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混战年代指的是清末民初时期到抗战之间的中国境内军阀割据混战的年代。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建立民国,随后中国南北陷入军阀混战之中。 袁世凯的死标志着军阀混战时期的开始。
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10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北京政府由直系控制,皖系军阀逐步被消灭。
1923年吴佩孚制造了"二七"惨
中国军阀混战时期 有姓候的军阀吗
贵州有个小军阀叫 侯之但
侯之但与同乡、同学组成了民国初年控制贵州长达十余年的桐梓系。
侯之但先后面贵州军阀首领刘显世、王天培、袁祖铭、周西成、王家烈等枭雄的旗下带兵,在西南军阀混战中崭露头角。三十年代初,侯之但已经成为位列贵州省主席、25军军长王家烈之后的二号人物,时任25军副军长兼师长、主力旅旅长、黔北地区剿共司令,据守在相对富庶的黔北地区。
红军进入贵州以后,王家烈自知不敌,被迫请求中央军入黔“剿匪”。蒋介石正中下怀,命令薜岳将军统兵入黔。薜将军的任务不仅是消灭红军,还要借机收编贵州军阀部队,与此同时,四川军阀刘湘、云南军阀龙云也趁听调“剿匪”之机,企图窜进贵州抢占地盘。对这种“四面楚歌”的处境,王家烈、侯之但等军阀心知肚明、惶恐不安,对“自家人”的防范甚于对红军的防范。所以,当红军逼近乌江防线的时候,驻防黔军的总指定侯之但已经把其主力用于防范中央军、川军、滇军对北地区的“进犯”去了。红军在乌江防线刚发威,侯之但的部队也就借势逃回了“老家”。然而,侯之但虽然逃过了红军的毁灭性打击,却没有逃过老蒋的“手板心”。老蒋以种种借口并借助中央军的强势,对贵州军阀进行了全盘收编。王家烈、侯之但都被解除了军权,自然而然也丧失了对“根据地”的控制权。
侯在黔军素有“猴子”别称,意为“机智狡猾”,打仗或许功夫不足,若论明哲保身的功力则不遑多让。
侯之但在老《突破乌江》也有出场,就是那个草包黔军侯司令。
少帅徐承业原型是谁
问的是三四十年代的军阀,怎么楼上几个给的全都是二十年代的军阀哟···
三四十年代的主要军阀都是国民党新军阀,主要包括蒋系,桂系,阎系,西北军系、东北军系,粤系、滇系和川系。
蒋系即所谓“中央军”,在抗战时的中国军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待遇最优,名将最多,也最受保护。主要作战区域为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大西北(胡宗南所部,主要作用是防‘共’反‘共’)和缅甸战场。各区域中央军的表现由于指挥官素质的差异而大有不同。中原的汤恩伯和西北的胡宗南表现堪称脓包,长江南岸的薛岳(粤系将领,但是麾下部队蒋粤各半)表现最佳,忻口战役期间的卫立煌、缅甸的孙立人、郑洞国等也相当出色。东南的顾祝同和长江北岸的陈诚(原为薛岳前任,抗战后期接替桂系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麾下部队成分复杂)表现平平,差强人意。以中央军为主力进行的主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忻口会战,中条山战役、桂南会战、三次长沙会战、豫湘桂会战和缅甸远征作战。
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统领的广西军队。人数较少、装备一般、待遇中等。主要作战区域为长江北岸(湖北、安徽)和广西本土。桂军抗战决心大,作风凶悍泼辣,训练有素;但战略战术落后,实力也有限,而且除李白二人外无甚人才。因此在抗战中表现与中央军顾、陈所部相仿,有得有失,也算是国军中一支劲旅。最大的特点是擅长和友军配合作战(与中央军时常损人利己的作风截然不同)。参加的主要战役包括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南线战役(台儿庄战役为北线)、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和桂南会战。
阎系--山西阎锡山所部。装备、人数和待遇在国军中仅次于中央军,但是因为阎锡山抗战态度消极,加之任人唯亲。因此在抗战中除傅作义所部外,大多表现不佳。作战区域仅限于山西周边,主要参加忻口会战。
以上三支力量为完整、严密、有核心的独立体系,下述各部则为松散的集合,只是因为有共同的背景而被归于一类。
西北军系--冯玉祥部下在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而成。待遇和装备略差于桂军而优于川军,抗战积极英勇,名将层出。但与桂系相似,战术落后僵硬,只能以勇气来弥补。表现也类似于桂军,在国军的成绩单中排名中上。主要战将包括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孙连仲等。作战区域遍及大半个正面战场,主要参加了华北会战、忻口会战,武汉会战和随枣、枣宜会战。
东北军系--原张学良所部。装备与西北军相仿而人数略少。抗战决心一般,作战经验较丰富,但暮气过重。战绩相当一般。主要在华北、华中作战。主要参加了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
粤系--抗战前被蒋介石收编的广东陈济棠旧部。装备、待遇都较好。作战坚决英勇,而且主要将领如薛岳、张发奎较为善战。抗战表现较佳。主要参加淞沪、武汉、长沙和豫湘桂会战。
滇系--云南龙云所部,后在卢汉统领下逐渐弃龙投蒋。装备不错,人数较少。在徐州、武汉会战中有出色表现,却在中条山战役中遭遇耻辱性的惨败。主要在中原地区作战。
川系--四川各军阀所部。人数较多,装备、待遇最差。和西北军一样,在正面战场各处均可见其身影。作战英勇顽强,但受制于装备和战术的落后,往往损失极大而战果不佳。唯其英勇足以为后人敬佩。自忻口会战起,参加了大部分的主要战役。
以战绩排列:中央军精锐》粤军》桂军=西北军》中央军一般部队》东北军=滇军=阎军》川军》中央军垃圾部队。
鲁迅那时有没有军阀?
《少帅》中徐承业没有原型,很有可能是集合张学良的副官谭海、姜化南、刘多荃和何世礼这几人特征虚构而出的人物。
作为张学良的副官,这个职务干的很多,又相当于张学良的秘书和保镖。历史上记载据说张学良的副官有:谭海,姜化南,刘多荃,赵新华,吕正操,陈大章,苗剑秋,孙铭九,任朝枢,姜明文,李英毅,徐治范,夏宝珠,何世礼等等,张学良在西安时,住在金家巷五号。
公馆内有八名副官,都是校级军官。卫士个个武艺高强,枪法超群。八个副官也都各有所长,其中一个叫赵新华的副官,骑术最精,曾因驯骑烈马“盖西北”,给张学良争了脸,给东北军争了气。
其中谭海、姜化南、刘多荃和何世礼是他的侍卫副官,人称四大保镖。吕正操后来加入我军,做到开国上将。徐承业很有可能是根据这些人中的某几个改写的。历史原型也大概就是张学良某个副官相似的人。
《少帅》剧情简介
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
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打击,忍受着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最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
张学良一生风流倜傥,却情归两位奇女子,与原配于凤至、挚爱赵四相伴一生。他吸毒成瘾,最终靠外国医生戒毒成功。他有颗赤子之心,为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东北易帜”,对蒋介石绝对服从;但也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沈阳。
终于,他在三十六岁那年与杨虎城将军策划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而他自己却因此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当然有,鲁迅生活的年代就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年代,从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一直存在着各种军阀集团,最开始是北洋军阀和南方各省的军阀,在东北易帜以后名义上国民党统一全国,但是国民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也是各种军阀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