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00年左右它和其他金属一起用来生产汞齐。古希腊人将它用在墨水中,古罗马人将它加入化妆品。炼金术士以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汞组成的,假如他们能将汞固体化,汞就会化为金。 18世纪和19世纪中汞被用来将做毡帽的动物皮上的毛去掉,这在许多制帽工人中导致了脑损伤。

古人是怎么发现和利用水银的?

根据中国古文献记载:在秦始皇死以前,一些王侯在墓葬中也早已使用了灌输水银,例如齐桓公葬在今山东临淄县,其墓中倾水银为池。这就是说,中国在公元前7世纪或更早已经取得大量汞。

中国古代还把汞作为外科用药。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的《五十二药方》,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是现已发掘的中国最古医方,可能处于战国时代。其中有四个药方就应用了水银。例如用水银、雄黄混合,治疗疥疮等。

东西方的炼金术士们都对水银发生了兴趣。西方的炼金术士们认为水银是一切金属的共同性——金属性的化身。他们所认为的金属性是一种组成一切金属的“元素”。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微量的液体汞吞食一般是无毒的(有资料称它在生物体内会形成有机化合物),但汞蒸气和汞盐(除了一些溶解度极小的如硫化汞)都是剧毒的,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

使用温度计一般用酒精取代汞,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使用的温度计仍然在使用汞。中国计划在2015年前逐步禁止汞温度计的使用。

最危险的汞有机化合物是二甲基汞[(CH3)2Hg],仅几微升(10-9m3或10-6dm3或10-3cm3)二甲基汞接触在皮肤上就可以致死。

汞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水俣病是汞中毒的一种。汞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对口、粘膜和牙齿有不良影响。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可以导致脑损伤和死亡。尽管汞沸点很高,但在室内温度下饱和的汞蒸气已经达到了中毒剂量的数倍。

-汞 (化学元素)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如江河大海,古代是怎么做出那么多水银的呢?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虽然秦始皇陵并未被发掘,但是根据地质学家的探测,已经证明了其中含有“汞”的成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银,那么在化学并不发达的古代,秦始皇陵中的水银是如何而来的呢?

我国古代的水银工业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汞制品了,即朱砂,也就是硫化汞。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死,葬于国西北名虎丘,穿土为川,积壤为丘,发五都之士十万人共治千里使象摙土,冡池四周水深丈余,椁三重,倾水银为池,池广六十步,黄金珠玉为凫雁,专诸之劔,鱼肠三千在焉,葬之已,三日金精上阳为白虎据坟,故曰虎丘。

说明在至少在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具备了炼制水银的工艺方法,比较靠谱的是东晋时期化学家葛洪:提出的“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因此我国古代应该采用的是火法炼汞的方法,将朱砂加热产生汞蒸气,将汞蒸气冷凝,形成水银,这有点类似我们初中化学时所学的制备蒸馏水的方法。

《天工开物》将这一方法描述得十分详细: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槎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傍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密缠通梢,仍用盐泥深固。泄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有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

古代水银的用途

1、墓葬。水银的特性之一就是防腐,古人也发现了它的这一特点,因此最开始它的用途就是墓葬。一般会在墓葬中添加朱砂,来象征永生或者再生,表达古人的美好愿望。而在墓室之中,往往会在墙壁上涂上丹漆,也就是含汞的漆,来起到封闭防水的作用。可见古人的化学知识也是很强的。

2、颜料。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颜料中朱代表红色,而古代的红色颜料就是由朱砂制成。

3、鎏金。汞是液态金属,加热易蒸发,古人利用这个原理,发展出水银鎏金的工艺。春秋时期,古人先将金、银等金属与水银制成泥膏状的汞齐涂于器上,再加温烘烤,使汞蒸发逸去而留下金或银覆盖于所镀器物上。

秦始皇陵里的水银从何而来?有多少?

前面我们说了水银在古代的用途之一就是墓葬,而秦始皇陵在建造过程中,地宫工程要“锢水泉,塞文石,致丹漆”的。

而当时皇陵的深度已经超过了地下三十米,地下水渗入是对地宫工程的考验,而朱砂做的丹漆有防渗防潮的功能,因此在建造过程中加入了丹漆来达到防水的目的。而且地宫中分布着以秦朝疆域为缩影的“百川江河”,为了模仿水的流动,添加了大量的水银,以达到效果。

以秦始皇陵如此大的面积,需要的水银量是相当庞大。有研究表明秦始皇陵中大约有一万多平方米的区域使用了水银来模拟“百川江海”,因此水银使用量保守估计在一百吨左右。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来看,这是何等的劳民伤财。

在古代帝王墓室里放水银,它主要起到一个什么作用?

古代陵墓里面放水银,一般是因为水银(丹砂)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另外,它和修仙、练丹有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专家在秦皇陵的地底下勘测到大量的水银,因此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关于秦始皇在陵墓里埋水银的故事。

秦皇陵的埋的这种水银,其实是由丹砂提炼得来的。丹砂做为古代镀银工艺的重要原材料,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普通人收集丹砂为陪葬品,是为了炫富,而秦始皇的目的则不同

秦始皇热爱丹砂,是因为他经常服用“仙丹”。 这种“仙丹”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汞,而汞就是从丹砂中提炼得来的。

巴寡妇清,是在蜀地做丹砂生意的女商人。秦始皇派人从她那里大量采购丹砂,将它们千里迢迢运送到郦山陵墓中;用它提炼得到的水银,灌注到陵墓里的沟渠里面,制造江、海、湖、泊的模样,好让自已的棺椁永久地飘浮在水银的江海上,模仿在银河天汉中遨游的景象,借以达到死后升仙的目的。


另外,古人其实很早就认识到,水银可让人的尸体不腐。

秦始皇去世之前,国家尚未安定。从他还没定好继承人来看,他是完全没有早死的心理准备的。

因为他有太多的鸿浩大志,所以即使是死,他也自已能够不朽。他希望自已不朽,更加希望他的地下军团,他的兵马俑,他的六马战车,他的先进弓弩,和他喜欢种种事物能永远在留存下来。

他期待有一天他复活,再驾着他的战车,带着他的兵马俑去统一全世界。因此他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地把丹砂填满了他的墓穴。

秦始皇陵水银的作用是什么?

科学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惊人相似.

水银能够很好隔热,地宫内形成密闭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水银用来防腐防盗, 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所以防腐防盗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那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困难发明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材料,可以推测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象征,秦始皇炫富,张扬,自信,这个说法可以站住脚.《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长生药”和“真人术”,秦始皇为能达到他永远统治天下梦想十分迷恋寻找长生不死药,于是即使在设想他死后情形时仍然希望能够把权力和财富带到另一个他只能想象世界里去,一样可以巡视九州.

为寻求长生不死秦始皇就需要炼丹,因为

水银是炼制所有丹药一种最基本材料,炼制长生不老丹药时水银地位就上升.对于秦始皇陵中为什么用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