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时年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当时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托言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随后赵匡胤出征,于陈桥发起兵变,建立宋朝。

南宋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宋朝是中国古代朝代中,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朝代之一,是我国封建社会艺术文化的高峰期,都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教育事业等得到了蓬勃发展,文化艺术方面也空前繁荣,为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形成有别于传统的价值观念。

宋朝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是苏轼,他不受传统词风的约束,标新立异,凡是可以作诗的题材都可用以作词,这就大大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同时他又不受音律的限制,创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形成了豪放的风格。苏轼的词风虽然不为他同时代的人所理解,但是南宋的爱国将领、官员却继承了下来。

宋朝诗坛上继欧阳修之后,王安石的诗奠定了宋诗的基础,他的政治诗和即景抒情诗表现了关心国计民生的思想和各种复杂心情,有些作品有明显的以议论入诗的特点。苏轼的诗才气纵横、奔放不羁,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成就。但他的好以才学入诗的弊病被他的门生黄庭坚等所接受,并加以片面地发展,形成了过分讲求形式,追求“无一字无来历”的不良诗风。这种不良诗风由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从北宋后期一直影响到南宋前期。

宋朝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创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宋代山水画的绘画特点渗透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论及其实践,深刻地影响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

另外,宋朝繁盛的商业贸易促进了货币流通与铸造业的发展。铸造技术日益成熟,货币更加精致,钱币需求量的日益增长与人们的购买能力紧密相连,钱币文化随之应运而生。

宋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宋朝之所以分为北宋与南宋,其根据是它们二者的政治中心一个设在位于北方地区的开封,另一个则设在位于南方地区的杭州。北宋作为宋朝的前半部分,它是由赵匡胤创建的。当初赵匡胤跟随郭威四处征战,因为能力出众且战功显赫的缘故备受重用。但是随着郭威建立的后周政权日渐式微,赵匡胤便仗着手中兵权趁机夺权。

宋朝建立时的时代背景是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宋朝只能算是割据政权而非统一政权。而赵匡胤在这之后相继将南平、后蜀等割据政权一一收复,宋朝的疆域也因此越变越大。宋朝刚建立那会的疆域因为是从后周那直接“继承”过来的,所以它的疆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北方区域,其国都亦是与后周一样设在开封。因为这个原因,即便之后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但是其重心始终集中在北方。所以这段时期的宋朝被后世称为“北宋”。

待北宋因金国的入侵而灭亡之后,出身皇室的赵构又冲重新建立了一个宋朝。当时北宋北部疆域因为北方金国的入侵而大范围缩减,所以重建之后的宋朝没能继续将都城设在开封,而是改设在了商丘。但是此处距离金军较近,所以赵构决定将都城往远离金军的南方迁移,最后新都城设在了杭州。而都城的南迁意味着宋朝的政治、经济重心也会跟着南迁,所以这后半部分的宋朝才会被称为“南宋”。

就南北宋这两段政权的政治中心来说,开封与杭州两虽然存在一定的东西位置差异,但是其差异远不如南北差异来得明显。所以在区分这两段宋朝历史时才会采用南宋、北宋,而不是东宋与西宋。

宋朝是谁建立的

宋朝是赵匡胤一步步建立起来,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 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后周是“五代”中时间最晚的一个朝代。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突然暴病而亡,宰 相范质受命,辅佐柴荣的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当时,恭帝年仅7岁,怎么控制得了庞大的王朝呢?所以,当时的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 军节度使赵匡胤掌握了兵权。

一个由赵匡胤、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处在酝酿之中。公元960年,后周朝廷传来急报:北汉联合契丹向南进犯,赵匡胤率禁军北上防御。 当赵匡胤的大军到达汴京(今河南开封)以北20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如先拥立赵匡 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们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率领军中的一班将领,拥到赵匡胤的寝所,齐刷刷地露出刀刃,高声叫嚷:“我辈无 主,今日须得天子! ”接着,他们就把预先准备好的皇帝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大家高呼万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其实,“陈桥兵变”乃是在赵匡胤授意下上演的。

赵匡胤率军开回汴京,石守信、王审 琦等将领在汴京城里暗中做内应,结果轻而易举地夺取了皇权,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由于赵匡胤当时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于是就用“宋”作为国号。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王朝就 此开始,而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被称为“宋太祖”。净)宋太祖是如何巩固统治的赵匡胤是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祖上世代为官。

他自幼习武,体壮有勇力,擅长兵法, 遇事能随机应变。他当初追随周太祖郭威,在周世宗柴荣时任武官,屡立战功。在高平大败汉军。周世宗南征,他在清流关战役中杀死南唐节度使,生擒敌军主帅,升任殿前都点 检。陈桥兵变之后,他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后人称他为宋太祖。

赵匡胤称帝后,采用先南后北的方针,逐个消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国,控制了 中原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区。他在宫中设立了封桩库,贮藏钱帛,准备进攻北面的北汉和赎取被契丹人占据的燕云16州。为了消除赵家王朝的隐患,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剥夺禁军宿将和藩镇的 兵权。

他设立副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分散宰相之权。同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各级行政长官用文人,地方官互相监督,对皇帝负责。他所采取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结束了五代混战割据局面。但是,实行“重文轻武”、“结外防内”的方针,种下了北宋“积贫积弱”的隐患。

赵匡胤在位17年,重视农业,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治理了以汴河为中心的运河,使社 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当他正要进一步去实现收复北方的理想时,却突然去世。

扩展资料:

领土范围:

政和元年宋因五代之旧,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区统一。宋与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由于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边界上广植柳树。在与西夏的作战方面,宋神宗力图开扩疆土,取得了绥、熙、河、洮、岷、兰等州。哲宗时又进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与贵德一带的土地。

崇宁三年(1104年)收复失地,置陇右都护府。建炎南渡之后,宋朝领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岷山以东地区。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怀德军又被西夏所取。宋朝也在与大理交界处设立了黎、叙、泸、黔、邕等州。

绍兴八年(1138年)金朝领三省事宗磐等人将河南、陕西之地归还宋朝。绍兴十一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以淮水—大散关为宋金国界,南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朝

赵匡胤 宋太祖大孝皇帝 生辰:阴历927年2月16日 忌日:阴历976年10月20日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这是前无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赵匡胤。 一、生平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禁军将领。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它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领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济)平叛,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当时已是开封府尹柴荣(即周世宗)的赏识,成了柴荣的部属。周世宗即位后,赵匡胤在跟随世宗南征北讨中战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屈指可数的禁军高级将领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云,势如破竹。正当这个时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军后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训继位。临死前,世宗对最高军政人员进行了变更调动,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禁卫军首领)。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军的归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乘“主少国疑”之机,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史称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于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于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宋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真象,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一个雪夜,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原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预盟”,也就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但是“金匮预盟”在初版的《太祖实录》却未见记载,在第二次编修的新录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确有其事,仍疑点重重。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通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预盟”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