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觉得补钙就可以了,其实,预防骨质疏松可以多做一些运动,预防骨质疏松做什么运动比较好呢?一起看看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运动吧~

预防骨质疏松的最佳运动

1踏步和步行

研究证明,骨骼纵向的压力对于减少骨钙的丢失最为重要,因此运动疗法的设计首先要在纵向为骨骼施加压力。也就是说,外界压力的传导方向与骨骼的轴线一致。

例如,下肢的骨骼一般与地面垂直,因此运动产生的力量传导方向最好也与地面垂直,这样疗效最佳。

根据此原理,原地踏步运动和步行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最好的治疗方法。因为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步行前进,人身体的受力都与地面垂直并沿下肢骨骼传导。由于下肢骨骼受到来自垂直方向力量的刺激,可以缓解骨质的丢失。

2跳跃运动

跳跃时人的体重沿脊柱及双下肢向下传导,使骨骼受力,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跳跃的时间及运动强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强求一致。

对于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患者,跳跃时可以扶墙,扶家具,扶树木等,防止摔倒。

3踮足运动

踮足运动有利于脊柱和下肢骨骼上压力的增加,有利于减少骨钙的丢失,尤其对骨质疏松症造成脊柱弯曲(俗称驼背畸形)的老年患者,通过踮足运动,增加了脊椎椎体上骨小梁的密度,加强了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起到稳定脊柱,减少椎体变形的作用。

患者站立位(必要时可以扶墙,扶树等,以稳定身体),深吸气后,慢慢将足跟抬起,用足前掌支撑地面,维持3~5秒钟后放下足跟并呼气,反复进行10~30次。经过上述练习可逐渐增加踮足的频率和维持时间。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双手提起数公斤的重物做踮足运动,每日做1~3次。

4蹬腿运动

对于年老体弱身体状态不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在卧床状态下做蹬腿运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患者仰卧位,一侧下肢屈髋屈膝,到位后用力向前方蹬腿,使该下肢快速伸直并放下,双下肢交替做上述蹬腿运动,每次做10~30次,每日1~2次,也可以双下肢同时做蹬腿运动。

5上肢屈伸运动

除了注意脊柱和下肢骨骼的受力外,上肢骨骼的受力状况也很重要。人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活动上肢,例如做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也可以手握一些重物进行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