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1、因为诸葛亮平素为人谨慎,心理素质好,侥幸唬住了多疑的司马懿。司马懿不相信,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会冒险。所以断定诸葛亮一定有埋伏。

2、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

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司马懿是魏国名将,为什么会中计

司马懿虽是魏国名将,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诸葛亮深深地了解司马懿,才巧设了空城计。司马懿生性多疑,他只知道诸葛亮平生不曾弄险,但却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另外,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诸葛亮才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希望帮到你!--------------------来自团队《八千里路云和月》

孔明智退司马懿中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杰作,当然有人从各个角度分析,说是司马懿故意配合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 空城计可以成立的前提

诸葛亮用空城计当然是迫不得已,当然一方面也显示了诸葛亮艺高人胆大,另一方面也表明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这个计策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是专门针对司马懿的弱点而设的。从设立此计的时间来看,此时诸葛亮通过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经典战役,已经是名扬天下,而且很会以弱胜强,任何人都不敢轻视他的实力,这是这个计策成立的前提。

当然,当时的蜀国也确实不是一个软柿子,虽然不如魏,但在自家门口作战,还是会让司马懿忌惮的,而以当时的条件,对战场、敌情充分侦察是很困难的,基本做不到,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出准确的判断,确实很难,而诸葛亮正是抓住了信息不透明的这一点,才使得计策成立。

二、 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

司马懿非常有本事,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在计谋、军事指挥上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两个人彼此了解很深,在某一方面可以说是同路人,比如,两个人用兵都是非常谨慎的,一般都会做足准备,不会仓促上阵应敌。也真是诸葛亮知道这一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冒险使出“空城计”,所以这一计策可以说是对司马懿的量身定做的,换一个将领很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就司马懿而言,他也并非不知道这里面可能有诈,但对于他来说,大格局的判断很清晰,那就是魏强蜀弱,但蜀还没到弱不禁风的程度,面对蜀国,司马懿采用的就是挤压战略,一步步挤压蜀的战略空间,而不是一击致命的策略,所以,他没必要冒险,保持实力是前提。当然对诸葛亮确实有所忌惮,他也深知诸葛亮往往会出人意料,在这一点上,他还是要弱于诸葛亮的。

总之,空城计,司马懿退兵是最佳的选择,并非有意去配合诸葛亮,这也是诸葛亮所有计谋中难得的一次冒险之举。

司马懿是故意中的“空城计”吗?他都有哪些考虑?

你说的是空城计还是木偶退敌?那都是罗贯中编的,他要让司马懿中计谁也拦不住啊!

要是按小说分析,小说里面说的很清楚了,空城计是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行为谨慎不太可能用险招,而诸葛亮恰恰抓住司马懿的心理活动出了个空城计。而木偶退敌说的也很清楚,司马懿情报机构不发达,导致他不知道诸葛亮到底是死还是没死,假如没死的话那肯定是自己又中计了,所以退的很快。这两招都是两个人智谋和心理的较量,从小说来看,无疑是诸葛亮技高一筹!

司马懿上当空城计真实原因

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魏国之时,遇到了强大的对手司马懿。很多时候,司马懿都是被诸葛亮压着打,有几次司马懿甚至差点丢了小命,尤其是上方谷那一次,若非天降大雨,他已经被活活烧死了。

当然,诸葛亮也有失算的时候,比如守街亭时,他派了马谡去,结果马谡不听劝告,丢失了街亭。

马谡丢失街亭后,诸葛亮部署大乱,他当时在西城,只有五千人马,其中两千五百精兵还去运粮了,城中只有两千五百老弱病残。很快,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到了。诸葛亮没办法,只好用“空城计”,司马懿果然怀疑,率领大军撤退了。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越来越多,“司马懿中空城计”这一件原本毫无疑义的事,也出现了质疑。

质疑什么呢?质疑司马懿是故意中诸葛亮的空城计。

为何这么说?有人分析了原因,认为司马懿这是在养寇自重,历史上无数次证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他也知道一旦把诸葛亮捉住杀掉,自己就没用了,所以他才故意假装中了空城计。

还有人说,司马懿当时有很多办法去破空城计,比如他可以派神箭手射死诸葛亮;可以派一支队伍进城打探;也可以让大军包围西城,把诸葛亮活活饿死等。但是,司马懿没有这么做,显然他是故意中计的。

其实,只要细读原著就会发现,这些看法都不对,司马懿没有故意中计,也不是有心要放过诸葛亮,他就是害怕了,所以才会中计。

从一方面来说,当时战况紧张,司马懿来不及想太多

诸葛亮行军打仗,一直都很谨慎小心,基本不会冒险。比如魏延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就被诸葛亮否定了,因为这个计策太冒险,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赌的成分很大。

事实上,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和诸葛亮也交过手,司马懿乃至于魏军都知道,诸葛亮为人小心。正因如此,所以当司马懿的前军哨兵,看到空城时,也是人人怀疑,都不敢进城。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这种情况是很好理解的,因为太过反常。

这种围城攻城战,守城方都会关闭城门,拉起吊桥,安排人手,四面八方都死守城池,唯恐有一处薄弱,被敌人趁机攻入。

然而,此时的西城,不但城门大开,还有人在洒扫街道,诸葛亮还弹着琴,一脸笑容,似乎很悠闲。哨兵不敢进去,前军也不敢进,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中军,亲自到前面看,发现果然如此,于是他赶紧撤兵。

司马懿为何要撤兵?无非就是担心有伏兵而已。他脑子转得很快,首先想到这可能是诸葛亮的计策,很快又想到,如果是计,自己就不能久留,否则可能被诸葛亮伏兵包围。若是走得迟,损失可能就更惨重了。

事后,司马懿和诸葛亮也说了原因,两人说的原因也一致。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由此可知,司马懿就是因为太了解诸葛亮,又担心有伏兵,所以才会撤兵。如果他真是故意中计,何以又对亲儿子司马昭撒谎?

很多人觉得,司马懿有很多种方法试探,甚至能干掉诸葛亮。且不说当时情况紧张,来不及细想,就算时间充足,又怎么样?

说司马懿可以派神箭手射诸葛亮,难道不知道战场要尊重对手吗?诸葛亮一心要打死司马懿,甚至不惜送女装羞辱司马懿,逼他出战,也从没有在战场派人偷射司马懿。而且,原文说了,司马懿观察诸葛亮时,是“自飞马远远望之”,说明距离很远,射箭也没有用。

至于说派一队人马入城打探,就更荒谬了。就算派三千人马入城,万一城中真有伏兵,可能进城后,城门一关,伏兵一顿乱箭就解决了小队人马。

再说了,司马懿本就怀疑有伏兵,小队折了不要紧,万一大部人马被包围,损失就大了,到时候恐怕连自己小命都难保。认为司马懿可以用大部队包围西城,饿死诸葛亮,同样是这个道理。司马懿是担心大部队中伏兵,又岂能留下围城?

所以,无论怎么看,司马懿火速离开都是最正确的决定,也是最优解。因为离开虽然不能建功,但却可以保住他的性命和大部队。

直到后来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也一直是这样的策略,能不正面交锋就不正面交锋。以至于司马懿还玩过“千里请战”(诸将愤怒,司马懿上奏皇帝,请求出战。其实,将军在外,哪里需要这样?不过是安稳诸将而已)的手段。

就这样一直拖,最终司马懿把诸葛亮给拖死了。

另一方面来说,诸葛亮病死后,司马懿依旧得到重用

部分读者认为,一旦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就失去了价值,轻则罢官回家,重则卸磨杀驴。然而真是这样吗?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而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还活了17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被贬官了?被杀了吗?都没有。相反,魏明帝曹睿更加重用司马懿了。

蜀汉建兴十三年,魏主曹睿青龙三年,吴主孙权嘉禾四年,三国各不兴兵,单说魏主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军马,安镇诸边。懿拜谢回洛阳去讫。

诸葛亮死后第二年,司马懿被封太尉,负责边疆安慰,还总督军马,比起之前的骠骑大将军更威风了。

如果说司马懿担心鸟尽弓藏,从而故意中空城计,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曹睿没有把司马懿杀掉或者罢官呢?

事实上,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诸葛亮死了,还有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司马懿。

比如公孙渊反叛,统率十五万大军入侵中原时,是司马懿用四万兵打败了他,并将其宗族、官僚等七十余人杀掉。

曹睿病重时,司马懿还是托孤大臣之一。曹睿还把司马懿比作诸葛亮,希望他像诸葛亮辅佐刘禅一样,辅佐曹芳,还说“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

曹睿甚至让八岁幼子曹芳抱着司马懿脖子,像父子一般。

又唤芳曰:“仲达与朕一体,尔宜敬礼之。”遂命懿携芳近前。芳抱懿颈不放。睿曰:“太尉勿忘幼子今日相恋之情!”言讫,潸然泪下。

直到诈病赚曹爽时,司马懿还有一定的兵权,不仅能调动司徒高柔、太尉蒋济、尚书令司马孚等人,还能“自引大军据武库”。

司马懿对魏国如此重要,诸葛亮死后他也依然有兵权,根本没有被鸟尽弓藏,那么空城计时,他又怎么可能故意中计?

所以,无论是从当时战况来看,还是从事后来看,司马懿都不是故意中计,更没有养寇自重,他根本不需要通过诸葛亮来证明自己的作用,或者说对抗诸葛亮,不是司马懿唯一的作用。

水煮三国:为什么司马懿会中空城计

诸葛亮对人性的挖掘还是很深的,他深以为司马懿内心多疑,别人以为有,他就以为无,别人肯定无,他就以为有,诸葛亮正是利用司马的这份多疑之心,把司马给吓坏的,而司马很明显对人性的挖掘也很深,诸葛亮一生谨慎,凡事大多自己亲自办,"事必躬亲",这一方面说明诸葛亮很勤奋,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别人不放心,太谨慎

但空城计,诸葛亮就太大胆了我想,以司马的智力,肯定也想到了诸葛亮可能是在用空城计,别人也都这么认为--虽然根本就是真的,但是司马可能以为,别人都以为诸葛亮用的是空城计,但以诸葛亮的智力,怎么可能如此大胆所以就肯定那不是空城计~汗~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三国演义》上面有~!但是在《三国志》《平话》等历史书籍中没有记载。 历史上的三个“空城计”

《空城计》是京剧舞台上一个著名的折子戏,它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的来历很古。

西晋时有个叫郭冲的人,便是这个《空城计》的“发明”者。他说,诸葛亮驻守阳平关(在今陕西省勉县西)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万人守城。

不料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敌魏延时,却同魏延兵马对不上阵,从旁边过去了,一直来到阳平关前,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时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向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数人出城打扫。司马懿引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孔明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孔明大笑对部属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退走了。

这个故事,注《三国志》的裴松之曾加以驳斥,认为即使司马懿怀疑有伏兵,自己的二十万大军正可以驻留附近,观察虚实,何至于就立即退走?

但是作为小说,但也不妨。小说本来就是虚构,其中的描写,不可能尽都合情合理。人们既不是拿它作为历史的真实对待,大可以作为民间传说,加以欣赏。所以《空城计》这个戏还是可以继续演下去的。

如今却要向读者讲一个《三国演义》所不载,而在《三国志》裴注所引的《魏略》里实实在在登载着的故事。这是三国时代另一个“空城计”,它的可信程度,似乎比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还要多些。

《魏略》说,曹丕在位的时候,大将文聘镇守在江夏一带地区。有一回,孙权以五万兵马,亲自包围文聘于石阳(今湖北孝感县西南)。石阳由文聘据守已久,孙权突然来攻,刚好在连绵大雨之后,防御工事受到破坏,还未修补;壮丁也在田间劳动,未及返回。

文聘认为,出城应战固不可能,闭城坚守也难拒敌。他苦思之下,忽得奇计,就吩咐城里人都藏起来,让城中死寂一片,他自己又躲在宫衙里,不再露面。孙权仔细量度了一番,觉得非常可疑,就对部将说:“此人是曹操信赖的将领,自然非比等闲之辈。如今知我来攻,却毫不防备,必然其中大有狡诈,否则便是外面埋伏奇兵了。还是撤退为好。”于是引兵退走了。

这段记载,固然出自传闻,真假亦不可知;不过,《魏略》是魏国的郎中鱼豢所撰的,他记载同时人的事迹,应该比较可信。

然而即使可信些,小说家也弃而不取,自然有他的见解。因为同样是“空城计”,放在文聘身上,把文聘歌颂一番,从整本书的结构来说,实在意义不大,反而成为蛇足;而放在诸葛孔明身上,却能显出孔明的智慧过人,和司马懿的“畏蜀如虎”。对于勾勒人物,渲染情节,便大有作用了。所以作为文艺作品,我也认为宁可牺牲文聘,而保留孔明的“空城计”的。

再说南北朝时代,也还有一个空城计。那是宋文帝刘义隆在位的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那时,占据北方的是北魏拓拔氏贵族,在南方的是刘裕建立的宋朝。在如今山东省北部,沿着黄河,便是北魏和宋的边界。黄河南岸的济南郡则是边境的要地。

这一年,北魏出兵突然进攻济南,济南太守萧承之手下只有几百士兵,因为敌人来得意外,召请救兵已来不及。萧承之忽生一计,便叫打开城门,藏匿士兵,故意装出一片神秘的气氛。城中人说:“贼人势众,我军兵少,怎能如此轻敌?”萧承之说:“如今孤城一座,兵微将寡,势难抵敌。假如再向敌人示弱,后祸不堪设想;只有使敌人疑我埋伏,不敢进迫,才是上策。”果然魏兵大至,看见城外这般模样,十分疑惑,于是撤走了。这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宋纪》。

有人说,也许这个萧承之是看过郭冲写的空城计,也未可料呢。不过,萧承之从《三国志》文聘的故事中得到启发,也未始没有可能。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

在正月十五的开篇之讲中,易中天认为“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据易教授介绍,“空城计”其实是曹操在与吕布的一次交战中,因兵力奇缺而急中生智“发明”的。《三国演义》实行贬抑曹操的方针,这才让诸葛亮抢了功劳。

但据一个网友考证,曹操和吕布之战其实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伏击战”,而并非易教授所说的“空城计”。该网友有《资治通鉴》史料为证:“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操兵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操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追至其营而还。”并没有像易中天说的那样,曹操把城里的妇孺都弄的城墙上,制造歌舞升平的景象,迷惑吕布。该网友据此认为,易教授讲座很有“夸大”之嫌。

、“空城计”的历史真相

讲到“空城计”,人们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演义》写的那个诸葛亮弹琴退仲达的故事。但是,这个“空城计”其实是小说家们虚构出来的(个中缘由待后详说)。不过,这之外,历史上倒还有不少这类故事。我们先说说这些“空城计”。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这一年秋天,楚国大将子元率领六百辆车乘的强大兵力进攻郑国,一下子就攻破了郑国都城远郊的桔秩之门,很快,六百车乘又气势汹汹地杀进了都城外郭的纯门,开到了郭内道上的逵市。郑国只剩内城的城门一道防线没有被突破了。内城的城门有一道闸门悬在城门楼上,叫“县(即悬)门”,只要放下“县门”,虽然郑国兵力很少,但总可以抵挡一阵。郑国却“县门不发”,不把闸门放下来,让城门大敞着。只要六百车乘一冲,郑国就……

也就在这时,楚军大将却觉得不对头:郑国一定有埋伏。子元下令,火速撤回。郑国也因此争得了时间,约定的齐国、宋国的救兵赶来了,一下子反败为胜,打得楚军连夜逃跑。

这或许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空城计”。�

到三国时代,则有赵云的“空营计”。那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在一次战斗中,赵云的兵力都给黄忠带走了,他只有数十轻骑,却与曹军大部队遭遇上了。赵云且战且退,最后退到营垒。有人主张闭门拒守,赵云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有伏兵,急忙退去,赵云命令士兵擂鼓呐喊,又以弓箭从背后射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死了不少人。这件事在《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记载。�

吴国朱桓也用类似的计谋打败过魏军曹仁。曹仁当时正率领数万兵马向濡须扑来,声东击西,假装要东攻羡溪。镇守濡须的朱桓见状忙分兵赴羡溪。刚派走部队,突然得到情报,说曹仁大军已进到离濡须七十里的地方。他派人去追回部队,但部队尚未追回而曹仁军马却已杀到。这时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众将不知所措,朱桓却十分沉着,命令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被迷惑了。朱桓不仅因此化险为夷,而且紧接着又抓住时机,发起反击,反而把魏军打得大败。这是吴黄武元年、二年间(222年、223年)的事,记载在《三国志·朱桓传》中。�

《三国志·文聘传》注引《魏略》也记载了魏将文聘拒退孙权的一个“空城计”。事在魏黄初七年(226),孙权亲率五万大军突袭文聘据守的石阳。时逢大雨,石阳城防崩坏,未及补治。文聘听得孙权军卒至,起先也不知所措,但他很快便想到一个疑兵之计。他命令城里人都藏起来,让人看不见,自己也躺在官舍里不起来。孙权见状果然大惑不解,对部下说:“北方人都说这人是曹氏的心腹忠臣,所以才委以重任,镇守此城,现在我打来了却不见一点动静,这不是有诡计,就是很快有救兵。”于是不敢攻打,引兵而去。�

南北朝到唐,还可以找到几个“空城计”。《资治通鉴·宋纪》记载,刘宋元嘉七年(430),“魏兵攻济南,济南太守武进萧承之帅数百人拒之。魏众大集,承之使偃兵,开城门。众曰:‘贼众我寡,奈何轻敌之甚!’承之曰:‘今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唯当见强以待之耳。’魏人疑有伏兵,遂引去。”这是萧承之的“空城计”。

573年,北齐祖刚出任北徐州(今安徽风阳东北)刺史,陈国军队就突然进犯。祖不但不部署防守,反而大开城门,让部队全部下城在街巷里静坐,又令全城居民连鸡犬也不得出声。陈军来到城下,什么也看不见,听不见,大惑不解,以为人走城空。正纳闷间,忽听全城一片震天呐喊,陈军大惊,以为中了埋伏,顿时慌作一团,纷纷溃退。这是在《北齐书·祖传》中记载的事。

《旧唐书·张守皀传》中记载,玄宗开元十五年,吐蕃人进攻瓜州,守将王君焕战死,张守皀被派任瓜州刺史。他一到任,便领着人修复城墙,没等修好,吐蕃人又突然打到城下。众人惊慌失色,张守皀却很镇定,说,敌众我寡,不能硬拼,必须用计谋对付他们。于是登上城楼,置酒作乐,大宴将士。吐蕃人见状,竟不战自退,张守皀随即纵兵追击,把吐蕃人打得大败。

说了上面这么些故事,便可以说说《三国演义》中写的诸葛弹琴退仲达的“空城计”了。这个“空城计”当然也有来历。东晋王隐撰《蜀记》记载了郭冲说的诸葛亮隐没不闻于世的五件事,其中第三件事便说,诸葛亮屯于阳平,派魏延率主力东向作战,自己只留下一万兵马守城。狡猾的司马懿却避开蜀军主力,率二十万兵马径直扑向阳平。待消息报来,魏军距城已经只有六十里了,离城和主力会合或让魏延回军救援,都来不及了。这时,众人惊惶失措,诸葛亮却“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司马懿疑心有伏兵,便“引军趣北山”。

不过,裴松之早就对这个“空城计”做过辨析,说明不可能有此事。理由是,诸葛亮初屯阳平时,司马懿还在宛城为荆州都督,不可能与诸葛亮交锋。后来他由此攻蜀,又值霖雨,也没有打成,在这前后,就再也没有在阳平交兵之事。何况,司马懿率兵二十万,就算怀疑有伏兵,也不至于退走,他可以就近驻扎设防。还有,诸葛亮也不会让魏延统重兵单独行动。《三国演义》写诸葛亮的“空城计”,根据的显然是一个不可信的传说。�

就是说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空城计”的真实故事,但却只有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假的。

有意思的是,那么多真的“空城计”并不为很多人所知晓,诸葛亮那个假“空城计”却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不能不惊叹《三国演义》出色的艺术创造。�

在我的记忆当中既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而是赵云,在赵云,黄忠等人攻打汉中,打曹军的时候发生的。

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会这么傻,竟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就不会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派大兵先将空城包围起来再说(反止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兵,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哪怕派出一支敢死队冒险登城突击、刺杀诸葛亮。诸葛亮的计谋也将被轻易攻破。但这些措施一样都没有!这些个连我们普通人都能想得到的、显而易见的现成办法,那一向以能征善战且老谋深算著称的司马懿,竟然全都没有想到。面对眼前的那座小小空城,司马懿所做出的惟一反应竟是——退兵!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间里,我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说。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牵制。曾经一度连自己的小命都差点保不住。而只有当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屡败曹军,曹魏全军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的江山就危险了!事情有时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国家的危机,对某些人来说,往往却反而倒是好事,是机会。司马懿的复出,就正可做个极好的例子。魏国面临着的严重危机,使魏主决定重新起用司马懿,授予其高官厚禄,权柄一时无二。司马懿是何等样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还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临危授命被任命为“平西都督”,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的文武,此时只有他司马懿可在疆场上与诸葛亮去一较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