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里,孩子们的生活精彩起来,可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儿童剧,或者去逛街、游庙会,感受那锣鼓喧天中的节日气氛。也可能收到家人的一份礼物,比如电动玩具、MP3,或是一款新的掌上游戏机……也许不经意中孩子的听力就受到了损伤!

小心孩子遭“听力杀手”

一提到噪声性耳聋,也许有人认为那是长期在巨大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才会患上的职业病,与孩子关系并不大,如果你细细留意一下,影响孩子的“听力杀手”还真不少。

有些家长会给年幼的孩子买会发声的电动玩具。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价格越是便宜的可能发出的声音越大。特别是有些10元不到的玩具手机,其音乐声简直是震耳欲聋,有些老人甚至会把这样的“手机”放在牙牙学语的孩子耳旁,让他们模拟打电话。

等孩子再大一些,父母可能会带他们一起去看电影,或看儿童剧。可是很多电影或表演,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效果,声音往往很大。

再比如,许多青少年都拥有随身听或MP3,他们喜欢随时随地使用耳塞式耳机听音乐,且在听流行音乐时往往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在公共场所,尤其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中,在商场内,他们为了掩盖噪声,不自觉地将音量调得更大,甚至旁边人都能听见。还有的孩子喜欢躺在床上听音乐,直到睡着仍未关机。

这些做法使孩子的听觉系统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久而久之,会损害听力。

噪音会让孩子们身心受损

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张官萍教授介绍,突然接触噪声,孩子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不适,只要时间不长,一旦离开噪声环境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但如果接触噪声的时间较长,高分贝的声波会过度刺激毛细胞致其损伤,即使离开噪声环境后,也需要几小时至二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正常的,称为听觉疲劳。可是如果继续接受强噪声暴露,可能会造成毛细胞死亡,并且是供应耳蜗的毛细血管长期处于痉挛状态甚至闭塞,成为难以逆转的病理性改变,可能会发展成噪声性耳聋。

孩子听觉受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学习,和对音乐的感知力,孩子听不清老师说什么,常常被误认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多动症。此外身心健康的其他方面也会受一定影响,比如长期聆听噪声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失眠、焦虑以及精神不集中。

  孩子听力下降有蛛丝马迹

张官萍介绍,其实孩子听力下降是有蛛丝马迹的,但往往被家长忽视。比如家长叫孩子名字感到孩子不理人,常常认为是小孩不听话,等到发现孩子听力下降去就诊时,有些孩子已有中度甚至重度听力障碍了,这会增加治疗的难度。

她建议,经常听音量较高的音乐或接触噪声的孩子应当定期检查听力,如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应该及时治疗。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有简便的听力自测法,即“前后对比检测法”:在听MP3之前,先将MP3的音量调到你能勉强听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如无法再听到你开始时听的最小音量,那就说明你的听力可能遭到了暂时性损害。

不过,对于已经出现不可逆的听力损害,必要时使用助听器补偿听力损失,尤其是对2~7岁、正处于语言发育期的儿童来说,使用助听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聋哑的发生率。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家长在给孩子购买玩具,或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时,是否会对孩子的听力有害,也应当作为考量的指标之一。

  无处可逃的噪音

为人母3年多,深切感受到保护孩子听力的不易。

我可以给孩子过滤掉“大声公”的玩具,在她看动画片时调小音量,不让她听MP3,但我不能阻止她外出。随着孩子的长大,她越来越渴望感知外面的世界。可走上街头,那些手机店、电器店为了吸引顾客,放出振聋发聩的音乐声或叫卖声。带她去动物园看动物表演,选了一个远离音箱的位置,可巨大的音量让我这个成人都感到很辛苦,可环顾四周,有三分之一的观众都是儿童。更不要说,看儿童剧、木偶剧,和电影时的体验了。不得已,有时只好减少受噪音刺激的时间,甚至用手捂住孩子的耳朵。

曾听同事转述过一个儿童剧团负责人的话,说他们去很多国家表演时,都有对他们音量的大小有严格要求,主要是考虑听众中以儿童为主,可是在中国表演时,这些问题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真的希望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也能在中国出现,对于主要面向儿童观众的影视节目或现场表演,其声音都应当有分贝和持续时间的限制,在让孩子们赏心悦目的同时,听力也能得到起码的保护,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参加活动时无需进行痛苦的利弊权衡。

中国四大节日是哪四个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的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1、春节: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

2、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3、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

4、中秋节: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节日的意义

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延续历史、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延续历史。

中华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显示了团结的力量。

春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

春节是个团圆节。中国人在过春节时,出门在外的人都喜欢回到自己的家乡跟亲人在一起,团团圆圆吃个年夜饭。家是人生的港湾,是至亲所在的地方。是在外面打工的游子的心灵归宿。所以每个中国人都特别重视春节回家团圆。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习俗:

1、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2、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春节期间的节日风俗

春节有买年货、扫尘、贴年红、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等节日风俗。
春节,是集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