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姓台湾读bo,如明星柏妍安;大陆读bǎi,如海军柏耀平,那么,姓柏的起源是什么?家训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那么,柏姓家训是什么?百家姓的由来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开始姓氏就慢慢的形成了,历经了时间的演变,才慢慢的确定了诸多的姓氏,到底姓氏是怎么演变而来的,来水墨网百家姓专题一起看看吧!姓柏的起源是什么1.以封国命姓。

它的来源可经追溯到三代以前。

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也叫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

相传柏国的开国君王是黄帝的臣子柏高

春秋时,柏国被楚国所灭,柏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柏作为自己的姓氏

《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以人名命氏

始祖为柏翳,起源于尧为部族首领之时,系出嬴姓

《史记.秦本经》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

自此之后,柏翳使有了两个姓属,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后代子孙也形成了两到,其中一支,是为柏姓

3.以木名命姓

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伯芝

据说,伯芝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皇伯

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陈留县)上,他的子孙就姓伯

伯姓,古时也作伯姓

柏姓家训一、家长当以至诚御众,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

求合古人身教之

二、卑幼应恂恂孝友,见父兄,坐必起,行必以序,应对以名

三、子妇应孝

事舅姑礼,遇丈夫和,处娣姒勿道人长短,议人是非

四、男女年至六岁均须送入附近小学,并续资升级,以宏造就

五、婚约应由男女自行订定

父母不得擅予主张

惟男年未满十七,女年未满十五,不得与人订定婚约

至于结婚不宜过早

如男年未满十八,女年未满十六,为家长者应绝对禁止其结婚

六、定婚应择良善

不可贪结高门

尤不可争论财币

七、古者十五授兵,六十还之

执戈卫国,乃应尽义务

一届服役年龄,当即入伍

八、子弟入学应为子弟求智能,求职业

勿谬于世俗功名之想

致日后入仕途流为无赖

九、学问原无尽境,愈学愈知不足

况今环球洞辟,千态万状

益难尽晓

岂可以一知半解动轧輙傲物

十、丧礼以哀为本

甚勿罄竭生资,妄肆铺张

葬地只求无水无蚁,勿诱於祸福之说,停棺谋吉

十一、纳妾不惟,易触法纲

且恒易酿家祸

如有子嗣,不得滥置侧室

十二、私畜仆婢,昔已谓为损德

今直为犯罪行为

切宜戒之

十三、接待乡曲务持和平

不得负势凌逼

遇庆吊事,皆宜亲往

以敦情好

十四、衣食须崇俭素

言行务宜端正

一切膏梁文绣之习,淫声美色之玩,鸦片博弈之好,皆当戒绝

酒可少饮,勿得沈湎

若奉宾客,不过七行

十五、挟前人之富以骄人,恃先人之贵以侮人,最是无耻

必自能力学树行,以绳祖武

方为有志

十六、机械工业吾地尚未普及,裁衣纺织仍宜及时勤学

造具饮食亦妇女常职

一切酱醋糕饵腊肉咸菜之类,皆宜讲求精工,随时备办

以佐饔飱,而供宾客

甚勿视为细事不屑置意

十七、族人穷困者应委曲庇护

勿使失所

里党苛养疾痛亦当深念

十八、古人命名皆有取义

未可轻率为之

嗣后族中男女命名,应先由家长或房长依派字拟就送请族长核定

十九、公茔封茔后自不得再葬

如尚未封茔而有棺必须入茔附葬者,亦应商得公茔各家同意,而后移棺

勿得强擅偷葬,致启争端

yaoshixiu.com

柏怎么读姓氏 柏姓氏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1、柏[柏,读作bǎi(ㄅㄞˇ),古音读作bó(ㄅㄛˊ)]。

2、三百多年前的“湖广填四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还成为多数四川人的先祖。

3、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伯益还曾积极帮助大禹治水,也立了大功。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形成了两支主流姓氏,其中一支称柏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姓氏中“柏“字应该怎样发音

读“bǎi”,柏姓起源:柏姓起源非常古老,上古时期有古帝柏皇氏,其子孙就以柏为姓。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有柏国 ( 河南西平县 ) ,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姓。又据《史记.秦本纪》所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姓为「嬴」。他的后代,也有以“柏”为姓的。 家族名人:1)柏濩, 神话传说中的蜀王。《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2)柏高 ,神话传说中的仙人。《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 ; 「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地望分布:河南魏郡,山东济阳郡。

姓氏伯的由来

源流一
源于嬴姓,出自夏王朝初年东夷族伯益,属于以先祖名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伯氏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亦称柏翳、大费,本是黄帝的后裔,在舜帝执政时期出任东夷部族联盟的首领,他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嬴”姓,故伯益也是嬴姓的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立有大功。大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却推辞不受,还躲避到箕山之阳。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历来的禅让制度。后来,夏启担心伯益会夺取自己的王位,因此杀死了伯益,建立起“王天下”的夏王朝,中国正式进入奴隶制社会。
“伯”之一字,本意除了排行老大以外,还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在伯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伯”字为姓氏者,称伯氏、嬴氏、柏氏、费氏等等,有四百多个分衍姓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伯氏史称正宗。伯氏族人大多尊奉伯益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后裔孤竹国王子墨胎允(伯夷),属于以先祖排行称谓为氏。相传,伯夷之父叫初,为孤竹国君。其父逝世前曾遗命其弟叔齐为孤竹国君,而叔齐却要让给兄长伯夷,伯夷就避而遁去。叔齐亦不自立,干脆弃位,往归西伯侯姬昌(周文王)。伯夷的名字叫墨胎允,叔齐名字叫作墨胎智,孤竹国君主世家皆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到了周武王姬发出兵伐商纣之际,这兄弟两人却出来叩马阻谏,认为以下伐上是为不仁。及至周武王灭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今河南偃师),仅采薇(大巢菜、野豌豆,或通称能食的野菜)而食。当时有个妇人就指着他们吃的薇讥笑于二人:“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愤,遂绝食而死,被其他人葬于首阳山(今河南堰师)。历代王朝对伯夷、叔齐二人推崇备至,称其二人为“二贤人”、“二君子”,目的是要让臣子忠实于王朝。后来唐朝时期的大儒韩愈、柳宗元都曾撰文称颂。在中国历史上,惟独西汉武帝时期的太中大夫东方朔对其不以为然。东方朔认为这两人是“古之愚夫”,指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即说这二人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算得什么贤人?
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称为“伯”,其后裔子孙承袭先祖之姓氏者,上古时期“伯”、“柏”二字通假,因此有称伯氏者,有称柏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
源于荀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荀林父,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荀林父后来因出任中行之将,故以中行为号,亦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林父活动在晋文公姬重耳、晋襄公姬欢、晋灵公姬夷皋、晋成公姬绥、晋景公姬獳(姬孺)时期(公元前636~前581年),为五朝重臣。荀林父之父亦为大夫,为晋文公执政时期的上卿赵盾属下,事迹不详待考。在晋文公建立霸业的事业中,荀林父即崭露头角,周襄王姬郑十九年(晋文公三年,公元前633年),著名的“城濮之战”前,荀林父担任晋文公的御戎(驾驶国君戎车之战将)。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作三行(三支步兵队伍)以御狄”,荀林父就担任了中行即中军的主将。其后,荀林父历任上军佐、中军佐,至晋景公执政时期出任中军元帅,主持国政。
周襄王三十二年(晋灵公元年,秦康公嬴英元年,公元前620年),秦、晋之间爆发“令狐之战”。晋军大将先蔑逃到秦国,原因是晋文公死后,晋国贵族们讨论立嗣君,都主张立年长的,派先蔑出使到秦国迎接公子雍。后因穆赢(文公夫人)大闹朝廷并指责朝臣“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执政的赵宣子等就背弃先蔑而立了晋灵公(太子夷皋)。
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军攻灭了赤狄的潞氏(今山西潞城),为此,晋景公赏赐他“狄臣千家”。这是荀林父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建立的最后一次勋绩。
荀林父有个孙子叫荀阁,他以其祖父功高望重,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氏,称伯阁,其后裔子孙乃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出自伯字开头的双字复姓所简改。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形成另一支伯姓。
源流五
源于柏皇氏,出自远古时代东方部族的首领柏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芝,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柏芝。据说,柏芝曾担任伏羲氏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民众而无所求,所以深得百姓们的拥戴,被尊为皇柏,称柏皇氏。柏皇氏是华夏古老的一个群族,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在史籍《庄子·胠箧篇》中记载上古帝君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戏氏→神农氏……
在史籍《金缕子·兴王篇》中排列古帝顺序为:容成氏→大庭氏→柏黄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郝苏氏→宗卢氏→祝和氏……
在史籍《资治通鉴·外纪》中,胡克家补注其顺序为:有巢氏→遂人氏→大庭氏→柏黄氏→混沌氏→昊英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
这些上古帝君皆袭伏羲之号,即他们都可称为伏羲氏。因此,柏皇氏海是较古老的一代伏羲氏帝王。对于柏皇氏,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前纪六》中记载:“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出搏之日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在史籍《命历序》也记载:“柏皇出搏桑之阳,驾云龙上下。”在史籍《汉书·礼乐志》中记载:“柏皇独乐六龙”。六龙,就是六匹骏马,指天子出巡时的车驾规格,柏皇氏乘坐六龙之车,可见其地位在当时非常显赫。柏皇氏的后裔子孙后代以先祖居地名称“柏山”为姓氏,称柏氏。由于柏皇氏聪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王朝,他的后代都为帝王师,如黄帝的地官是柏常,颛顼帝的老师为柏夷亮父,帝喾的老师为柏昭,尧帝治理天下时柏成子高立为诸侯,佐禹治水的则是柏翳等。所以,柏氏一直是古姓中的贵族,西周初期柏有为太仆正等等。
后来,柏氏族人大多演变为其它姓氏,例如伯氏、柏氏等,所以现在以柏为姓氏者反而很少了。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大宗伯,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大宗伯,是西周时期的官职称谓,职掌春官府司,源起于远古黄帝时期的神职祭司,主祀天神地祗人鬼之事。黄帝时期,神事与民事被明确区分开来,从事神事者称“巫”、“觋”,以其职掌则又分“宗”、“祝”,专职主持五礼。在远古至商贾漫长历史阶段中,在五礼之中将首位之礼称吉礼,亦称冠礼,即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官即主持之人称“宗”,属下官吏皆称“祝”。这种官称历尧、舜、禹至夏、商、周,一脉相承。由于“宗”是由氏族中最为德高年长者担任,因称“宗伯”,至西周时期确称之为“大宗伯”,掌礼制,爵为卿。
在西周初期,大宗伯有两个:“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是东西二伯也。”以后,大宗伯之职由周公旦、召公奭的后裔子孙轮番职掌,一直到周王朝灭亡。在典籍《周礼·春官》中明确记载:“大宗伯之职,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位,九命作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小宗伯为佐官。”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曾依《周礼》置六官,其春官府亦以大宗伯为长官,设卿一人,正七命;佐官为小宗伯,上大夫二人,正六命;春官府又有都上士,正三命。到了唐朝时期,依然有大宗伯之职,在典籍《唐六典》中,就称大宗伯相当于礼部尚书,小宗伯相当于太常少卿,春官府都上士相当于礼部员外郎。后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少宗伯为礼部侍郎的别称,少宗伯即小宗伯。直至明、清时期,人们还通常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在历代大宗伯、小宗伯们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宗伯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宗氏、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术士南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指出:“南公氏、南伯氏,同称之别也。”在史籍《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南公,亦称南伯,因居于楚国的南公邑(今河南周口淮阳,一说江苏泰安)而得名。南伯是当时最有名的楚国阴阳学家,也就是著名的术士,以观天象、卜阴阳、相面而专长。他在秦王朝最兴盛的时候就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三户,南伯指得是楚国的昭、屈、景三大姓的后代族人。秦始皇灭楚国,其芈姓熊氏君族虽衰没,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当的实力,其中的项、刘、陈三氏中的项羽、刘邦、陈胜后来果然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王朝。后世人以南公之语精简为“亡秦三户”,用于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在南伯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南伯氏、南公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伯氏、南氏、公氏等。如今已经没有南伯氏、南公氏这两个复姓了。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巴林氏,或言以地为姓,或言内扎萨克以部为氏,出自元朝时期大将、丞相伯颜的后裔,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r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潘氏、詹氏、白氏等。
⑵.蒙古族伯苏氏,源出元朝时期别速惕氏后裔,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eis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谢氏、苏氏等。
源流九
源于回族,出自著名回族先人伯笃·鲁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伯氏,源出元朝时期广西桂林肃政廉访副使伯笃·鲁丁。伯笃·鲁丁,字至道,汉名鲁至道,答失蛮人(Dnishinsand,有学识者),著名元朝政治家,诗人。伯笃·鲁丁的后裔子孙多改汉姓为伯氏、鲁氏等;又因“伯”与“白”对音,后多改为谐音的白氏(如其十九世孙白崇禧),但依然有称伯氏者,如今福建漳州龙海的伯氏家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伯力氏,亦称巴拉氏、巴哩氏,满语为Bari Hala,汉义“弓、豌豆”,世居哲鲁(今黑龙江下游)、库叶(今俄罗斯库叶岛)、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蒙古族、赫哲族、费雅喀奇勒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博氏等。
⑵.满族伯特氏,亦称拜格氏,源出金国时期称女真伯德部,以部为氏,为奚族后裔,满语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龙江呼玛盘古),所冠汉姓多为伯氏、卜氏等。
⑶.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世居瑚锡哈理(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华氏、关氏、胡氏、扈氏、伯氏等。该支伯氏鼻祖为瑚锡哈哩·伯麟,满洲正黄旗人,翻译举人出身,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授盛京兵部侍郎,累官云贵总督氏、都统、体仁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⑷.满族伯苏特氏,亦称白苏特氏,满语为Beisut Hala,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白氏、伯氏、苏氏等。
源流十一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伯佳氏,亦称白佳氏、拜佳氏,有学者指出其先祖本为汉族,在东汉晚期被乌桓民族裹胁入辽东地区,逐渐成为锡伯族人,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后有满族、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伯氏、白氏等。[1]
源流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伯,是西周时期的官爵称谓。西周时期的贵族爵位承袭殷商时期的爵称:公、侯、伯、子、男,其中的伯爵位列第三等。到后来西方欧洲国家中出现五级爵称制,则要比中国晚两千余年之久。西周时期,周公旦设有九伯爵官制:“九伯者,九州、岛有十八伯,各得九伯,故云九伯也。”中国古代将中原大地分为九州,华夏居中,九位伯爵分居职掌九州,九州之外的所有地方,不论海内海外,皆称九岛,亦分封九位伯爵职掌之。这说明在实际上,周王室共有十八位伯爵。
在这些伯爵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谓为姓氏者,即为伯氏,世代相传至今。

"柏"字作为姓氏怎么读?

"柏"字作为姓氏读:bǎi。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木,白声。本义:木名,柏树,也称"椈";

(2) 柏科柏木属植物的通称 ;

扩展资料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相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姓氏。在旧百家姓中排名第37位。

源于嬴姓,出自远古舜帝时候的贤人柏翳(伯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史记·秦本经》中记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柏翳,就是大费,又称伯益,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司徒,专职负责畜牧之事,因功被舜帝赐姓为赢,此之后柏翳便有了两个姓氏,即赢姓和柏氏。柏翳就是柏氏的始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据古书记载,柏翳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帮助舜帝驯养鸟兽,教人们将牛、羊、猪、狗、鸡、鹅驯养后,物质生活的来源就更有保障了。

参考资料柏姓_

以上就是本次小编整理的姓柏的起源是什么,希望能帮到各位小伙伴,关注我们获取超多取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