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厉字之本义,当指磨刀石,故后亦引申有磨、砥砺、勉励、提高、振奋、倾危、灾祸等义,那么作为姓氏时,百家姓厉姓排第几名?族人历史发展如何?经常说的lsquo;百家姓rsquo;当中,其实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姓氏,只是包括了比较常见和人口比较的多姓氏,具体都有哪些姓氏,可以来百家姓专题查看。

百家姓厉姓排第几名?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47位。

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族人历史发展如何?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周朝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

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十二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国的厉公秉政于公元前824~前816年。

齐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

齐厉公被尊为厉氏始祖。

威弭郡盗,名重文坛。

厉氏中曾有唐朝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

清朝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二十余年的先贤。

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今河北临漳)太守义阳侯厉温,厉温的儿子名厉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

厉温的孙子有厉次宗、厉次元两个,其中厉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

至宋朝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在宋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氏始祖。

厉氏族人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

明朝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

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氏始迁之祖。

厉国华的曾孙有厉永泰、厉永隆、厉永安、厉永志四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族人辟为四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27年),共历十六世。

厉氏族人在我国历史上一直表现出色。

除了汉朝被封为义阳侯的厉温,像唐朝诗人厉玄(唐贞观年间官拜道州刺史),治绩卓著的厉文才;后梁时的大画家归真;宋代被百姓称为历佛子的著名好官厉汪,以及清朝学者厉鹗,可以说无一不是出类拔萃、荣及子孙的人物。

yaoshixiu.com

历姓跟厉姓的区别。为什么百家姓没有历

在中国的历史典籍记载中有:黎、离、刕、丽(女字旁)、礼、理、里、李、利、栗、厉、励、立、丽、郦、力、荔非、栎阳等,没有这个“历”姓。如果是有这个“历”那也是人口较少没有出现过历史名人,或者是有人为简便写“历”来代替这个“厉”的,是很少人知道的姓氏。

姓氏中有哪些姓"LI"(四声)的?其分布如何?

▲厉姓: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栗姓:
栗姓的原姓为李,安使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李隆基西去蜀地,在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比如:临漳县栗岗村: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山东苍山县芦柞乡小卞庄有200多家姓栗的,离老家---栗堡不远,才10里路 听说是道光年间遭难了 被抄家了 灭门之灾 很多逃跑了 跑的全国各地都有附近乡镇也有不少栗姓同宗 比如长城镇 三合乡,江苏邳县(邳州市)。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励姓:
始祖释褐公讳裳,号乐闲,为宣州通判,丁母忧,制满起复时秦桧欲杀赵鼎、李光、胡铨三人。有江西运判张常先笺注前帅张宗元与张浚诗,言于朝,其词连逮者数十家,将诬以不轨而尽去之,公亦与焉。狱成,幸天理昭然,桧病不能书,获免于难。公遂致仕,携家渡淮,往弟衮任所,是时衮为余姚县丞,二公见姚邑风俗之美、山川之秀,遂卜居焉。传至十三世悦公号梅隐由从山迁居梅川乡。是为梅川始祖。
▲利姓:
利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利氏有三个来源。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祖名利贞,其后代中有利氏;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被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也改称为利氏。有说认为利氏与李氏同宗,因为李氏来源之一是避难时,遇李树解渴的理利贞,他还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祖先,其后代中就有以他的名字利为姓氏的。周朝时,楚国公子的封地在利,因此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姓氏,称为利氏。北魏时,叱利氏的后代也有改称为利氏的。据《路史》载:老子之后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后为氏。又《姓纂》记载:“楚公子食采于利,因以为氏”。望出河南。
▲劦姓
高丽古姓。
▲力姓
黄帝臣力牧之后。望临安。
▲荔姓:
由陇西羌族十大姓之一的荔非衍生而来,唐时有大将荔非元礼等,现多居于陕西宝鸡,甘肃天水一带,内蒙古、山西、湖北亦有。
▲隶姓:
相传黄帝之臣隶臣作算数,为隶姓之始。
望出齐郡。
今山东长清、江西丰城、宁都等地均有此姓。
隶延之,汉时人。隶并,晋王莽时大司马。
▲郦姓:
郦姓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县东)。 晋惠帝将汝阴郡分出新蔡郡。在今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皮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几,以及家族史

排名第85位。
皮〔pi〕
【姓氏源流】
皮姓起源有二:
①、源出姬姓,出自樊姓,周天子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于樊邑,其后有樊氏。春秋时,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
②、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子皮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
始祖:樊仲皮。
【迁徙分布】
皮姓是一个发源于我国北方的古老姓氏,始祖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最初皮氏所居的皮氏邑,虽在山西境内,但最早发源地实际上还可以推溯到河南的济源。到了汉、晋、南北朝之时,皮姓已崭露头角,出了不少历史上知名的杰出人物,譬如,后汉有著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十五卷的学者皮元等。皮姓望居下邳、天水,并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目前皮姓人口未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天水郡 汉置,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一带)。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下邳郡 东汉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治所下邳,在今江苏睢宁西北;至南朝宋改为郡。辖区相当于今天江苏西北部。
②、堂号
天水堂、下邳堂。
自立堂号:涌芬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某支皮氏字辈:学立德成先烈振,安邦定国朱功昌。光明正大家兴远,忠厚和平世泽长。
长沙、善化皮氏字辈:积德家声远,传经世泽长,同心敦乃善,笃庆锡之光。
湖北鄂州、大冶皮氏字辈:吉水时世派:肇敬克崇卿,孙纯庆尚伯(宏)。迁大冶后世派:宏祥福宗,希世景天,廷克应有。叙谱后世派:士(龙)光兆周祚,永定国之兴。本道崇先德,立朝启大文。1988年增派:家学传成法,才名耀远方。安全开盛治,万亿正纲常。
江西高安皮氏字辈:守其美业,克振先声,茂修世炽,永乘贤坤。
【历史名人】
皮豹子 (?-464),北朝北魏将领。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人。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后屡破京师,积功擢内都大官。豹子沉毅笃实,当时推为名将。边镐五代时南唐将领。小名康乐,升州(今江苏江宁)人。保大元年(943),击败张遇贤起义军,升洪州营屯诸军都虞候。九年(951),任信州刺史,由袁州进兵长沙,迫使马希崇投降,升武安军节度使。次年,被楚辰州刺史刘信击败,削职。后周来攻,起为将,又为后周所俘,世宗命为右千片卫上将军,后遣归,不为所用。死于金陵。
皮 喜 (?-483),豹子第八子。本名欢喜。史籍避讳改。文成时,以名臣子为侍御中散。孝文帝初,为平西将军,仇池镇将。经略陇西、汉中,数有战功。转散骑常侍、安南将军、豫州刺史。在州饮酒废事,被杖罚。卒。谥恭公。
皮景和 (521-575),北朝北齐将领。后主时任侍中,天统二年至武平元年在位。琅邪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少通敏,善骑射。初以亲信事高欢,补亲信副都尉。文宣帝天保初授通州刺史,后以袭库莫奚功加左右大都督。废帝乾明元年(560)除武卫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天统元年(565)迁殿中尚书。二年除侍中。景和于武职之中兼长吏事,又性识均平,故频有美授。后历特进、领军将军、尚书右仆射、赵州刺史、洛州刺史。武平五年(574),以讨陈战功,进位尚书令。六年,病卒。
皮罗阁 (698-748),唐时南诏君主。公元728-748年在位。唐开元十六年(728)立为诏王。本为蒙舍诏之主,后逐洱河蛮,以次合并蒙巂越析、邆睒、施浪、浪穹五诏,统一六诏。遣孙凤迦异入朝唐,留长安供宿卫。二十六年,受唐册封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移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卒后子阁逻凤袭位。
皮日休 (约834-约883),唐代文学家。唐代文学家。生于大和八年(834)至开成四年(839)之间,卒于天复二年(902)以后。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人。出身于贫苦家庭。早年立志于功名,曾游历各地。懿宗咸通八年(867)进士。曾任苏州刺史从事、太常博士。黄巢军下江浙,为黄巢所得,黄巢称帝后,任翰林学士。他的死因说法不一。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表现了对当时封建统治的不满。他认为:“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又说:“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累,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鹿门隐书》)皮日休的文章,如《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均为有所为而作。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为代表,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现襄樊市郊鹿门山上,有“三高祠”部分建筑,系为纪念皮日休等所建。
皮锡瑞 (1850-1908),清经学家。字鹿门,一字麓云。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光绪举人。因崇尚今文大师伏生,所居题名“师伏堂”,故世人称其为师伏先生。1890年主持湖南桂阳州龙潭书院讲席。1892年主持江西南昌经训书院。中日甲午战后,愤《马关条约》的丧权辱国,极言变法不可缓。1898年春,任南学会会长,主讲学术,表现了救亡图存的热情。戊戌政变后,清政府下令革去他举人身份,逐回原籍,交地方官严加管束。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博贯群经,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所著《五经通论》、《经学历史》是经学的入门书。他主张解经当实事求是,不当觉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他工诗及骈文。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其他皮姓名人有北朝北齐大臣皮信;唐代名人皮文通;五代诗人皮光业;南宋大臣皮龙荣等。近当代皮姓名人有军事家皮定钧,图书馆学家皮高品等。
【皮姓宗祠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河津。
指皮姓源流和郡望。
鹿门隐逸;
陆地神仙。
上联:唐末文学家皮日休,字逸少,襄阳人,早年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咸通年间进士,曾官太常博士。能诗文,善辞赋。下联:唐代名人皮文通。
勋高荆楚;
赋丽鹿门。
上联:北齐琅琊人皮景和,善于骑射,天统初年官侍中,积功封文城郡王,官至尚书令。下联:皮日休。
勋高荆楚;
赋丽桃花。
同上。
鹿门间气;
豹子将才。
上联:皮日休。下联:北魏名将皮豹子,少有武略,太武帝时历官征西将军,封淮阳公。累破宋师,因功擢内都大官。沉勇笃实,一时推为名将。
天水世泽;
西河家声。
北齐皮景和,官至尚书令,封文城郡王、西河郡开国公。善骑射,尝一箭得豕,人皆善之。
景和骑射;
子信风神。
上联:皮景和。下联:北齐皮信,景和之子,为人机警灵悟而有风神。北齐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入隋后官至洮州刺史。
大唐云南王;
北魏淮阳公。
上联:南诏第四世王皮逻阁,唐开元间统一六诏,击败吐蕃,在南诏早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唐王朝封他为“越国公”,赐名“义归”。入于唐朝,受封为“云南王”。下联:皮豹子。
沉勇称武略;
机悟有风神。
上联:皮豹子。下联:皮信。
贝多纸上经文动;
台意瓶中佛瓜飞。
唐末诗人、文学家皮日休诗联。
池纹带月铺金簟;
莲孕含风动玉杯。
皮日休诗联。
行人折柳轻和絮;
飞燕含泥带落花。
五代吴越丞相、诗人皮光业诗联。
学透春秋,灼灼君臣褒贬;
胸藏兵甲,赳赳公侯腹心。
上联:宋代淳佑直进士皮龙荣,起霖,醴陵人。累官参加政事,封寿沙郡公。下联:皮豹子。
一、姓氏源流
皮(Pí)姓源出有二:
1、源出姬姓,出自樊姓,为周天子的卿士樊仲皮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义》及《元和姓纂》所载,鲁献公次子仲山浦,曾辅佐周宣王中兴,受封於樊邑,其后有樊氏。春秋时,一是周卿士樊仲皮的后代,以父名为姓,相传姓皮。根据《姓纂》的记载,皮氏是“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这位樊仲皮,正是建立樊国的仲名的谏议大夫皮究,以及官任上计掾、撰《秦嘉集》的皮仲固;三国时期有受刘备和曹操同声赞扬的皮容;南北朝时北魏的名将皮豹子,北齐时以善于骑射见称的皮景和,以及曾著《春秋意》15卷的学者皮元等。皮姓望居下邳(今江苏省邳县下邳故城)、天水(相当于今天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三、历史名人
皮日休:字袭美,唐朝时襄阳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市人)。曾隐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醉士、酒民。咸通八年(867年)进士任太常博士。性情高做,善于诗文。撰《鹿门隐书》60篇,多讥闭时政。与陆龟蒙友好唱和,时称皮陆。乾符中黄巢起义军人长安,授日休翰林学士,后以讥刺被杀。著有《皮子文薮》、《松陵唱和诗集》等书。 郎管,任嘉兴知府。继升右侍郎兼资善堂赞读、吏部员外郎兼直讲。皮龙荣就忠王赵基之学业、培育问题,向理宗进言:“愿陛下身教之于内。”帝嘉许。再迁吏部侍郎兼赞读,文天祥称皮龙荣有“晏殊之学问,杨亿之文章,仲淹之声名,器之之气节”。
皮锡瑞:字鹿门,一字麓云。举人出身,湖南最著名的今文经学家之一。他景仰西汉《尚书》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师伏先生。后在学堂、书院研讲学术。所言皆贯穿汉、宋,融合中西,宣扬保种保教,纵论变法图强,听者无不动容。其讲义及答问,均刊《湘报》中。晚年长期任教,并任长沙定王台图书馆纂修。所著《五经通论》、肿列心得,示学人以途径;《经学历史》则是经学入门书。他主讲经当实事求是,不当党同妒真,对各家持论公允,为晚清经学大家之一。著有《师伏堂丛书》、《师伏堂笔记》、《师伏堂日记》等。
皮定钧:安徽金寨县代家岭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931年 1、郡望
据《姓谱》记载:“出郑大夫子皮。”望出下邳。
天水郡:汉置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一带)。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朝宋改为郡。辖区相当于今天江苏省西北部。
2、堂号
皮姓的主要堂号有:“天水堂”等。
============================================================
【皮姓宗祠通用对联】
〖皮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天水;
源自河津。
——佚名撰皮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皮性的源流和郡望,被封于现在山西省的河津县一带。
勋高型楚;
赋丽鹿门。
——佚名撰皮姓宗祠通用联——佚名撰皮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齐·皮景和,官至尚书令,别封西河郡开国公。
景和骑射;
子信风神。
——佚名撰皮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诗人、文学家皮日休《送国载上人归日本国》诗句联。
池纹带月铺金簟;
莲孕含风动玉杯。

厉姓的起源与家谱

姓名,汉语词语,人的姓氏和名字。名字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人特定的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由于有了姓名,人类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因此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厉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大家分享。

厉氏 分布地区

范阳郡:三国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将涿郡改为范阳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县、房山县一带。

南阳郡:秦代始置,汉承秦制,仍设南阳郡,郡治宛,下辖三十六县。东汉以其特殊的政治地位而呈现出经济、文化大都会的面貌。

历史来源

厉(lì厉)姓源出

1、源于西周,以谥号为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遂成厉氏。

2、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厉姓的一支。

3、孙姓改为厉姓。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追改宗室孙秀(因为孙皓所恶而奔魏)姓厉。孙秀的后代中留在江东的一支成为厉姓。

4、李姓改为厉姓。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事败被诛。李隆基执政后,追改李晋族人为厉姓,不准其恢复李氏。

迁徙分布

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记载,周代曾谥齐厉公,他的子孙便以谥号为姓,称为厉氏。据史料查证,春秋时期,即从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12诸侯各守疆土,共称周室,其中封于齐的厉公秉政于前824—前816年。厉公的后人不忘先祖,均以谥号为姓,形成厉氏。齐厉公被尊为厉姓始祖。“威弭郡盗,名重文坛。”厉氏中曾有唐代的道州刺史厉文才使一郡大治。清代的厉鸮工诗文,成为力主大江南北文坛20余年的先贤。云阳厉氏的始祖为汉魏郡(河北省临漳西南)太守义阳侯厉温,温公的儿子名友,寄志于山林之间,坚辞汉帝所封的谏议大夫,高隐养志,放浪形骸。温公的孙子有次宗和次元两个,其中次宗被授金吾右千户,子孙世居北地。至宋靖康年间,北国尽陷金兵之手,厉温的裔孙厉介,字倬人,绍兴年间以举荐任至东京留守,南渡后,先随驾浙江,定居余姚,后来,又由余姚的东阳徙至丹阳,为丹阳厉姓始祖。厉氏在丹阳的繁衍发展中,由于天灾人祸,族中前谱荡然无存,以前的先祖无从考证,后于明正统年间,厉介的裔孙厉国华,任至福建布政使,致仕还乡后,致力于查询线索,征集资料,为辑谱做了大量工作。清乾隆年间,厉国华之后人厉靖,以国华搜集的资料为底本,辑成新谱,厉国华被尊为丹阳厉姓始迁之祖。国华的'曾孙有永泰、永隆、永安、永志4个,从此开始,丹阳厉氏辟为4个分支。至清道光十七年(1827年),共历16世(余略)。

堂号

半树堂:宋朝厉元吉,号“半树”,做乌程尉,后回家隐居。元朝访问宋朝旧臣,元吉跑到湖里、海里,去藏,到了白头才回家,坚决不做侵略者的官。此外,厉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佛子堂”、“南阳堂”等。

字辈排行

湖北丹江厉氏字辈:“有大成明开国应选”。

湖北孝昌厉氏字辈:“大学明德圣泽天长”。

江苏仪征厉氏字辈:“景文士锦廷兆朝昌洁官青存鼎以德延宗传家猷”。

山东日照厉氏字辈:“保复建彦承宗茂善存公怀秀嘉贞乃传端明宣进希策启信聿敷衍庆续择膺慎”。

浙江乐清厉氏字辈:“连清景洪奇嘉星如日月”。

河南南阳厉氏字辈:“永文成炳志相三星忠义观敬”。

河南信阳厉氏字辈:“金有富国心明全启自成(泽洪万代全)”。

河南通许厉氏字辈:“宗良廷新文,步学从祖行,立志存光大,万世钦芳名,传继思先德,丕承扬家声"。

厉姓字辈在山东莒县厉氏字辈:‘洪启吉运昌,德成福禄璋’

家族名人

厉鹗:字太鸿(1692-1752),又曾字雄飞,号樊榭,又自号花隐。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原籍慈溪。幼孤贫,至寄居沙门。性颖悟,初学为诗,便惊长老。稍长,于书无所不窥。康熙庚子举于乡,需次县令将入都,道天津,留滞查氏水西庄数月,竟不谒选而归。乾隆初,举博学鸿词报罢,闻扬州马氏藏书最富,因客之,尽探其秘牒,往来大江南北,主盟坛坫者凡数十年。尝病《辽史》太简,阅四百余年无有为之增益者,乃仿裴世期注《三国志》列,而不就书作注,位摘史文为纲,历引郡书于下,间作案语以断之,成《辽史拾遗》十卷。于辽一代二百年事凡有可考见者,粲然具备。盖亦正史外所不可少之书。又仿计敏夫《唐诗纪事》例,成《宋诗纪事》一百卷。并号赅博。才清逸,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余有《秋林琴雅》六卷,《南宋院思录》八卷,《东城杂记》二卷,《增修云林寺志》八卷,《湖船录》一卷,均梓行。

厉志:字骇谷(1804-1861),号白华山人,又名白华居士,晚年改名厉允怀,笔名景阳氏,诸生,诗、书、画三才齐备。工诗,善书画,行草,学明人。山水兰竹,有李檀园逸趣,中岁患目眵,而书画益进。捉管疾扫,全以神行,故无不妙。尝于西湖昭庆寺,指画巨松。厉骇谷先生,实则籍居现岱山县秀山乡北浦厉家村。著有《白华山人诗抄》。

厉仲芳:宋朝将官,他文武双全,在朝廷的武学考试中得第一名。他发明制造了一种叫“九牛弩”的战车,上面有射箭的机关,非常适合实战,后来被人利用来大败金兵。

厉仲枢,文武双全,列宋嘉定元年文武进士第五名,其子厉伫、厉琮于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同登进士榜,此即“父子进士”,“兄凝进士”坊之由来,两代五人登进士,《东阳隆庆志》记载:“兄弟同科,惟厉氏矣”。有厉蠲进士,子厉汪进士,孙厉模进士,曾孙厉文翁连续四代的“祖孙进士”,厉汪封西外宗正臣赠太师。

简介

厉姓的部分始祖是齐厉公。据古籍《风俗通》上记载,周朝时,姜太公的后代姜无忌去世,被追加封号为“厉”,史书上称为齐厉公,齐厉公的后代,就以这个封号为姓,世代相传。汉代有魏郡太守、义阳侯厉温。而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上记载,厉国的所在地在湖北省义阳县县北之厉乡,人民以国为姓。后世的学者考证,古代厉国所在地,就在今湖北省随县北面厉山之下的厉乡。厉氏的发源之地,正是在厉乡。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县),故厉姓后人尊齐厉公为厉姓的得姓始祖。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百家姓厉姓排第几名,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取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