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清宣统3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获中国各省响应,最终致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成功,中华民国肇建,中国政治制度由维持两千多年的帝制走向民主共和。

20世纪初,李叔同身处中国社会急剧动荡,思想观念、社会制度新旧交替的年代,李叔同曾追随时代潮流,呼应维新变法。但李叔同自离开《太平洋报》时起,很明显地是从时代风涛中退却了下来,面对孙中山让权、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卖国、张勋复辟等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以及个人家庭的突然变故,李叔同感到对社会情势越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送别》创作背景:

19世纪,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特威创作了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词作者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李叔同于1905年至1910年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油画兼修音乐戏剧。此间他接触到了犬童球溪的《旅愁》,将歌词作了翻译:

“西风起,秋渐深,秋容动客心。独身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会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梦断心。”

1915年,回国后的一个冬天,大雪纷飞,旧上海是一片凄凉。李叔同与好友许幻园挥泪而别,却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迈进。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送别》。李叔同对原曲作了少量的修改,又配上新的歌词。

《送别》的歌曲鉴赏:

《送别》歌词分为两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

作为一个第三人称去叙述好友将要远行,而作为至交好友的二人从此将各奔东西,于是送了好远来到了长亭外,长亭在古时候通常是一个栈道,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时使用的,长亭也就暗喻了两人要分别,古道边又是苍茫的寂寞,芳草一望无际,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为送别打下烙印。

送别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晚风拂柳笛声残——李叔同《送别》赏读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伍隍中学 李明隆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李叔同(1880-1942),法号弘一。

他多才多艺,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

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华横溢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和戏剧活动家。

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大师。

《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两段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

“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 *** 。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愁绪纷乱,友人何时能相聚?最后,在时空的交错中,作者又以现在时的“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从感情上看,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从韵律上看,它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节,是第一节的重叠,进一步烘托别离的气氛,是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

其中,“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种回环美,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

全词三节,有起,有开,有合;紧扣主题,营造了让人迷醉的意境,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倍感凄凉。

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全词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夕阳下,群山相连,碧草茵茵,一望无际;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送别的竖笛哀婉幽怨。

一对知心朋友分别在即,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双方都有无限的感伤。

他们端起酒杯,想借酒尽最后的一点欢娱。

酒醉梦别,彼此在记忆中留下那“晚风拂柳”“夕阳在山”的难忘一幕!

整曲《送别》,沿婉约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

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

曲谱借用了当时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装己酒,写成了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

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中,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

全词韵字——边、天、山、寒,即an韵,皆读平声韵,声音亮丽。

第二节开头两句,换一个uo韵,无呆板之感,和谐优美。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惜别的旋律哟……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有哪些?

歌曲《送别》创作的背景是作者李叔同为好友许幻园所作的。1914年的民国,当时的社会混乱。导致许幻园家中的百万资财和家业荡然无存,好友许幻园准备赴京讨回公道,离别时,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写此歌送别许幻园。

歌曲以李叔同先生的送别词作为歌曲的歌词。上阙以长亭,古道,晚风,笛声,夕阳等这些意像所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长亭送别的画面。下阙作者抒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回首望去,一生的知交散落在天涯各地,今天你又要离去了。

歌曲歌词

《送别》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