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含义如下:

基本解释:送远行的人启程,跟他告别;详细解释:送行,告别。唐朝祖咏的《别怨》中有送别到中流,秋船倚渡头一句。元代张昱的《赠沉生还江州》中有客里登临俱是感,人间送别不宜秋一句。碧野在 《芦沟桥情思》中说芦沟桥和西安的灞桥 一样,古时都在桥边折柳送别。

《送别》李叔同,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在长亭之外的古道旁边,满地的青草向天边不断延伸。晚风拂过柳梢,笛声断断续续,夕阳在山外山之处。好朋友大多漂泊各地。我拿起酒壶一饮而尽,希望能够使这剩下的欢乐达到极致,可是,(这分别的痛苦)使今晚的梦都是凄寒的。

原歌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作品介绍:

李叔同在出家前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在他创作的歌曲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就是《送别》,同时他也是一名著名书法家,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不管叫李叔同还是弘一法师,他都是个很传统的人,虽然留过洋,对西方文艺深有研究,虽然前半生风流倜傥,但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传统的,所以他会成为佛教律宗的一代宗师。

《送别》问世,风靡海内,近百年传唱不绝。民国期间曾作为小学生的必唱歌曲。《城南旧事》就以此曲作主题音乐,并贯穿于全剧之中。小时候看《城南旧事》,那种说不出的离别的伤感在幼小的心里是完全不懂的,因为不曾和谁离别过。而现在,一想起,很多时候心中就黯然的伤感,总想着能留住前行的脚步。

送别的意思

《送别》这首诗意思: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原文:

《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

王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送行释义:送人启程远行。是汉语词语,读音为sòng xíng。

送,《说文解字》:“送,遣也。从辵,㑞省。”乍行乍止是辵之范式。随嫁相赠送的人或物愿其兴旺是㑞之范式。辵,㑞两范式叠加。随行带去兴旺之物以传交是送之范式。

行,汉语一级字,读作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

出处:

《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正要打轿到陆制军那里送行,可巧教士已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起初这些往来的闲汉姊妹,都来送行。

《儒林外史第一回》:秦老又走回家去,取了些酒肴来替王冕送行,吃了半夜酒回去。

《新安吏》: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