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岳飞在接到宋徽宗的十二道退兵金牌后,发出感叹:十年之功,费于一旦。

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于:在;一旦:一天。

《后汉书·窦融传》中说"百年累之,一朝毁之”。意思是百年经营的一件事,一朝就毁掉了。一件事没做好,一瞬间就把之前的积累全部毁掉,让人痛心和惋惜。

毁于一旦前一句是什么

毁于一旦前一句是:百年累之。

出自:《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释义:几百年累积的东西,一下就没了。

毁于一旦: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的劳动成果一下子被毁掉,含惋惜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示例:百余年辛苦经营的圆明园,毁于一旦,更是令人椎心泣血的莫大恨事。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付之东流:释义:把它投入东流的水中,一去不复返。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 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

2、付诸东流:扔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出自《封丘作》。

3、功败垂成。意思是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4、功亏一篑: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结果枉费工夫。

5、前功尽弃:指以前的功劳努力全部丢失白费。

反义词:

大功告成: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白起一辈子战无不胜杀人盈野,最后为什么要作死?

他原本是奥运冠军,可一场失误,却让他背上骂名。

退役后,他选择以企业家的身份东山再起,成功夺回最初的辉煌,身家百亿。

他就是李宁,独揽106枚金牌,至今地位无人撼动。

1988年,25岁的李宁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

那年9月17日,韩国汉城举行第24届奥运会,李宁作为中国男子体操队队长,出征参赛。

奥运会开幕前,李宁高昂着头颅,接过奥运圣火,国人早已热血沸腾。

此时的李宁,不再是李宁,而是全中国翘首以待的民族英雄。

在此之前,4年前洛杉矶奥运会上,21岁的李宁为中国争了口气。

他独揽3金2银1铜,手握6张奖牌荣归故里,成为那年奥运会最大的人生赢家。

那年,中国 体育 代表团斩获15枚金牌,是前所未有的战绩。

就连当时的媒体,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大篇幅报道:

“东方巨人在1984年的洛杉矶宣布自己的醒来。”

而这一切,最大的功臣非李宁莫属。

李宁的出现,让国人看到久违的希望,期待着他能一雪前耻,替中国拿回颜面。

因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大家将筹码纷纷押注于李宁身上。

他们挤在电视机前,屏息凝神等待李宁出场,再创辉煌。

当时,甚至有媒体已经写好通稿,准备抢着第一时间祝贺李宁夺冠。

然而,令他们没料到的是,手头的这份通稿并没有机会刊登出来。

那天,随着播报员的介绍,李宁自信的走上台,台下教练大气不敢出一口。

他一蓄力抓住吊环,绷直双脚往前跃,深呼吸几口,双脚在半空中画了个半圈,整个人倒立准备跳。

结果,往下跳时,双手失力,李宁从吊环上摔了下来。

更糟糕的是,他的左脚还挂在吊环上,跳下来差点站不稳。

台下哗然,立刻响起一阵巨大的爆笑声,李宁仍旧强忍微笑,体面离场。

李宁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谁知雨越下越大,乃至于最后差点淹死了他。

下一场跳马项目,李宁奋力助跑,双手撑住平台,在上空实现了完美的托马斯全旋。

结果,落地的时候,李宁一屁股坐在鞍马上,李宁苦涩地笑了笑,黯然神伤离场。

从那之后,体操王子成了“体操亡子”,过往的荣耀一笔勾销。

观众最擅长造神,也最善于毁神。

李宁回国下飞机时,工作人员认出他,当众挖苦他:“哪里不好摔,跑到哪摔去了!”

有人写信骂他,将他批得一无是处。

有人甚至“贴心”地为他准备绳子,让他趁早了结自己。

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哪受得了如此恶意的攻击,可他不能反抗,只能憋在心里折磨自己。

李宁只能自嘲:“他们只要金牌,不要运动员。”

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而且大多数人吃几口,就再也没能力消化了。

25岁已经算是高龄运动员,他身体各项体能早已退化。

而且,长时间的训练,李宁早就伤痕累累,远没有当初进队时的体力了。

不得不承认,25岁的李宁老了。

可当时,中国青黄不接,翻遍全国上下,找不出一个像样得力的运动员参赛。

教练张健考虑再三,只好再派李宁挂帅出征。

李宁明知自己的身体极限,可眼下除了代表参赛、报效祖国,他别无选择。

出发前,朋友在天坛饭店为李宁饯行,李宁向他大倒苦水,表明自己的无奈。

朋友一惊,他不明白,李宁连自己都没有几分胜算,他为什么还要冒险参加,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要知道,大家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啊!

你要是输了,你的一世英名将毁于一旦。”

李宁一口喝下桌上的白开水,镇定地说:

“我不担纲,临阵逃脱,李宁的一世英名才会毁于一旦!”

没成想,朋友的话一语成谶。

然而,当所有人都在抨击李宁时,有个人正抱着鲜花,真诚欢迎他的归来。

也就是这个人,让李宁成功拯救了“李宁”。

汉城之战失利,让李宁一夜之间长大,也一夜之间沧桑不少。

他思考再三,决定将退役提上日程。

1988年12月19日,大家在深圳 体育 馆为李宁举办告别晚会。

虽然失意汉城,可当天参加晚会,前来欢送李宁告别体坛的人不计其数。

李宁感激涕零,一时兴起,高歌一曲《挥挥手难说再见》:

“别为我流连,别为我牵挂,

昨天的圣火虽熄,

明天还会点燃。 ”

晚会结束后,有位神秘好友向李宁献上一双纯金的护手。

一来,他是祝福李宁,二来,他也是另有所图。

他就是李经纬。

李经纬并非池中之物,靠着一份含碱性电解质的配方,捣鼓出一款运动饮料。

后来,他豪气冲天,赞助奥运会,将饮料的名声打得震天响,“中国魔水”的名号不胫而走。

一年产值就可高达5亿元,广告投放值突破1000万元。

李经纬也是 体育 迷,将李宁视为偶像。

李宁出了这茬事儿,他对他的热爱不仅没有消减半分,还萌生新的念头。

他希望李宁能够加入他的团队,与他一起并肩作战。

作为退役运动员,李宁选择很多,要么当教练,要么当官。

比起经商,这两条路更稳妥。

然而,李宁却偏偏走了最难的这条路,跟随李经纬下海经商。

李宁加入后,李经纬也特别给他面子,聘请他为公司的特别助理。

说是特别经历,但重点在于“特别”二字。

李经纬对外宣布:

“李宁作为特别助理享受副总经理的待遇,必要时,能够行使总经理职权。”

也就是说,这个特别经理等同于公司副总经理的位置。

李宁的加入,使得李经纬如虎添翼。

一进公司,李宁斗胆献计,提议拍一个 体育 广告,而他自己就是现成的广告代言人。

奥运冠军亲自出演,这不是妥妥的流量保证吗,上哪儿去找这种好事?

于是,李经纬爽快批准了。

广告效果如李经纬所愿,一经推出,公司饮料当年销售量再跨一个台阶,猛增3000万元。

拍广告刺激销量,这只是李宁小试牛刀,他要干一件大事,“重回”体坛。

李宁建造了一座5000平米的厂房,竣工那天,他小心翼翼爬上梯子,亲自挂上广告牌“李宁牌”。

他要让中国运动员穿上中国的运动服,抬头挺胸走上奥运会。

1990年8月,天安门路上,李宁身穿“李宁”牌运动装,举着亚运圣火,潇洒地向路边的两旁人挥舞。

当时,25亿中外观众围在电视机前,目睹了前奥运冠军的风姿。

也就是那长达一个月的圣火传递,李宁再次拥有名字,“李宁”牌第一次有了名字。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西班牙残疾射箭运动员里贝罗从轮椅上站起来,向70米远、21米高的圣火台射出一支“火”箭,点燃圣火。

全场一片沸腾,接着中国奥运 体育 代表团穿着“李宁”牌运动服上场,国人早已在电视机前吼破喉咙。

那是,中国运动员脱下国外 体育 运动服,第一次穿着自家品牌的服装上台。

这也是时隔4年,李宁兵败汉城后,第一次“站”在奥运领奖台上,大方接受着国外人的瞩目。

那次奥运会,中国逆风翻盘,共获金牌16枚、银牌22枚、铜牌16枚,获得第四名。

冬天夺去的金牌,春天再次将它还给中国,还给李宁。

当天晚上,李宁憋了4年的苦水一泻而出,他痛哭流涕,说:

“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此生最大的荣誉,那种成就感超过了我以前获得的所有奖牌的总和。”

从那之后,李宁对天发誓:“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当时,李经纬公司发展如日中天,李宁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感。

然而,有人却从中“挑拨”,撺掇李宁干“忘恩负义”的事。

1994年,经朋友介绍,李宁认识了李纪鹏。

李纪鹏一眼看出李经纬公司的弊端,规劝李宁未雨绸缪,趁早与李经纬剥离,不然日后可是要出大事的。

李纪鹏的建议,李宁听进去了,可他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毕竟当初是李经纬邀自己入局,自己才有如今的成就。

如果眼下离开,是不是有些忘恩负义?

李宁找李经纬坦白,没成想李经纬果断答应,支持李宁的决定。

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谁都没想到,李纪鹏的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竟会成为现实。

只不过,现在的李经纬浑然不知。

就这样,李宁与昔日战友挥手道别,单飞自立门户。

1994年9月,李宁成立李宁 体育 产业公司。

肥水不流外人田,有钱自当一起赚,李宁将自家亲戚全部拉入公司。

公司彻彻底底变成家族企业,殊不知,李宁间接悄悄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刚开始,有奥运体操冠军的名誉背书,公司发展顺利,成员之间配合默契。

可是,一山坐着几头猛虎,谁当老大谁当王,这是一个问题。

部门之间矛盾不断,大家也不乐于为公司卖力,只想着坐收渔翁之利,李宁苦不堪言。

1996年,公司销售额急速下滑。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销售收入坐上速滑梯,比前年减少6000多万元。

李宁请来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公司把脉诊断病情。

对方忙活了半天,向李宁交差。

结果显示,家族式管理成本高昂,间接影响办事效率。

他们提议,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管理模式。

有了处方,事情就简单多了。

擒贼先擒王,李宁苦口婆心劝说妻子陈永妍,说服她离开公司。

妻子也是深明大义的人,主动带头离开公司,家族成员也纷纷离开。

将障碍清除出场后,李宁进行企业改革,引入外资,甚至让出总经理位置。

公司全权交由陈义宏打理,李宁做起甩手掌柜,安心到北大法律系全脱产学习。

猛药一下,公司大病初愈,又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2001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

然而,要想真正做到“世界的李宁”,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远。

李宁走出北大光华学院MBA班,到全球各地寻找人才。

很快,他撬了班尼路、可口可乐的墙角,挖到了王鹏、徐伟军这两员猛将。

除此之外,李宁与意大利、法国设计师签约,请IBM为公司做战略咨询。

一顿操作猛如虎,注入新鲜活力后,公司销售额迈入10亿收入门槛。

兜里有了钱,李宁也有了做春秋大梦的底气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李宁豪掷千金,赞助中国 体育 代表团。

当然,他的野心远不止这一点。

开幕式现场,法国运动员并排上场,一亮相就惊呆了在场所有观众。

堂堂的法国,竟然破天荒穿上中国李宁牌运动服参赛。

要知道,当时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参加奥运会只瞧得上各种国际名牌。

李宁牌是什么牌子,他们不清楚,但既然法国运动员都穿上了,想必这也是个响当当的大品牌。

为了能让自家品牌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李宁下了不少功夫。

早在2000年4月,他就开始有意接触法国体操协会,跟对方套套近乎。

最后,协会负责人亚克雷依心服口服:

“在体操运动中,我们宁愿选择‘李宁’,我们认为,在体操领域内,‘李宁’更为专业。”

于是,这桩合作才这么愉快达成。

之后,李宁乘胜追击,赞助俄罗斯代表团和希腊代表团参加第21届夏季大学生运动会。

2004年,“李宁”出现在雅典奥运会上,西班牙男女篮球队身穿李宁牌运动服,在球场上一展拳脚。

借此,李宁牌收割了一批球迷。

同年,趁着这热乎劲儿,李宁推动公司挂牌上市,打出了漂亮的资本“托马斯全旋”。

结果,刚搭上资本的顺风车,李宁就遇上了强劲的对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是在中国自家门口举办的 体育 盛会,自然举国欢腾。

据官方数据报道,当时全球就有40亿人收看这次奥运会。

可以想见,为了争夺奥运赞助资格,各大企业也是铆足劲儿,拿出看家本领。

李宁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的处境十分尴尬,前有猛虎,后有野兽。

在与某国际名牌切磋中,李宁首次痛失赞助资格,败下阵来。

接着,一国际 体育 巨头先下手为强,抢先赞助21支队伍,完全没有给李宁留双筷子。

得知赞助双双失利,公司员工们抱头痛哭一场。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北京也是如此,李宁重新振作起来。

上次战败汉城,这口气他忍了,可这次他决不允许自己输在自家门口!

大家目标都是北京奥运会,既然这条赛道对手济济,那自己何不绕道而行,抄近道上岸。

此外,他还赞助瑞典奥运代表团、阿根廷篮球队等团队,到时他们都会穿着李宁牌出场。

不过,这都是之前李宁玩过的套路,说新也不新,战斗指数恐怕不太强。

对此,李宁使出最后的杀手锏,一招制敌。

比起其他虚招,他自己就是最大的武器。

2008年8月8日晚上,李宁举着祥云火炬,作超人姿势,升上半空中。

在光影组成的画卷上奋力奔跑,点燃鸟巢。

台下一片欢呼,为他摇旗助威。

这一刻,世界终于将掌声还给25岁的李宁。

20年前,李宁摔下神坛,台下嘲笑声四起,20年后,所有人都在为他喝彩。

回到地面上,李宁双手颤抖,看着圣火,他情不自禁老泪纵横。

泱泱大国终于被世界看见了,一个体操冠军蛰伏多年,终于得到大家认可。

这一年,李宁45岁。

2012年,吓人的 历史 再次上演。

受第二波互联网浪潮冲击,李宁严重亏损近20亿元,店铺减少1821家。

可在这眼皮底下,李宁却花重金聘请 体育 巨星代言品牌。

这让围观群众一头雾水,不知道李宁葫芦里卖什么药。

别说其他人,就连李宁自己心里都没底。

他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希望能借助这位 体育 巨星的名气,救活公司。

不幸的是,他的如意算盘落空。

从这一年开始,公司连续三年亏损,亏损金额达到31亿元。

这3年间,李宁经常睡不着,熬到深夜,几乎将一辈子的办公室全坐完了。

困难固然可怕,但李宁精神也不是盖的。

2018年2月,中国李宁首次登上纽约时装周,让大家为之惊讶。

一个无名品牌,历经沧桑终于熬到头,跻身于国际竞技场。

这一年,李宁55岁,可“李宁”才开始迎来属于自己的青春。

正如李宁在社交平台上所说:

“35年后,我们也不输小伙子,身材依旧,衣着更不简单。”

李宁会老,但“李宁”永远年轻。

李宁,不止于体操冠军!

1988年的失意,李宁花了30年,默默使劲,最后走到台前,向世界吼出“一切皆有可能”。

是的,一切皆有可能,即使命运将我们引到悬崖边上,我们照旧能够绝处逢生。

无论现状如何困难,我们都能找到出路。

根据李宁的经历,我总结出三点应对困境的办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给自己30秒思考时间

当危机发生时,我们很容易被悲观的情绪占据上风,陷入绝望中无法自拔。

情绪可以出现,但麻烦请它晚点出场。

事情发生时,我们应该先关闭情绪反应机制,给自己30秒思考时间。

这次危机真的是死路一条吗?

我是不是没有任何努力空间,去扭转局面?

如果还有转机,我可以尝试哪种方法?

一旦启动理性分析机制,我们会发现,负面情绪就没有任何可乘之机。

第二,给自己积极心理暗示

将脑子里所有的消极观点,全部置换成积极暗示。

例如,“他们不可能给我机会的。”

将这句话换种说法:“按目前来看,他们给我机会的几率很小,但我可以试试扩大几率。”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恍然大悟,那些我们认为难以克服的难关,其实也不过如此。

当困难摆在面前,我们一般很难移开眼,只会呆呆盯着它看,越看就越心烦。

我们不可能让老板无缘无故给我们加工资,但我们可以不用死盯着老板。

将目光聚焦于如何为公司创造利益,抓紧提高自己能力,让老板心甘情愿为自己涨薪。

接受已发生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

任何时候,包括处于低谷时,我们都有选择,那就是选择主动。

愿你我共勉。

作者:朱小畅&罗小洁

韩信助刘邦夺取天下,为何最终却被诛灭三族?

杀神白起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将军,这位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被人称呼为“人屠”,与王翦、廉颇、李牧共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让人瞩目的并不只是他的领兵能力,杀人盈野的恶名更是让人心惊胆战。

白起少年时因为受到魏冉的提拔,所以非常感念他的知遇之恩。后来秦昭王即位以后,白起便开始用心扶持秦昭王,自秦昭王十三年开始至秦昭王五十年,风雨三十八年间,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无论是攻楚还是伐赵,都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尤其是人们熟悉的长平之战中,白起一战而胜,并且坑杀了40万赵军士兵,让整个赵国从此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了。

据历史记载,秦昭王四十七年,白起在长平之战前秘密接替王成为秦军的统帅。在战争中秦军射死了赵军统帅赵括,后来赵军因被包围缺粮崩溃,秦军趁机俘虏全部赵军士兵,由于害怕投降的士兵无法管理,所以用酒肉安抚后趁其不备时下令全部斩首,40万赵军一夜之间屠杀殆尽,只留下两百多名小兵回国报信。据统计白起一生共杀死六国士兵165万余人,被称为人屠。165万人在当时相当于多少呢?秦国统一全国以后,七国的总人口才2000多万人,而秦人只有500多万人。也就是说单是白起杀的敌人,就相当于本国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概念是相当可怕的事情。

比如说现在中国人口14亿,三分之一岂不是要干掉五亿!想起来都会非常可怕而沉重吧!这在中国所有的战争历史上没有一个将军斩杀敌人的比例可以达到他这种程度,难怪后世的人会称呼他为杀神白起。不过这样一个强人结局也是非常凄凉的,因为数次拒绝再次挂帅,被秦昭王赐剑自刎身亡。长平之战以后,赵国不愿献城,与齐国联合抗秦,秦昭王命令白起挂帅攻赵,却被白起拒绝,白起认为这个时候进宫赵国已经失去了先机,不如再等机会。秦昭王不听仍旧派兵攻打,却因进攻失利士兵伤亡惨重。

于是秦昭王再次命令白起统兵,白起托病不去。秦昭王只好让郑安平代替白起继续统兵,不料伤亡更加惨重,无奈之下,秦昭王只好亲自到白起的府中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给寡人出战!由于病体不适,白起并未立即启程,等了三个月秦军战败的消息传了回来,这让秦昭王暴怒不已,认为白起不肯奉命,肯定是心里不服气,于是派了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引剑将自刭时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白起不想“百战百胜”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却因此触犯了帝王的逆鳞,惟有以死谢罪。

韩信的死,不能怪刘邦无情,都怪他妇人之仁,一直活在自己的想象中!

秦末汉初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天下从贵族流落到布衣手中,项羽率领楚军在巨鹿大破秦军主力,奠定天下格局,成为西楚霸王。

刘邦经过几年的隐忍大胆任命韩信为将,四年的楚汉争霸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起兵到帮助刘邦争夺天下,不离不弃,却最终落得一个身死名败的下场,那么韩信为什么不反呢?

纵观历史,韩信要反的最佳时机,就是在楚军和汉军对峙的时期,加上自己,也就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时的战局走向已经完全取决于韩信的决定,他当时的地位用蒯彻的话来形容最准确“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自立则三分天下,如果韩信听蒯彻的建议,还会有楚汉之争吗?

但韩信就是没有反,当时的他到底在顾虑什么?他为什么不反?首先要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少年韩信穷得叮当响,无业游民的他只能厚着脸皮去朋友家吃饭,次数多了,这好哥们儿的媳妇儿不愿意了。

就在某次韩信来吃饭的时候,故意不做饭,还暗骂韩信狗都不如,韩信一气之下与这家人断了关系。 韩信饿得实在没办法了,就在河边钓鱼,这时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妈看韩信可怜,便把食物给韩信吃,韩信深受感动,说自己将来一定会报答她。

后来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果真回来找当年给他饭吃的大娘,给她金银珠宝,以让大娘再也不用洗衣服了,由此可见,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因为遇到刘邦,韩信才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韩信最落魄的时候,他投靠了项家军,数次进言都被无视。原本以为项羽会高看他一眼,很明显,是他想多了。

此时的项羽正为巨鹿之战烦心,再一次怒气攻心,直接让人把韩信赶走,这时候韩信并没有想着离开项羽,直到项羽下令坑杀秦军20万降卒,这时才看清楚项羽不是自己要辅佐的明君。

就此退出项家军投奔刘邦,但这一路并不是顺利的,由于他当时并没有任何名气刘邦也不待见他,庆幸的是他在汉中军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男人-萧何。

萧何知道韩信是一个领兵打仗的帅才,于是极力给高祖推荐他,萧何月下追韩信,最终得到高祖的赏识,不顾他人的劝阻,直接任命他为大将军。

在项羽手下只是个看大门的执戟郎,在刘邦这里却一跃成为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当韩信出人头地,被封为淮阴侯后,她以黄金来重谢曾赠与自己饼的大娘。那么他该怎么报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刘邦呢?

淮水之战,他足智多谋,先用大水淹了楚国,又将齐国,楚国逐个击破,垓下一战,更是将神勇盖世的项羽被迫自刎吴江,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既然刘邦当初敢力排众议任他为将,那么不管刘邦信任与否,韩信自然敢随萧何进攻,用这种方式来证明我韩信依然是韩信,你刘邦还是你吗?

但韩信低估了人性的卑鄙和丑恶,低估了政治斗争中的血腥和惨烈。

第二是因为他对刘邦还抱有幻想,对刘邦有精神诚服,而且韩信并没有什么称霸之心,认为刘邦看在功劳的份上不会杀了自己。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女人,吕后,那么刘邦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韩信起了杀心呢?

趁着项羽陷于齐国的征战不能自拔,刘邦带着汉军与各路诸侯杀入了西楚都城彭城,很快便被这座城池的美酒美人迷昏了眼。韩信看得清楚,若将与拔营归来,便不会再有汉军的立足之地,韩信给刘邦说明利害关系,但是高祖就是不听。

后来刘邦果真被项羽的人马包围,一连下了三道旨意让韩信前往救援,韩信却拒不出兵,所以说韩信是因为看到彭城这一战必败无疑不愿将什么回去送死,但在刘邦眼里就是居功自傲,本来就惹得刘邦不高兴了,韩信这货不怕死的请命,让刘邦立自己为假齐王,韩信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称王了。

可惜触了刘邦的逆鳞,现在还没有定天下,就想做齐王了,今后,连他这个皇帝是不是也要让位,在蒯彻的劝说下,韩信回到荥阳向刘邦请罪,在一番声泪俱下的解说下,似乎看起来打动了刘邦,刘邦从最初的满含杀意,到满眼打量,他知道,现在的韩信是不能死的。

建立汉朝后,封韩信为楚王,但是由于他功高盖主,高祖对他一直很是忌惮,真好项羽的兵败,他的将领钟离眛逃到韩信的封地,祈求韩信的庇佑,谁料刘邦竟以反叛罪将他革职,最后贬为淮阴侯。

由于不满刘邦的处置,韩信又居功自傲,常常不服从刘邦的诏令,这让刘邦一直心怀不满,总想找机会处死他,但刘邦曾经承诺韩信三不杀,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女人,吕雉。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帅兵前去征讨,但是韩信并没有跟着刘邦一起去,此时的他暗中和陈豨密谋一起谋反,两人里应外合,准备进宫杀了吕后和太子,谁给事情败露,被吕雉抢先一步。

吕后通过萧何将韩信带到长乐宫,叫一群宫女用白布裹上他用棍子给打死了。就这样,这个才能卓绝,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竟以谋反的罪名被杀身灭族,实在是让人唏嘘至极。

韩信太过依赖自己的功绩了,他始终相信刘邦不会忘恩负义,并且在他功勋卓著的份上会好好优待他,但是他太不了解刘邦了,他能为了活命抛妻弃子,老父亲被项羽关押了近三年才解救出来,他有何仁义道德可讲?

韩信最终的结局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要是不怀有妇人之仁,优柔寡断,能听取蒯彻的建议,这时起兵雄霸一方,区区一个楚王又算得了什么?反而在自己最失势的情况下贸然反叛,一世英名毁于一旦。