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城市都曾饱受地下水问题的困扰。最近,又有13个城市因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被“点名”。
近日,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监督司主持会议,与河南省周口市、商丘市、漯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吐鲁番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安徽省淮北市,甘肃省平凉市这13个地市,就地下水水位明显下降问题开展会商。
水利部在会议上对这13个城市提出,要进一步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审视地下水超采问题及其严重影响,算好地下水超采的政治账、生态账与经济账,避免付出更大的代价。
中国是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在世界排位靠后,时空和区域分布极为不均,所以不少地区常年大量开采地下水。而超采地下水,可能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什么是这13城
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降水减少,二是地下水用水量增加。
内蒙古黄河流域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三年都属于干旱年,有的地方比常年偏枯三成以上。
被“点名”城市中,就包括属于上述区域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
在这13个城市中,淮北地理位置靠南,降水量远多于13城中的大多数。
淮北城市风光。图/视觉中国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陶月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淮北2022年年降水量744.5毫米,比常年年平均降水量973毫米减少23.5%。
他说,“淮北市虽然降水量在这些城市中较好,但开采的是裂隙岩溶水,而其他城市开采的是孔隙水,这两种介质类型所赋存的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十分明显。裂隙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好,水位动态变化幅度大、周期变化明显。”
中国水科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谢新民,曾经走访调研过多个缺水城市,包括这13个被“点名”城市中的大多数。谈及淮北,谢新民说,淮北属于低山丘陵地区,不具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的地形地貌条件。
“换言之,就是有水的时极易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大片良田,而一旦干旱缺水,势必导致区域性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区域性下降。”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但用量增加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在谢新民看来,被水利部“点名”的13个城市,总体可分为自身水资源禀赋比较差和条件相对较好两种类型。
“河南漯河、南阳、平顶山和新疆伊犁这4城的水资源禀赋,并不差。漯河、南阳和平顶山这3城的人均水资源量,在河南省排名前几位,而伊犁,甚至还拥有一条水量较丰沛的国际河流——伊犁河。这几个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可能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或者水资源管理不到位等因素有关。”谢新民说。
伊犁河/网络图片
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区地表水资源过少,水资源禀赋较差,为满足居民日常饮水和工农业生产,极易造成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甚至严重超采地下水的现象。但对于地表水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的区域,依然超采地下水更应该值得关注。
谢新民说,这部分区域,可能由于当地水利工程建设不到位造成,相比建设水利工程的巨大投入,直接打井开采地下水的成本相对较低。他说,“比如伊犁,水资源禀赋远远好于同期上榜的其他新疆城市,但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却相对不足,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近期,伊犁也在加快建设水利设施。据《伊犁日报》报道,2022年,伊犁州水利局共实施水利工程项目38个,总投资54.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74亿元,比如伊犁下辖的昭苏县,2022年新开建8个水利项目;霍城县的果子沟河引水枢纽等引水灌溉工程,也即将完工。
“现在部分城市的供水公司出现一种新情况,就是觉得使用地表水太贵。因为地表水需要修建水利工程蓄水,投资较大,另外还需要工作人员管理维护。相比而言,直接抽取地下水‘比较划算’,但这样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目前,南方城市主要利用地表水供水,北方不少城市的供水,地下水都占较大比重。”一位水务行业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此外,谢新民说,“在程序上,城市供水公司如果想要利用地表水,需要和水利部门协调,而开采地下水相对不需要这样复杂的流程。”
用水困境
众所周知,超采地下水,可能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谢新民表示,过度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很容易引起地表植被自然死亡、水质恶化、土壤沙化和荒漠化,严重的将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和地裂缝,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入侵等生态和地质灾害。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被“点名”的城市中,不少都存在规模庞大的采矿行业,比如淮北、平顶山,而一直以来,采矿行业都是用水大户。
在农业主产区,这样的矛盾更加突出。
此次被“点名”的新疆昌吉州、吐鲁番等地区,属于严重的资源性缺水区域,不但自身水资源禀赋较差,还不利于修建水利工程。但这些地区土地资源却很丰富,非常适宜种植瓜果、粮食和棉花。
“近年来,受益于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新疆不少地区开始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并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减少灌溉面积。”谢新民说。
设施农业一般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比如温室、塑料大棚种植等。
谢新民说,实际上新疆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都在普及微喷滴灌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但现实却出现了“越节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得越快”的怪现象。
微喷滴灌 资料图
他说,“以前农业搞大水漫灌,灌溉用水效率低,很多灌溉用水通过灌溉之后又大量入渗地下,补给地下水。但现在随着灌溉用水效率持续提高,同样一口井,同样的抽水量,因每亩灌溉用水量减少,其灌溉面积相应扩大,但灌溉之后渗入地下的水量却变少了。一定区域内,如果地下水开采量没变,因改用节水灌溉方式,灌溉面积扩大了,入渗补给量却减少了,地下水位自然就会明显下降,也就产生‘越节水,地下水位下降得越快’的悖论。”
前述水务行业人士还表示,更为棘手的是,不少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的区域,处于粮食主产区,比如这次被水利部“点名”的几个河南城市,虽然地下水水位是刚性指标,但粮食产量是更加刚性的约束。
上述情况不仅发生在河南,地下水水位同样不容乐观的华北,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最近几年,水利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京津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华北地区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粮食安全是刚性的,水资源约束也是刚性的,但到底谁更刚性,就存在如何协调和再平衡问题。实际上,很多超采区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或多或少都面临是‘保水还是保粮’的困境。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和压减地下水开采规模,是水利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而粮食安全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增加地下水开采量,是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的。这种对于相同的区域,关于地下水是‘减采’还是‘增采’,从主管部门角度出发都是对的,但因为政出多门,有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扯皮和掣肘。”这位水务行业人士说。
如何采补平衡
治理地下水超采,并非易事。
京津冀一度是全国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区域,经过多年治理,水位逐步回升。到2022年,京津冀地区在正常来水的情况下,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能够做到采补平衡。
而京津冀地下水治理之所以能取得这样成果,离不开生态补水。仅2021年一年,京津冀就获得85亿立方米生态补水。
跨流域调水,是生态补水的重要方式,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关键。
在谢新民看来,有条件的地区,跨流域调水是治理地下水下降行之有效的办法。他举例说,“像我们此前调研的乌兰察布,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城市供水规模在急剧增长,且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地下水,所以水位下降明显是客观规律。如果将来修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西南地区充沛的水资源调到西北地区,像乌兰察布这类城市的缺水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谢新民认为,资源性缺水,只有增加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纯依靠节水治理,很难完全解决问题。他说,“目前,水利部积极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保证正常供水的基础上,为沿线的严陵河、白河、索河、贾峪河、十八里河、滏阳河、滹沱河等实施河湖生态补水,就是一个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的有效措施,目前看效果非常明显。”
具体到城市,不少也在开展自身的调水计划,比如平顶山市在2022年《关于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中,除了工农业节水方案,还特别提出要加快推进陆浑引水济郏项目建设。
不过,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不仅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工程往往持续数年,且需要考虑生态问题。
除了“开源”,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节流”工作同样必不可少。但单纯提倡节水,可能效果欠佳。因此,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这其中包括水权交易。
2021年1月,安徽亳州因在2020年第二、三季度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且排名靠后,被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会同监督司会商。
此后,亳州开始探索缓解超采地下水的新模式。2022年10月,亳州首例地下水取水权交易在涡阳成交。安徽正宇面粉有限公司与华环国际烟草有限公司涡阳烟叶复烤厂、安徽爱家食品有限公司与亳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在市县两级水利部门的共同见证下,分别达成4万立方米、0.6万立方米地下水取水权交易,并签订取水权交易协议。由此,亳州市也成为2022年安徽水权交易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地区。
不少缺水地区也在持续探索水权交易模式。比如今年4月,山西水利厅门户网站重新布设了电子交易大厅,成为第一批完成全国水权交易系统部署工作的省份之一。
作者:赵越
日月潭水位出现严重下降,台湾省所在纬度降雨丰富,为何会缺水?
近段时间,日月潭干涸见底,台湾省面临56年来最严重缺水危机,很多小伙伴为此发出疑问,台湾省明明是我国降雨最丰富的省份之一,为什么还会出现水资源短缺危机呢,这一切还要从台湾的地形地貌说起。
台湾因为处在我国东南沿海,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雨量基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我国著名的雨极火烧寮就位于台湾东北部,该地区每年降雨天数超过200天,长期保持着我国年平均降雨量的最高纪录。根据统计,台湾省每年的水资源总量大约是641亿立方米,但能利用起来的总水量大约只有207亿立方米,仅占全部水资源的三分之一。
台湾大大小小的河流有很多,总共有129条,这在我国所有省份当中绝对名列前茅,但这些河流当中超过100公里的只有6条,分别是淡水河、大甲溪、乌溪、浊水溪、曾文溪和高屏溪。从这些河流的走向上就不难发现,大部分是自西向东径流,因为台湾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而高山在中东部,东西高落差不仅促成了东西走向的河流,也使河流比较湍急,加上台湾本来东西距离较短,即便降雨丰富,且河流水流量比较大,但大部分也都迅速流向大海白白浪费了,留在地面的非常少。
而且,台湾的地形地貌也缺乏大型湖泊来存储淡水资源,比如最大的湖泊日月潭,虽然名声在外,我们小学课本上就有描述,但实际日月潭面积不到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到20米,只比杭州西略湖大一点点而已(西湖面积638平方千米)。所以,台湾省空有丰富的降水量、河流水量,但却无法有效存储,只能眼睁睁看着其流向大海。
很多人可能还会发出疑问,台湾省为什么不新建设大型蓄水湖泊、拦河坝等,来增加蓄水量呢,答案也很直白:无地可建。上面有说台湾省的中央山脉高海拔,这里没有合适的基础地形,不具备围山造湖的条件,而中央山脉周围的平原区,基本已经开发为城镇,很难找出一块未开发的大型净地,因此台湾省修建的蓄水设施基本都是中小型水库,大型湖泊不用想了,这一点远不及大陆同纬度的兄弟省份。
综上,台湾省也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省份,日月潭出现水位下降、干涸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天意的惩罚
过度开发,没事就盖房子,管他有人住没,盖出来就是钱,还有就是人们不懂的感恩大自然给的一切!
往年是平常,今年却特别。
特别南偏热,水气往北移。
北方冰雪多,南方雨雾少。
全球大变暖,环境遭破坏。
地下水水位下降
导致水位下降是因为美国西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因此湖泊水位显著下降,并且还频频出现人类遗骸。据美国当地警方透露,未来该湖泊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人类遗骸。可见美国当地的刑事情况确实比较严峻,不少凶手都在水库抛尸。
美国之所以水位下降情况严峻是因为当地遭遇了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天气情况一直处于高温状态,导致湖泊水分蒸发严重。并且炎热的天气情况,居民用水量也会显著上升,因此水库的储水量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据了解,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已经进入一级缺水状态,所以当地水库形式非常不好。如果高温天气持续延续下去,美国水库的水位或许还会出现更大规模的下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必备生活资源之一,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水,一旦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的水量都不足以供给居民日常使用,那么无数美国人民都会因此缺水。这不仅会影响美国市民的日常生活,甚至还会导致不少美国人民缺水而亡。导致水位下降的原因其实也和美国当地家家户户没有空调降温有很大的关系,以前的天气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但随着全球变暖,欧美国家市民几乎难以忍受。因此市民们需要大量的水来降温,用其制作成冰,或者是大量饮水等等。
全球温度变暖,水分蒸发迅速加快,降雨量却又比往年少很多,这些原因都是导致水位下降的罪魁祸首。人类必须要保护水资源更要注意节约用水,唯有加强管理,才能确保水资源不接近枯竭。缺水不仅会影响大家的日常用水,也会对农业造成影响,所以水资源真的很重要。
湖泊水位下降后露出的大批建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已从局部发展成区域性。调查显示,除河谷区外,近20年来松嫩平原潜水水位普遍下降了2~5 m,第四系承压水水位局部下降严重,一些城市集中开采区形成了较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为了控制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如哈尔滨、大庆等都采取了限制开采地下水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继续扩大;有的城市引入区外水源,如长春市的“引松入长”,减少了本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缓解了地下水的开采压力,使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停采的水源地水位逐渐得到恢复。
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演变
(一)潜水水位下降及演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增长迅速,在20年的时间里地下水开采量增加了1倍多。从1985年至1994年的9年中,地下水开采量平均每年增加11×108m3;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89×108m3,地下水开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而同一时期的降水量又有所减少,地下水没有得到足够的补给,潜水水位出现了明显的区域性下降,全区潜水水位埋深小于5 m 的区域明显减少。
东部高平原潜水含水层分布不连续,地下水比较贫乏,富水性变化较大,不同地区潜水位下降幅度不一,平均下降约在1~3 m。集中开采地段,如长春、哈尔滨、扶余、榆树、双城、绥化等部分地区,水位一般下降了2~5 m。河谷潜水下降幅度较小,一般在1~2 m或没有明显变化。王府-伏龙泉砂砾石台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最大,达5~10 m 部分地区达到10~20 m。
中部低平原地区,通过不同年代的潜水水位埋深图比较发现,近20年低平原潜水位下降比较明显,一般下降幅度在05~5 m。20世纪60年代,低平原大部分地区潜水位小于5 m,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地区是小于2 m,大于5 m的地区只有青冈、镇赉、新站镇等零星几处。到80年代,地下水位埋深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水位埋深仍是以小于5 m 区为主,大于5 m的范围与60年代基本保持着一致。到2005年枯水期,潜水水位大于5 m 的面积明显增大,已形成区域性的范围,接近低平原面积的50%。在洮儿河以北地区水位下降幅度一般小于05 m,洮儿河以南多在05~10 m,其他地区在10~20 m。乾安至大庆地区下降幅度较大,一般下降30~50 m。
西部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用水开采量大,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变化也较大,一般在2~7 m,其中,洮儿河砂砾石扇形地水位下降幅度最大,一般为5~10 m。1957年以前,扇形地前缘,洮儿河、蛟流河河谷潜水水位埋深均小于10 m,小于3 m 区面积占到扇形地的2/3,大于5 m的面积只占1/7;从70年代起地下水开始大规模开采,进行农田抗旱灌溉,局部开始出现季节性地下水位下降,并出现井间干扰,出水量减少等现象;至1977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水位埋深小于10 m 区已完全消失,小于3 m区面积所占比例由2/3下降到1/2;进入90年代以后,开采井大量增多,开采量增长加快,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1998年是丰水年,降雨量大,洮儿河发生大洪水,地下水虽得到一定补给,但仍没有恢复到70年代以前的水平,洪水后测得地下水位埋深小于3 m 区占扇形地面积的1/5,3~5 m 区和5~10 m 区面积仍比1977年分别多667%和844%;至2002年,小于3 m 区全部消失,5~10 m 区和10~20 m 区面积大幅度增加,与1998年度比较分别增加973%和6585%。其中5~10 m区面积已达161839 km2,占扇形地总面积的689%,10~20 m区面积为20745 km2,占扇形地总面积的884%;2005年,水位埋深<5 m的区域仅剩下24987 km2,5~10 m区面积达到177279 km2,占扇形地总面积的755%。
(二)第四系承压水水位下降及演变
第四系承压水水量丰富、水质好、容易开采,是区内的主要开采层,水位下降幅度也较大,水位下降较大的区主要出现在泰来、乾安、通榆、长岭西北和前郭西部一带,水位下降幅度一般在1~2 m,在泰来、通榆南部、长岭北部一带为3~5 m,局部地带达10 m。
由于洮儿河扇形地水位下降,使扇形地潜水和下部承压水的水位差变小,潜水对承压水的补给能力下降。在低平原周边水位埋深增大,140 m 等水压线向盆地外围移动1~6 km,水位下降1~3 m,在乾安南部、王府-伏龙泉砂砾石台地西北侧分布的第四系承压水,自1984~2004年的20年间水位下降了3~5 m,140 m等水压线后退12 km左右,150 m等水压线后退2~5 km。
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海伦、松原等一些集中开采第四系承压水的大中城市都形成了规模不等的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其中大庆市降落漏斗面积最大,达5175 km2。20世纪60年代初期,低平原第四系承压水水位埋深大多小于5 m,仅局部有5~10 m的区域;到80年代,大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3424 m,水位累计降深达2779 m;近几年,大庆市采取了限制开采的措施,地下水开采量增长势头得到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局部地段水位有所回升,长垣南部的近南北向水位降落漏斗已基本消失。
哈尔滨-绥化承压水盆地在松花江以南的广大地区,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大面积的水位埋深<5 m的区域,到80年代后期,水位埋深小于5 m的区域已全部消失。其中哈尔滨建城区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形成面积约380 km2的降落漏斗,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了273 m,近年来,由于哈尔滨市控制了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明显减缓,局部地带水位也有所回升。
长春市漏斗、齐齐哈尔市漏斗、绥化市漏斗、海伦市漏斗、松原市新村和二龙漏斗面积较小。
(三)新近系泰康组、大安组承压水水位下降
泰康组承压水在开采之初,水位均高于第四系承压水位,由于近年来泰康组承压水开采量增大,特别是乾安、大安等一带开采量成倍增加,水位出现明显下降,据野外调查,目前泰康组承压水位已低于第四系承压水水位05~50 m,并有从补给区向排泄区水位差逐渐增大的趋势。原来大部分地区泰康组承压水通过天窗及弱隔水层顶托补给第四系承压水,但在目前开采状态下第四系承压水反过来越流补给泰康组承压水。
大安组承压水埋藏较深,隔水顶板埋分布比较稳定,在大安市一带顶板埋深在240 m以上。开采前,承压水盆地周边水位标在170 m以上,盆地中心在140 m左右,水位相差30~40 m。在前郭、大安、镇赉和松原市宁江区等地,80年代开采初期水位高出地面474~1130 m,经过20多年开采,大安组承压水自流井已全部消失,地下水流场和补、排条件也发生变化,地下水由径流排泄转为径流与开采混合排泄。
(四)白垩系承压水水位变化
分布在高平原黄土状土之下的白垩系承压水,开采初期承压水水位较高,水位普遍高于上层潜水水位,对潜水有顶托补给作用,在深切的沟谷中有部分地段自流。由于上覆潜水富水性差,随着用水量的增大,对白垩系承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到目前,白垩系自流井基本消失,承压水位普遍下降,除山前个别地段承压水位高于上部潜水位外,大部分地区均低于潜水位,一般低1~5 m,形成潜水补给白垩系承压水。
二、典型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形成与演化
在松嫩平原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主要分布于城市和油田采油区的集中供水水源地,比较典型的有哈尔滨、大庆、长春、齐齐哈尔市以及松原市的新村和二龙水源地。
(一)哈尔滨漏斗
哈尔滨市第四系承压水水位降落漏斗,位于松花江以南的建城区(图9—1),分布范围东北接近阿什河、西南接近运粮河、西北至松花江边、东南到万家窝棚及黎明村附近。据2005年地下水水位统测资料与1965年水位资料比较,地下水下降幅度以植物园(TC1191)、菅草岭(TC1209)、林业机械厂(TC1215)、黎明乡穆家沟(TC1165)、哈尔滨市第三苗圃(TC1167)一带为最大,其中植物园一带累计降深已超过29 m。2005年枯水期漏斗面积380 km2,漏斗中心(TC1209)水位埋深为5442 m,水位标高10749 m。由于水位大幅度下降,使松花江阶地及高平原约100 km2范围内的地下水位降至含水层顶板以下1~10 m,地下水由原来的承压转变成无压,单井涌水量由原来的4000~5000 m3/d,下降至2000~3000 m3/d。
图9—1 哈尔滨市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与升降速率图
20世纪70年代,哈尔滨市地下水位开始出现下降,1980~1982年,分别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厂、电焊条厂、松江罐头厂、市冰球厂和道里煤气公司为中心的五个小型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总面积100 km2左右。1985年五个小漏斗互相扩展连成一个以重型机械厂为中心(TC1188)的水位下降漏斗,面积扩大到160 km2,1987年,水位出现大幅度下降,漏斗中心下降速率达08~17 m/a,最大达274 m/a,外围下降速率在02~10 m/a,漏斗面积约200 km2,并以05~075 km/a的速度向南和西南扩展。在此期间平房区也形成了面积约30 km2的小漏斗,漏斗中心位于东安机械厂。1990年,漏斗面积扩大到260 km2,漏斗中心水位累计下降273 m,水位下降速率为074 m/a(图9—2)。
图9—2 哈尔滨市漏斗中心水位变化曲线
为控制地下水位下降,自1991年哈尔滨市开始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市区200 km2范围内开采量控制在(146~157)×108m3/a,因此,水位下降开始减缓,漏斗中心及其以北地段地下水位由缓慢下降转变为缓慢上升,漏斗中心以南地区水位虽继续下降,但下降速度明显变缓,下降速率由1991年的066 m/a下降到2000年的022 m/a,1995年漏斗面积发展到300 km2(图9—3),这期间,哈尔滨市区地下水开采量由1991年的186×108m3减少到1995年的135×108m3。据环境同位素研究,漏斗中心及其以北的阶地已通过与其连通性很好的漫滩,获取了松花江水的大量补给。
图9—3 哈尔滨市漏斗区面积与开采量变化曲线
平房区自1992年开始引松花江水作为供水水源,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减少,由1991年的0195 ×108m3减少至1993年的0064×108m3,水位开始回升(图9—4),其中,1993年回升幅度最大,平均回升速率为467 m/a,1994年随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又随之下降,1995年继续回升。回升最快的区域是位于漏斗中心的TC1205点(东安机械厂),10年累计上升1519 m,到2000年漏斗中心水位标高上升到12377 m,2005年枯水期,漏斗中心水位标高上升到12921 m,水位回升范围逐年向北扩大,目前已扩大到前卫无线电厂一带。
由于地下水获得了北侧松花江水补给,降落漏斗形状因此发生了改变。1996年漏斗形状由近圆形发展成椭圆形,长轴呈北东方向;1998年漏斗中心由重型机器厂(TC1188)向南移至菅草岭供水八厂(TC1209)和轴承厂(TC1193),南移了2 km左右;到2001年枯水期,漏斗趋于稳定,在椭圆的两端形成了以菅草岭供水八厂和轴承厂为中心的两个小型漏斗,漏斗总面积约380 km2;2003年轴承厂小漏斗消失,但漏斗总体形态和面积未发生大的变化;到2005年,漏斗面积基本维持在380 km2左右,漏斗中心水位埋深5442 m,原重型机器厂漏斗中心水位自1996年至2005年回升了1152 m,但仍低于松花江水位5 m多。
图9—4 哈尔滨市平房漏斗中心(TC1205)水位动态曲线图
(二)大庆漏斗
大庆市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是从1960年石油会战开始,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目前大庆市建有水源地46处,生产井654眼,由于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量开采状态,在大庆长垣东西两侧形成了两个第四系承压水水位下降漏斗。
长垣西部第四系承压水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水位埋深多小于5 m,仅局部在5~10 m,1963年水位开始出现下降,1972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为1962 m,水位下降了9~14 m,开始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位于独立屯水源地和前进水源地;1976年开采量为141×108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2950 m,这一时期是漏斗发展最快的时期,漏斗面积发展到2500 km2,漏斗中心水位比1972年下降了988 m;到1986年开采量达到20×108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到3424 m;1986~1988年,开采量略有减少,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回至3328 m;1990年以后地下水开采量又继续增加,1992年开采量增至24×108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到369 m,水位累计下降约30 m;到1993年开采量达305×108m3,漏斗范围扩展到北起林甸县向前乡,南到大同区高台子镇,西至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三合屯,东至南二水源东部新近系泰康组含水层缺失边界范围内,漏斗面积达4500 km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庆市开始控制开采地下水,地下水开采量逐渐降低,1997年地下水开采量减至219×108m3,漏斗面积缩减到4000 km2,但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仍在下降;2001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下降到417 m以后,水位趋于稳定,且有所回升;2004年地下水开采量已减少到1086× 108rm3,2005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回至3719 m(TC1735),漏斗面积约3600 km2。降落漏斗范围北起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泰康镇,南到大同区的大同镇,西自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敖林西伯乡的四家子牧场,东至南二水源东部新近系泰康组含水层缺失边界区,漏斗呈椭圆形,南北长约115 km,东西宽约35 km。地下水降落漏斗的水位变化与开采量变化见图9—5。
长垣东部主要开采白垩系明水组承压水,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西起大庆长垣东翼,东至安达市区、忠本镇一带,北起大庆水库(黑鱼泡水库),南至安达市升平镇北约50 km,漏斗平面呈梨状,南北向长约55 m,东西向宽约40 km,面积约1575 km2。
长垣东部漏斗产生于1970年,1970年该区年地下水开采量为028×108m3(图9—6),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50 m;1984年开采量为032×108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增至335 m;到1993年开采量达到038×108m3,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下降到428 m;至1997年水位埋深下降到534 m。27年水位下降了234 m,平均每年下降087 m。近几年限采后水位开始回升,2001年开采量027×108m3,漏斗面积为1575 km2,漏斗中心水位417 m,回升117 m。
图9—5 大庆长垣西部第四系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年开采量变化曲线
图9—6 大庆长垣东部白垩系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与年开采量变化曲线
大庆市不仅第四系承压水出现大范围的降落漏斗,在泰康组承压水中也出现大面积的水位下降漏斗,泰康组承压水降落漏斗也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到2000年前后,漏斗中心水位下降了30 m(图9—7)。
图9—7 大庆市泰康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
(三)齐齐哈尔北市区漏斗
齐齐哈尔北市区第四系承压水漏斗形成于1988年,初期面积仅有278 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532 m,比1972年下降了159 m;之后,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到1995年,面积达到1438 km2。从水位下降幅度上看,1990年下降幅度最大,当年下降了095 m,此后,地下水位总体呈上下波动缓慢下降趋势,到2000年漏斗范围已扩展到南至大民屯镇、北至北方制鞋厂、东至铁锋水厂、西至园艺所,形状近似椭圆形,长轴约125 km,短轴约82 km,面积约1025 km2,漏斗中心位于龙沙水厂。近几年来,由于加大了地表水供水量,加上工业用水量的减少,第四系承压水开采量有所减少,漏斗中心水位没有大幅度下降(图9—8),至2004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679 m,与1990年相比,仅下降了029 m,漏斗面积约920 km2。
图9—8 齐齐哈尔第四系承压水漏斗中心水位与漏斗面积变化曲线
(四)长春市漏斗
长春市是一座严重缺水城市,地下水资源贫乏,主要开采层白垩系承压水曾一度长时间超采,形成了铁北开采区、贾家洼子、市中心、四间房等地下水下降漏斗。2000年“引松入长”工程投产后,有效地缓解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目前贾家洼子、市中心、四间房等集中开采地段已停止了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逐步得到恢复,漏斗面积在逐渐缩小,但铁北第四系砂砾石潜水集中开采地段,降落漏斗仍在扩展。
长春市铁北集中开采区分布在小南-铁北-站前一带(图9—9),开采层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该区地下水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开采,7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出现下降,到1980年形成了类似簸箕形状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68 m,漏斗面积49 km2。1980~1984年间,漏斗范围扩展到125 km2,但水位下降幅度不大;1985年是丰水年,地下水位有所回升,漏斗面积相应缩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2156 m,漏斗面积79 km2。1986~1990年,是长春供水最紧张时期,漏斗内开采井增加到60余眼,平均日开采量达138×104m3,日超采013×104m3,漏斗范围向西、向北方向扩展,到1990年漏斗面积发展到2145 km2,比1980年扩大了1655 km2。漏斗中心最大降深达2417 m,这一期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06 m。1991~1995年间开采量减少到119×104m3/d,略小于该地区的补给资源量,漏斗面积缩小到182 km2;1996~2000年间日平均开采量112× 104m3/d,漏斗面积比1995年略有缩小,漏斗面积1660 km2,见表9—1。
图9—9 长春市铁北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变化
1—1980年漏斗边界线;2—1984年漏斗边界线;3—1990年漏斗边界线;4—2000年漏斗边界;5—地下水监测点及编号
表9—1 长春市铁北集中开采区地下水降落漏斗变化表
(五)松原市新村漏斗和二龙漏斗
松原市新村与二龙水源地开采层是大安组承压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供水,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区分布在松源市北部。
1新村水源地漏斗
新村水源地1988年开始建设,目前有供水井13眼,其中有水源地8眼井,开采量较大,其余5眼是集中供水井,开采量较小。1989年开采量为330×104m3,之后每年以100×104m3的速度扩大开采,1993年开采量增至730×104m3,2003年开采量达896×104m3,导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建井之初大安组承压水自流,水位高出地表61~813 m,1990年以后承压水头减至不再自流,到1994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达到2288 m,6年间水位下降3101 m,平均每年下降517 m,漏斗边缘水位埋深达6 m左右,漏斗形状近圆形,长轴90 km,短轴75 km,面积515 km2,漏斗发展的速度较快。该漏斗发展的特点是漏斗东部和东北部水力坡度大,漏斗扩展缓慢,表明东部和东北部有很好的补给资源,而北部和西部扩展较快,表明北部和西部补给较差。
2二龙水源地漏斗
二龙水源地自1987年陆续建井,开采井由初期的4眼增加到目前的8眼,初期开采量为600× 104m3/a,以后每年约以50×104m3的速度增加,1993年达到850×104m3;2003年达到914×104m3,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形成面积为144 km2的水位下降漏斗,漏斗形状为北东-南西向的椭圆形,长180 km,宽90 km。
水源地建设初期,有半数井自流,自流量在2880~4369 m3/d,水位高出地表80~1130 m。一年后自流量减少为536 m3/d,水位高出地表36 m,三年后不再自流;到1994年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已达到2562 m,边缘水位埋深也达137 m,7年间水位下降了3682 m,每年平均下降574 m。1993~1994年下降幅度最大,一年就下降了14 m,目前该漏斗仍在发展,降落漏斗的形成,改变了原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由区域性向北东方向径流变为局部向西南径流,并在西北、西南、北三个方向上向外扩展。
目前,松原市和吉林油田的大安组承压水开采区水位下降漏斗,已扩展到包括扶余的风华、大洼、伯都、新民,前郭的平凤、木头、长山、八郎、新庙,大安的大赉镇、联合、四棵树等广大区域,形成由多个局部漏斗组成的复合型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总面积已超过1000 km2。
在古代,王公贵族的的陵墓更多是具有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缅怀祭奠意义;而今人在古人陵墓方面的利用则更多的倾向于历史研究和经济开发上。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免遭破坏,大家可谓是花尽了气力,因为在今人眼中,文物古迹的历史意义更加凸显。为了探究历史的奥秘,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考古的专家学者更是在不懈的努力。
经过千万年历史风霜的洗礼,有些地上的秘密沉没在了水底,有些水底的秘密逐渐浮现出水面,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明祖陵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了。1963年,洪泽湖遇到了特大干旱,水位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明祖陵水下皇陵地宫拱门、横梁和甬道顶端露出水面。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这些石像东倒西歪,躺在了淤泥之中,他们被雕塑成麒麟、雄狮、带鞍子的马和牵马侍从、还有文臣、武将、太监等形象,根据专家的研究,被确认为明祖陵,此时,距明祖陵成为水下皇陵已整整近300年。
明祖陵从发现伊始就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未待考究之前,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朝皇帝会把自己祖宗的陵墓建在水中,难道真的是因为盗墓之风太严重,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一件令大家捉摸不透的事情。后来,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这些谜团逐步的被揭开,真相也逐渐的展现在大家的面前。相信也吸引着一批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的目光,让大家对这座神秘的地下陵墓有着极大的期待。
明祖陵实际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及其祖父的实际葬地,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洪泽湖的西岸。明祖陵的修建,前后历时近30年,营建时间之长、体制之宏伟,在诸代明陵中名列前茅。其陵枕岗临淮,基本仿唐宋帝陵的规制,但已废止了唐宋诸陵的上下宫制,显得更加紧凑。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明祖陵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陵墓长方形,南北走向。有皇城两道,外面土城周长9里30步;里面砖城周长4里10步。明祖陵建成以后,每年清明时节,朱元璋都要亲自带御林军从南京出发,浩浩荡荡,前往祭祖。一条长达二十华里的下马道,道两旁皆是遮天绿荫。
不过说实话,明祖陵所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它并不处于高山大阜之侧,而是在有“九岗十八洼”之称的丘岗之地。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而明祖陵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既然此处风水不好,朱元璋为何不另寻吉壤安葬祖宗呢其实朱元璋何尝不想呢。
当初就有人认为,明祖陵的被淹,天灾其实只有三分,还有七分就是人祸。明弘治七年,刘大夏筑太行堤阻断黄河北支,使南支夺淮入海后,河道开始紊乱,淮河中、下游连年洪水泛滥,祖陵不断遭受水患。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的工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蓄淮刷黄”,的治水方略。他主张筑堤纳水归于一道,反对疏浚支流另开新河,而应当“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水攻沙,以水治水”。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遇阻即回,沙随波停,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淮水无力刷黄,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明朝中叶以后,黄河再次夺淮,尽管朝廷几度筑堤卫陵,但明祖陵还是于清康熙十九年被特大洪水所淹没,沉入洪泽湖底。
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不言不语,忍气吞声,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也注定了后人要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