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说守岁起源于古代驱邪的需要。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2、吃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说明红红火火,鱼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

3、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除了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4、踩岁: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5、吃饺子、汤圆、年糕:北方人习惯吃饺子,白面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南方人习惯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吃年糕,象征着一年比一年高。

6、放烟花、燃爆竹:绚丽的烟花是人们新一年的美好愿望,希望来年像烟花灿烂夺目;一串红彤彤的鞭炮,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7、派红包:一般是长辈派给小辈,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给,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枕头下。

8、娱乐:现在的人们喜欢看电视节目,如春节联欢晚会,有的人家喜欢打牌、打麻将。

9、守岁的意思是在除夕的晚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在除夕夜有各种习俗,最常见的是吃年夜饭、放烟花、燃爆竹、派红包、看春晚。

守岁的来历(50字左右)

春节守岁由来是相传,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到年三十晚上都要出来作祟。凶猛无比的“年”生性嗜肉,从飞禽走兽到活人,都是其吞噬的对象。

为了对付“年”,人们逐渐摸索出其生活规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年”便会趁着夜色,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肆虐一次,等到鸡鸣破晓之时即返回山林中。

于是,人们把这一夜视为恐怖的“年关”,想出种种招数来对付“年”,比如守岁、燃放鞭炮、给孩子“压祟钱”等,以驱鬼辟邪。

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吃完晚饭,熄火净灶,把猪圈牛栏全部拴牢,宅院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熬夜守岁,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直至新年黎明的到来。守岁,渐渐成为人们过年春节守岁习俗。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守岁有了新的内容,全国人民享受着中央电视台奉献的文化大餐----春节联欢晚会,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守岁起源于哪个朝代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现存文献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

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

守岁的由来和寓意是什么守岁的寓意是什么?


1、由来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
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2、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年俗活动之一,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在日本、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均有除夕守岁之说。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岁的来历短一点的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晚上不睡觉,熬夜直到新一年到来。

魏晋时期就有除夕守岁这个习俗的记载。除夕守岁要求,在除夕的晚上,家里老小要熬夜守岁,全家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一起其乐融融,这是我国至今仍然很重视的年俗。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张灯结彩,庆祝胜利。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其他补充: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守岁习俗起源于哪个朝代

守岁习俗起源于南北朝。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的习俗还包括:

祭灶:祭灶又称“送灶”或“辞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来。

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祭灶时要把灶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扫尘: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