该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塞尔维亚对军队进行了动员。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14年7月底,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员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德国会调集军队不惜一战。俄国的盟友法国也请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拒绝了,开始部分动员军队。

1914年7月30日,奥匈帝国开始炮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导致俄国不顾德国早先的警告,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德国也说话算话,立刻向俄国宣战并开始动员武装力量。

仅用了48个小时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阿道夫。?希特勒、坦克之王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尔和空军元帅戈林等人就在这些狂热的德国年轻军人中。

1914年8月1日,考虑到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加上德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对于德国 *** 来说,仅此就足够对法国开战了。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现在最后的疑问是英国会不会参战。因为英国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所以开始英国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

1914年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对英国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德国拒绝了。于是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

当晚,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的一声感怀成了那个年代的写照:“整个欧洲的灯光正在熄灭,此生不会看到它们重放光明了”。

从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到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利益真空诱发的战争

天下嘻嘻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战争是争夺利益的最激烈形式。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大国的崛起和衰落往往都伴随着战争。1871年俾斯麦用铁和血统一德国,德意志帝国建立。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新兴大国需要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从1871年到1914年的43年间,德国日益强大,德皇威廉二世欲当欧洲霸主。英法俄等传统大国的利益受到新兴大国德国强有力的挑战。德国的崛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个重大因素。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另一个重大因素。当一个大国在传统强国的夹缝中崛起时,爆发国家间大规模战争的概率只有50%。当一个大国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大国在衰落,那么战争就在所难免了。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落使巴尔干地区出现利益真空。新兴势力对利益的渴望就像落水的人对空气的渴望一样强烈。传统势力对任何利益都垂涎欲滴。大国衰落出现利益真空,各方势力涌进利益真空时就可能引发战争。

中国正在崛起,但是没有大国在衰落也没有出现利益真空。因此,中国的崛起难以引发战争。只有美国迅速衰落,才可能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2020年之前,一超七强(美国一超,中日英法德俄印七强)的世界格局与1914年英法德美日俄奥等列强鼎立的世界格局大相径庭,2020年之前第三次世界大战绝无可能。

附:一战死亡人数统计

协约国士兵的死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帝国: 908,000

澳大利亚: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新西兰: 16,000

南非: 7,000

联合王国: 715,000

法国: 1,240,000

法国殖民地: 114,000

希腊: 5,000

意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蒙特尼哥罗: 30,000

罗马尼亚: 336,000

俄罗斯: 1,700,000

塞尔维亚: 450,000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死亡: 3,382,500

奥匈帝国: 1,200,000

保加利亚: 87,500

德国: 1,770,000

鄂图曼帝国: 325,000

平民的死亡: 6,493,000

奥匈: 300,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31,000

保加利亚: 275,000

法国: 40,000

德国: 760,000

希腊: 132,000

罗马尼亚: 275,000

俄罗斯: 3,000,000

塞尔维亚: 650,000

鄂图曼帝国: 1,000,000

法国和德国,为啥一个走向了统一,一个走向了分裂?

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在经历过内战之后分裂成了三个部分,是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过后,西法兰克王国逐渐转化为了法兰西王国,即如今法国的雏形;而东法兰克王国则转化为了神圣罗马帝国,即如今德国的前身。虽然二者皆为法兰克王国的直系分支,但在中世纪时期,两个国家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法兰克王国早期疆域图

二者的起点基本相同

在法兰克王国被切割为三大部分之后,国王的数量就从一人激增至三人。后世为了方便区分,故而将三者分别称之为西、中、东法兰克王国。但实际上在法兰克王国刚刚分裂之际,三个王国依旧沿用了"法兰克王国"为正式的官方名称。

三个法兰克王国不仅沿用了旧的国名,也沿用了法兰克王国旧的分封制度。这也就意味着,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或者说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都处于同一起点,二者的发展轨迹也应当是极其相似的。


法兰克王国分裂后的局势图

在法兰克王国刚刚分裂之际,王权就受到了重大的削弱。当三名国王分别获得了治理王国一部分的权力之时,自查理·马特以来历代国王强化君权的努力几乎全部付之一炬。与之前相比,这一时期的三名国王更像是诸侯共主。毕竟国土面积的缩小和王国分裂前的内乱,直接导致了地方诸侯势力的膨胀。

诸侯势力的膨胀,也就意味着王权的地位和影响力会随之下降。再加上封建制度天生带来的弊端,即很容易出现分裂的局面,因此早期的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基本无法控制地方诸侯。

法王权力不断加强,帝国皇帝的皇权逐渐旁落

时间来到一百年多年后,东法兰克王国于公元962年逐渐向神圣罗马帝国转化;而标志着这一转化进程的标志性事件是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得到了罗马教皇的认可,并且被加冕为罗马皇帝。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神圣罗马帝国历史的序幕便被拉开了。对此,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李隆国教授在《查理曼称帝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形塑》一文中曾经提到:

···以奥托王朝的奥托一世于962年在罗马加冕称帝为(神圣罗马帝国形成)标志性事件的···是国内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说法。


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

十几年后,也就是公元987年,统治西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因君主没有子嗣能够继承王位,因此王权便落到了雨果·卡佩的头上,卡佩王朝和法兰西王国的历史也由此开始。从公元10世纪末期开始,西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就正式宣布分道扬镳,二者开始寻求符合自己需求的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