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天下太平。
1、解释: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
2、出处:《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
3、结构用法:作谓语、定语。
4、近义词: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5、反义词:天下大乱,动荡不安,兵荒马乱。
6、造句: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peace是什么意思四字成语
1. 看图猜成语上边一个天下边是英文天字下面是英文peace,peace翻译为中文是太平的意思,所以答案就是天下太平。
天下太平 成语拼音:tiān xià tài píng 成语解释:全国或世界局势稳定。形容社会安定;秩序良好。
扩展资料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仲尼燕居》:“言而覆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君子力此二者,夫是天下太平也。”
成语简拼:TXTP 成语注音:ㄊ一ㄢ ㄒ一ㄚˋ ㄊㄞˋ ㄆ一ㄥ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天下太平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国家。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辨析:天下太平与“太平盛世”区别在于:天下太平强调“太平”;形容国家或社会的安定;“太平盛世”强调“盛”;有“强盛”之意;比天下太平程度深。
近义词: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反义词:天下大乱、动荡不安、兵荒马乱 成语例子: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清 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英语翻译:All is at peace. 俄语翻译:всюду царит мир и спокойстве 其他翻译: Alles ist in bester Ordnung. 成语谜语:没有战争。
2. 四字成语翻译词 目 鲍鱼之肆 发 音 bào yú zhī sì 释 义 卖咸鱼的店。
比喻坏人成堆的地方。 鲍鱼:即渍鱼,有腥臭。
卖渍鱼的店铺叫鲍鱼之肆,比喻小人集聚的地方。 出 处 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
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卷四)词 目 筚路蓝缕 发 音 bì lù lán lǚ 易错 筚路褴褛 释 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 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孔颖达疏: “以荆竹织门谓之筚门,则筚路亦以荆竹编车,故谓筚路为柴车。
《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
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后因以“筚路蓝缕”形容创业艰辛。
___ 杞女忧天 示 例 孙公既开其先;发扬光大,我公宜善其后。(蔡东藩、许廑父第九回《民国通俗演义》) 钱穆在《国学概论》中说: “故清儒虽以治经余力,旁及诸子,而筚路蓝缕,所得已觳。
至於最近学者,转治西人哲学,反以证说古籍,而子学遂大白。最先为余杭章炳麟,以佛理及西说阐发诸子,于墨、庄、荀、韩诸家皆有创见。
绩溪胡适,新会梁启超,继之,而子学遂风靡一世。” “筚路蓝缕”也作“筚路蓝蒌” 出处:《史记.楚世家》:“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
【近义词】:风餐露宿、寝苫枕块、栉风沐雨 【反义词】:轻而易举、养尊处优、坐享其成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 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 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26662;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 例 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近义词 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反义词 自食其力、自强自力 英 文 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 典 故 春秋时楚国攻打绞国都城,在坚固的城防工事下,楚军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楚将屈瑕对楚王建议智取绞国。
第二天故意派打柴的士兵给绞兵活捉,第三天又是如此,但伏兵早已攻入绞国,绞国无法,只好与楚国订立屈辱盟约。 高考成语判断:两个贪婪的家伙以为法院没有掌握它们鲸吞公款的罪行,利用机会订立城下之盟,企图继续负隅顽抗。
(错)登堂入室 ( dēng táng rù shǐ ) 解 释 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易误用为“进入” 出 处 《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示 例 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 近义词 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 反义词 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匪夷所思 ( fěi yí suǒ sī ) 解 释 匪:同非,不是;夷:同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
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到的。形容人的思想离奇古怪。
[unimaginably queer] 考虑问题的方法、言语、行动违反常规,使人难以想象和理解。 出 处 《周易·涣》:“涣有丘,匪夷所思。”
用 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事情离奇复杂 示 例 清·龚自珍《语录》:“才人之辨,~。” 示 例 孙莱山入枢廷,是在意中,乌少云则~了。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英译 1.unthinkable 2.outrageous ideas 近义词:不可思议 造句:他的奇怪举动令我感到匪夷所思。 匪夷,是中国边区的当时文化还不开放的落后的蛮族。
他们的想法在汉人看来很离奇。 匪夷所思 就是指思想太离奇了。
3. 猜一四字成语歌舞升平gē wǔ shēng píng[释义]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含贬义。升平:太平。
[语出] 元·陆文圭《〈词源〉跋》:“淳祐、景定间;王邸侯馆;歌舞升平;居生处乐;不知老之将至。”[辨形] 升;不能写作“生”。
[近义] 天下太平[用法] 用作贬义。现多指粉饰太平。
一般作谓语。[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你们住在镇上;吃喝玩乐;~;怎知道我们乡里人的苦啊![英译] celebrate peace by singing and dancing。
4. "诺"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诺"字开头的四字成语只有一个:诺诺连声。
1、诺诺连声
拼音:[ nuò nuò lián shēng ]
解释:恭敬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出处:元·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第三折:“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起来;喏喏连声。”
译文:我也曾轻轻叫着;本人亲自起来;连声答应。
近义词:连连称是 点头哈腰 连声诺诺
扩展资料
带"诺"字的四字成语:
1、千金一诺 [ qiān jīn yī nuò ]
解释: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引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六回:酒后一言,就果然相赠,又不惮千里送来,你员外真可谓千金一诺 矣。
2、唯唯诺诺 [ wéi wéi nuò nuò ]
解释: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引证:先秦·韩非《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
译文:这人还没等主人下令就恭顺听从的样子,还没使唤就表现得一味附和。
5. 猜四字成语图片是什么通过图片和图片排列所表达的意思,猜出对应的四字成语。这类图片或者图形,具有生动形象,代表性强的特点。
例如:
此题构图简单,包括一个汉字“止”和一个“点”,“点”在“止”上,由此推知,此图所表达的成语是“点到为止”。
此题构图没有文字,用图画来表达意思,包括一只眼睛和一片树叶,观察两个部分的关系,发现树叶遮住这只眼睛,所以推知,此图所表达的成语是“一叶障目”。
所以,看图猜成语这种益智类游戏,题目有的只有文字,有的只有图片,有的图文结合,形式多样。要想准确得出答案,主要还是得靠对成语的熟悉把握,除了要看懂图片的意思,还有就是注意图片所表达意思的谐音。
技巧:
1. 看文字的大小,以及文字之间的大小对比;
2. 看文字的位置,以及文字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看字体的完整度,有的是文字缺少一部分,或是分散的偏旁,需要组合去猜;
4. 看文字的数量,文字的数量与成语有关;
5. 看文字的颜色,文字的颜色不同也是暗示;
6. 文字加图片的,文字显然是很重要的,而图片也是一个字;
7. 纯图片的,有的是描绘一个故事,有的图片就代表字;
8. 古怪型的,有就出现一个字或几个字,表面看文字间毫无关联。这个需要仔细联想,或借助道具辅助解答,图片的几个字表面看毫无意义,但从字义可以联想得知。
有了这些技巧,不如在游戏网站或者应用商店中下载《看图猜成语》这种益智类小游戏,或者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娱乐中学习。
疯狂看图猜成语里面的天下猜一成语,求解速度,
仁者无敌。亲,请采纳或给予好评哦,O(∩_∩)O谢谢
注:此答案已过验证
你好,
翁锦文为你解答,
如对你有所帮助,
请采纳或给予好评,
如有其他疑问,
可以向我求助,
O(∩_∩)O谢谢
看图猜成语一张纸上写着天下三个手拿着纸
三分天下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在现代,也常常引用三分天下这个词:一,指某市场或集团有内三股势力相均衡或制约。通常引用为三分天下,意为三家平分秋色。 二,范指有相当势力或规模,如某公司在其行业中已取得了三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