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大多数营养物质自身根本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取。不过错误的饮食方式会损害身体健康,如暴饮暴食、重口味饮食和狼吞虎咽等。其实只要按照以下几个饮食模式就能吃出健康,降低患慢性病风险。

最佳的饮食模式有哪些?

1、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的饮食模式连续4年蝉联第一,特别适合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地中海饮食能帮助减轻体重,维护心脏和大脑健康,降低患糖尿病和癌症等多种慢性病风险。地中海饮食是以橄榄油为食用油,多吃新鲜蔬果、豆类、坚果以及谷类;一星期至少吃两次深海鱼类或其他海鲜,适当吃奶制品、蛋类和家禽;少量吃甜食和红肉以及加工肉类,拒绝吸烟喝酒。

2、得舒饮食

得舒饮食不仅仅降低血压,而且也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利于控制体重;同时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患二型糖尿病风险;也能降低患心脏病和中风以及癌症风险。其饮食模式是高钙、高钾和高镁以及高膳食纤维、低糖低2/3=0.666667饱和脂肪酸。杂豆类和杂粮类以及薯类应占到主食的2/3;每天分别吃5份蔬菜和水果,尤其是高钾的如香菇、菠菜、空心菜和哈密瓜以及猕猴桃等;每天摄入两份脱脂牛奶或低脂牛奶;肉类以白肉为主如鱼虾肉和禽肉;每人每天的吃盐量小于6克,不吃甜食,也不能喝甜饮料。

3、弹性素食模式

弹性素食模式适合减肥者,以植物类食物为主食,适当增加动物类食物以及肉食。不仅仅起到减肥瘦身效果,而且也能降低患癌症、糖尿病、脂肪肝以及心脏病风险。饮食原则是严格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蛋白质从蛋类、豆制品和奶类中获取;多吃全谷物类、新鲜蔬果和低脂肪奶制品;远离过度加工的食物和添加糖,通过低温的方式来烹调食物,减少爆炒和油炸。不过这种饮食模式易使得体内缺乏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应着重注意饮食搭配,适当吃海产品和菌菇类以及发酵豆类。

温馨提示

每一种饮食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过前提是应注意营养均衡和全面,控制每天总热量摄入,以免营养过剩。除了调整饮食外,也要保持适度运动,保证每天有30分钟以上的运动如骑自行车、散步或慢跑等来提高抵抗力。

膳食类型有哪四种?

四种膳食结构模式:
一是发达国家模式。也称富裕型模式,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通常年动物性食品年人均消达270kg,而粮食的直接消费量不过60-70kg。
二发展中国家模式。也称温饱模式,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年人均消费谷类与薯类达200kg,肉蛋鱼不过5g,奶类也不多。
三是日本模式。也称营养模式,主要特点是既有以粮食为主的东方膳食传统特点,也吸取了欧美国家膳食长处,加之经济发达,人均年摄取粮食110kg,动物性食品135kg左右.
四是地中海模式。为居住在地中海地区的居民所特有。突出特点是饱和脂肪摄入量低,不饱和脂肪摄入量高。膳食含大量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摄入量较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很低。
膳食结构类型有三种:
一、营养平衡型
动、植物性食物消费量比较均衡,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摄入量基本符合营养要求,膳食结构比较合理,以日本人的膳食为代表。分析战后日本人的膳食结构,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粮食消费逐年下降,1960年人均谷物消费410g/d(克每天),1980年降至312 g/d,下降了24%,但到1984年仍达298 g/d,加上薯类,人均口粮(折合原粮)则达484 g/d;动物食品消费增加较多,但并不过量,而且水产品食用量较大,1984年,人均肉类消费量62g/d、牛奶及奶制品168g/d、鸡蛋39g/d 、鱼贝类95g/d ,动物蛋白质摄入量占蛋白质摄入量的45%,水产品蛋白质又占动物蛋白质摄入量的50%;ƒ能量摄入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1984年2594kcal(千卡),近几年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蛋白质83g/d,无大变化,脂肪增加较多,为81g/d但仍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分别占总能量的59.2%、12.8%、28.0%,膳食结构总体上仍是比较合理的。但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死因顺位还是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初危害居民健康的结核病,由于抗结核药的应用,至80年代降至死因顺位10 位以后,肺炎随着抗菌素的出现,降至死因第4位;而如今死因前三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脑卒中、心脏病(心肌梗死)。尽管有许多影响因素,但膳食结构的变化,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因素,这就是诸多日本学者呼吁防止饮食西化的重要原因。
二、营养过剩型
谷物消费量少,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大。谷物消费量人均仅160~190g/d;动物性食物,肉类约280g/d、奶及奶制品300~400g/d以上、蛋类40g/d左右。能量摄入3300~3500kcal、蛋白质100g左右、脂肪130~150g。属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所谓“三高一低”膳食模式,以欧美发达国家膳食为代表。尽管膳食质量比较好,但营养过剩。
大量研究显示,营养过剩是肥胖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其中对高脂肪膳食与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研究最多,结论也比较清楚。早在1933年Anitschkow即指出高脂肪膳食与冠心病发病率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欧洲国家由于牛奶、黄油、干酪缺乏,冠心病发病率一度减少,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52至1956年,Keys等通过缺血性心脏病的广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地区的人群冠心病患病率高。另据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冠心病死亡率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相关显著(r=0.659)。据美国“膳食与健康专家委员会”一项研究认为,膳食不平衡是若干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对心血管病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有高度参考意义,能量过剩可引发肥胖病并增大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该项研究还指出,有明确证据说明膳食脂肪及其它脂质总量和类型对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影响;临床、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增加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可致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饱和脂肪酸摄入量是血清TC和 LDL-C的主要膳食决定因素,因而也是冠心病风险的决定因素;少数膳食脂肪与癌症研究显示,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高与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发生率、死亡率高有关。
能量摄入增加、消耗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可致能量正平衡,长期能量正平衡是引发肥胖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及一些动物实验证实肥胖病与冠心病、绝经期后乳腺癌、Ⅱ型糖尿病、高血压、胆囊疾病、子宫内膜癌、骨关节炎等有关。人体研究显示,腹部脂肪堆积比臀部和大腿部脂肪积聚对Ⅱ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的风险更大,并可增加这些疾病的死亡率。
关于蛋白质摄入量,Yerushalmy 等22国冠心病死亡率与饮食关系研究表明,动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相关显著(r=0.765),植物蛋白质摄入量与冠心病死亡率呈负相关(r=-0.43)。在一些国家的相关研究中显示,进食肉类食物多的膳食与冠心病及结肠癌和乳腺癌增加相关。这种膳食的特点是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也常高,说明高动物蛋白质、高脂肪(尤其是高饱和脂肪)是冠心病和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
营养过剩严重损害了西方人的健康,如今,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已成为西方人的三大死亡原因,尤其是心脏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和日本。1988年美国一份«营养与健康»状况研究报告祥述了冠心病、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骨骼病等11大类疾病和酒精中毒,以及行为等问题,也详尽地分析了这些所谓富裕病与膳食结构的关系。报告指出,美国每年有125万人发生心肌梗死(2/3为男性),有15万人死于心肌梗死;每年发生动脉硬化、脑卒中50万,15万人死亡或失去自理能力;每年有47.5万人死于癌症;有1100万糖尿病人。高脂肪膳食对慢性病的影响也有例外。著名的七国调查发现,希拉克岛人群膳食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40%,,其中29%来自单不饱和脂肪,仅8%来自饱和脂肪,心血管病远远低于其他西方国家。该人群的膳食特点是食用橄榄油、鱼、谷物、果蔬和红葡萄酒。有人提出,地中海膳食对预防心血管病作用最强的是红葡萄酒,可能还与花青素甙、生物类黄酮有关。
三、营养缺乏型
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膳食质量不高,蛋白质、脂肪摄入量都低,以发展中国家的膳食为代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国家的人均能量摄入量为2000~2300kcal 、蛋白质50g左右、脂肪30~40g,能量勉强满足需要,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营养缺乏病仍然是这些国家的严重社会问题。

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健康的饮食方式?

前段时间,我们点评过曾风靡一时的“旧石器时代饮食法”:
旧石器时代饮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