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按照中国人的习俗,这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除了回娘家探亲,各地还有不少有趣的风俗习惯,如北方这天也是“祭财神”的日子,从商铺到普通家庭,很多都要在财神前祭拜,中午还要喝馄饨,因馄饨外形如同元宝,所以也称之为“元宝汤”,都是为了图个好彩头。

大年初二为什么要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与丈夫同行,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迎婿日”或“姑爷节”。

民间认为,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否则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有一句民谚这样说:“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说的就是大年初二这一天,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正月初二,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尽一份孝心,也是中国人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大年初二吃什么

1、吃面;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赚)。面条的样子为一条一条的,寓意条条顺,初二这天吃了面,意味这新的一年里就会过的顺顺当当,身体健康长寿,另一方面,初二这天也是女儿带着女婿回娘家的日子,用面来迎接家人,也想让他们的日子过得顺顺利利、长长久久,图个吉利。

擀面条的面最好要用大年初一包饺子的剩面,新的一年日子才能过得富足有余,所以前一天和饺子的面基本都会多和一些,剩到初二用。

2、吃馄饨;大年初二这天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馄饨,馄饨的谐音为“浑囤”,有粮食囤满、五谷丰登的含义,馄饨又形似元宝,包馄饨时,要捏住馄饨皮的两个角往里捏兜住馅料,俗称为“兜财”,人们就将一碗馄饨称为元宝汤,寓意开年顺风顺水、财运滚滚来。

3、吃发糕;初二的饮食习俗多样,还有一样是人们要吃的食物,那就是“发糕”。初二这天就会将做好的发糕先祭拜祖先,全家再一起食用,或者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带上自己亲手做的发糕送给家人。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会发财、高(糕)升,发糕还可以做成花朵、鱼的样子,来代表花开富贵、年年有余,日子过的越来越好。

大年初二的习俗有哪些?

初二面,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今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需成双。

正月初二的习俗活动有哪些?

正月初二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第二天,这一天也有一些特别的习俗和活动。

以下是一些正月初二的习俗活动:

开门神:在这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放置“开门神”图案或摆放一些风水物品,以招财进宝、旺运亨通。

走亲访友:正月初二是拜访亲友的好日子,人们会到亲戚家或朋友家拜年,祝福彼此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贴门神:人们会在门上贴上门神,以保家宅平安、驱邪避灾。

捣元宵:在这一天,有些地区会举行“捣元宵”活动,即将元宵放在布袋中,用棍子互相击打,以求家庭平安、子孙兴旺。

观花灯: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观看灯笼展,欣赏各种精美的花灯和舞龙舞狮等表演。

赛龙舟: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屈原的牺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吃汤圆:汤圆是中国传统的新年食品,也是正月初二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总之,正月初二是一个欢乐祥和、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新年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